首页 百科知识 与成交量相关的一些术语及概念解析

与成交量相关的一些术语及概念解析

时间:2022-07-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使用相关股票软件查看行情或分析成交量的时候,会发现有许多指标或术语涉及成交量这个概念。这些指标或术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市场的交投情况,本节所讲解的一些术语都是与“成交量”相关的概念,它们多是通过盘口体现出来的,读者可以利用这些盘口信息结合成交量来分析主力意图。股价经过了长时间下跌后,股价处于较低价位,成交量极度萎缩。

在我们使用相关股票软件查看行情或分析成交量的时候,会发现有许多指标或术语涉及成交量这个概念。这些指标或术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市场的交投情况,本节所讲解的一些术语都是与“成交量”相关的概念,它们多是通过盘口体现出来的,读者可以利用这些盘口信息结合成交量来分析主力意图。

一、外盘与内盘

通用的行情软件中,以委卖价成交的主动性买盘称为外盘,以委买价成交的主动性卖盘称为内盘。一般来讲,由于卖方成交的委托纳入外盘,如外盘很大意味着多数卖的价位都有人来接,显示买势强劲;而以买方成交的纳入内盘,如内盘过大,则意味着大多数的买入价都有人愿卖,显示卖方力量较大;如内盘和外盘大体相近,则买卖力量相当。但在具体判断上,则需考虑股价所处的价格位置的高与低,目前的技术走势形态等。下面我们分别结合股价所处的不同位置来解读内外盘的真实信息。

(1)股价经过了长时间下跌后,股价处于较低价位,成交量极度萎缩。此后,盘中成交温和放出,当日外盘数量增加,大于内盘数量,股价将可能上涨,此种情况较可靠。

(2)在股价经过了长时间的数浪上涨,股价处于较高价位,成交量巨大,并不能再继续增加,当日内盘数量放大,大于外盘数量,股价将可能继续下跌。

(3)在股价持续阴跌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外盘大、内盘小,此种情况并不表明股价一定会上涨。因为庄家用几笔抛单将股价打至较低位置,然后在卖1、卖2挂卖单,并自己吃掉卖单,造成股价小幅上升。此时的外盘将明显大于内盘,使投资者认为主力在吃货,而纷纷买入。

(4)在股价持续上涨过程中,时常会发现内盘大、外盘小,此种情况并不表示股价一定会下跌。因为主力用几笔买单将股价拉至一个相对的高位,然后在股价小跌后,在买1、买2挂买单,让投资者认为主力在出货,纷纷卖出股票,此时庄家层层挂出小单,将抛单通通接走。这种先拉高后低位挂买单的手法,常会显示内盘大、外盘小,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5)股价已上涨了较大的涨幅,如某日外盘大量增加,但股价却难以大幅上涨,投资者要警惕主力诱多出货。

(6)当股价已下跌了较大的跌幅,如某日内盘大量增加,但股价却难以大幅下跌,投资者要警惕主力诱空吸货。

二、委比

如果内、外盘分别反映了主动买盘与主动卖盘的成交情况,那委比则反映出了买方、卖方委托挂单的情况。委比是衡量一段时间内场内买、卖盘强弱的技术指标。它的计算公式为:委比=(委买手数-委卖手数)/(委买手数+委卖手数)×100%。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委比”的取值范围从-100%至+100%。若“委比”为正值,说明场内买盘较强,且数值越大,买盘就越强劲。反之,若“委比”为负值,则说明市道较弱。

上述公式中的“委买手数”是指即时向下5档的委托买入的总手数,“委卖手数”是指即时向上5档的委托卖出总手数。

通过委比可以在盘口中动态地观察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情况,但投资者也要结合股价来区分买卖双方挂单的真实意图。

三、量比

量比是衡量相对成交量的指标,它将某只股票在某个时点上的成交量与一段时间的成交量平均值进行比较,排除了因股本不同造成的不可比情况,是发现成交量异动的重要指标。它的计算方法是将开市后每分钟的平均成交量与过去5个交易日每分钟平均成交量对比,其计算公式为:量比=现成交总手/[(过去5个交易日平均每分钟成交量)×当日累计开市时间(分)]。在时间参数上,多使用10日平均量,也有使用5日平均值的。在大盘处于活跃的情况下,适宜用较短期的时间参数,而在大盘处于熊市或缩量调整阶段宜用稍长的时间参数。

量比是一个发现成交量是否出现异动的工具,对我们而言,主要关注那些放量和缩量的个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量比划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来研究:

缩量:量比在0.5倍以下为缩量情形。缩量不仅是市场交投不跃的体现,对于某些个股来说这也意味着机会。根据股价的不同走势,缩量所反映出的信息也不尽相同。缩量能创出新高,说明主力控盘程度相当高,这种股票多数是主力完全控盘股,而且可以排除拉高出货的可能,因为既然已经缩量了,那意味着主力仍在以拉升股价为主导思路。缩量回调的股票,若将其放在上涨和下跌的不同大趋势下,也许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

均量:量比在0.8~1.5倍可视为均量情形。均量说明成交量相对于最近5日或10日而言是处于正常水平;但这种“正常水平”我们也要结合股票前几个月的成交量情况来做具体分析,因为一只股票完全可能在主力的操控下在最近十几天甚至几十天内都呈现出对倒的现象。

温和放量:量比在1.5~2.5倍可称之为温和放量。如果股价也处于温和缓升状态,则升势相对健康,可继续持股,若股价下跌,则可认定跌势难以在短期内结束,从量的方面判断应可考虑停损退出。

明显放量:量比在2.5~5倍则为明显放量。若股价相应地突破重要支撑或阻力位置,则突破有效的可能性颇高,可以相应地采取行动。

巨量:量比在5倍以上可视为剧烈放量。可以根据股价所处的位置来采取不同的操作方式。在涨势中出现这种情形,说明见顶的可能性大,可以考虑反向操作,即使股价不会马上彻底反转,至少涨势会休整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股票处于下跌途中,这种巨量可能达到10倍以上,多是主力见大势不妙,疯狂出逃造成的。在股票处于绵绵阴跌的后期,突然出现的巨大量比,说明该股在目前位置彻底释放了下跌动能,股价可能会发生V形反转,这是个难得的机会,但也蕴涵了大量风险,因为对于投资者而言,很难判断这个点位是下跌途中还是底部,这就需要结合其他方面来做综合研判了。

四、平均每笔成交量

平均每笔成交量,是以股票某个时间段所成交的股数除以所成交的笔数从而得出的平均数量,计算公式为:每笔平均成交股数=某段时间成交股数/这段时间内交易所主机撮合的成交笔数。在研判时一般以日为单位。平均每笔成交量也是发现主力动作的一个重要指标,主力在建仓、洗盘、拉升、出货等阶段需要操盘手段很多,而且这些方法手段往往会通过平均每笔成交量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大众投资者受个人资金量限制,很难有单笔数千股甚至数万、数十万股以上的成交,一般500股到1000股的成交最为多见。而主力在操作一只股票时则会动用大资金,大资金运作一只股票,不可能总是几百股地成交,其每笔成交股数必然较大。那么,观察一只股票如果在数天以上的交易时间里,若平均每笔成交量相对前一段时期而言均呈现较大值,这说明该股票必然有较大资金在运作。因此,一旦发现平均每笔成交量出现异动,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情况详加分析。

这里要说明的是判断成交笔数的依据,举例说明如下,如果卖家有一个500手的单笔挂单在成交时是由8个大小不等的买单来共同吃掉的,那么这500手的成交笔数应统计成为8笔,而不是一笔,对于大买单被小卖单打掉的情况也用相同的方法,以小卖单的笔数来作为成交的笔数。

(1)当股价在相对底部徘徊时,若“每笔成交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放大,这说明有大资金开始“关注”这只股票了,如果每笔成交量的这种放大趋势在底部能维持较长时间且股价这时的运行状态明显强于大盘但却没有出现太大的涨幅,这说明主力开始入驻此股并正在着手建仓。在这段时间里成交量倒未必会出现大幅增加的现象,当我们发现了这种在价位底部的每笔成交量和股价及成交量出现明显背驰的个股时,应予以特别的关注。投资者这时要做的就是,用一部分资金和主力一起建仓,耐心等待日后的上涨。

(2)主力在入主个股后,只要股价未见大幅放量拉升,都说明主力仍在盘中。当主力欲拉升股价或洗盘的时候,多数主力往往会采取“对敲”的方法,特别是在市场交投气氛较清淡的环境下,通过“对敲”,主力既增加了成交量达到引起散户注意的目的又很好地控制了股价,这时的平均每笔成交量仍然会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甚至在主力不惜用对敲来打压震仓时,每笔成交量仍维持在一相对较高的水平,于是通过平均每笔成交量我们发现了主力的踪迹,也更加确认主力仍在场中了。

(3)当股价出现较大涨幅后,底部获利筹码越来越多,若股价放量大阳拉升,走势十分强劲,但平均每笔成交量并未创新高时,应特别提高警惕,因为这说明主力可能要派发离场了。因为对于大多数主力而言,在股价高位出货时多是通过小单派发的方式来完成的。如果这时投资者介入,股价往往会一落千丈,这时“平均每笔成交量”就成了判断庄家是否出货的最佳标准。当股价及成交量创下新高,但“平均每笔成交量”出现明显萎缩,也就是出现“背驰”时,投资者这时切不可恋战,要坚决清仓离场,哪怕股价再升一程。

这里需要强调,平均每笔成交法对于寻找价位在15元以下,流通盘不大的股票最为适用;而对于大盘股,由于参与资金众多,使用平均每笔成交法往往不容易发现其明显的异动,而且大盘股的走势多受市场综合因素影响。

可以结合股票近段时间换手率综合研判,若某段时间平均每笔成交量增大而同期股票的换手也较为充分且股价处于相对底部,这说明主力实力非同小可,且吸筹力度也很大,这样的股后期往往有惊人的走势。

平均每笔成交法对于不同价位、不同流通盘的股票要区别对待,因为5元的股票平均每笔成交是1000股,与10元的股票平均每笔成交是500股反映了相同的资金实力。

平均每笔成交法对于寻找黑马相当有效,而对于判断拉升后的股票是否出货,则应密切结合成交量来判断。因为主力出货手法众多,有时候采用高台跳水法,几天内即出货完毕,该指标来不及提前反映。一般来说,若股票涨幅不是很大时(最低点起算小于50%),中线可继续守仓;若涨幅已翻倍甚至更多时,且大抛单不断出现时则要当心,一旦发现主力是使用跳水法出货,则应尽早离场。

总结: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得出,当平均每笔成交量出现增长的趋势时,是主力的非出货阶段,这时介入不论是在股价启动前还是在股价已上了一个台阶,其安全性都相对较高些。而当平均每笔成交量出现减少趋势时,如果此时股价已经历了大幅上涨,这往往意味着主力已进入了出货阶段,此时投资者不应再介入。

五、资金流向

资金流向在国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指标,主要用于统计个股、板块或大盘的资金流向。其计算方法很简单,下面以房地产板块来举例说明:在10:01这一分钟里,房地产板块指数较前一分钟是上涨的,则将10:01这一分钟的成交额计作资金流入,反之则计作资金流出,若指数与前一分钟相比没有发生变化,则不计入。每分钟计算一次,每天加总统计一次,流入资金与流出资金的差额就是该板块当天的资金净流入。

这种计算方法的意义在于:指数处于上升状态时产生的成交额是推动指数上涨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入;指数下跌时的成交额是推动指数下跌的力量,这部分成交额被定义为资金流出;当天两者的差额即是当天两种力量相抵之后剩下的推动指数上升的净力,这就是该板块当天的资金净流入。换句话说,资金流向测算的是推动指数涨跌的力量强弱,这反映了人们对该板块看空或看多的程度到底有多大。其方法可同理应用在个股及大盘上。

一般而言,如个股的成交量放大且为资金流出状态,其股价将表现为下跌,下跌幅度越大,成交量越大,则资金流出越多。

还有一些术语也常用来解析成交量的情况,比如换手率、均量线、筹码理论等等,我们将在下面几节中来详细介绍这些概念。

所谓换手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某只股票的累计成交量与其流通股本之间的比率。换手率在市场中是很重要的买卖参考指标,可以帮助我们跟踪个股的活跃程度,其数值不仅体现了市场交投的气氛,也体现了交易者之间换手的充分程度。因为个股的流通盘大小不一,大盘股往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流通股,而小盘股可能只有几千万的流通股,如果在一个水平线上来比较它的成交量谁大谁小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换手率却是具体到了个股身上,能充分反映个股的成交情况。

一般而言,日换手率小于3%表明交投不活跃,多发生在市场观望气氛较重或主力高度控盘的情况下;日换手率在3%~7%,表明市场交投气氛活跃,多发生在行情的行进阶段,股票通过持续地换手,市场持有成本在不断地增加或减少,这有利于行情的发展。日换手率大于7%表明筹码在急剧换手,如果发生在高位,多是主力出货造成的,如果发生在拉升途中,则有主力“对倒”造假之嫌。若更精确地划分,换手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绝对地量:小于1%;成交低迷:1%~2%;成交温和:2%~3%;成交活跃:3%~5%;带量:5%~8%;放量:8%~15%;巨量:15%~25%;成交异常:大于25%。

一、高换手率蕴涵机会也蕴藏风险

换手率高即个股的成交量大,我们在挖掘领涨板块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热门板块,判断是否属于热门股的有效指标之一便是换手率。首先应注意换手率是否高,高换手率既可说明资金流入,亦可能为资金流出,读者可结合上节介绍的资金流向概念来考察。其次还要观察其换手率能否维持较长时间,因为较长时间的高换手率说明资金进出量大,持续性强,增量资金充足,这样的个股才具可操作性。而仅仅是一两天换手率突然放大,其后便恢复平静,这样的个股操作难度相当大,如没有长期的个股跟踪经验,很难识别主力意图。前面已经讲过一些成交量放大的情况,但换手率高有以下三种情况最为普遍:

(1)相对高位换手率放大,主力在高位派发的意图是很明显的,但想要在高位找到如此多的接盘也并非易事,这主要是因为当股价上了一个台阶后,专业人士及大众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如果这时再辅以政策利好、公司传闻等等真假不定的消息来迷惑市场,主力才能顺利完成派发,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对于这类个股规避风险的办法就是:回避高价股、回避前期曾大幅炒作过且离底部价位涨幅巨大的股票。

(2)新股,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通常,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都较高,大多在40%以上,中小企业板个股换手率有的甚至达到了80%以上。一般来说,换手率高的个股意味着其上市的定价被市场所接受,场外资金认为股价仍有上升空间而敢于大量承接。也有不少新股在上市后出现高换手率而股价却在数日内掉头向下,出现巨大的跌幅。这是因为换手率不是影响新股未来走势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行情能否启动还取决于其他多种因素,如:新股开盘后与发行价相差的幅度、市场整体行情的走向、新股是否有炒作题材等等。因此,在炒作新股时除了留意换手率外还应注意上述三个条件,在这三个条件均较理想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换手率提高选股的准确性。如果三个条件均较理想,新股上市首日换手率超过50%时可积极关注,一旦累计换手率超过100%,并表现出较为强劲走势(即股价的K线图中阳线多阴线少,且收阳线的当天往往成交量相对放大,整体出现资金净流入的迹象),则可采取积极买进的策略。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新股上市首日开盘后前5分钟、前15分钟及前半小时的换手率及其股价走势,往往能说明该新股是否有市场大主力介入及预示着后市股价的走向。一般而言,投资者在新股首日上市开盘时不敢贸然介入,因此,首日开盘后前5分钟、前15分钟参与买入的往往以机构主力为主。主力机构若看中某只新股,会利用开盘后的5分钟、15分钟趁广大散户犹豫观望之际快速介入收集大量筹码。

(3)相对低位换手率放大,这表明市场上有大量资金在股价的中低位正趁利空大口吞吃散户因恐慌而割掉的廉价筹码。敢于在出现利空时囤积货物还说明,这种利空是暂时的,越是底部换手充分,上行中的抛压越轻,未来的上涨空间相对较大。若市场的特点是局部反弹行情,则最具有实战意义的是价位不高的题材股,因为题材股因容易受到市场追捧、炒作资金不需要太大、能在短期内快速拉升等特点,往往会成为市场局部反弹中的强势股

上述三种情况不论哪一种,当累计涨幅相对较大时都要小心,如果只是充分换手就是不涨,反而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或者调低对其的盈利预期。而对于一批面临退市风险的ST股,尽管它们的换手率也很高,但还是敬而远之为好,由于其未来的风险实在较大,主力对倒自救吸引跟风也就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了。

二、从换手率判断主力的持仓量

换手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判断主力的持仓量。当主力吸筹往往会在筹码分布图上留下一个低位密集区(关于筹码的理论将在本章第四节中详细介绍),为了更好地隐藏踪迹,在大多数情况下,当主力完成低位建仓之后并不会急于拉升股价,甚至有可能要把股价故意打回到筹码低位密集区的下方,在这个密集区的下方基本上都是套牢盘,没有抛压,护盘相对容易一些。一旦市场有所好转或个股有利好预期,主力首先会将股价从这个低位密集区的下方拉升至密集区的上方,这个过程可称之为“对筹码密集区的向上穿越”,对主力而言,这个穿越过程的难易程度取决于主力的持仓情况,如果主力巨量持仓的话,盘面上就不会出现太多的解套抛盘,即股价上穿密集区而呈现无量或缩量状况,这时我们就可知道该股已由主力高度持仓了。

对于这个无量或缩量的具体程度我们可以通过换手率这个数字来精确地表达,这也可以方便投资者进行研判。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换手率级别划分,人们常使用3%作为标准,将小于3%的成交额称为“无量”,这个标准得到广泛的认同。

以上是通过筹码密集区的无量上穿来判断庄家持仓量的方法,一旦发现筹码密集区以低迷的成交量向上穿越,被穿越的筹码大部分是主力的持仓筹码。这种估计主力持仓的方法尽管简单,但对于低位捉庄的参考价值却是很大的。但是在实战应用中,我们也应结合具体的股票成交量情况来研究,有些股票的换手率从历史走势来看即使是明显缩量了,也可能达到5%以上的换手率,这时我们就应该适当地放宽换手率的标准,不要让“3%”这个数字所束缚,应做到灵活应用才好。

均量线,顾名思义,是一种反映成交量平均水平的指标。将一定时期内的成交量相加后平均,在成交量的柱条图中形成较为平滑的曲线,即均量线。均量线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市场成交量的主要趋势,市场交投情况是由浓转淡还是由淡转浓,通过均量线我们能一目了然地看个清楚明白。在一般情况下,均量线以5日、10日、20日作为采样周期,我们可以将5日均量线看做为短期,而10日和20日的均量线则看做是中期和长期。在有均量线的成交量图中,可以看出均量线在成交量的柱条图之间穿梭波动,利用短期均量线和中、长期均量线的绞合关系,再结合股价变动的趋向,我们可以很好地预测股价的未来走势。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看一下均量线的使用方法。

(1)在上涨行情中,5日均量线在10日均量线之上,3条均量线呈同步上扬的多头排列(即5日均量线在10日之前,10日均量线在20日之上,3条线呈现向上发散状态,此称均量线的多头排列),3条均量线随股价上涨也不断上行,这体现出市场交投活跃、人气旺盛,股价的上涨得到了买盘的有力支撑,这种交投情况的不断延续也促使了股价重心不断上移;而行情进入尾声时,尽管股价仍能再创出新高,但是均量线已呈现出疲软状态且有下行趋势,均量线的走势和股价的走势呈现出背离状态,这表明市场追高跟进意愿发生变化,股价的上涨只是一小部分买盘推动造成的,一旦获利盘在某个时刻由于某种原因集中抛出,那少量的买盘是无法承接的,随之而来的就是上升趋势的结束、下跌趋势的开始,即上涨行情发生逆转。如图5-1为武钢股份(600005)2006年9月20日至2008年9月15日的走势图,在2006 年9月20日至2007年5月30日期间,随着股价的不断攀升,成交量均值也不断创出新高,3条均量线在股价上涨途中呈多头向上排列;而在2007 年5月30日至2007年9月17日期间及2007年9月17日至2008年1月15日期间,虽然股价不断创出新高,但成交量均值却一次比一次小,成交量均线呈现出逐渐下行的走势,我们可以称这种走势为“量价背离”,随后不久,股价上升趋势结束,进入了轰轰烈烈的下跌。

图5-1 武钢股份走势图

(2)在下跌趋势开始后,若5日均量线在10日均量线之下,3条均量线呈同步下降的空头排列,3条均量线随股价下跌也不断下行或者3条均量线在一个区间内波动,均线走势疲软无力,看不到丝毫向上爬升的迹象,这体现出市场交投冷清,少量的卖盘就可以使股价再下一个台阶,这也反映了买盘不愿入场、市场观望气氛较重,若这种交投情况无法打破,便意味着下跌趋势仍将继续;当下跌行情进入尾声时,尽管股价仍能再创出新低,但是均量线却已不再呈现出疲软状态,成交量均开始放大,均量线走势开始出现多头排列特征且和股价的走势呈现出背离状态,这表明这一价位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很多场外观望者开始不断介入买进,随着后续买盘不断地加入,股价的下跌趋势结束,开始向上的反转走势。图5-2为大秦铁路(601006)2007 年9月20日至2009年3月5日期间的走势图,当股价在2008年11月13日至2009年3月5日期间波动时,我们发现成交量明显放大,均量线多头特征明显,而价格的波动范围却不大,只是在9元附近做小幅波动,根据量在价先的原则,我们可以做出预测,股价在这个点位即使不是底部,那么其离底部也是相当的近,投资者可以考虑建仓。

图5-2 大秦铁路走势图

“筹码分布”的准确称呼应该叫“流通股票持仓成本分布”,在股票行情软件中一般也简称为“成本分布”或“移动成本分布”,对于其研究所得到的理论可称之为“筹码理论”或“筹码分布理论”,这些词语均指向同一个概念或理论。筹码分布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形象性和直观性,应用筹码分布我们能大致了解某只股票在不同价位上投资者的持仓数量,这是它所能带来的最直接也是颇为重要的信息。如果说成交量反映了市场的交投情况,那筹码分布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股票在不同价位上投资者的介入规模如何,不同的介入规模制约着股价的后期走势。

筹码是持有人证明自己拥有某种权利的文书和凭证,在这里就是指用于投机的股票。它不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投入股市的资本都是现金。筹码和现金是可逆互换的,二级市场的交易保证了其可行性,筹码理论就是研究筹码和现金可逆互换的理论。

筹码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筹码的成本,市场中主流资金或绝大部分的筹码的成本对股票的走势起决定性作用,在筹码分布理论中考虑了成交量的作用,并用神经网络方法(神经网络方法是一种现代智能信息处理方法,它有能依据数据自适应学习、可并行计算、非线映射性能强的特点,适用于股票市场的复杂非线问题)解决了在计算时间内短线客反复买卖的问题,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近期持仓者的成本。关于具体算法,投资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为什么要介绍这个与成交量并无关联的概念(筹码分布)呢?这是因为通过对一只股票筹码分布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出主力的建仓成本、主力的持仓比例是较重还是较轻、投资者在目前价位的套牢程度等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股价波动过程中成交量的大小,比如:若主力持仓较重,那么在股价爬升过程中自然不需要较大的成交量来配合;若股价能在缩量或无量的情况下上穿筹码密集区,这些已被大量解套的投资者为何不在解套的情况下抛售股票呢?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我们通过成交量研判股价后期走势,有很大的参考意义。结合筹码分布理论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主力情况、市场持仓成本情况等信息,通过详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更合理地预测股价的后期走势。下面我们结合筹码分布的模型全面阐述“筹码分布”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一、筹码分布与筹码转移

股票价格是随时变化的,股票交易是投资买卖双方在某个价位直接进行买卖成交实现的。我们不知道代表公司价值的筹码的合理价格是多少,随着股票价格的涨跌变化,如果我们认为该股目前的价格可以真实反映它的价值,我们就会买进一定数量的筹码;或者我们认为目前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也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在不同时期、不同价位,在不同的价格区域产生了不同的成交量,这些成交量在不同价格位置的分布量形成了该股票在不同价格位置上投资者的持仓成本分布状况。股票的筹码分布状况就是流通盘在股票不同价格位置上的股票数量。筹码分布反映一只股票的全体投资者在全部流通盘上的建仓成本和持仓量,它所表明的是盘面上最真实的仓位状况。

如果说“筹码分布”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仅反映了筹码在某一具体时间的分布状态,那“筹码转移”则是一个反映筹码如何流动的动态概念。市场对筹码价格的认同是随人们的心理预期而改变的。有人认为该筹码价格不会再上涨,不管盈亏,都要卖出;有人认为该筹码价格不会再下跌,要买进。只要双方认可某价格,就可成交。每一个成交价格都代表了瞬时市场认同度,成交量代表了认同该价位的筹码数量。

所有成交的筹码来源于原有筹码,是什么价位上的筹码转移了呢?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只好从筹码意愿分布的概率上计算是哪些筹码转移了(计算方法不述)。筹码的流动是和人的心理预期密切相关。时间和盈亏度是影响人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时间越长,对某价位的认同越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简单模型来说明何谓筹码分布。假设某公司有100股流通股票,这100股共被4个不同的投资者持有。经过股票买卖后,某个时间这4人的持股记录分别是以下4种。股东A的持股记录是:在5元价位买进10股,在8元价位买进20股;股东B的持股记录是:在6元处买进15股,在8元处买进10股;股东C的持股记录是:在7元处买进12股,在9元处买进18股;股东D的持股记录是:在10元处买进15股。其分布结果见表5-1,其中每个“*”代表一股。

表5-1 筹码初始情况表

每个价位的股数不同(即筹码数不同),这样便构成了一个简单的筹码分布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交易的继续,买家、卖家在不同价位进行交易,筹码会在投资者之间进行流动,筹码又会在不同价位形成一个分布情况,因而筹码分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模型,如果换成真实的上市公司股票,那么一个公司的流通盘最少也有几千万股,其价位分布区间是相当广阔的。图5-3是一张真正的筹码分布图,它被放在K线图的右边,在价位上它和K线图使用同一个坐标系。当大量的筹码堆积在一起的时候,筹码分布看上去像一个侧置的群山图案。这些山峰实际上是由一条条自右向左的线堆积而成,每个价位区间拥有一条代表持仓量的横线。持仓量越大则线越长,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堆在一起就形成了高矮不齐的山峰状态,也就形成了筹码分布的形态,在日K线图上,随着光标的移动,系统在K线图的右侧便会显示出随着股价的变化,筹码是如何发生转移的。正是由于其象形性,使得筹码分布在测定股票的持仓成本分布时会显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些形态特征正是股票成本结构的直观反映。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形成机理和不同的实战含义,接下来我们会详细介绍各种不同的筹码分布情态,先让我们来看一只具体个股随着交易的进行,筹码是如何发生转移的。

如图5-3是中集集团(000039)在2008年1月15日时的筹码分布情况,筹码分布集中在股价的顶部区域。

图5-3 中集集团的初始筹码分布图

图5-4是此股在2009年2月26日的筹码分布情况,对比图5-3我们发现其筹码已经基本全部转移到了低价位区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随着股价的逐波下跌,股票在下跌过程中已经在买卖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换手,其间交杂着散户的割肉、短线投机者的快进快出等买卖行为。

图5-4 中集集团下跌后的筹码分布图

筹码分布及筹码转移这两个概念可以有效地测定股票持仓成本的转换过程及现阶段持仓成本的分布状况。每一轮行情发展都是由筹码转移开始的,又因筹码转移而结束。筹码转移不仅仅是股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持仓筹码数量的转换。股票的走势在表象上体现了股价的变化,而其内在的本质却体现了持仓成本的转换。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对一轮行情进行过程分析。可以说,一轮行情的跌宕起伏是与主力的行为密不可分的。主力行为最本质的体现是对持仓成本的控制,从低价位买进,在高价位卖出,才会产生利润。一轮行情主要由三个阶段构成:吸筹阶段、拉升阶段和派发阶段。吸筹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低位大量买进股票。吸筹是否充分,主力持仓量的多少对其做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其一,持仓量决定了其利润量,筹码越多,利润实现量越大;其二,持仓量决定了其控盘程度,吸筹筹码越多,市场筹码越少,主力对股票的控制能力越强。同时,在吸筹阶段也常伴随着洗盘过程,迫使跟风客出局和上一轮行情高位套牢者不断地割肉,主力才能在低位吸筹承接。其实,主力吸筹的过程就是一个筹码换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力为买方,大众为卖方。只有在低位充分完成了筹码换手,吸筹阶段才会结束,发动上攻行情的条件才趋于成熟。主力的吸筹区域就是其持有股票的成本区域。拉升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使股价脱离主力吸筹成本区,打开利润空间。在此过程中,主力用部分筹码打压做盘,同时又承接抛压筹码,但其大部分筹码仍旧按兵不动地锁定在吸筹区域,等待拉高获利卖出。在拉升过程中,部分股民纷纷追涨,同时部分股民获利吐出。对于操盘技巧较好的主力,如有大势配合,主力只需要点上一把火,拉升工作主要是由股民自行完成的,其间,主力主要利用控盘能力调控拉升节奏。在拉升阶段,成交异常活跃,筹码加速转手,各价位的成本分布大小不一。派发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卖出持仓筹码,实现利润。股价经过拉升脱离成本区达到主力的盈利区域,主力高位出货的可能性不断地增大。随着高位换手的充分,拉升前的低位筹码被上移至高位。而当低位筹码搬家工作完成之时,主力出货工作也宣告完成,一轮下跌行情也随之降临。在一轮行情的流程中要充分重视两个概念:低位充分换手和高位充分换手。低位充分换手是吸筹阶段完成的标志;高位充分换手是派发阶段完成的标志。它们是拉升和派发的充分必要条件。所谓充分换手就是在一定的价格区域成交高度密集,使分散在各价位上的筹码充分集中在一个主要的价格区域。

总之,任何一轮行情都是由高位换手到低位换手,再由低位换手到高位换手。这种成本转换的过程不仅是利润实现的过程,也是割肉亏损的过程,从而形成了股票走势的全部历史。

二、筹码分布形态及形成原因

(1)密集状态。如果一只股票在某一个价位附近横盘了很长的时间,就会造成横盘区上方和下方的筹码向这个横盘区集中,使得该狭小的横盘区价格空间内聚集了该只股票很多筹码,这种状态称之为筹码分布的密集状态。其形态特征是:筹码分布在某一价格区域高度密集,形成一个密集峰形。在这个密集峰的上下几乎没有筹码分布。一般可以把密集状态分成三种:单峰密集、多峰密集和双峰密集。

单峰密集是筹码分布所形成的一个独立的密集峰形,它表明该股票的流通筹码在某一特定的价格区域充分集中。单峰密集对于行情的研判有三个方面的实战意义:当主力为买方而大众为卖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上攻行情的爆发;当主力为卖方而大众为买方时,所形成的单峰密集意味着下跌行情的开始;当主力和大众混合买卖时,这种单峰密集将持续到趋势明朗。

单峰密集的形成机理:在单峰密集区域,流通筹码实现了充分换手;上方的筹码割肉,在单峰密集区域被承接;下方的筹码获利回吐,在单峰密集区域被消化。几乎所有的筹码在单峰密集区域实现了成交换手。

根据股价所在的相对位置,单峰密集可分为低位单峰密集和高位单峰密集。正确地研判单峰密集的性质是判明行情性质的关键所在,也才会有正确的操作决策。

多峰密集其形态特征是:股票筹码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价位区域,分别形成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密集峰形。上方的密集峰,称为上密集峰;下方的密集峰,称为下密集峰;中间的密集峰,称为中密集峰。

多峰密集可根据上下峰形成的时间次序不同,分为下跌多峰和上涨多峰。

下跌多峰是股票下跌过程中,由上密集峰下行,在下密集峰处获得支撑形成下密集峰,而上密集峰仍然存在。

多峰密集的形成机理:上密集峰被击穿,股价下行在下密集峰处受到支撑,止跌企稳。上密集峰的部分筹码割肉至下密集峰,形成多峰密集。通常上密集峰称为套牢峰,下密集峰称为吸筹峰。下跌多峰密集通常最下方的峰为吸筹峰,也称支撑峰;相对于吸筹峰,每一个上峰都是阻力峰。筹码通常经震荡整理在最下峰处形成峰密集。上方的每一个峰将被逐渐消耗。下跌多峰中的上峰通常是庄家派发区域,其峰密集是庄家派发的结果,上峰筹码主要是套牢盘。

上涨多峰与下跌多峰的形成机理恰好相反:股价突破下密集峰形成上行趋势,经过一段涨幅后作震荡整理。在此阶段由下峰处跟进的筹码在上峰处获利回吐,继续看涨的投资者在上峰处再次跟进,形成了上峰密集。上峰密集的筹码全部来自下峰,是下峰部分筹码移位上峰的结果。对上涨双峰的行情研判主要观察上下峰的变化对比。在上涨双峰中,下峰的意义非常的重大,它充分表明了主力现阶段仓底筹码的存有量。如果上峰小于下峰行情将继续看涨,反之随着上峰的增大,下峰迅速减小,是下峰筹码被移至上峰的表现,此时主力出货的可能性增大。

双峰密集是多峰密集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双峰密集是由上密集峰和下密集峰构成,对股价的运行有较强的支撑力和阻力。当股价运行至上密集峰处常常遇到解套压力,受阻回落;当股价运行至下密集峰处常被吸筹承接而反弹。为此,也可将上密集峰称为阻力峰,下密集峰称为支撑峰。

峰谷:双峰之间称为峰谷。峰谷常常被填平,使双峰变成单峰,峰的上峰为阻力位,下峰为支撑位,股价通常在双峰间上下震荡运行,最终将上下峰消耗掉,在原峰谷的位置形成单峰密集。它所表达的概念是主力的吸筹。不仅如此,它还是主力高效率吸筹的一种方式,因为在这个双峰峡谷内,想卖股票的人很多,主力获取大量的筹码是比较容易的,尤其是在大盘也呈现弱势的情况下。

当股价处于下跌双峰状态时,一般不会立即发动上攻行情。因为如果股价迅速突破上峰,展开上攻行情,就会使市场获利分布不均匀,下峰获利较高,如果市场追涨意愿不高,主力就会面临下峰的获利抛压和上峰的解套抛售的双压力,给主力的拉升带来困难。必须指出,峰谷仅对下跌双峰具有意义;只有下跌双峰才会在峰谷处形成二峰合一的单峰密集。

(2)发散状态。与筹码分布的密峰状态相对应的是筹码的发散状态,其形态特征是筹码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广阔的价格空间内,一般根据趋势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向上发散和向下发散。其形成机理是:在一轮行情的拉升或下跌过程中,由于股价的波动速度较快,使得持仓筹码在每一个价位迅速分布;对于单交易日而言,其筹码换手量增大,但整个价格波动区域呈现出筹码分散的状态。发散是一个过渡状态,当新的峰密集形成后,筹码发散将随着峰密集程度的增大而消失。

三、通过筹码分布捕捉主力动向

比照其他技术理论,筹码理论的诞生就是为了捕捉主力动向。筹码分布在分析主力动向时是基于这样的事实,资金庞大的主力毕竟也是市场交易的参与者,在可以随时买进卖出这一点,主力与大众完全遵循相同的证券交易规定,一切交易行为都会反映在二级交易市场上。而筹码理论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将主力动向尽量清晰地反映在筹码分布图上,透过这张筹码分布图可以一眼看出主力进出的迹象,从而获知主力的真实意图。

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筹码分布反映的只是市场交易情况,并不能区分主力的筹码和大众投资者的筹码,也无法统计出主力的持仓比例为多少,观看筹码分布图也无法明确某只股票的背后是否一定有主力运作,因而我们在应用筹码理论时还结合其他因素来分析主力动向,如果我们能够明确一只股票有主力在吸筹,那么就可以据此推出两点:一是此股有主力运作,二是股票原有的供求状态被打破了。通过这两点如果我们再深入一步,结合股价波动的幅度、时间长短、股价波动过程中成交量的放大缩小情况等信息,就可以大致推算主力的持仓比例和建仓初始成本。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重中之重就是要确定主力在吸筹。

吸筹是主力介入一只股票的第一个实质性动作。一般来说,在吸筹之前主力需要做非常细致的调研和其他各类准备工作,这些工作一般是在极秘密的状态下进行的。判断一只股票是否有主力正在吸筹,要看这只股票对大众有没有吸引力。如果这只股票已是目前的市场热点,那主力就很难在一个窄幅价位区间内进行大规模建仓入场。并不是所有的所谓“低价位”的股票或是散户不要的个股主力就要,判断某只股票是否是主力正在吸筹,需要很多证据。但是,只要是大规模的吸筹,主力便很难做到不留痕迹,总有一部分中小投资者进货成本同主力是一样的,这就是跟庄盘。而只要这些跟庄盘的规模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主力一般可以承受。

以下结合筹码理论介绍几种主要的K线组合形态,这些K线形态暴露了主力的吸筹动作。

(1)慢牛走势:其前提是筹码在低价位经过较长时间的徘徊,已经形成了低位单峰密集状态,这可能是大势不佳影响的,也可能是公司的利空造成的。当主力介入吸筹后,使得这只股票的下跌动能被完全减弱,股价呈现缓慢上扬的格局,对比同期大盘可发现其明显强于大盘走势。但为什么一定是慢牛呢?因为要想控制一只股票,需要大量的筹码,如果主力吸筹过快的话,会引发这只股票迅速上涨,从而暴露主力的意图,引起市场公众的追涨,这是主力吸筹时所忌讳的。所以,主力的吸筹永远是温和隐蔽的。

(2)牛长熊短:有时候一只股票在股价被缓慢推高的过程中成交量逐渐放大,然后这只股票迅速下跌,成交量相对萎缩,这说明下跌并没有恐慌盘抛出,随后股价自低位重新开始缓慢上升。从盘面上看,会发现一种锯齿样的K线组合,这种K线我们叫它“牛长熊短”,这是主力打压吸筹的痕迹。当反复出现这种牛长熊短的K线组合时,会使得在上下价位的筹码向这个价格区间转移,其筹码转移过程可能是双峰填谷,也可能是筹码由发散状态向低位单峰密集状态转变。牛长熊短的一个特例是“挖坑”形态。所谓“挖坑”是一个非常形象化的说法,它是指股价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横盘震荡之后,股价突然向下破位,将横盘箱体打穿,但随后股价又被向上拉起,回到原先的横盘箱体内部,其走势在盘面上画出了一个“坑”,关于“挖坑”可以形成这样一个结论:当K线图上出现了“挖坑”形态之后,如果股价在恢复到“坑沿”的相对高位后强势横盘不跌,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坑”是主力挖出来的,其目的是震仓吸筹。

(3)股价的次低位窄幅横盘:“次低位”是比近一段时间最低股价高20%~30%的价位。这个位置在中线上看是比较低的位置,但是从短线上看它又是相对的高位,所以,“次低位”指的是中线。我们还是站在主力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能在最低价位上吸筹自然是件好事,但是散户未必配合主力,主力想买散户就一定肯卖,因此主力通常会采用拉长时间的方法。如果大盘环境和个股题材允许主力去等,主力一般都愿意稍微费点时间,以降低吸筹成本。但是主力的情况也是多样的,未必允许所有的主力都采用“低位温和吸筹”的策略。比如说主力的资金来自于较短期的信用贷款,资金面上留给主力的坐庄时间不多;或者是一只股票即将发生一个重大利好,而这个重大利好很难长时间保密,这个时候主力就不得不突击吸筹;除此之外,某些机构对大盘的分析是很有水准的,当他们知道在一两个月之内可能会迅速展开一个大行情时,他们会当机立断,迅速入场抢货。次低位窄幅横盘时所发生的筹码转移情况是“双峰填谷”或“多峰填谷”后变成了次低位单峰密集状态。

四、筹码理论的应用要点及缺陷

应用筹码理论分析时主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情况:

一是谁的筹码不抛?在筹码价位较高,没有明显出货迹象时,试想一只股票下跌了30%以上,而从没有放量,高端和低端筹码都不动,这是不正常的,散户重在散,下跌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很多人止损和出局,而持续盘跌不放量,只能说明其中有主力被套了,因为主力一般无法止损出局,那样成本太高了。这种股最适用于擒庄操作。

二是谁的筹码不卖?在筹码价位较低时,一只股票上涨了20%以上,而从不放量,底端密集筹码不动也是不正常的,散户一般很少有人经得起如此引诱而一直不出货,这只能说明其中有主力在运作,而多数主力没有30%以上的利润是不会离场的,因为那样除去费用纯利就太低了。这种股最适用于坐轿操作。

三是机会和风险提示。有些股票虽然高位无量,但其拉升时出现了放量或长时间盘整,使筹码出现了高位集中,这些股一般是主力离场了,后市风险会较大。有些股低位放量或长时间盘整,出现筹码低位密集,一般是有主力进行收集造成的,操作起来机会比较大。

筹码分布理论看似完美,但正如其他技术理论一样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投资者可以结合其他方法来克服三个不足之处:

一是无法精确统计筹码分布。软件公司一般无法得到全体股民账户的运行情况,即使能得到运行情况,也会因为股民存在多次买卖同一股票,而使其成本混乱无法统计持仓成本。所以目前的软件采用比例推定的方法推算筹码价位情况,其显示的筹码精度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但我们可以认为,多数情况下这些差距并不足以影响筹码理论的使用。

二是由于筹码线是集不同时期成交量的总和,若时间跨度较长,股价上下波动次数多,筹码线就会被虚化。因此,在运用当中最好结合这段距离内价格穿越筹码线的次数和换手率来综合处理。

三是人为因素干扰。事在人为,任何理论都可以被人为仿造,有些高度控盘的庄股,主力出不了货,闲来无事有时会利用此理论做一些套子,因为有很多量来自于老资金的对倒,掩盖了真相。

五、总结

以上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筹码分布理论,其实我们学习筹码理论或是成交量理论,都是希望更好地了解主力动向、了解市场情绪,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场背后的真实信息,处于不同筹码分布形态的背景下,股价在上涨或下跌的价格变化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成交量变化状况,而股价在上涨或下跌过程中成交量的变化程度也得以在筹码分布图中体现,结合筹码分布图的直观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从成交量这条主线索出发来研判主力动向。在股票上涨或下跌过程中,筹码分布形象地表现出了底部还有多少获利盘、顶部还有多少被套盘。筹码理论在初始设计的时候,其主要原理也是围绕成交量展开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筹码理论是“形象化的成交量变化过程图”,本书在以后应用成交量分析股价未来的走势时,往往会结合筹码分布理论来对主力情况展开讨论。

虽然我们分析个股的成交量仍要结合具体环境,但是两个相同的成交量形态往往反映着相似的市场信息、主力动向,这一方面是由于主力的操盘手法往往雷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相同市况下投资者往往具有相似交易行为。虽然成交量形态要结合具体个股情况来做研判,但是熟悉这些成交量形态却有助于我们从上千只股票中快速地发现具有“黑马”潜质的个股。本节主要解读了缩量和连续放量这两种形态,对于其他的成交量形态的分析因为多需要结合具体个股前期的成交量情况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来综合考察,而且分析方法与“缩量和连续放量”这两种情况基本相同,所以不再赘述。

图5-5为法尔胜(000890)的成交量形态示意图。

一、缩量

缩量直接反映出了市场成交极为清淡。对于极度萎缩的成交量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地量”。如果说主力可以通过“对倒”进行放量造假的话,那么缩量则真实地反映出市场的交投行为。根据其发生在股价的位置,又可分为顶部缩量、途中缩量、底部缩量。顶部缩量是由于股价被炒高并且在主力没有对倒的情况下,来自市场投资者的买单无法支撑股价上涨,而持有股票的获利者大部分仍认为股价还有上升的余地,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抛售,市场处于僵持状态,一旦买单无法支撑卖单的抛压时,股价便开始了下跌。下跌途中缩量是由于观望者多、参与者少的原因,买单不进场,是认为大势不好、后期有望在更低的价位吸筹,卖单没有大量涌出是因为投资者被套不愿割肉或大部分投资者仍以做多的思路操作股票。与此相反的是上涨途中的缩量,股价能够缩量上涨多是由于主力控制了二级市场中绝大部分的流通筹码,这是一种典型的强庄吸筹后的拉升方式——无量上涨。底部缩量多发生在经济环境不好、市场经过大跌后人心涣散的时候,由于进入股市很难在短期获利,这使得这时介入的投资者往往都是以长线思路做股票的价值投资者,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全体投资者中所占比例并不大,所以在底部参与交易的人数稀少,造成了底部缩量。

图5-5 法尔胜成交量形态示意图

二、连续放量

堆量属于放量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看一下什么是放量?放量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形式?所谓放量就是指股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成交量相对于前一段时间的平均成交量出现了放大的态势。根据放量是否为市场的真实交易来划分,我们可以把放量分为“真实放量”与“虚假放量”;根据放量所处的股价位置,又可以分为顶部放量、途中放量、底部放量。真实放量与虚假放量我们要在结合具体个股走势的情况下才能断定。

根据放量的效果,放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连续放量”,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放量”,即成交量的放出效果在多日内能连续维持(多日内成交量在总体上呈现放大效果,若放大效果特别明显则一般我们称为“堆量”,堆量多出现在游资炒作的个股身上),其中多蕴藏了主力的参与;二是“递增成交量”,即成交量在几日内出现逐级递增、持续变大的情况,有一个明显的递增效果;三是“间歇性放量”,即成交量在单日内突然放大,随后几日内逐步恢复放量前的水平或者在第二日就恢复到原来水平。在此我们主要介绍连续放量。

(1)底部连续放量。任何一种放量形态都无法决定股价的后期走势,但是放量却为我们提供了研判个股主力动向的切入点,通过具体个股具体分析,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底部连续放量通常是一种股价即将要上涨的信号。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底部连续放量。

我们先要明确所谓的“底部”并不是指已无下跌空间,而是指这个区间距离最低点已经非常接近,如果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在此时买入,即使无法马上获利,那么从长期的观点来看,只要有耐心,肯定会收获颇丰的。底部出现连续放量后,一般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底部放量后上涨。既然股价处于长期低位中,那么绝大部分的筹码肯定已经被高高地套在上面,这时底部出现放量,但只可能是两种情况:一是新主力与老主力在这个价格区间达成协议,新主力认为在这个价位买进是可以接受的,而老主力可能由于某种资金周转原因,也认为这个卖出价位是可承受的,新老主力的交接使得股价在底部出现放量。新主力介入此股后当然是以拉升股价获利为目的的,如果市场环境配合,后市多会出现上涨行情。二是当市场下跌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政策利好等因素激发了市场人气,由此引发了底部放量后的上涨。

第二种是底部放量后下跌。底部经过连续放量后若出现下跌,多是由于外围环境不佳造成的,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美股、港股对A股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但这种影响只是暂时的(反映在成交量就是下跌时缩量),无法改变市场已经涌入了大量的承接盘这个事实,短暂的下跌后也将迎来上涨或盘整行情。

第三种是底部盘整放量。个股在底部盘整放量的情况相对复杂。比如大盘一路盘跌,股价应该也是盘跌,但现在依然只是盘整,那就说明有资金在承接或在维护股价,但是这并不一定表明后市涨势超过大盘,这取决于该主力是护盘的老主力还是进行承接的新主力,以及主力的操盘手法、操盘计划、护盘的动机、资金状况等。若是护盘主力的资金状况不好,那么即使主力维持住股价,但后期大盘上涨并不一定能带动此股上涨,此股可能会长期在这个底部区间内反复波动,若是这样,那么主力很可能是在采取高抛低吸的办法做差价降低持股成本。

综上可以看出,投资者在底部放量时介入可以在“机会与风险”中找到最佳平衡点,因为即使不会马上获利,那也不会承担多少风险,而且如果有足够的耐心的话,基本是可以保证获利出局的。

(2)途中连续放量。连续放量既可以出现在上涨途中,也可以出现在下跌途中。一般来讲,对于上涨而言,这种连续放量多是虚假的放量,是主力为吸引市场人气人为制造的,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当股价已经翻倍或涨幅巨大后,还有新主力愿意在高位买单,也很难想象大众投资者的追涨情绪会如此高涨。当然在短期内,这种连续放量的效果往往会促成股价的上涨,但这种不坚实的上涨是随时可能垮掉的,这是投资者应重点注意的,如果外围股市环境不佳或短期难有实质性利好,这种“鱼尾”不吃也罢。

市场上对于下跌谈论得比较少,因为下跌无法盈利。但下跌却会让我们亏得更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多关注下跌,特别是下跌途中出现连续放量,很多投资者往往误认为有大资金在承接,若比照前期高点,投资者会误认为此股的风险已经释放得差不多了,但其实这只是一相情愿的看法,主力当然希望在高位出货得到最大的利润,但是若出现重大利空或市场变化太快,主力来不及脱身,那么这种在下跌途中出现的连续放量,其意多是主力在前期下跌途中无法成功出逃,当股价跌到目前的价位时,跌停板打开、巨量放出,虽然这意味着有资金承接,但由于这时介入的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市场的散单(散单太多是很难拉升的),而且主力往往会因为持仓巨大,即使经过了这种连续放量,却仍持仓较重,后市仍会对此股造成很大的抛压,所以这种个股后市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对于这种情况,理性的投资者是应当规避的。

(3)顶部连续放量。与底部连续放量多是由于有新主力介入恰好相反,顶部连续放量则多是由于无人理睬,于是主力上演了一幕自弹自唱的闹剧,其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借市场人气吸引那些心情急躁的散单买入。关于顶部放量不再做过多的介绍,读者只要记住一点,若是一只股票其股价相对底部已经翻两倍左右(比如前期底部在3元附近,现在达到9元区间),那么即使这种股票出现了相比以前放大效果更为明显的成交量,虽然此股股价还有可能再上一层,但投资者也应尽量回避,因为这时介入无异于火中取栗,而且这时介入的风险远大于机会。

三、递增放量

递增放量出现在上涨途中是一种人气逐渐会聚的过程,出现在下跌途中则是恐慌情绪逐渐加重的过程。

四、间歇性放量

间歇性放量打破了市场交投状况的连续性,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突发利好或利空消息引发了大量涌入的买盘或大量涌出的抛盘;二是主力对倒造成的效果。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结合放量的程度来判断市场情绪是否仍会蔓延下去,若是市场情绪在消息公布当天完全发泄出来,那么在这种持续释放出来的情绪影响下,股价在随后的走势中仍会惯性上涨或下跌。若是第二种情况,则股价后期的走势多取决于主力的意图,我们可以结合主力成本、主力的持仓情况、目前的股价位置、当前的市场总体环境等因素来综合研判。

五、双峰放量与多峰放量

双峰放量是指间隔较短的时间内(如10天、15天等)连续出现了两个间歇性放量,而这两个间歇性放量之间的成交量明显出现的萎缩,在形态上好像是山谷连接两个山峰一样。示意图可参见图5-5。由此类推,还有三峰放量、多峰放量。这种情况基本上可以肯定是由于主力对倒所为,主力对倒制造两个明显的“山峰”,而在这两个山峰之间主力放弃对倒或基本没有对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成交量发生萎缩的情况。同样,双峰放量出现后,要结合具体个股来做综合分析。

六、成交量无规则的放大或缩小

这种情况一般是指在个股无重大利好、利空消息,且大盘基本保持平稳的情况下,出现令大众投资者迷惑不解的成交量突然放出又突然萎缩,随后又出现放大等情况,成交量的放大或缩小毫无规律可言,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实力较弱的主力在吸引市场注意,意图往往是出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