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民币兑美元走势最新分析

人民币兑美元走势最新分析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是汇率制度。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了世界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度,即1925年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由于金汇兑本位制没有黄金流通,银行券兑换受到限制,以及本币对英镑、美元或法郎的高度依赖性,所以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

一、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制度(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o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gimes)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政府对国际各种交易支付所做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既包括约定俗成的国际货币惯例,也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有关国际货币关系的规章和制度,还包括在国际货币关系中起协调和监督作用的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制度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规定用于国际结算和支付手段的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及其来源、形式、数量和运用范围,以满足世界生产、国际贸易和资本转移的需求;二是规定一国货币同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确定与维持方式,以保持各国货币间的兑换方式与比价关系的合理性;三是规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确保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平衡发展。

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是汇率制度。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做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如规定本国货币对外价值、汇率的波动幅度、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关系、影响和干预汇率变动的方式等。传统的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制(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和浮动汇率制(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两种类型。1973年以后,汇率制度日益多样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新将汇率制度分为钉住汇率制(Pegging System)和弹性汇率制(Flexible Rate Regimes)两种,后者包括浮动汇率制。

二、国际货币制度类型

根据国际货币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国际上的习惯称谓,国际货币制度大体上分为: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

(一)金本位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法定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国际金本位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崩溃。金本位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汇率稳定、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起到了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国际支付完全依赖黄金使得许多缺金国无法维系金本位,国际经济发展要求更多国际货币,然而黄金产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由于黄金输送点和物价机制的作用,把汇率波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从而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保障了国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方便生产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二)金汇兑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无力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于是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应运而生。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了世界货币金融会议,确立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度,即1925年建立起来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的特点是:①金币名义上仍然是本位货币并规定有含金量,但政府并不铸造金币,也不允许居民自由铸造,因此国内并不流通金币;②本币与某一实行金币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主要是美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将本国黄金外汇储备移存在挂钩国家的中央银行,通过市场买卖以维护固定比价;③国内流通的是银行券,银行券不能直接兑换金币和金块,只能兑换成能兑换成黄金的外国货币。由于金汇兑本位制没有黄金流通,银行券兑换受到限制,以及本币对英镑、美元或法郎的高度依赖性,所以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货币制度。它虽然暂时在一段时间内缓解了矛盾,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而在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时崩溃了。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

为了消除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的混乱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英美两国即着手设计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45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1945年12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随时调整,这又类似弹性汇率制。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汇兑平价幅度由1%扩大到2.25%,直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遭遇彻底瓦解。

固定汇率制解体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与黄金储备之间的矛盾。货币间的汇兑平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反映,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的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霸权地位不断下降,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恶化,特别是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加货币发行,导致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厢情愿的价格。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最终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制度。

阅读材料14-6

特里芬难题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四)牙买加体系

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不复存在,而被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1976年IMF在牙买加召开会议,达成《牙买加协议》,以协议的形式使管理浮动汇率制合法化。《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是:

1.浮动汇率合法化

会员国可以自由选择任何汇率制度,可以采取自由浮动或其他形式的固定汇率制度。但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应受IMF的监督,并与IMF协商。

2.黄金非货币化

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会员国相互之间以及会员国与IMF之间必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义务,IMF所持有的黄金应逐步加以处理。

3.提高特别提款权(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

修订SDRs的有关条款,以使SDRs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扩大SDRs的其他业务使用范围。

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以出售黄金所得收益设立信托基金,以优惠条件向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或援助,以解决它们的国际收支困难。

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等。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各国汇率是根据各自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

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制(Managed Floating or Dirty Floating)。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具有很大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ing or Independent Floating),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在内的30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ing),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来讲,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本国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ing),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ing),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于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货币集团出现。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中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国际金融体系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出现了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

三、区域货币一体化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潮流,产生了不少区域性货币组织,如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和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等。但这些货币集团尚处于一体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对国际货币体系影响不大。欧盟的建立及欧元的成功启动将货币一体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20世纪60年代末,以美元为中心货币的世界货币体系发生危机后,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维尔纳发出欧洲货币融合的倡议,即“维尔纳计划”,其要点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各成员国货币趋同直至确定一个固定汇率,货币储备集中,通过某种“欧洲联邦储备局”确定中心货币政策和对第三国的共同货币政策,最终实现统一货币。维尔纳计划被视为通向欧元道路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1969年12月,欧共体海牙首脑会议制定“建立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1972年4月欧共体六国决定建立欧洲货币“蛇形浮动体系”。1978年欧共体9国同意建立旨在稳定汇率的“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开始生效,欧洲货币单位“埃居”(ECU)成为欧洲记账单位。1986年2月欧共体12国签署一体化文件,规定了时间表。1989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提出经货联盟三步走计划。

第一阶段:1990年开始资本流动自由化。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条约计划从1999年起实行统一货币。从此,欧共体变成了欧盟,欧元取代了埃居。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市场正式全面实施,12个成员国之间取消内部边界,实现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的全部或部分自由流通。1993年11月1日《马约》开始生效。

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欧洲货币局正式成立并运作。1995年12月15日,欧洲理事会马德里会议确定单一货币名称为“欧元”(Euro)。1996年4月2日,欧洲货币局公布欧元设计方案。1997年6月16日,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正式批准了《稳定和增长公约》《欧元的法律地位》和《新的货币汇率机制》三个文件。1998年5月1日,欧盟布鲁塞尔首脑特别会议确认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卢森堡、葡萄牙、奥地利、芬兰和爱尔兰共11国为欧元创始国。1998年7月1日欧洲中央银行取代原欧洲货币局,行址设在德国法兰克福

第三阶段: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进入账面流通。欧洲中央银行接过确定货币政策的大权,各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最终锁定。2000年6月,希腊成为第12个欧元区国家。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

欧元面值为元(Euro)和生丁(Euro Cent)两种,包括七种面值的纸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还有八种硬币:1生丁、2生丁、5生丁、10生丁、20生丁、50生丁、1元、2元,欧元的正式缩写为EUR。

欧元的诞生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产物,它在降低欧盟区域内的汇率风险和交易成本、促进成员国内部贸易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给世界其他地区货币的一体化提供了成功样板,但是随着国别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欧盟成员国内部的经济政策协调也会变得日益突出。尽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相信世界其他地区的货币一体化进程仍然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