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

微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基本概念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除了与一般均衡理论共有的一些概念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概念。微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精髓是把非均衡看作常态,瓦尔拉斯均衡是特例。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基本概念

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除了与一般均衡理论共有的一些概念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一些概念。

1.非瓦尔拉斯均衡(non-walrasian equilibrium),又称非均衡(disequilibrium)或数量调整均衡(quantitative rationing equilibrium)。它所指的不是失衡,而是一种广义的均衡。具体地说,它不是一般均衡理论中所称的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状态,而是指不管市场处于什么状态,只要这些状态通过各种变量数值的调整,总向某一点收敛,在这一点,经济不再变动。

2.市场非出清。市场非出清指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行为人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改变市场上存在的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的状态。例如,商品市场上明明供不应求,但如果政府规定价格不准上升,那么供给就不会增加而需求也不会下降,人们的一部分需求就始终得不到满足。

3.意愿供求、有效供求和交易数量。意愿需求(notional demand)指经济行为人在一定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意愿供给(notional supply)指经济行为人在一定价格下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意愿需求和意愿供给都是交易行为发生之前每个经济行为人向市场发出的一种信息,是他们交易意愿的表示。交易数量是指经济行为人实际的成交量,是实现了的购买量或销售量,此时供求就分别称为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和有效供给(effective supply)。可见,意愿供求是交易前的主观意图,交易数量是交易后的事实,有效供求就等于交易数量。

4.数量约束和配额机制。数量约束指经济行为人在交易中受到对方(需求者的对方是供给者,供给者的对方是需求者)实际所有的商品数量或其他非价格数量(如收入水平等)的制约的状况。例如,在市场上你想购买10台电脑,但整个的供给量只有8台,则你的需求就受到了8台的数量约束。数量约束也称为数量配额。若价格能够灵活调整,上述例子中的电脑价格就会上升,从而使对电脑的需求减少到9台,而供给在价格上升的刺激下也会增加到9台,那么此时市场上不存在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就实现了市场出清。若价格固定,虽然供求之间不相等,但此时也总存在一种联系不相等的需求或供给和交易数量的市场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就称为配额机制。配额机制是一种解决供求不相等问题并使之能产生一个实际成交量的办法和制度。生活中这种机制是常见的,例如消费品供不应求时的发放票证、排队、抽签,外贸出口中的许可证发放等,都是配额机制。

5.价格调整和数量调整。在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供求不相等时,价格就会变化来对供求进行调整,供不应求时价格就升高,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下降,从而使供求趋向一致,这就是价格调整。如果价格具有刚性,不能灵活调整,那么供给者和需求者就只能根据他们面临的数量约束来决定需求和供给,根据最大化原则用数量调整来取代价格调整。当市场存在超额需求时,数量调整采取对需求实行配额的方式(如排队、凭票、抽签等),此时交易数量就等于供给量;相反,当市场存在超额供给时,数量调整采取对供给实行配额的形式(如分配名额等),此时交易数量就等于需求量。

6.短边、长边和短边原则。短边指意愿交易数量最低的那一边,相对应的另一边就叫长边。超额供给时,供给就是长边而需求是短边,例如劳动市场上需求为80人而供给为100人时,80人的劳动需求是短边,100人的劳动供给是长边。在供求不平衡时,所有处于市场短边的交易者都能百分之百实现其需求或供给,这被称为短边原则。只要交易是自愿而非强迫的,这一原则总会被遵循。

微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

非均衡学派认为,凯恩斯理论的精髓是把非均衡看作常态,瓦尔拉斯均衡是特例。但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强行把凯恩斯理论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结果使凯恩斯理论更远离现实并缺乏微观基础。为此,非均衡学派试图用一个非均衡理论为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打造一个微观基础。这样,他们就提出一套微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框架。

微观非瓦尔拉斯均衡分析中比较重要的一条线索是帕廷金研究了商品市场的非均衡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克洛尔则研究了相反的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巴罗和格罗斯曼也研究了商品市场的非均衡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并且将帕廷金和克洛尔两人的分析结合了起来,提出了一个一般非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帕廷金非均衡失业理论

1965年,帕廷金在他的著作《货币、利息与价格》第十三章“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模型运行”中,分析了非自愿失业问题。传统的新古典理论对这一问题所持的观点为:真实工资过高是导致非自愿失业的原因,即过高的工资,一方面使劳动的供给增加,另一方面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减少,这就出现了非自愿失业。帕廷金提出另一个分析框架,认为劳动市场上的非自愿失业来源于商品市场上的非均衡现象,这就是当企业不能够实现它的意愿供给时(即在商品市场上不能按计划卖出它的产品时),就会转而减少对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要素的需求,因为要素需求是一种源于商品需求的引致需求。这时,哪怕真实工资没有任何变化,非自愿失业也会出现。

帕廷金并没有提出非瓦尔拉斯均衡的概念,他的贡献在于分析了不同市场间非均衡的相互影响,具体而言,就是商品市场上的非均衡会导致劳动市场上非均衡的产生,他将自己的观点总结为“均衡意味着充分就业,或失业意味着非均衡”。

克洛尔的双重决策规则

帕廷金分析了商品市场的非均衡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克洛尔分析的重点则是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对商品市场的影响。简单些说,即家庭先要考虑自己在劳动市场上能够实际售卖出多少劳动从而获得多少收入,然后再来考虑根据这些收入可以消费多少商品。如果家庭能够充分地在劳动市场上不受任何数量约束地实现其意愿劳动供给(即:只要想工作就可以得到工作),就可以在商品市场上充分地实现其对商品的意愿需求,这就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所支持的观点。但是,如果家庭在劳动市场上不能卖出想卖出的劳动量,即受到了数量约束,有效劳动供给小于意愿劳动供给,家庭的有效收入就小于意愿收入,从而会影响在商品市场上的消费。

更严格的表述是:当各市场处于完全出清状态时,商品市场的意愿需求等于有效需求,家庭在进行购买和消费时,唯一的考虑因素就是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P);当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家庭在进行消费决策时就要考虑有效劳动供给问题,即他们的消费决定于其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又可以表示为真实工资与有效劳动供给数量的乘积,其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L·W/P)(注:此处的L为受数量约束——即企业愿雇佣多少工人的约束——时的劳动供给,它小于不受数量约束的意愿劳动供给L)。观察上述的两个消费函数,显然可见,前者为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所主张的消费函数,后者为凯恩斯理论主张的消费函数,克洛尔就这样将两者统一了起来,为两者找到了共同的逻辑基础。

克洛尔双重决策规则的贡献在于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消费理论和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纳入了一个共同的分析框架。具体而言就是:当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成立;当劳动市场不存在数量约束时,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分析的消费理论成立。他详细研究了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对商品市场非均衡的影响,即当劳动市场出现过度供给时,商品市场也会出现过度供给。

巴罗和格罗斯曼的微观分析

帕廷金站在企业的角度分析了商品市场的超额供给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克洛尔站在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市场的超额供给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巴罗和格罗斯曼则站在家庭的角度分析了商品市场的超额需求对劳动市场及家庭储蓄的影响。

在帕廷金的分析中,商品市场的超额供给即生产过剩,意味着企业的出售行为受到了数量约束,但是,如果当商品市场处于超额需求即短缺状态,受数量约束的就是商品的购买者——家庭,这种商品市场的非均衡对家庭的行为有什么影响呢?巴罗和格罗斯曼分析了这一问题。

当家庭在商品市场上的购买受到数量约束时,即当他们持有的货币不能够买到自己意愿的购买量时,实现了的有效需求就小于他们的意愿需求,这种情况也意味着价格是固定的,因为若价格可以灵活调整,超额需求的力量就会迫使价格上升,需求会减少,使市场实现均衡——但现在非均衡的存在,表示价格受到了管制而不能自由调整。如我国改革开放前,尽管商品供不应求,但是其价格受到政府管制,不能随供求变化,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家庭相对于商品供给短缺而持有过多货币时,家庭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减少劳动供给量,即减少自己的货币收入,因为若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购买商品则持有过多的货币就是无用的,既然过多的货币是无用的,那么减少劳动供给、增加闲暇消费就可以提高家庭的效用,从而是理性的选择;二是增加储蓄,即不减少劳动的供给,而将过多的货币储蓄起来。

小结:非均衡时家庭和企业

上面所叙述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分别是从家庭和企业角度来分析在一个市场受到数量约束时各自在另一个市场的表现,通过对家庭和企业各自行为的分析,来建立非瓦尔拉斯均衡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上述内容可以用图16-1和图16-2两图简洁地加以总结。

图16-1中的横轴为劳动,纵轴为消费,其中HB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家庭商品需求曲线,HD线为受数量约束时的家庭劳动供给曲线。因为随劳动供给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因此商品需求曲线斜率为正;同理,当消费增加时家庭会有更大的动力来提供更多的劳动,所以家庭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也为正(注:会合点标为H是为了说明分析的是家庭House的行为)。为什么HD曲线位于HB曲线下方呢?原因是这样的:当一个市场的非均衡状况因溢出效应影响另一个市场时,被影响的市场逐渐从均衡状态转变为非均衡状态,一般而言被影响市场的变化幅度会相对小些。例如,当在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只受到非常小的数量约束时,家庭通常不会大幅度减少对商品的消费数量。因此,对图16-1而言,当意愿劳动供给为L而实际的有效劳动供给为时,家庭对商品的需求从C减少到,变化幅度小于劳动供给的减少幅度,两者相交于B点,因此确定的商品需求曲线为HB;同理可确定HD曲线的位置:当消费从意愿需求C减少至实际需求C槇时,劳动供给从L减至L槇,两者相交于D点。供求曲线的形成过程决定了HD曲线位于HB曲线下方。

图16-1 数量约束下的家庭行为

图16-2 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

图16-2中横轴为劳动,纵轴为商品生产,其中FG曲线为在数量约束下企业的商品供给曲线,因为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商品的生产也继续增加,因此斜率为正;FH曲线为在数量约束下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因为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要的劳动也会越来越多,因此斜率也为正(注:会合点标为F是为了说明分析的是企业Firm的行为)。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FH位于商品供给曲线FG之下的原因与图16-1中决定两条曲线位置的原因相同。

图16-2表现了在数量约束下的企业行为,即商品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的劳动需求(指企业需要多少劳动,要受企业能在商品市场上卖掉多少商品的约束)和在劳动市场存在数量约束时的商品供给(指企业能生产出多少商品要受雇佣多少劳动的约束)情况。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来阐述:(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的情况:此时市场完全出清,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需求在劳动市场上购买OL的劳动,也可以按照意愿供给来销售出OX的商品,两者会合于F点,两个市场都达到均衡状态。(2)帕廷金分析的第一种情况:当企业在商品市场受到数量约束即不能按计划出售自己生产的商品时,有效的商品供给小于意愿商品供给,此时商品市场表现为超额供给,那么企业的选择之一就是减少雇佣的劳动数量,比方说在商品市场上的有效供给为O时,劳动需求从OL减少到O,以实现商品供求的相等,这时就产生非自愿失业LL槇。(3)帕廷金分析的第二种情况:企业在商品市场受到数量约束时,也可以不减少劳动需求,即不减少工人或工作时间,仍雇佣OL的劳动量,而将生产的多余产品XX槇作为自己的库存,这样也可以实现商品市场的供求平衡。(4)劳动市场的数量约束对商品生产的影响(前面的分析未提及):当企业在劳动市场受到数量约束即不能够购买到自己意愿的劳动数量时,例如只能购买到O的劳动量,小于自己意愿的OL数量,生产就不会达到意愿的水平,商品的供给就只为O,而非OX。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是常见的,例如某种新型机器,其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天生产100件产品,但若找不到会操作这种机器的工人,那么每天的生产量就只为0而已(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