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

生产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要素投入是制造业乃至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如果经济发展过于偏重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不足,那么制造业升级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也后劲乏力。3.3.3 要素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的经验证据为了考察要素投入增长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我们分别建立两组回归模型。

要素投入是制造业乃至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如果经济发展过于偏重要素投入规模的扩张,技术进步不足,那么制造业升级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也后劲乏力。

3.3.1 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投入情况

根据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中的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劳动和土地,经济增长可以依靠要素投入,也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实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廉价而又巨大的劳动力供给,重点发展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仍然是建立在高投入的基础之上,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使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实现的经济增长,其实质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核心。

在外延式发展模式下,我国对要素投入的需求越来越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能源资源需求快速增长。国内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石油、铁矿石、精炼铝、精炼铜、钾盐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水泥、铅、锌等大宗矿产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石油消耗量居世界第二位。

表3.5显示了1991~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的情况。由表3.5可见,最近22年来,我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都一直呈现出增长趋势。这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能源供给能力也在提高。但是,相对于能源生产能力,我国能源消费增长得更快。如果以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的差作为能源供给的缺口,可以发现,除1991年外,在其他年份里一直存在能源供给缺口。1993年以来,除1994年、1995年、2001年、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外,其他14年里能源供给缺口一直在扩大,能源消耗过多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表3.5 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情况

注:能源消费、能源生产和缺口的单位为万吨标准煤

通过增加要素投入实现外延式增长能够在技术水平低下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根据边际产出递减规律,要素投入能够增加产出,但产出增加的速度越来越慢。因此,一味依赖要素投入不能维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3.3.2 我国要素投入产出效率情况

尽管我国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比较粗放的特征。我国重要资源的产出效率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环境保护部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直接物质投入由2006年的80多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100多亿吨,增速较快,但资源产出效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处于320美元/吨~350美元/吨的水平,且有下降的趋势,目前先进国家已达到2 500美元/吨~35 00美元/吨。

这种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的成本高昂。《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来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 118.2亿元提高到9 701.1亿元。2008年的环境退化成本为8 947.6亿元,2009年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 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对投入的依赖,我们考察了能源消费及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即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见表3.6)。其计算公式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该系数基本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度。该系数越大,说明经济增长对能源和电力消费的依赖度越高。

表3.6 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依赖

由表3.6可见,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1年以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都有显著上升。1991~2000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37和0.77,2001~2012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平均值则分别为0.77和1.13,都有很大幅度的上升,对要素投入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

3.3.3 要素投入对中国制造业发展影响的经验证据

为了考察要素投入增长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我们分别建立两组回归模型。在第一组回归模型里,我们分析单位要素投入对总产出的影响。在第二组回归模型里,我们考察要素投入二阶差分对总产出的贡献,分析要素投入增长是否存在报酬递减的特征。同时,为了尽量避免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反映资产增加对产出影响的滞后性特征,本书利用滞后1年的资产增量作为自变量

由于缺乏2012年分行业劳动力的数据,我们仅考察资产规模增长对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此外,为了分析要素投入贡献的动态特征,我们在利用全样本数据分析之后,再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界,把所有样本分为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样本组。如果危机后样本组中要素投入的贡献更小,而且递减的特征更为明显,那么就无法依赖要素投入实现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表3.7 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与要素投入增长的关系

表3.7显示了资产投入对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影响。在全部三个样本组中,F统计量都能够在1%的水平上通过检验,D.W.值也比较理想,说明模型所反映的线性关系成立,而且回归残差不存在序列相关性问题。三个模型的调整后R2都较大,说明模型的解释力较强。

全样本组模型中上年度资产增量对总产值增量的回归系数为0.933 345,危机前的2001~2007年样本组中回归系数为1.247 920,危机后的2008~2012年样本组中的回归系数为0.071 814,三个回归系数都能够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资产投入的增加对我国制造业的扩张还是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对比危机前和危机后的回归系数,危机后资产投入的增加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力大大下降,说明如果继续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

表3.8 要素投入对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贡献度的变动

表3.8显示了滞后1年的要素投入二阶差分对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影响。三个模型的F统计量和D.W.检验值比表3.7要差,调整后的R2也大大下降,模型的拟合效果并不好。这是因为尽管我们的模型中仅仅包含了资产因素,但是,在实际经济中资产因素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劳动力因素、政策因素等的变动都会迟滞甚至在短期内改变要素投入边际递减规律的作用。尽管如此,在三个模型中,资产投入二阶差分的回归系数都小于0,在全样本模型和危机前样本模型中都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资产投入的边际报酬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递减的特征。

综合表3.5和表3.6,2001年以来,资产对我国制造业的贡献具有递减特征,单位资产对产出的贡献不断下降,而且2008年之后递减更为明显,说明单纯依赖要素投入无法实现我国制造业的长期、持续发展。

3.3.4 结论

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递减,迫使制造业产业加快技术进步。我国制造业乃至宏观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高储蓄、低消费和粗放式发展基础上的,实际上是对未来的透支。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对集中资金展开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过度透支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已经遭遇资源瓶颈、市场瓶颈,无法支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