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经济现代化的模式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时序角度来考察,可将经济现代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原生型模式、准原生型模式、继生型模式、次继生型模式。(二)准原生型模式准原生型模式主要指后起工业国中工业化相对较早、发展模式与英、法比较接近的国家经济现代化模式。1848年后,普鲁士王国已占据了德国的统治与支配地位,以国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强行干预经济生活。

从时序角度来考察,可将经济现代化划分为四种类型:原生型模式、准原生型模式、继生型模式、次继生型模式。

(一)原生型模式(先起型模式)

原生型模式以英国最为典型,法国也可以纳入这种模式。英国是最早进行产业革命、开始工业化的国家。它的标志是农民被剥夺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以及机器的采用和工厂的形成。1764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1768年,托马斯·海斯和阿克赖特先后发明了利用水力带动纺轮的水力纺纱机;之后不久,瓦特发明了蒸汽机,1783年,瓦特又生产出双向作用蒸汽机,1785年第一个使用蒸汽机的纺织厂在诺丁汉建立。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工厂,就在这一运动中诞生了。就这样,自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机器大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国。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的近一个世纪中,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被称为“世界工厂”。但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后起工业国的迅猛发展,英国在世界的地位逐渐下降,并被美国、德国所取代。法国不是工业革命或工业化的原发地,法国工业革命和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英国输入并向英国仿效的结果。

原生型经济现代化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从动因看,它具有很强的内生型。现代化主要甚至完全依靠本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成熟,启动的动力主要在国内。二是从发展过程看,它具有很强的自发性。经济现代化过程表现为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人们参与经济发展的设计和规划程度很小。三是从发展阶段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完整性。先近代工业化,再现代信息化,两个阶段在时间上继起。四是从外部环境看,它具有突出的先发性。由于它是最早开始现代化的,因此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十分有利。外部没有或较小工业化刺激力量,不至于打乱本国经济发展秩序,在世界市场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享有发展的先发优势。五是从发展成效看,它具有平稳性。表现在历时较长,英、法都花了八十年左右的时间,且现代化过程比较平稳,社会震荡较小。

(二)准原生型模式

准原生型模式主要指后起工业国中工业化相对较早、发展模式与英、法比较接近的国家经济现代化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美国工业化的起步比英国晚了近大半个世纪,但其发展速度却很快。

表6-1 主要工业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美]罗斯托:《世界经济》,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第52~53页。

如表6-1所示,在1870年,英国工业还称雄于世界,其份额占整个世界工业的32%,美国只有它的72%,但10年后,美国就超过了英国。到19世纪末,英国只有美国的67%。到1913年,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工业在世界上所占份额比英国高出近4倍。

1812—1814年英美战争后,美国开始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美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西进运动加速了西部广大地区的经济开发,吸引了大批外来移民;在政府的保护和鼓励下,资本原始积累加速进行,国内市场逐步扩大,工业化所需条件逐步成熟。

美国的工业化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首先在北部工商业发达地区开始的,最早使用机器生产的部门是棉纺织业。在其带动下,毛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轻工业也相继普遍使用机器并建立新式工厂。重工业中尤以钢铁工业发展较为突出,其他如机器制造业、煤炭工业也发展起来,动力革命因水力资源丰富发生较晚。在美国工业化中,交通运输变革起了重要的先行作用。一战后,美国工业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力电讯事业、石油工业和橡胶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电力为中心的第二次技术革命起了重要作用,这就促使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强国。二战之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虽然在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德、日经济实力的增强,美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然处于头号经济强国地位,而且是现代信息化过程的重要发源地和先起国。

美国的准原生型模式不同于英、法原生型模式的特征有:一是起步较晚,速度较快。二是国内条件比较优越。它没有英国那样强的保守性,富于创新和开拓;再加上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使它有可能在生产率方面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三是内生性较弱。英国的工业化纯粹是内生性的,法国次之,美国则是在英国产业革命的影响下发展的。但从总体上讲,还是具有内生性。四是先发性减弱。美国比英、法两国工业革命进行得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英、法不同。但与其他后起工业国及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来说,还是具有先发性。

(三)继生型模式(后起型模式)

继生型模式是指后起工业国的经济现代化模式。最主要的代表国有德国、日本、俄国(包括苏联沙皇俄国)。

德国处于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早在地理大发现之前,经济就相当繁荣。16世纪初德国经济开始衰落,直到18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初步成长起来。德国工业化开始得较晚,直到19世纪30—40年代才从轻纺工业领域开始工业化进程,机器制造和使用也很缓慢。19世纪50—60年代,德国掀起了工业化的第一个高潮,重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以电力应用为特征的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德国工业化进程向更高阶段发展。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德国完成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全国统一,而且德国通过战胜法国所获得巨额赔款成为加速进行工业化的兴奋剂。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德国由于丧失了较早开始工业化的历史时机,因此当19世纪德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时,国际国内环境和政治经济条件都无法与英、法等原生型工业化国家相比。不利的环境和条件只有通过国家干预加以弥补。加之德国私人资本力量先天不足且相对软弱,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1848年后,普鲁士王国已占据了德国的统治与支配地位,以国家雄厚的政治经济实力强行干预经济生活。国家一方面从国库中拿出大量资金投入主要工业部门,大规模地建立国家资本,借以弥补私人资本之不足;另一方面,德国运用政治、经济等手段对国民经济实行超出国家一般经济职能之上的干预,人为地为私人资本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扶植私人资本力量的成长。政府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经济活动参与者、指导者和协调者,在工业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战以后,西德在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援助下,很快步入经济复兴的轨道,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在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竞争的基础上,强调国家对市场竞争制度和市场分配结果的调节。到了20世纪60年代它重新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1950—1980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递增5.3%,成为与美、日并驾齐驱的经济大国。20世纪中后期德国统一,并在工业社会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开始了信息化的进程。

日本也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工业化起点比德国低,基础比德国落后。在西方国家入侵以前,日本仍停留在封建社会。1853年日本开港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大量传入。1868年明治维新揭开了日本工业化的序幕。国家一方面创造和积累工业化所必需的基础和条件,一方面通过政府权力强行启动工业化,即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革命并举。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前,日本工业化还处在发展初期,轻工业和军事工业在采用机器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日本因战争胜利通过《马关条约》取得了大量的特权和利益,这成为日本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强大催化剂:通过不平等条约,日本获得战争赔款及赎地款共计2.3亿两白银;日本占领了中国的台湾全岛及附属列岛、澎湖列岛;日本取得了在中国投资设厂的特权;日本还独霸了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市场,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日本已成为亚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在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日本工业化也走上了军事工业突出发展的道路,最终于20世纪30年代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主义的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二战后,美、苏对垒的冷战时期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给日本经济重新“起飞”带来转机。美国大力扶持日本经济的复兴与发展,使日本经济步入再次起飞并推动了1952—1973年第二次“奇迹”的出现,日本经济开始走向繁荣,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20世纪中后期,日本工业社会日趋成熟,信息化的条件逐渐具备,又开始了现代信息化的进程。

以德国和日本为典型的继生型经济现代化模式的明显特征:

(1)从经济现代化的动因考察,具有二重性的特征,既需要本国商品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又仰仗国外较强的现代化推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外界较强烈的经济刺激或示范。也就是说,启动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不完全在国内。

(2)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具有较强的国家干预性特征。其现代化的过程表现为明显的社会力量参与并介入经济发展的过程,政府往往作为经济活动中强有力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协调者。

(3)从经济现代化的外部环境来考察,具有后发性特征。这种后发性具有正、反两方面效应:一方面可以吸收原生型模式工业化成果,享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竞争中又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4)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成效来考察,具有被动性特征。它的经济现代化过程是有很强的人为设计和规划特征的,是时空被浓缩了的经济发展过程,因而完成工业化的过程较快,但经济波动和震荡较频繁。

(5)从经济现代化的经济活动主体来考察,原生型模式的工业化主要依靠私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活动来推动,政府在早期不参与或极少参与经济活动,只是到了工业化比较高的阶段才开始调节;继生型模式不仅依靠私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经济活动,而且从一开始政府就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参与,在工业化早期,政府参与程度更高。

(四)次继生型模式(新兴工业国模式)

次继生型模式是指二战之后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国家工业化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形成的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亚洲“四小龙”,即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

这里着重考察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和韩国。新加坡是发展中国家中工业化发展进程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以196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60—1980年新加坡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1%,1980年为1960年的5.7倍;按1980年价格(未剔除通货膨胀因素)计算的人均GNP仅次于日本,在亚洲居第二位,是发展中国家除石油输出国以外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韩国的工业化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1962—1979年间,GNP年平均增长9%以上,出口年平均增长40%。1987年,人均GNP为2850美元。[2]

新兴工业国是指那些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步入了工业社会并开始信息化进程的一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典范。与上述原生型、准原生型、继生型经济现代化模式相比较,次继生型经济现代化模式具有以下五个明显的特征:

(1)从经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考察,它具有近代工业化和现代信息化合二为一的特征。前几种模式是把近代工业化与现代信息化一分为二,先后进行,两次起飞间隔几十年乃至一两百年。次继生型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是合二为一、两步并作一步走的,这大大缩短了历史进程。也就是说,次继生型模式是在工业化有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是远未根本完成的历史条件下,毕其功于一役,一气呵成地基本实现近、现代化的经济起飞。

(2)从经济现代化的动因来考察,具有外因突出的特征。在其现代化过程中,内因同样是根据,是根本所在,但不同于先起工业国和后起工业国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而是外部因素、发达国家的影响、压力作用和示范作用等,都显得极为突出。

(3)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它的国家干预性更为明显。由于面临的发展任务艰巨,次继生型国家不得不重视发挥政府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借助政府动员各种资源,以提供工业和其他部门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技术基础条件。

(4)从经济现代化的外部环境来考察,它的后发性十分明显。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迅速工业化,除了正确的战略选择和国内相对稳定的局面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有着特殊的外部环境。它们抓住了冷战时期的一些机遇,利用了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

(5)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成效来考察,它具有浓缩和赶超的特征。

(五)经济现代化模式的时序变化趋势

由于各国经济现代化起步的时间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就有着很大差异,它们从而形成了不同时序条件下的经济现代化模式。因此,任何一个想要开始现代化或正在实行现代化的国家,都应重视对本国现代化的时间分析,根据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国际地位,以及面临的特殊环境,决定本国的现代化战略和道路选择。

从上述经验模式中可提炼出一些规律和趋势:

(1)从动因来看,随着时序的推移,内生性逐渐减弱,而外生性逐渐突出;

(2)从发展过程来看,随着时序的推移,自发性减弱,而干预性逐渐突出;

(3)从发展阶段来看,从原生型到准原生型再到继生型,虽有量变,但无质变,都具有发展阶段的完整性,即可划分为近代工业化和现代信息化两大阶段;而随着时序推移,工业化与信息化合二而一的特征日趋明显。如两次继生型模式都是在二战之后开始实行工业化,实际上也已变成了现代工业化而不同于近代工业化。此时,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趋向一体化,发达国家已开始了信息化步伐,因而具有工业化与信息化合二而一的特征。随着时序推移,这种两步并作一步走、三步并作两步走的趋势日益明显。

(4)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发展的先发性随着时序的推移逐渐趋弱,而后发性随着时序的推移则逐渐趋强。

(5)从发展成效特别是经济起飞所需时间来看,各国发展模式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英国产业革命用了八十多年,法国八十年左右;美国七十年左右;德国五十年左右,日本四十年左右;而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起飞在20世纪60—80年代基本实现,大约只用了二十年左右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