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中国石化产业集聚发展现状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石化产业既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一个受资源与环境严重制约的产业[19]。国家发改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确定了上海化工区、西部化工城等7个石化园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在各地的集聚一般反映为向园区的集中。为此,我们将针对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定量测算。

石化产业既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一个受资源与环境严重制约的产业[19]。2007年,石化产业实现总产值5.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09%。2008年,石化产值达到了6.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4.0%[20]。与此同时,2007年石化产业的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产生量、废水排放量以及能源消费量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2.07%、8.97%、20.66%和24%(参见表3-2)。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废水排放量超过全国工业的五分之一,势必造成水域的巨大污染

表3-2 2007年石化产业“三废”排放及能源消耗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统计,在全国21 326家石化企业中,位于长江沿岸的已经有近万家,长江流域正在建设和规划的石化工业园区就有20多个[21]。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大排查行动结果显示,在总投资1万多亿元的7 555个化工石化项目中,81%布设在包括三峡库区、南水北调输水干渠沿线在内的江河水域和人口密集区,其中45%为重大风险源,而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22]。因此,着眼于全国范围或某一区域的合理的石化产业布局和集聚,加快建设生态型产业园区,对石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石化产业集聚现状

我国石化园区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相对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掀起了第一次建设石化园区的热潮。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增长,对成品油和化学品的需求愈加旺盛,掀起了又一轮石化园区发展高潮,园区建设进一步向华北、东北以及环渤海等地区拓展,形成了东、中、西部均布局石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化工园区已达60个左右,沿江沿海的石化工业区有几十家,在建和建成的近300家[23]。然而,这些园区绝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致使我国水域环境恶化日益严重。这也充分说明,循环经济的开展不可能是市场自发行为,只能由政府主导,通过激励与强制性手段加以推广。

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协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制定了《关于石油和化学工业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十一五”期间,石化产业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的要求,以及产业集群发展、减少资源跨区域大规模调动的原则,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培育一批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发改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先后确定了上海化工区、西部化工城等7个石化园区作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一些在石化工业上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把石化产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和法规,不断提高园区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目前,我国石化产业在各地的集聚一般反映为向园区的集中。例如,南京化工园区通过产业集聚,在“十一五”内将构建乙烯醋酸、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五大超百亿元产业链,形成世界最大的醋酸及其衍生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国内最大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系列石化产品生产基地。到2011年,园区销售收入将达到1 400亿元,占江苏全省石化产业销售收入的10%以上。同样地,2007年上海的石油化工业产值达到1 800亿元,其中,上海化工区、上海石化和上海高桥石化三个化工产业集聚区的产值之和就占全市的近75%,集中程度相当高。2009年,上海进一步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战略,要求工业项目原则上应当设置在依法批准设立、环境基础设施完备的开发区的工业用地[24]。其他如广东大亚湾石化工业区、重庆长寿化工产业园区、天津临港工业园区均是规划销售收入千亿以上的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同时也为循环经济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中国石化产业集聚程度的定量测算

现有文献对中国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大多以工业或制造业整体为对象,石化产业仅被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25],仅有徐瑜[26]对2001年以前的中国石化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然而,以行业大类为研究对象,必然会忽视行业中类或小类之间的技术特性差异,从而难以分析由此导致的不同集聚模式和形成机制问题[27]。为此,我们将针对石化产业的集聚程度进行定量测算。

①指标与数据说明。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很多,如产业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专业化程度等,各个指标角度不同,侧重点各异。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实质上反映了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集聚水平越高,产业布局越不均匀;反之则反是。我们选取其中两个典型指标:Krugman产业基尼系数[28]和产业的区域集中度CRn。产业基尼系数通常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说明该产业越具有区域集中性。而且,只有该产业的集中状况相对超过整体经济活动的集中状况时,才被认定为存在集聚现象,由此控制了区域规模的不同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产业的区域集中度CRn则表示产业产值排名前n位的省市之和占全国的比重。

我们使用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公布的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数据[29]。由于指标计算的时间跨度长达18年,在此期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已从(GB/4754—1994)调整为(GB/4754—2002)。为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采用最新的行业分类标准对有关石化产业的数据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此外,考虑到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所列的四川省数据包括了现四川省和重庆市。

②石化产业集聚程度的测算结果。图3-8显示,1990—2007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业基尼系数明显提高,分别上升了40.34%和37.64%。这说明两个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提高速度较快,特别是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分布明显呈现出较高的空间集聚程度。

图3-8 石化产业各行业基尼系数变化趋势(1990—2007)

与此同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产业基尼系数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从1990年的0.77下降为0.443。由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受资源禀赋的影响,18年来的产业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8以上,显现高度集聚的状态。

产业集中度指标CR3显示,1990—2007年间,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三大集聚地均为黑龙江、新疆和山东;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集聚地的位置,在1995年之后则由山东、广东、江苏和辽宁等省占据。对化学纤维制造业而言,其主要集聚区一直在变化,但浙江和江苏始终是该产业最为重要的省份,两省产值之和占全国的近70%。

上述测算结果表明:

第一,资源禀赋是决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集聚程度的关键因素,因而十几年来未有大的变化。

第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下降,可能与各地竞相加大对该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有关,导致了该产业的布局分散化。

第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属于石化产业链中下游,受地区经济和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该产业的基尼系数明显提高,但考虑到当前中国化工产品技术含量和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等因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四,由于受纺织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化学纤维制造业更加趋向于集聚到具有传统产业优势的浙江、江苏和福建等地,并与其上游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关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