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墙壁上的岁月印记

墙壁上的岁月印记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墙壁上的岁月印记因为会写几个美术字,我在基层银行企业柜记账的时候,时常被领导喊去挥书几条口号标语,或编出几期宣传墙报,因时因势,语贯长虹,把银行网点的墙壁搞得惊天动地,风生水起。有过一段时期,神州处处,墙壁上的风云叱咤,甚是夺人眼球。看过一排笑容灿烂的储户,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墙壁上的口号“为革命踊跃参加储蓄”。

墙壁上的岁月印记

因为会写几个美术字,我在基层银行企业柜记账的时候,时常被领导喊去挥书几条口号标语,或编出几期宣传墙报,因时因势,语贯长虹,把银行网点的墙壁搞得惊天动地,风生水起。我很乐意接受领导的临时派活,一方面写字是我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可以“逃避”大半天枯燥乏味的埋头记账,十分快活自在。这么说来,当年我热衷于为革命刷写墙报标语,居然还隐藏着几分“动机不纯”,多么叫人惭愧啊。

有过一段时期,神州处处,墙壁上的风云叱咤,甚是夺人眼球。除了宣传口号标语,也是“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舆论阵地。遥想非常年月,稍微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墙报者,恐怕不会很多;没看过墙报者,更是寥若晨星。墙报成了那些年中国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毛泽东在谈到农村推广大字报的好处时说:“中国自子产时就产生了大字报。”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人,这样推算的话,墙报的历史可谓久矣。

看画,不仅看画面主体,还得关注背景细节。比方储蓄宣传画,大多以储蓄所场景为描绘对象,网点墙壁上的标语背板,浓缩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将时势政治的内涵渲染得淋漓尽致,很值得咀嚼回味。正巧有一组数十年前的储蓄招贴,从中可窥见“宣传画里的宣传画”,信息量相当丰富。

且观此幅宣传画,表现了储蓄所内人头攒动的情景。画者对储户身份的设置煞费苦心,工农商学兵,一个都不少,还有几位身着民族服装的人士,诸如“阿妈妮”、蒙古汉之类,交代出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的特定环境。也难怪,宣传画系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编印,确实富有浓郁的地域色彩。看过一排笑容灿烂的储户,赫然映入眼帘的便是墙壁上的口号“为革命踊跃参加储蓄”。这个句式,具有无限的复制功能。我背起书包上学时,宣扬的是“为革命勤奋学习”;奔赴广阔天地学工学农,强调的是“为革命掌握本领”;伸伸腿弯弯腰一起做早操,要求的是“为革命锻炼身体”;就连课间做眼保健操,伴随音乐蹦出的头一句也是:“为革命保护视力”……那种信手拈来的果敢与坚定,想不表达都难。所以,把牙缝里挤出的余款存进银行,积极支持国家建设,不为革命为了啥?记得半个世纪前的一张储蓄存单上曾印有这样的顺口溜:“粮食丰收国富强,钢水淹死美国狼,增产节约风格好,人人储蓄办粮钢”。吼吼,为了革命,省下小铜板,打击帝修反!

为革命踊跃参加储蓄

很容易辨得出来,紧接一幅储蓄宣传画里老奶奶手持的人民币,比起刚才“阿妈妮”递过的票面要大得多,全是簇新的“大团结”呐。老奶奶背墙上张贴的那幅“普及大寨县,人人做贡献”,令人猛然想起一块曾经辉煌的神奇土地——大寨。这个只有200多户人家,500多口人的偏僻山村,因为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由衷赞扬和充分肯定,他们创立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内涵的大寨精神,成为了中国农业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1963年,毛泽东发布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指示,大寨一度位居中国政治版图上的重要地标。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使我们读到贫穷的小山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后,社员们开山凿坡,修造梯田,粮食亩产一记头增长了7倍之多。为此,同日的《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一个人穷、地穷的山村——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用它自己亲身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尽管自然条件多么不利,但是只要人们有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雄心大志,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并且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够使大地变样,使河山易色,创造出伟大的成绩。”

踊跃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积极参加储蓄,为普及大寨县作贡献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而,让大寨精神入画入心,并与革命储蓄结合起来,想必也是能够产生扩散效应的。“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一直流传到上世纪70年代末,其间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不得不承载了太多的政治命题,全国人民越学越走样,最后偃旗息鼓,寿终正寝。好在宣传画的落脚点是“人人做贡献”,老奶奶在大寨精神的指引下,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上一份微薄之力,可以成全一段“虎头山松柏根连根,老奶奶与大寨人民心连心”的美好愿望了。

过去描绘工农兵储户的形象,一律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喜悦感和自豪感溢于言表。这一幅《为革命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女工人怀揣存折,一脸扬眉吐气,仿佛存入的不是钞票,而是无产阶级万丈豪情。颇有意味的是,储蓄所墙报上的血红大字格外醒目:“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下方还有一行标题依稀可见:“狠批林彪孔老二今不如昔的反动理论……”

为革命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踊跃参加储蓄,支援社会主义建设

“孔老二”是谁?先秦思想家孔子是也。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武力绝伦,与原配育有九个女儿,无子;后纳妾虽生了一个儿子,可惜是个残障儿;于是在64岁时,又娶了颜氏,才生下了孔子。故而孔子是家里第二个男子,字为“仲尼”,伯仲之“仲”,即第二的意思。取前缀“老”字,加于数词“一、二、三”作排行次序,用于一般性称呼,通常含有轻慢意味。尤其与历来称“夫子”、“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礼数唯恐不周相比,直呼其名抑或“孔丘”、“孔仲尼”,已是不恭不敬;称其“孔老二”,当然带有强烈的贬低、讥讽和否定色彩的侮蔑性称谓了。小辰光我听过一首童谣:“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嘴上讲仁义,肚里藏诡计。鼓吹‘克己复礼’,一心想复辟。红小兵齐上阵,口诛笔伐狠狠批。嗨!”在我的“三观”尚未形成之前,对孔子的认识就被这样的儿歌定了型,孔夫子居然是个十足的反革命老顽固。罪过啊罪过!

连环画家贺友直也曾画过《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他对这段创作经历颇为感慨:我在单位里拿工资,上头派任务,叫画什么就画什么,还画过“孔老二”。所以说中国文人不值钱哎。上面的政治斗争,我一个画画的哪里晓得。好,孔老二画好,隔手(沪语“不久”的意思)江青捉起来,马上又叫我画《吕后篡权》。后来我想想,我们这种画画的太傻太傻了,有口饭吃,滴溜滴溜跟了人走……

史料说明,40年前毛泽东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与林彪私下推崇孔孟之道有关,目的是为了防止“复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却借“批林批孔”之机,煽风点火,借题发挥,大搞“影射史学”,揭批所谓“党内的大儒”,矛头直指周恩来。储蓄宣传画一隅所揭示的这段混沌历史,未免叫人心里沉甸甸的。

对老祖宗孔圣人的大逆不道,唯有报以一声叹息,而对同祖同宗的台湾同胞的思念之情,却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真切记忆。翻出一帧宣传画,相较前面几幅,笔触更细腻,画意更生动,技艺更精到,而出现在墙壁上的“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无疑也花费了一番笔墨功夫。

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使我记起小学时读过的一篇课文,里面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人民正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我很想查找到这篇课文的全部内容,可惜得很,直到现在也没能如愿。听说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有过解放台湾的军事作战计划,由于美国发动了朝鲜战争而搁置。抗美援朝结束后,我国向世界公开宣告:“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一定要解放台湾”储蓄宣传画

除去课文,还有一首同名歌曲,好像是歌唱家吴雁泽演唱的,一时间唱红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省遥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林涛在耳边震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挂在心上。啊!革命洪流不可阻挡,台湾同胞必将和我们欢聚一堂。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让那太阳的光辉照耀在台湾岛上!”1974年,美国曾以民间组织的形式邀请中国艺术团访美,最终却因为这首歌而未能成行。据说美国方面审查节目后,国务卿基辛格提出《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这首歌不能在美国演出,要求撤换节目。毛泽东和周恩来获悉后,认为这是原则问题,为了反对美国的霸权行为,没有做出让步:“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

这首歌曲虽然没能传唱到大洋彼岸,但台湾那头的旋律却渐渐地飘过海峡,风靡了大陆。上世纪80年代初,我有一位爱好无线电的同学,自己组装了一只收音机,架设了一根长天线,竟然隐约传来台湾的声音,广播里邓丽君的曼妙歌声让我们如痴如醉,欲罢不能。初次收听到“敌台”,我和同学有点惶恐,有点兴奋……30多年过去了,因为公干,去过三四次台湾,时下两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日趋活跃,回归总是人心所向啊。

岁月如镜。老底子的储蓄宣传画面,好似显微镜,留驻细节,洞察人性;又似放大镜,探视密码,追溯真纯;更似哈哈镜,穿透历史烟云,笑看世间百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