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马尔萨斯的经济学说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理论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和萨伊,一直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称作是英国和法国的庸俗经济学创始人,而他们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却有较高的地位。可先从马尔萨斯说起。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后来被证明不符合历史事实,尤其是不符合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马尔萨斯认为,决定于供求,即商品价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决定的。

人口理论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和萨伊,一直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称作是英国和法国的庸俗经济学创始人,而他们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却有较高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可先从马尔萨斯说起。

讨论马尔萨斯,先得讨论他的人口理论。这不仅是因为他主要靠人口论出名,而且人口问题在经济学中也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社会经济方面的福利问题、就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无不与人口问题有关。

马尔萨斯以前,不少学者对人口问题已发表过一些有价值的见解,但第一个人口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尔萨斯在继承前人成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最早的人口论著作是1798年匿名发表的《试论人口原理——读葛德文、康多塞及其他作者的推理,论人口原理对社会未来进步之影响》(简称《人口原理》),以后修订再版达6次。葛德文(Godwin William,1756—1836)和康多塞(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 de Caritat,Marquis de Condorcet,1743—1794)是当时英国和法国的主张社会改革的思想家,认为人类增加生活资料有无穷潜力,而性欲和繁殖会受到理性控制,因此,社会灾难和不幸不是来自人口过剩,而来自私有制。马尔萨斯为了反驳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自己一套人口理论,这套理论可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种抑制。

两个公理是:“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5]即中国古语中所云:食色性也。

两个级数是:“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人类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率增加。”[6]关于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马尔萨斯以北美殖民时期人口增加情况为例指出,人口如果不受什么阻碍,每25年就会增加一倍;至于生活资料增加,他只说是根据对土地性质拥有的一切知识作出的判断。

两个级数使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不平衡,而两个公理又必须使两者保持平衡。怎么达到平衡呢?马尔萨斯说,靠两个抑制:一是积极抑制,“包括产生于罪恶或苦难的各色各样的原因,或多或少都会缩短人的寿命”,如“各种不卫生的职业,剧烈的劳动和受严寒盛暑的煎迫,极度的贫困,对儿童的恶劣保育,大城市的拥挤,各种各样的过度行为,连串整套的普通疾病和传染病,战争,瘟疫和饥荒”[7]。二是预防抑制,也称“道德的抑制”,即用不结婚、晚婚和严守性道德的办法来降低出生率。他说:“假如他没有抚养子女的把握而去结婚,他就是犯了罪。”[8]

马尔萨斯提出其人口理论的用意是明显的:第一,用以说明劳动者失业和贫困是“人口规律”决定的,而与私有的社会制度无关;第二,用以说明私有制度废除不得,因为私有制不但是克服人类好逸恶劳天性的唯一手段,而且是使人口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的最有效制度,因为财产私有情况下,养育孩子是家庭私事,人们生育子女时会理性地考虑有没有能力以及有多少能力养育孩子,而如果实行共产主义,抚养孩子由社会负责的话,人类就会像有些动物一样毫无约束地迅速过度繁殖;第三,用来反对英国当时的济贫法,认为贫穷是生孩子太多造成的,对穷人进行救济,会使他们看不到贫困真正的原因,继续多生孩子,刺激人口增长;第四,用来反对提高劳动者工资,认为工资水平决定于工人数量和生活资料的对比,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工资必然下降,而提高工资只会刺激人口过快增长。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后来被证明不符合历史事实,尤其是不符合经济发达国家的历史事实。200多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了许多倍,而人口增长并不迅速,因而绝大多数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为什么呢?第一,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假定是建立在土地报酬递减律基础上的,而土地报酬递减要以技术不变为前提。可是200多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是异常惊人的。今天,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农产品不是可养活几个人,而是几百个人。第二,人口繁殖以几何级数增加的假定也是把人和动物混为一谈了。人不像一般动物,是有理性的。事实上,不是生活资料限制人口增长,而是经济和文化越是发达的地方,那里的人口增长越慢,因为那儿的人们越是要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物质和文化生活享受,就越不愿多生孩子,以免受累。

马克思无情地批判了马尔萨斯,认为失业和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产业后备军,目的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认为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否则的话,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要提倡并采取必要措施来控制人口呢?应当公正地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可能比较符合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供求价值论

亚当·斯密把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既说成是这一商品生产上消耗的劳动,又说成是这一商品在交换中所能支配的劳动。大卫·李嘉图抛弃了支配劳动说,坚持了耗费劳动说,而马尔萨斯则抛弃了耗费劳动说,坚持了支配劳动说。马尔萨斯认为,商品所能支配的劳动,等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加预付资本的利润,也就是商品的生产费用。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使用劳动,还使用资本才能进行生产,使用资本就要求得到利润。如果一个商品的价值只等于生产中耗费的劳动量,就没有利润可言,生产就会停止。

那么,商品价值决定于支配劳动,这支配劳动大小又如何决定呢?马尔萨斯认为,决定于供求,即商品价值是由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决定的。他把供给定义为“具有出售愿望的待售商品的数量”[9],把需求定义为“人们对于该商品的具有一般购买能力的购买愿望”[10]。他还给有效需求下了一个定义:“商品的有效需求就是一种能满足商品供给的自然和必要条件的需求。”[11]这些定义尽管用现代的观点看还不完善,但在他那个时代,能对这些概念的涵义作出这样的规定,实属不易,表明他对市场供求关系已有相当深刻的观察和理解,尤其关于有效需求这个概念,他实际上已认识到,有效需求不是任何一种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是支付商品生产所需要的工资、利润和地租,即能支付生产费用的需求[12]

看来马尔萨斯从价值决定于支配劳动出发,从两个方面发展了价值理论,一个方面是生产费用论,一个方面是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要解决商品卖价应当包含哪些内容,供求论要解决商品卖价能够达到多少。不管哪个方面,马尔萨斯从价值决定于支配劳动起,就背离了马克思所指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背离了建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因此,他就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在这里,庸俗还是科学,完全是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作为衡量标准的。

但从市场经济视角看,马尔萨斯的价值论并非毫无道理。首先,商品按价值出售,必须要能补偿生产费用,起码的利润是商品能提供到市场上的必要条件,俗话说:“千做万做,亏本生意不能做。”如果商品价值只包括耗费的劳动(而这里所谓耗费的劳动,从生产经营者看,就是劳动成本,或者说花费的工资成本),任何一个厂商都是不会经营的,正因为如此,任何一本现代微观经济学教材都会坚持包括正常利润在内的成本是决定产品价格的基础。其次,关于供求决定价值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百多年后马歇尔的均衡论的萌芽。在西方学者笔下,价值和价格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而价格的决定确实离不开供求关系。马尔萨斯对供给、需求和有效需求的说明,其实已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市场经济生活的实际。他的所谓有效需求,其实就是能实现均衡价格的需求。

地租论和谷物法争论

马尔萨斯的收入分配理论并无多大创造,多数是搬用斯密从生产费用论中引出的那些收入分配理论。关于地租,他定义为“土地产品在支付一切耕种费用后留归地主的那部分”[13],为了给土地贵族利益辩护,他把地租说成是对地主的勇气和智慧的报酬,也是对其先辈力量和才能的报酬。他还认为地租高昂是一国财富增加的象征,因为正是财富增加了,农产品才会涨价,不但优等地和中等地上的地租(级差地租)会上升,而且最劣等土地上的地租也会上升。他在级差地租问题上和李嘉图有同见,但不赞成李嘉图关于劣等地上没有地租的说法,因为他认为地主不愿无报酬出租土地,就是说,他承认了绝对地租的存在。这是他比李嘉图强的地方。

在谷物法的争论中,马尔萨斯站在土地贵族立场上支持谷物法,拥护农业保护政策。他的主要论点之一是,外国谷物的自由进口会造成对外国粮食的依赖,而依赖外国是危险的,应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粮食的自给。

生产过剩论

供给与需求、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是市场经济运行中一大难题。生产过剩,企业就要减少生产,工人就要失业。这一问题,资本主义产业革命以来就引起了经济学家注意。19世纪初,围绕这个问题,经济学家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前面讲过的大卫·李嘉图和下面要讲的萨伊都否认全面生产过剩,而马尔萨斯与本章最后要讲的西斯蒙第,则都承认生产会全面过剩,只是他们提出的解决矛盾的主张有所不同。

马尔萨斯针对萨伊和李嘉图那种不可能出现全面销售的困难的观点指出:“只要农场主愿意消费工厂主所生产的奢侈品,工厂主也愿意消费农场主所生产的产品,一切就会进行得顺利。但是,如果其中一方面或两方面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将来供养家庭的缘故而打算节约,情形就会不大相同。农场主会满足比较简单的衣着而不醉心于丝带、花边和天鹅绒,但是,这种节约,却使工厂主没有能力购买同量的农产品”[14],又说:“试问,如果在以后半年内,除面包和水之外,一切消费都停止,那么对货物的需求又将是什么呢?”[15]

在此,马尔萨斯的观点很鲜明:要维持生产和就业,必须保持对产品足够的消费需求,否则,经济就会萧条,为消除消费不足,提高有效需求,应鼓励两种人消费。一是地主,因为地租是农产品价格超过生产成本的差额部分,用地租来增加支出,只会增加有效需求,不会影响成本,而利润和工资都只是生产成本的一部分。二是非生产阶级,包括家仆、官吏、牧师、律师等,这些人的雇用不会增加物品的生产,其支出会增加对物品的有效需求。这种观点暴露了马尔萨斯为土地贵族和寄生性消费者利益辩护的面目,是和当时英国要求增加积累、发展生产力的社会进步车轮背道而驰的。然而,他关于为消除生产过剩危机必须保持足够的有效需求的观点,又有一定可取之处,因而,事隔一百三十多年以后,马尔萨斯的这一观点又受到了凯恩斯的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