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式比较

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式比较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式比较_中国外商投资发展报告6.3.1 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式比较在发达经济和发展中国经济两种类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第二阶段为成熟债务国阶段。同样,发达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特点,构成国际收支的不同模式。而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一个特例,其国际收支结构呈现出“逆差+顺差”模式,即经常账户逆差由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弥补。图6-12 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6.3.1 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式比较

在发达经济和发展中国经济两种类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已处于“顺差+逆差”的模式,经常项目总体上是顺差的,对外为净投资,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国际收支结构尚处于“逆差+顺差”模式。

从动态的角度看,国际收支结构又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即一国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时,其国际收支结构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不成熟债务国阶段。主要特征是进口大于出口,对外资需求强烈,经常项目逆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并存。

第二阶段为成熟债务国阶段。主要特征是对外贸易逆差不断下降,并逐步转化为顺差,但需支付前期资本输入的股息、利息和红利上升;对外资需求下降,资本输出上升,国际收支结构大致处于双平衡或少量经常项目逆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并存。

第三阶段为不成熟债权国阶段。主要特征是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国际资本由净流入转变为净流出,投资收益逆差下降但仍为负,国际收支结构为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并存。

第四阶段为成熟债权国阶段。主要特征为货物贸易出现逆差,但投资收益和服务收益出现顺差,资本流入流出额较大,但净资本流动较少,国际收支结构大致为双平衡或少量经常项目顺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并存。

因此,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情况是有差异的。同样,发达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特点,构成国际收支的不同模式。

img93

图6-5 国际收支阶段标准模型

资料来源: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文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1.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模式:“顺差+逆差”

实践中,发达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结构也呈现“顺差+逆差”模式。从下图可以看出,日本的BOP呈现出“顺差+逆差”的模式,而且日本的官方外汇储备曾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仍居世界第二位,如果再算上巨额的民间外汇储备,日本的外汇储备规模仍居世界首位。日本是第二大贸易顺差国,日本的资本金融项目持续多年的逆差,而经常项目是顺差。从1977年到2005年间,大多数年份日本的资本项目为逆差,而经常项目则连续为高额顺差。并且由上表可以看出,日本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存在良性的互动。日本存在大量的对外投资,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导致其资本金融账户的逆差,而大量的对外投资收益流回本国,形成经常项目的顺差。

img94

图6-6 日本的国际收支结构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img95

图6-7 德国的国际收支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德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大进大出、基本平衡的特征,经常账户顺差和逆差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目前以“顺差+逆差”模式为主,即经常账户顺差与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相平衡。德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顺差国,2002年至2004年每年的贸易顺差都突破1 000亿美元,是同期我国贸易顺差的两到三倍。2005年更是创纪录的达到1 892亿美元。资本账户的这种周期性波动与其内部各项目的变动有关系。整个20世纪90年代德国直接投资项目连年逆差,而其他投资项目则是顺差;2000年以后直接投资项目转变为顺差,而其他投资项目则转为逆差。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内部的这种交替升降促成了德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大进大出、整体平衡的特征。

图6-8 美国的国际收支结构(1975~2005年)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表6-3 2000年以来美国国际收支结构 (单位:十亿美元)

img97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而美国是发达国家中的一个特例,其国际收支结构呈现出“逆差+顺差”模式,即经常账户逆差由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来弥补。美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也是第一大贸易逆差国。由图6-8可以看出,美国是资本净流入国,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对称性增长。尤为引人注意的是,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货物差额持续出现逆差,而证券投资持续出现顺差,两者相抵基本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这说明美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证券资本,其他投资顺差不大,直接投资差额趋势不甚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FDI规模都很大,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国之一。

2.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模式:“逆差+顺差”

从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呈现出典型的“逆差+顺差”模式,且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来源于服务和收益项目逆差,货物进出口绝大部分为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主要来源于自主性金融项目顺差。印度和巴西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从图6-9和图6-10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年份印度和巴西的国际收支结构呈现“逆差+顺差”模式,表明“双缺口”条件下的经常项目逆差需由外资流入来弥补。在收益和服务项目上出现了持续的逆差,表明印度、巴西的整体对外投资实力尚不成熟。

图6-9 印度的国际收支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新加坡经历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的过程。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改革,新加坡成为亚洲四小龙,同时也跻身发达国家之列。从图6-11中可清晰看出,1986年以来其国际收支结构也从发展中国家的“经常项目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演变为发达国家模式“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

img99

图6-10 巴西的国际收支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图6-11 新加坡的国际收支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3.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模式

我国的BOP非常特殊,呈现出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从图6-12可以看出:1982~1993年我国的国际收支总体结构特征不甚明显,经常项目差额的波动较大,7年为正,5年为负,1994年后则呈现持续的“顺差+顺差”模式。

img101

图6-12 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1982~2005年)

资料来源:IMF,IFS数据库。

图6-13 1978~2006年我国的贸易顺差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数据整理。

我国顺差符合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即先逆差后顺差。20世纪80年代以逆差为主,10年中8年是逆差,年均逆差达79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转为以顺差为主,只有1993年出现了122亿美元逆差,其余年份全是顺差,年均顺差156亿美元;入世前四年平均顺差达470亿美元。2006年全年顺差达到1 774.7亿美元,是入世前历史最高的1998年的四倍多,成为当前外贸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