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收支新平衡的原因和评价

国际收支新平衡的原因和评价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打破1999年以来的“双顺差”格局,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一顺一逆”的新平衡。2012年全年,人民币增幅仅为0.25%。在国际收支新平衡、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的扩大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影响下,外汇积累减少,中国以外汇为主的货币投放机制也会发生改变。

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打破1999年以来的“双顺差”格局,形成了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一顺一逆”的新平衡。其中,特别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了14年以来的首次逆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和实务界纷纷对本次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13.1.1 形成原因

这次中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逆差,既有短期的周期性因素,也包含长期性、趋势性的结构性因素。

1.周期性因素

首先,2012年前三季度,外界普遍对中国经济发展不看好,导致对人民币产生贬值预期。随着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从8月开始,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渐渐消失并逐步转化为升值预期。2012年全年,人民币增幅仅为0.25%。在此情况下,境内市场主体纷纷改变财务运作,增加外汇存款,跨境人民币收入得到较快增长。由于境内外利差、汇差等市场环境变化而开展的“资产外币化、负债本币化”的财务运作,是资本与金融项目出现逆差的短期因素,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

其次,2012年国际金融动荡,金融危机形势不断变化使得跨境资金流动频繁。在2012年的第二、第三季度,由于欧债危机深化和蔓延,全球市场信心受挫,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面临大量资本流出的压力,也是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的周期性因素之一。

2.结构性因素

相对于具有偶然性的周期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对于中国长期保持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具有更大的意义,更值得人们关注。

一方面,央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使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更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进口增速,降低了出口增速,进一步收窄了贸易顺差。

另外,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国内要素价格调整与服务贸易逆差、海外投资负收益的扩大则是其他两大结构性因素。

3.资本外逃不是因素之一

过去,很多人往往习惯将资本项目逆差等同于资本外逃,虽然目前不能杜绝有非法资本通过对外投资和贷款等方式转移资产的现象,但近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借资本和金融项目进行资本外逃的成本明显增加。2012年“净误差与遗漏”为427亿美元,其与净流出的比例结构较1998年有明显改善。可以看出,2012年,非法资本外逃并不是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的主要原因。

13.1.2 影响

国际收支的新平衡使国际收支各账户发生了改变。2012年中国外汇储备增速大幅减缓,资本跨境流动由单边顺差变为双向流动,外汇占款增长减慢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增长局面。

此外,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还对中国货币创造机制和货币政策产生了影响。2005年以来,外汇占款成为影响中国基础货币供应的主要渠道。在国际收支新平衡、人民币跨境结算范围的扩大和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影响下,外汇积累减少,中国以外汇为主的货币投放机制也会发生改变。

13.1.3 总体评价

中国从“双顺差”转向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新平衡,体现了中国自主平衡能力的增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也体现了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平衡的背后,周期性因素的驱动性不容小觑,平衡的基础尚不稳固。也就是说,随着未来经济的周期性变化,中国国际收支完全有可能再一次失衡。2013 年,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中国短期资本的流动方向,经济一旦向好,中国很可能再一次面临资金流入的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