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风险

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风险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培训界中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哪种培训需求越强烈,哪方面的问题也就越严重。正是基于此,在所有的培训课程中,有关中层的培训往往最为火爆。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风险;改变现状才能获得新的契机。当马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从一家500强企业高薪挖来一个中层经理。但实际情况是,这名中层经理来了之后很快“水土不服”。

在培训界中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哪种培训需求越强烈,哪方面的问题也就越严重。我在培训领域的研修已有些年头,与许多知名企业的老板、高层领导、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员工都曾有过深入的交流。这些企业的一线人员用一个个真实的数据,让我领悟到了一个道理:高层对中层不满意,员工对中层不满意,中层自己则有苦难言。正是基于此,在所有的培训课程中,有关中层的培训往往最为火爆。

我常年在国内讲课,遇到过无数跟我抱怨的学员,他们大多数都是刚刚走上中层岗位不久的年轻管理者,而他们提到的最集中的问题就是,中层管理为什么这么难?

的确,中层累、中层难,这已经成了所有中层管理者的一个共识。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层工作的举步维艰呢?

1.人才招聘难

一流人才,漂洋过海;二流人才,北京上海;三流人才,政府机关;四流人才,国有企业;五流人才,大型企业;六流人才,中小企业。这是人才的分布趋势。由于工资、企业环境、发展空间等因素,中小企业人才难招、招到的人难用。所以,那些中层,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中层,上岗之后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招人难。没人什么都做不成,没有优秀的人才中层更是难有作为,因此,招人难也就成为中层工作的第一个难点。

2.企业文化建设难

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基,也是推动组织前进的隐形力量。有了文化的凝聚,员工才能更团结,管理才能更有成效,但纵观国内中小企业,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工作却异常艰难。

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风险;改变现状才能获得新的契机。

有一次,我去河南的一家企业做咨询,企业门口“责任、挑战、执行、卓越”八个大字赫然陈列在大门之上,企业老板不无得意地向我介绍说,这正是他们的企业文化。说实话,这家企业规模不大,在同等规模的企业中,没有企业文化的比比皆是。所以,听到老板讲企业文化,我心里很高兴。但在调研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三个中层经理竟然没有一个知道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问一个,摇摇头,“不了解。”“工作多久了?”“四五年了。”接着,我又问了几个主管,仍旧一问三不知。就在我近乎放弃的时候,老板的秘书走进门来,听了我的问题,不假思索地脱口而答,令我很是欣慰。问及原因,这位仁兄笑了:“这是我给老板提的。”

这不是笑话,是件真实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中小企业中。我相信,这样的事情绝不会仅此一家。很多中小企业要么没有明确的企业文化,要么企业文化无法落地,除了制定者和老板没人知道。而文化若一切在口头、在文字、在形式,自宛如浮萍,竖不可传承,横不可复制,企业员工抱怨、推诿,责任意识、职业化精神差也就不足为奇了。而这些毫无疑问都会给中层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3.制度推行难

企业在创立初期,大多依靠创始人和创业团队的个人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创始人的眼光和决策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初创企业的命运,也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创始人文化”:创始人凭借其强大的个人魅力统御全局,引导企业步入正轨。纵观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企业大小事务全由管理者一个人拍板决定的不在少数。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仅凭创始人一个人的精力和创业团队的自律,已经难以满足整个团队管理的需要,这时确立并推行制度便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知道联想有一个罚站制度,就是任何人开会都不能迟到,谁迟到就必须罚站。这个制度是柳传志当年亲自制定的。那么联想公司第一个被罚站的人是谁呢?事情仿佛有意和柳传志过不去一样,第一个撞倒枪口上就是柳传志的老领导。如果一般公司会怎样?你是我的老领导,又是第一次,就法外开恩下不为例吧,然后大家一插科打诨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柳传志不是这样处理的,他坚持让老领导罚站一分钟,然后对他说“完了我到您家给您站1分钟。”后来柳传志多次回忆这件事,在一次采访中他表示:“他在那儿站了一身汗,我坐着也是一身汗。当时的那种情况确实尴尬,但是制度制定了就必须严格执行。”

制度是企业正常运转的保证,但却不是每个公司、每个管理者都能像联想公司和柳传志一样维护制度的公信力和权威。自古,中国就有“法不加于尊”“刑不上大夫”的说法。西方管理理念传入中国已有几十个年头,但这种固有思想却仍旧存留于很多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头脑中,他们要么自己主动要特权,要么带头给别人特权,如此一来,自然给制度推行和中层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阻力。

我服务过一家中等规模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老板姓马,其正是沿用了传统“人治”的方法,企业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马总的意志和命令往往就是指挥的灯塔,也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准则”,这就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甚至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当马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立刻从一家500强企业高薪挖来一个中层经理。马总的想法很简单, 500强企业规章制度健全,这个人来了之后,也有利于建立和推进企业完整的制度体系。

但实际情况是,这名中层经理来了之后很快“水土不服”。由于之前一直唯马总马首是瞻,所以即便有了制度,大家依然习惯性地大事小事问马总,一切按马总的口令行事,而不是按照规章制度办。制定了流程,老板带头不遵守;有了考核机制,大家一到月末就找老板,马总基于人情,总是要求“网开一面”,结果企业有特权的人越来越多……时间一长,该中层经理受到的掣肘越来越多,甚至马总都觉得他有些碍事,最终他无奈辞职。

制度才是企业真正的老板,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难。以前粗放管理惯了,推行制度管理便会遇到很大阻力。也正因为如此,制度推行难也成了中层管理面前的一座大山。

4.处理绩效差的员工难

越是中小企业,规章制度越不健全,其中的人事关系越复杂。“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中国的很多初创企业,要么是夫妻店,要么是家庭作坊,弄不好还会有侄子外甥、小姨子大舅子。在企业初创时期,这些人的确能促进企业的成长,但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这些人由于知识、能力有限,便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且,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人还会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以为自己是“自家人”,处处指手画脚。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知识、能力不足,绩效考核自然难合格。但这样的人你敢处理吗?开玩笑,还没等你动人家一手指头呢,老板就先把你炒了。这也是中层管理面临的一个现实难题。

以上四点都是中层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现实困难,也是中层工作难做、更难做好的客观因素。当然,客观因素找完了,我们还必须能够认识和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接触越来越多的企业,我发现,当下中层管理工作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或者说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目标执行不力

在工作中,很多中层虽然也会制定工作目标,但是却缺少目标控制,不善于做计划,更不善于按照目标去做事。结果导致目标执行不力,甚至是实现不了。

(2)做事消极被动

很多中层怕担责、怕负责,因此,遇到问题推、拖、拉,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毫无疑问,这样做事,自然消极被动、效率不高。

(3)不懂授权

在企业中,不懂授权,你就得自己干到死。在这方面,诸葛亮就是先例。实际工作中,很多中层习惯单打独斗,依靠个人努力去完成任务,甚至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这样管理,一方面,会使自己焦头烂额,没有时间去做更重要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员工也得不到锻炼,甚至认为企业没有发展空间。

(4)找借口

或许是因为心态浮躁,或许是为了推卸责任、逃避惩罚,很多中层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找借口,可谓诸事不责己而归罪于外。这样做事,自然老板不信任,下属有意见。并且,上行下效,整个团队都会形成一种找借口、推卸责任的风气。如此工作,何谈管理?

(5)缺少危机感

在企业中,中层危机感淡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外没有危机感,不能帮助企业意识到危机;二是对自身没有危机感,以为自己位置稳固,看不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这就容易造成一种什么样的后果呢?得过且过,缺少警惕心理,一旦危机来临,将毫无抵御能力。

(6)不擅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很多中层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团队人员管理是自己的事情,而是习惯性地认为对人的管理是人事部门的事,不善于招聘、培训、激励、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实际上,正是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了中层管理工作成效不高,领导不认可、下属不拥戴的结果。这也正是当下我们中层管理者面临的现状。但有一点中层管理者必须明白: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风险。仅仅认识这些现状、这些问题从来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需要的是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不改变毋宁死的决心。否则你就不能真正让问题得以改变。

三星集团近几年发展迅猛,其势头、其速度、其规模,看一看我们周围有多少人手持三星产品便可略窥一二。而在韩国更是有“一生躲不过三件事——死亡、税收和三星”的说法。而这一切的成就和三星集团始终强调的“变化”精神是分不开的。李健熙是三星第二代“掌门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被业界广泛赞誉,他讲:“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改变。”那么,三星是怎么改变的呢?以手机业务为例,为了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三星对每个市场、每类手机、每种尺寸、每段价格区间都做了尝试,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昭示一个事实——三星集团愿意改变、愿意尝试一切可能性。

为什么李健熙强调变化?为什么三星集团始终在尝试、在改变?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也是李健熙始终强调的——“危机是永恒的,我们一直处于危机之中”。中层管理工作何尝不是始终处于危机和不理想的现状之中?

总之,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困难、阻力自不会少,但到底是在维持现状的情况下黯然退场,还是改变现状、开创管理工作的另一番天地,其实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的决心和毅力,取决于你的方法和手段。我创作此书的目的,正是解决这一问题。如今,我的很多学员已经纵横驰骋遍布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他们已经开始了,而你,还在等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