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长期持股能看到公司不断成长

长期持股能看到公司不断成长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持股能看到公司不断成长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在彼得·林奇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房利美公司总部的照片。彼得·林奇说,每当他一看到这张照片,心情就会无比舒畅。彼得·林奇对这一观点是认同的。彼得·林奇长期持有房利美公司股票所得到的回报有多大,可以从他要为它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看出来。

长期持股能看到公司不断成长

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在不断成长,那么你就应该长期持有该股票;相应地,你也只有长期持有该股票,才能看到它在不断成长。股票投资令人激动和愉快,但必须精心准备、长期持有才能有这种体会,否则这种投资就是很危险的。

他说,要做到这一点,投资者需要具有长远眼光;不仅如此,还应与时俱进。因为许多股票的发展轨迹并不是直线的,可谓病树前头万木春。

在彼得·林奇的办公桌上,有一张房利美公司总部的照片。这是除了他的家庭照片以外的唯一一张照片,因而显得那么令人瞩目。彼得·林奇说,每当他一看到这张照片,心情就会无比舒畅。在这只股票身上,就能较好地说明上述观点。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房利美公司一度走入困境,到处传说它就快要倒闭了。从表面上看,房利美公司的经营获利靠的主要是利率差,当时它的长期抵押合约利率收入为8%~10%,而借入资金成本却高达18%~19%。这表明,它的业务量越大赔得就越多。随之而来的是,1974年该公司的股价从9美元跌到2美元的历史最低点。

但也有个别证券分析师认为,“房利美会变成那种你乐于带给父母看的姑娘”,将来一定会东山再起的。之所以下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它的这种经营模式非常难以预测未来经营情况,常常会今年亏损几百万美元,明年又盈利几百万美元。彼得·林奇对这一观点是认同的。

为了扭转困难局面,房利美公司专门聘请了一位成功人士马克斯韦尔出谋划策。马克斯韦尔是一位律师,很早就有自己的抵押保险公司,在这方面有着一套成功经验。他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两条:一是短借长贷;二是模仿房贷美公司的做法。所以,房利美公司找他确实是找对了。

请注意,这里的房利美公司和房贷美公司是完全不同的两家企业。房贷美公司过去叫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1970年公开上市,业务模式主要是从储蓄贷款协会购买住房抵押合约。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主要从事打包抵押房产权,从中赚取差价:首先是买入一批房产抵押合约,然后把它们打包捆绑在一起,重新出售给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保险公司、大学、慈善机构等所有需要的人。

马克斯韦尔来到后大力推广这种模式,并且于1982年正式开始实行。房利美公司首先从银行买入购房者的房产抵押权,然后把这些抵押权组合在一起,对外出售“住房抵押担保证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原来受制约最大的利率变动风险,转嫁给新买主。读者容易明白,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银行和保险业内的“再保险”、“再再保险”业务。

这里有必要稍微说明一下当时的背景。在这种业务推出以前,当时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针对面广量大的购房者房产抵押非常头疼,而现在房利美公司推出这项业务,受到了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的热烈欢迎,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把这些零星抵押权出售给房利美公司了。

对于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来说,一方面,这个以前令人头疼的问题从此彻底解决了;另一方面,如果有必要,将来仍然可以向房利美公司购回住房抵押担保证券,进退自如。

1982年时,彼得·林奇对这种新业务还感到十分新奇,认为这只是一种玩弄利率游戏的做法。由于当时的银行利率在不断下降,所以彼得·林奇通过购买房利美公司股票,想借此机会了解利率变动趋势,结果没想到该公司的股价从2美元又重新回到9美元,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

所以从1986年开始,彼得·林奇每年都给《巴伦》周刊推荐这只股票,推荐到读者耳朵里老茧都要长起来了。

果然,巨大的市场需求,促使该业务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住房抵押担保证券市场专门从事即时交易,年交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交易规模超过钢铁、煤炭、石油行业,让所有长期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尝到了巨大甜头。

以至于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的最后3年中,这只股票一直成为他的第一重仓股。麦哲伦基金持有它的总市值高达5亿美元,而它为富达公司累计创造了10亿美元的利润。

难怪彼得·林奇开玩笑说,他要为这只股票申请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因为它“创造了金融史上一只基金系只靠一只股票获得的最大收益”,是“美国境内真正最具价值的公司。”

【投资心法】

投资者一旦买到10倍股、100倍股,就要紧紧抱住不放。彼得·林奇长期持有房利美公司股票所得到的回报有多大,可以从他要为它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上看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