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周期成因理论

经济周期成因理论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理论分析的目的不仅存在于对于人们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不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最具有代表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理论分析的目的不仅存在于对于人们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与说明。对于经济周期的讨论,除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与社会动荡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观点外,西方主流经济学大致分为凯恩斯主义和非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期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是来自需求方面的波动。传统经济周期成因理论主要为非凯恩斯主义理论,大致又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即内生经济周期理论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一)内生经济周期理论

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类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体系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如消费、投资、出口及其乘数的变动。最具有代表的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的乘数-加速数原理的相互作用理论(在本章第五节介绍)。其他重要内生经济周期理论有:

1.纯货币理论

纯货币理论认为,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在发达的市场体系中,货币流通工具主是各种银行的信用工具,商人运用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银行信用。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扩大信用时,商人就会向银行增加借款,从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这样就引起了生产的扩张和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引起对商品需求的增加和物价上升,经济活动继续扩大,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是银行扩大信用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银行体系被迫停止信用扩张,转而收缩信用时,商人得不到贷款,就会减少订货,由此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了萧条阶段。在萧条时期,资金逐渐回到银行,银行可以通过某些途径来扩大信用,促进经济复苏。根据这一理论,其他非货币因素也会引起局部的萧条,但只有货币因素才能引起普遍的萧条。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认为,由于某种原因的存在,导致了投资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引起经济的繁荣,繁荣首先表现在对投资品(即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以及投资品价格的上升上。这就更加刺激了对资本品的投资,资本品的生产过度发展引起了消费品生产的减少,从而形成结构的失衡。而投资的增加必然带来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资本品生产过多必将引起资本品过剩,于是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进入了萧条。也就是说,过度增加投资引发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与危机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供给增长,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危机。消费不足的根源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平等所造成的穷困人口购买力不足和富裕人口的过度储蓄。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这种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近期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霍布森。

4.心理周期理论

心理周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这种理论认为,预期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乐观与悲观预期的交替引起了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萧条的交替。当任何一种原因刺激了投资活动,引起高涨之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的乐观程度一般总会超过合理的经济考虑下应有的程度。这就导致过多的投资,形成经济过度繁荣。而当这种过度乐观的情绪所造成的错误被觉察以后,又会变成不合理的过分悲观的预期,由此过度减少投资,引起经济萧条。

(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与内生经济周期理论不同,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是经济体系外部的因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种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中的内在因素(如投资、货币等)的重要性,但它们强调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体系之外,比如技术进步与汇率变动;政治波动与战争的爆发;石油或新土地等资源的发现——例如美洲大陆的发现等均直接导致经济的扩张等等。最具有代表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第六节介绍)。其他重要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等。

1.创新经济周期理论

创新理论源于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即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流转。那么如何才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呢?有两条途径:一是进行技术创新,导致生产要素比例变化,如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二是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发生产要素更大的生产潜力,如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者实行年功工资制度等。

这种理论首先用创新来解释繁荣和衰退,这就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关键原因是创新,最主要的创新者是企业家。创新被定义为提供商品的方式的变化,而不仅仅是发明。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创新者带来了盈利,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使银行信用扩张,对资本品的需求增加,引起经济繁荣。随着创新的普及和盈利机会的消失,银行信用紧缩,对资本品的需求减少,这就引起了经济衰退,直到另一次创新出现,经济再次繁荣。

但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理论用创新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这一点。在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了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和银行信用的扩张,这就促进了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进而又促进了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升,投资机会增加,也出现了投机活动,这就是第二次浪潮。它是第一次浪潮的反应。然而,这两次浪潮有重大的区别,即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这样,在第二次浪潮中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这就在衰退之后出现了另一个失衡的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经济转向复苏,要使经济从复苏进入繁荣还有待于创新的出现。

熊彼特根据这种理论解释了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他认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如蒸汽机、炼钢和汽车制造等)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影响,这些创新引起的繁荣时间长,繁荣之后衰退也长,从而所引起的经济周期就长,形成了长周期。中等创新所引起的经济繁荣及随之而来的衰退则形成了中周期,那些不很重要的小创新则只能引起短周期。

2.太阳黑子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是利用太阳黑子的活动来解释经济周期,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父子提出并加以论证。他基于气候与收成之间的紧密联系,设法确立了太阳黑子的活动与经济周期的联系,认为太阳黑子是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生产和整个经济。具体来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就使农业生产减产,农业的减产影响到工业、商业、工资、货币的购买力和投资等诸多方面,从而引起整个经济萧条。相反,当太阳黑子活动减少时,农业会丰收,整个经济会达到繁荣。他们用中长期中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与经济周期基本吻合的资料来证明这种理论,这种理论把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太阳黑子的活动,是典型的外生经济周期理论。现代经济学认为,太阳黑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而农业生产对整个经济的影响更是有限的,因此,在现代工业社会中,这种理论没有多大的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