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特点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会展业出现“潮涌现象”。我国会展业发生“潮涌现象”的逻辑演进如图2-6。会展业“潮涌现象”的逻辑演进[20](一)我国会展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1.会展业市场化程度低。总之,我国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会展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我国会展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下,不能形成一整套功能完备、核心突出、配套齐全的会展产业体系。

经过30多年发展,我国会展业出现“潮涌现象”。[19]会展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完全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且已经具备发生“潮涌”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技术成熟、产品市场存在、处在世界产业链内部。我国会展业发生“潮涌现象”的逻辑演进如图2-6。从数量规模来看,会展项目从2001年突破2000个,到2002年超过3000个,2005年约为3800个,2007年约为4000个,2008~2010年一直保持在4500~5500个,2011年约为6000个,2012年为7083个,2013年为7318个,2014年约为7851个,2015年约为8000个(根据网上会展信息统计约数),项目规模继续扩大。

会展业“潮涌现象”的逻辑演进[20](图2-6)

(一)我国会展业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1.会展业市场化程度低。在我国,一方面,会展业内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规范,在展会的场馆设施、档次和规模等方面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也无法实现行业自律;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会展业实行的是项目审批制,形成了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到行业主管部门的多层次、多渠道审批格局,因此,在行政审批上也相对比较混乱,这就无形中降低了会展业的进入门槛,使整个行业处于无序状态中。政府办展导致会展业务一定程度的垄断,很多大型会展还垄断在一些非市场化的组织的手中。会展企业总数有限,且都是刚刚起步,市场分割严重,更少出现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会展企业集团,一定的市场集中度尚未形成。众多会展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专业性不强、组展范围受限制、办展质量不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较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创新不足的“粗放型”经营阶段,有待向集约化、专业化方向推进,从单纯的总量扩张转向规模扩大和结构效益并举。我国会展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会展经营者在以市场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背后,隐藏着对政府、行业部门的依托,行政条块对会展市场的分割,造成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总之,我国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会展业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2.会展产业化程度低。我国会展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下,不能形成一整套功能完备、核心突出、配套齐全的会展产业体系。主要表现为:第一,会展硬件设施的专业化程度已有所提高,但是配套设施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例如与展会配套的停车场、货运设施和休闲设施等。第二,缺少专业的工作人员和专业化的服务。作为服务性行业,会展行业的服务是否专业化是反映一个展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我国亟须在会展策划、招展布展、技术支持、运输物流以及市场营销方面培养专业人才。第三,会展企业的独立办展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在策划和组织方面。同一批人员既是展览组织者,又是展览管理者,也是展览项目的实施者,从展品征集到展品运输、展品布置直至为参展者提供吃住行服务等均由同一批人承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为此,我国的会展企业必须尽快改革运作方式和经营思路,形成有效的分布格局,运用兼并、收购或联合等手段进行资源整合,组建会展集团,提高企业运作的质量和层次。

3.会展同质化严重。中国的展览会项目数量最近几年达8000个,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展览会有3000个,从数量上看,可能已居世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仅广州市平均每年举行的大小展览超过1000个。但在繁荣的会展经济背后存在着展会同质化,重复办展、克隆办展、展期相近、展题相似等问题突出,资源配置和利用率降低,形成大量的浪费。大型的服装展仅广州每年就有10个以上,环保展全国一年也有40多个。展会的主题定位不明确和提供的服务不完善弱化了展览的权威性,不利于形成品牌,分散了公众和厂商的注意力,降低了展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论是出国展览,还是国内办展,大多数办展单位仍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热点展览项目的争夺和政府财政支持的争取上,而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采取措施提高办展服务的质量、档次、种类和服务规范上,展会主要是“租展位,卖门票”,会展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未得到充分挖掘。

(二)我国会展场馆建设无序扩张

我国展览场馆建设出现一股热潮,但布局、结构并不十分合理,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一些地方展览场馆的建设并没有认真考虑市场需求,也没有认真考虑是否符合会展业发展的规律,更多的是体现了地方政府的意志,而不是一种满足产业自身发展需求的市场行为。这也反映出当前对会展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要有了高规格、大规模的展览场馆,就能兴办高质量的展览,就能发展当地的会展经济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其实,场馆本身只是一种条件,并不能自动创造市场。展览业作为一个特殊产业,主办单位的服务水准影响了展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谁拥有良好的服务理念,谁就会赢得展商和观众。实践表明,展馆建设布局不合理,建设过多、过快,必然会造成场馆闲置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行业关联度低,经济辐射力小

我国会展经济产业要素松散、产业关联脱节,主要表现为会展经济发展在管理体制、市场预测、宣传促销、配套服务等方面没有实现良好的对接。这种产业要素的脱节直接导致了会展经济联动优势的丧失,降低了会展经济的连带效益。据专家估计,德国的柏林、汉诺威连带效益为1∶9;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及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米兰可达1∶8;西班牙的加迪斯可达1∶10。目前,我国展会带来的直接收入是标准摊位费用的5倍,如果再加上展览交易成果、交流与引进高新技术所产生的链接经济效益,带来的相关收入大约是标准摊位费的6~7倍。我国上海连带效益为1∶6;北京为1∶5;广州为1∶6.5;天津为1∶6等。我国展会平均产值280万元人民币/个;而德国的展览会每年总数在300个上下,形成的产值规模是德国GDP的1%,平均产值近1000万欧元/个。我国展览会和展览公司数倍甚至是数十倍于国际展览强国,但整个展览产值规模不及人家1/35。

(四)我国会展业管理体制的滞后性

多年来,我国会展业一直未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来规划发展,从上到下只是把它当成发展贸易、科技文化等“主业”的一种促进手段,因此,国家对会展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相应的把对会展的宏观管理分散到外经贸、内贸、科技、文化和贸促会部门,以致政出多门、交叉扯皮现象严重。政府一方面对会展活动的具体运作干预太多,其繁杂的手续和非专业化的管理,极大地阻碍了会展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和会展业管理运作效率,导致了多头办展、重复办展、低层次办展等现象的发生。而另一方面政府在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整体促销等重要问题上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政府在行业管理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职能定位,这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各国政府的要求。政府主要职能是加强宏观调控,制定行业法律规范,完善市场功能和市场机制,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发展,减少政府干预。我国的会展审批制使政府对会展业有着很强的行政干预,而这种干预又不像德国或法国政府所表现的对会展业的大力支持,主要显现的是对审批权的行使,造成了会展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政府“越位”和政府“缺位”同时存在,不利于会展市场的规范,不利于政府的角色转化。

2.会展业协会发育不健全。行业协会作为社会中介机构,是非盈利团体。我国虽有一些地方展览协会,但尚无全国性的行业协会,会展业的行业自律机制、宏观指导和整体协调功能都还很不完善,制约了会展经济的发展。会展业行业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没有部门全权负责国际、国内会议及展览界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这既不利于提高我国会展业的国际化水平,也无法协调各地展会的内容、层次和频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