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通信设备业的产业升级分析

通信设备业的产业升级分析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5.1 通信设备业的产业升级问题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严重制约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国内和国有企业成分的偏低,将可能对经济社会和技术安全方面带来相应的影响。

8.5.1 通信设备业的产业升级问题

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产业链发展不协调严重制约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进程。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1.价值链不合理

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其产业链价值分布符合“微笑曲线”理论,上游产品研发设计和下游品牌营销服务为价值链高端环节,中间的生产制造附加值空间较低。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功发展成为以在相应区域聚集发展为基础的协同发展网络。欧美发达国家位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拥有品牌,主要负责产品研发、制订标准以及系统集成,掌控着新产品的生产和核心产品。新加坡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处于中端,拥有较好的生产技术,生产一部分新产品和高端产品,并努力发展成为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发展中国家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凭借着廉价劳动力,主要负责制造一般元器件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布呈“微笑曲线”特征(见图8.25)。

图8.25 通信设备产业的价值链分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大部分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中游生产制造环节,而且表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服务两个高端环节明显能力不足。因此,关于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的研究应立足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2.产品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品结构中,对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贡献超过50%的移动终端产品大部分为替国际知名品牌厂商代工产品和廉价的低端产品;占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20%的程控交换机已经进入产品衰退期,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由于低端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供大于求,企业只能降价参与市场竞争,同时这些产品由于技术比较成熟,产品附加值较低,导致利润下滑、效益下降。而对于高端服务器、高端路由器、高端移动终端、核心元器件、系统软件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品则鲜有突破。

3.企业结构不合理,外资企业比重大

近年来,虽然国内企业发展迅速,但总体比重仍远低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仍占绝对优势地位。国内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多以“三资”企业为主,而大部分的“三资”企业在中国只进行简单加工、生产等劳动密集的环节。这部分企业缺乏产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虽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厂商具有成本及定价优势,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外国厂商利用具有技术标准的优势,占据较大部分市场。在利润较高的3G网络设备、移动通信设备等领域,“三资”企业占有领先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厂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国内和国有企业成分的偏低,将可能对经济社会和技术安全方面带来相应的影响。

(二)产业链发展不协调

通信行业的参与主体主要有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通信设备制造商和用户(见图8.26)。通信设备包括面向终端用户的终端设备和面向运营商的系统设备;系统设备又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接入设备、交换设备和传输设备等。

图8.26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在完整的通信产业链中,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上游产业是以光电子和微电子为主的基础产业,其下游产业是通信网络运营业以及终端客户。通信设备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该产业一方面要面对电信服务企业,为其提供传输设备和交换设备;另一方面要面对消费者,为其提供终端设备。

随着电信、IT以及多媒体融合逐步深入,通信设备制造的产业链不断地延伸和拓展,由传统的单一直线型的产业链向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状生态圈发展。尽管如此,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产业链仍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上下游之间的发展缺乏联系,缺乏良性互动和整体协同,制约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通信设备制造业作为信息产业链的生产制造环节面临着两难的局面:上游的集成电路、元器件和软件产业发展缓慢,芯片和基础软件的自给率严重不足;下游运营业长期居垄断地位,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远大于设备制造企业,运营企业与设备制造企业处于完全不对称的地位。

1.产业上游发展缓慢,芯片和基础软件的自给率严重不足

鉴于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还未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多的冲突,例如企业之间的关系相互独立,供、产、销系统并未实现一体化,信息处理不够及时与准确,信息、物流发生扭曲,无法准确地反映市场需求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整个供应链运行,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率,并最终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

集成电路、元器件和软件产业发展缓慢,成为了制约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大“瓶颈”。然而,我国内地集成电路的自给率仍然较低, 2008年仅为23%,而且用于通信设备制造的关键芯片基本依赖进口;各类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尤其是TFT-LCD所必需的彩色滤光片、液晶面板所需的玻璃等需要大量进口。[1]

2.现行的制造业与运营业的管理不利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成长

在整个通信产业链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并不是通信设备制造业,而是运营商。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在设备类型选择和价格等方面有主导权,议价能力很强。通信运营商是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最大客户。在中国,正是整个经济带动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通信设备制造业对运营商存在强大的依赖关系。因此,通信设备也必须随着通信技术的变化进行变革。

目前市场上明显存在运营商买方市场的情况,运营市场相对垄断,与制造市场充分竞争。1 000多家国内设备制造企业与具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一起竞争,共同面对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强势运营商,运营商地位凸显。例如,中国联通开通CDMA网络,18家国内企业参与了CDMA手机的招标,国内企业基本上采取了与韩国、美国或者日本CDMA手机厂商合作的模式。目前,拥有3G标准的大唐电信也与荷兰的飞利浦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种种现象显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生存压力[2]

电信部门是一个受到政府严厉监管的部门,相应的电信监管措施及改革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电信运营商的投资一直都处于政府的调控中,与国家理性投资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一致。在理性投资的方针指引下,为了控制投资过热,信息产业部对3G牌照的发放持谨慎态度,迟迟未能发放,而且通信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没有延续之前不断上升的趋势,每年维持在2 000亿元左右的规模。由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营商,所以可以推断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间接地受宏观调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政府宏观调控相适应的属性。[3]

8.5.2 通信设备业产业升级制约因素

(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制约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进行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以及企业尚未完全成为创新的主体。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由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客观规律决定的。从世界经验来看,发达国家80%以上的科技工作是在大企业中完成的。而在我国,目前企业远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中型国有企业尽管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由于体制的局限和股权结构的不合理,企业的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由于缺乏长期、有效的激励,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往往不愿去承担高风险,导致技术创新停滞不前,缺乏动力。而民营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虽然有创新的内在动力,但是缺乏技术创新的知识和人才。而且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利润的驱使下,往往更关注于市场运用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开发。而那些需要长期投入、累积和探索的,具有较大风险性的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创新往往不受重视。

图8.27 2011年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获取和改造情况

资料来源:罗文:《201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是我们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最终的努力方向。即便是华为和中兴这些重视技术创新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极少涉足原始创新,其研发成功更主要的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基础上进行改进和提升,更多表现在工程设计和工程实现方面的技术创新,所需的关键芯片和基础软件依然依赖进口,例如手机基带芯片、射频芯片、软件等核心技术。外国公司基于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曾发起过多次通信设备领域知识产权调查,其中涉及我国企业的案件如表8.8所示。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主要目标是企业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并在世界通信行业市场上取得领先地位。

表8.8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我国通信产品发起的调查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在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创新主体的错位。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总是习惯将科研机构和高校定义为创新主体,造成了创新主体错位的问题。由于创新主体的错位,导致国家和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偏低。以“863计划”为例,统计资料显示,高校和科研院所占“863计划”总课题的67%,经费占66%,而各类企业仅占30%,经费占31%。创新主体错位的后果,就是导致研究成果与实际脱节,忽略市场价值,无法向生产领域转化。[4]

(二)体制机制不健全

通信设备制造业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是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通信设备制造产业对于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出口、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政府长期以来十分重视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提高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优化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国家在扶持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发展上不遗余力,以中兴为例,2006年中兴获得的退税等全部补助收入为61 216万元人民币,占当年税前利润106 961万元人民币的57%;而2007年退税等各项补助收入更是达到了90 613万元人民币,占当年税前利润172 773万元人民币的52.4%。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证。[5]

2012年工信部规划司提出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规划》,该规划是在“十二五”期间指导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引着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力图实现产业的大跃升。其发展重点为加大TD-SC-DMA终端研发力度,推进长期演进技术及增强长期演进技术(LTE/LTE-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能光网络以及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光纤接入(FTTx)等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推动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2013年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意见》,2013年要全面提升电信网络覆盖能力,新增3G基站18万个,新增WLAN接入点130万个;加强高性能宽带技术、产品与系统研发,支撑基础产业发展。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实施,将全面推动我国宽带网络建设进程,其中固定宽带、移动宽带、WLAN等接入方式都将得到充分发展。固定宽带网络将是投资建设的重点,光通信相关传输设备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3G基站设备和WLAN设备也将实现较快增长。

表8.9 2006~2013年通信设备制造产业系列政策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从国家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对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关注是政策的重点,随着这些政策的顺利实施,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将显著改善,企业的创新动力将得到明显提升,技术投入开发的投入也将大幅增加。但是在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中,却缺乏有效的监管,具体表现如下:

1.法律不健全

目前我国电信监管所依据的是《电信条例》,随着通信发展的不断深入,《电信条例》已经暴露出与市场经济诸多不适应的地方,在政府依法监管、企业依法经营、用户依法维权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电信基本法。由于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导致竞争规则不够完善,恶性竞争屡有发生,部分通信设备厂商为了争夺更多市场份额,屡屡出现以低于成本价甚至零报价的方式竞标。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的权威性受到严重影响,缺乏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市场秩序。

2.监管体系不健全

从我国目前通信设备市场来看,市场监管仍由政府单独执行,商会协会、舆论、公众等监管作用微乎其微,导致低价竞销、恶性竞争等不当行为和失信现象时有发生,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也损害行业的利益和形象。

[1] 袁晓玲、张尘山、方莹:《通信设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技术进步》,《经济管理》,2009 (1)。

[2] 杨国强:《2012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版。

[3] 陈萦:《中国移动通信制造业技术创新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赵颖:《基于技术创新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 严兵:《FDI对我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