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会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

会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0]快速反应是美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只有全面实施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才能实现ECR,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取得竞争优势。此外,ECR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把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以实现ECR的目标。

5.3.1 快速反应系统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是指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客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29]美国纺织服装联合会对快速反应的定义为:“制造者为了在精确的数量、质量和时间的条件下为客户提供产品,将订货提前期、人力、材料和库存的花费降到最小;同时,为了满足竞争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而强调系统的柔性。”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快速反应的定义为:物流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客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30]

快速反应是美国纺织服装业发展起来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方法。[31]它是美国零售商、服装制造商为纺织品供应商开发的整体业务概念,目的是减少产品从原材料到销售点的时间和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最大限度地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

布莱克本(Blackburn)在对美国纺织服装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认为QR成功实施需要具备5项条件,分别是:[32]

第一,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意识和组织结构。 企业不能局限于依靠本企业独自的力量来提高经营效率的传统经营意识,要树立通过与供应链各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利用各方资源来提高经营效率的现代经营意识。

第二,开发和应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 这些信息技术有:条码技术(Bar Code),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销售时点系统(Point of Sale,PO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电子资金转账(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EFT),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Managed Inventory,VMI),连续补货系统(Continuous Replenishment Program, CRP)等。

第三,与供应链各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一是积极寻找和发现战略合作伙伴;二是在合作伙伴之间建立分工和协作关系。 合作的目标定为削减库存,避免缺货现象的发生,降低商品风险,避免大幅度降价现象发生,减少作业人员和简化事务性作业等。

第四,改变传统对企业商业信息保密的做法。 将销售信息、库存信息、生产信息、成本信息等与合作伙伴交流共享,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各方在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五,供应方必须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商品库存。 具体来说,供应方应努力做到:缩短商品的生产周期;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高频度、少数量配送,降低零售商的库存水平,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在商品有实际需要时采用准时制方式组织生产,减少供应商自有的库存水平。

5.3.2 有效客户反应

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它是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33]

ECR的最终目标是分销商和供应商组成联盟一起为消费者最大的满意度以及最低成本而努力,建立一个敏捷的消费者驱动的系统,实现精确的信息流和高效的物料流在整个供应链内的有序流动。[34]使零售商及供应商以业务伙伴方式合作,提高整个食品杂货供应链的效率,而不是单个环节的效率,从而大大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ECR包括3个重要战略:顾客导向的销售模式(消费者价值模型)、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

(1)顾客导向的销售模式(消费者价值模型)

通过商圈购买者调查、竞争对手调查、市场消费趋势研究,确定目标顾客群,了解自己的强项、弱项和机会,确定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构建核心竞争力;围绕顾客群选择商品组合、经营的品类,确定品类的定义和品类在商店经营承担的不同角色;确定商店的经营策略和战术(定价、促销、新品引进、补货等),制订业务指标衡量标准、业务发展计划。

(2)品类管理

把品类作为战略业务单位来管理,着重于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提高销售业绩的流程。品类管理是以数据为决策依据,不断满足消费者的过程。 品类管理是零售业精细化管理之本。主要战术是高效的商品组合、高效的货架管理、高效的新品引进、高效定价和促销、高效的补货。

(3)供应链管理

建立全程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和规范,制订供应链管理指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缩短供应链,减少人工失误,提高供应链的可靠性和快速反应能力;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提高供应链的数据准确率和及时性;建立零售商与供应商数据交换机制,共同管理供应链,最大程度地降低库存和缺货率,降低物流成本。

只有全面实施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才能实现ECR,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取得竞争优势。 此外,ECR作为一个供应链管理系统,需要把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使用,以实现ECR的目标。 构筑ECR系统的具体目标是实现低成本的流通、基础关联设施建设、消除组织间的隔阂、协调合作满足消费者需要。 ECR系统的技术要素主要有信息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技术和组织革新技术等。

5.3.3 准时制生产

准时制生产(Justin Time,JIT)的核心思想是“准时生产方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为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浪费现象而推行的一种生产管理技术。 它是一个物流、生产、库存和计划管理的现代方法,在精确的时间内以精确的数量把物料送达指定的地点,以使库存成本最小。

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追求一种无库存,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 准时制生产的核心思想是: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实现“仅仅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按照需要的数量,及时采购、生产真正需要的合格产品”,从而控制库存,甚至追求零库存的理想境界。[35]准时制生产可以改进质量和减少浪费,并可从根本上改变公司实施的物流活动,是一种有效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的准则。 其中心思想是寻求、消除在生产过程中造成浪费的一切根源和任何不产生附加价值的活动,实现这一思想的控制方法和原则是:将必要的材料,以正确的数量和完美的质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往必要的地点。[36]生产系统运行时,在准时制生产方式的状态下,它的库存可被减至最小的程度,因此JIT又被简称为“零库存”管理。

在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何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以获得良好的经营利润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准时制模式应运而生。 准时制的4个基本要素是:无库存;备货期短;高频率小批量补货;高质量和无缺陷。 JIT主要强调两点:其一,尽量消除所有浪费;其二,强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强化与深化。 JIT虽然是针对生产型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是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需求的响应速度、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实行按需及时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5.3.4 精益生产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是一种涉及观念、组织、流程、环境与经营方式、管理目标的高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37]这一概念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计划——国际汽车研究计划在研究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方式的案例时总结提炼出来的,该项研究计划敏锐地发现,制造业正在由大批量生产方式向精益生产方式转变。 可见,虽然精益生产由美国学者研究后提出,但精益生产方式的首先成功实践却是在日本,并对日本制造业乃至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精益,即意味着构建价值流,消除一切浪费(包括时间),确保层级计划调度。[38]美国运营管理协会(APICS)认为,[39]精益生产使得用于企业各种活动的一切所需资源达到最小。精益生产是在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系统结构、人员组织、运行方式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变革,使生产系统能很快适应客户需求不断变化,实施以客户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精简为手段、采用工作组的工作方式和并行设计、实行准时化生产技术、提倡否定传统的逆向思维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为内容的生产方式,最终达到包括产品开发、生产、日常管理、协作配套、供销等各方面最好的结果。

精益生产的基本原理是:不断改进;消除对资源的浪费;协力工作;柔性生产。 精益生产的主要支柱是准时制生产(JIT)、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GT)、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和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精益生产方式认为,只有找到浪费,消除浪费,一份劳动创造一份价值,生产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实施精益生产的过程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其目标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永无止境的追求7个“零”的终极目标:零切换浪费,零库存,零浪费,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滞,零灾害。[40]

5.3.5 敏捷制造

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里海大学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的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它是指制造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制造敏捷化的一种生产模式。[38]敏捷制造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敏捷虚拟企业(简称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 企业的敏捷性是企业动态灵活地、集成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企业的敏捷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组织形态和组织灵活性。

敏捷制造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关注顾客,了解顾客的期望,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持续增加价值,鼓励最终客户参与设计与制造;第二,以高度细分化、个性化市场为目标市场,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提高从产品设计、制造到销售全过程的整体柔性;第三,高柔性制造过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自我管理的团队,以人为本,广泛协作;第四,高投入的员工培训,充分利用员工的技能和知识;第五,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进行信息共享,发挥知识、技艺、创造性和信息的作用。

敏捷制造不仅仅是一种制造模式,更是一种管理理念,包括核心能力管理和满足客户要求等。

核心管理能力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它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能力。 它是企业在特定经营环境中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有机组合,是识别和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一种特殊资源。

满足客户要求也是敏捷制造关注的重点,它要求企业了解自己的顾客,对顾客需求的变化给予迅速回应,为顾客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使顾客满意,甚至帮助顾客取得成功。 一些具有远见的公司将敏捷制造视为满足顾客需求的最佳方式,着眼于未来,以其核心技术满足顾客的需求及其潜在需求。 敏捷制造不但能使公司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中运作并快速改变方向,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还能大大缩短研究开发周期,通过提供超出顾客期望的产品和服务,来帮助顾客实现他们的愿望。

5.3.6 企业资源计划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20世纪末出现的管理方法。 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工具。 作为建立和规范企业管理的工具,ERP将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集成为全面一体化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行企业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消除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切无效劳动和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计划、采购、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为一体。[41]

1990年,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公司Gartner Group提出了ERP,2000年又提出了ERPⅡ。 ERPⅡ是集成了企业所有核心业务的一套应用软件,它在原ERP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功能。 与传统ERP不同的是,ERPⅡ几乎包括了企业所有的经营流程,有机集成了企业前、后台的全部资源,几乎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而不像ERP只是面向制造业等几个行业。[42]

ERP的出现,将企业资源的范围扩展到了企业以外的视野、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有效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和竞争优势。 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供应链资源的高度整合

ERP强调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将供应链上的相关各方都纳入管理的资源之中,使业务流程更加紧密地集成在一起,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速度和响应速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仅靠自己企业的资源不可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还必须把经营过程中的有关各方如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客户等纳入一个紧密的供应链中,才能有效地安排企业的产、供、销活动,满足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以期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竞争不是单一企业与单一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与另一个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ERP系统实现了对整个企业供应链资源的整合,适应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

(2)供应链管理的高度协同

ERP系统的显著特点是系统的集成性,ERP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要从其他系统中获取数据,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 与此同时,企业可在同一个电子商务平台上与多家合作伙伴共享、交换信息,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商务,不但可以帮助企业借助供应商提供的有效数据,适时开发出市场所需要的新产品,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尽快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

(3)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控制

ERP系统有严格的计划和控制功能,其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而且这些计划功能与价值控制功能已完全集成到整个供应链系统中。[43]同时,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与核算方式,以便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确保资金流与物流的同步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从而实现了基于资金流和物流等信息科学分析的组织决策和有效控制。 在ERP系统中,计划、事务处理、控制与决策功能都在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处理流程中实现,能使员工在每个流程业务处理过程中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实现流程与流程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提高企业对市场动态变化的响应速度。 在本书的第8章,还将深入探讨项目资源计划的问题,这是ERP理论方法在会议项目中具体应用之一。

本章小结

在现代社会,随着企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普遍增强和客户需求水平的日益提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分析和研究价值链,整合供应链资源,整体改善客户体验,使自己的产品比竞争对手更具优势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会议活动是一个多组织、多目标、多产业的人流、物流、信息聚集的活动,涉及数量众多的业务单元和较为复杂的社会服务。 会议供应链管理就是以客户需求为主要动力,以功能集成作为关键路径,从会议供应链的组织开始到满足顾客的需求的所有过程,需要进行包括工作流、资金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等各方面的高效率操作,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的各项管理活动。 会议供应链本质上就是对公司内部和公司之间的供应和需求进行整合。

会议供应链管理活动主要包括:供应链网络的信息平台的构建和维护、信息流管理、物料流管理、资金流管理等。 会议供应链设计应遵守的原则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简洁性原则,优势互补原则,协调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战略性原则。 会议供应链设计的重点有:基于客户需求导向的会议供应链结构、基于产品分类的会议供应链集成化、基于准时制采购的供应链渠道管理、供应链服务质量管理等。

基于顾客价值创新的会议供应链优化,应当做到:加强沟通,发现顾客需求与顾客价值;识别顾客价值维度,调整产品和服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保证沟通顺畅;重视技术创新,降低服务价格;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测量顾客满意度,维持客户关系;预测价值变化,进行新一轮的供应链合作。

本章还介绍了会议供应链管理主要方法,包括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客户反应、准时制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

关键术语

·供应链(Supply Chain):指核心企业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通过实物、信息、资金的双向流动,将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分销商、零售商一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利益相关方连接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多环节增值链。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活动总和。

·会议供应链(Meeting Supply Chain):是以会议主办方或承办方为核心,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综合各个会议服务供应商,为参会者提供服务,以实现客户价值与服务增值的功能网链结构。

·快速反应(Quick Response,QR):是指企业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了“产品”,而是准备了各种“要素”,在客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

·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是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分销商和供应商为消除系统中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

·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JIT):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为消除生产过程中各种浪费现象而推行的一种生产管理技术,它是通过物流、生产、库存和计划管理等现代工具来实现在精确的时间内以精确的数量把物料送达指定的地点以使库存成本最小的管理方法。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LP):是一种涉及观念、组织、流程、环境与经营方式、管理目标的高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方式。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指制造企业采用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制造敏捷化的一种生产模式。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工具。

案例分析:觅星(Merak)——专业的企业级会议采购平台

觅星(Merak)结合专家级采购管理方法和Saa S系统引导专业采购流程,高效、合规管理会议采购行为,同时打造专业全面细分数据的酒店等会议供应商数据平台,精准匹配需求与供给,提供直连客户的销售管理系统。 觅星(Merak)的核心产品包括:

·企业会议采购系统

线上模块完成会议采购的闭环。 采购订单收集模式采用切合用户习惯的日历设计极大提高了效率,严密字典表结构的数据标签,用精准匹配代替费事搜索。 基于智能算法的自动智能竞价排名系统,鼓励市场竞争,协助客户降低成本。 在线谈判和签订合约模块替代线下费时零散沟通,整合整个采购过程信息,做到全程可追溯的合规管理要求。

·酒店会议销售系统

线上模块完成会议销售的闭环。 精准匹配让酒店得到的询价单更有价值;完备的基础数据和优化设计让报价更高效;智能性价比排名引导酒店有效报价以提高成单率;在线谈判和签订合约模块提高工作效率;整合询价过程细节,让酒店销售更好地提升服务,维护客户。

·酒店供应商数据库

依据市场调查与行业经验,搭建会议酒店专业完备数据库构架,建立精密细分字典表,整合行业零散咨询与数据。

觅星(Merak)平台还向用户提供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智能工具,如会议云日历、酒店匹配器、竞价排名表、谈判助手、合约助手、语言助手等。

觅星(Merak)以智能工具颠覆传统人力驱动的会议采购模式,为会议行业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沿性技术革新。 不同于其他会议采购平台收取会议供应商排名费、广告费形成列表顺序的模式,觅星完全基于会议采购方的详尽需求,按照匹配度由高到低的绝对中立排名推荐供应商。 觅星实现了会议采购全程自动化,摒除繁冗的人工程序,使会议采购过程专业而高效。觅星系统的UI设计清新、明快,多处以视图来表现枯燥数据,用户体验舒适、清爽。 系统的操作流程逻辑清晰,符合采购需求与习惯。 觅星采取邀请函和人工审核的会员制度,竭力为优质会议采购方和会议供应商提供专业而精致的高级会议管理工具。

(来源:http://www.merak.com/index.html)

思考与讨论:

请从会议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分析觅星公司在会议供应链服务中有哪些优势?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2.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供应链管理有哪些特点?

4.会议供应链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5.会议供应链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6.什么是柔性供应链? 会议柔性供应链的构建策略有哪些?

7.简述会议供应链优化的步骤。

8.如何基于顾客价值创新来进行会议供应链优化?

9.会议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阅读延伸

1.酒店哥哥官网:http://www.hotelgg.com/

2.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网站:https://cscmp.org/

3.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院网站:https://www.instituteforsupplymanagement.org/

4.美国运营管理协会网站:http://www.apics.org/pe-home

5.刘宝红供应链管理博客:http://www.scm-blog.com/

6.物流沙龙:http://www.logclub.com/forum-35-1.html

7.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北京代表处官网:http://www.cscmpchina.org/

8.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官网:http://www.cdi.com.cn/

9.物流信息网:http://www.10000link.com/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竞争优势[M].夏忠华,主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34.

[2]缪兴锋,别文群.供应链管理技术与方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21.

[3]邱立新.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4.

[4]Kate Vitasek.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erms and Glossary.2013.Pp.186-187.https://cscmp.org/sites/default/files/user_uploads/resources/downloads/glossary-2013.pdf? utm_source=cscmpsite&utm_medium=clicklinks&utm_content=glossary&utm_campaign=Glossary PDF.

[5]周启蕾.物流学概论[M].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60.

[6]Martha C.Cooper,etc..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8):1.

[7]郭冬乐,宋则.中国商业理论前沿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34.

[8]王淑云,李艳丽,李振杰.供应链管理:理论方法与对策[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4:7.

[9]刘永胜,杜志平,白晓娟.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5.

[10](美)约翰·盖特纳(John L.Gattorna).战略供应链联盟: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佳实践[M].宋华,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152.

[11]邓明荣.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10.

[12]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现代商业,2007,21:156-158.

[13]明新国,余锋,王鹏鹏.服务型制造业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创造持续性收益的蓝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5.

[14]高举红.供应链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7.

[15]Marshall L.Fisher.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rch-April No.1,1997:1-11.

[16]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73.

[17]陈晓玥,张潜.供应链管理驱动下的企业物流研究[J].物流技术,2008,04:187-190.

[18]刘伟华,刘希龙.服务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67.

[19]刘伟华,季建华,王振强.基于服务产品的服务供应链设计[J].工业工程.2008(04) 60-65.

[20]邓宁.供应链柔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6.

[21]李景元,王国权,刘鹏.现代企业技术创新基础与成果开发转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8.

[22]Nigel Slack,Stuart Chambers,Robert Johnston.Operations Management[M].6th ed.New Jersey:FT Prentice Hall.2010:377.

[23]徐印州.供应链管理[M].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308.

[24]李耀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14.

[25]王道平,李淼.供应链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1.

[26]吴冰.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5.

[27]田江.供应链管理基础与实践[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15.

[28]胡旺盛,等.顾客价值与营销创新[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6.

[29]孙丽,石强.仓储管理实操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22.

[30]王昭凤.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3.

[31]姜方桃,陈长彬.供应链管理实务[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5.

[32] 魏修建,姚峰.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267.

[33]张成海.供应链管理中的ECR[J].信息与电脑,1999,(03):7-9.

[34]孙连才.全能管理词典:60个全新经典管理工具和模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2:641.

[35]周梅妮,黄黎平.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39.

[36]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3.

[37]薛红.连锁零售企业精益物流供应链智能协同决策与优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3.

[38]楼园,李晓辉.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82.

[39]John H.Blackstone Jr.,Ph.D.,CFPIM,Jonah’s Jonah.APICS Dictionary:The standard for excellence in the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fession[M].12th Edition.Amer Production&Inventory,2008.

[40]徐大佑,黎开莉,等.管理协同与精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67.

[41]顾穗珊.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251.

[42]朱林,杨春杰.先进制造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6.

[43]严志业,钟昌儒.中小企业ERP原理与实战[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