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理论基础

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理论基础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国际化理论的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贴合发展中国家以及针对更新的国际化模式,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具有特殊性,在于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

随着国际化理论的不断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贴合发展中国家以及针对更新的国际化模式,发展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优势理论

1983年,美国教授威尔斯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利用其小规模生产技术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威尔斯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过程中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拥有为小市场需求服务的劳动密集型小规模生产技术。低收入国家商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小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第二,在国外生产民族产品。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主要是为服务于国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要而建立。第三,产品低价营销战略。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生产成本低、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原因,也是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武器。该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在跨国经营中获取竞争优势具有一定意义,既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为何进行国际化,也可解释其在某些方面优于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

二、技术地方化优势理论

1983年,英国经济学家拉奥提出了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有四个因素:第一,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第二,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其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求,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第三,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第四,从产品特征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出与品牌产品不同的消费品,特别是当在东道国市场较大、消费者的品位和购买能力有很大差别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仍有一定的竞争力。该理论不仅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国家竞争优势,而且强调了竞争优势所需的创新活动,例如对国外技术的消化。所以,发展中国家国际化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去复制和模仿,还可以主动地去创新。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1990年,英国里丁大学的坎特维尔与托兰锡诺共同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具有特殊性,在于利用特有的学习经验和组织能力。在产业分布上,发展中国家首先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的纵向一体化生产活动,然后是以进口代替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活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理论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在利用外资和技术、经验累积的基础上,从而提高竞争力并增强综合优势的过程,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西方主流跨国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缺陷。

四、并购学理论

并购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并购活动被人们集中关注并加以研究始于美国近代产业集中,至今成为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有别于常规贸易、新建和改扩建投资、战略联盟的单独一类经济活动。并购学理论总结了企业在进行跨国投资路径选择时的影响因素,同时,在假设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而且可以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的前提下,利用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市场模型,给出了一个具体可行的选择方法。并购学理论从内部、外部两个维度(见表5-1)总结了并购与联盟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决策矩阵,从而得出结论:战略联盟特别适用于不确定的环境中,使企业能保持高度的战略灵活性,在控制要求低的情形下,可采取建立在协议合作基础上的战略联盟;对控制要求高的,则采取合资形式的战略联盟。

表5-1 影响新建与并购进入方式选择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