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特点及研究方法

特点及研究方法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点及研究方法_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制度是既定的、已知的。微观经济行为构成宏观经济行为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厂商等的行为选择。

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是建立在以下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1)制度是既定的、已知的。宏观经济学对国民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总是把一定的制度作为分析的前提,不涉及和讨论制度因素,或者认为制度的变动对于经济总量变动是不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宏观经济学否认制度因素在经济中的作用,或者认为制度的变动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而是认为,不管制度因素是否重要,也不管制度变动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在进行总量分析时都把这些当作既定的前提条件而不予以讨论。

(2)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自从市场经济制度产生以来,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都是在繁荣与萧条的波动中发展的,若干年一次的经济危机成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空前严重的大危机使经济学家认识到: 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如果只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经济并不能完美地实现帕累托最优,也无法克服危机与失业,还会在资源稀缺的同时又产生资源配置的浪费。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资源得到恰当配置,而且还要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

(3)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微观经济学已经讨论了经济社会微观主体最优经济行为的选择机制,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的运行能够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但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人类不能只是顺从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应在遵从基本经济规律的前提之下能动地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进行这种调节的主体就是政府。政府可以通过观察与研究来认识经济运行的规律,并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调节。整个宏观经济学正是建立在对政府调节经济能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

(4)在短期,生产要素没有被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增长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利用率;价格在某个前定水平上具有黏性,总需求的变动影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水平,引起总产出的变动,价格受该总产出水平下需求波动的影响; 在长期,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能力的增长取决于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总需求的变动不影响生产要素与资源的利用水平; 价格具有伸缩性,生产能力的变动决定总产出的变动,价格受总产出与总需求的均衡影响。不同时期价格的特性差异决定了总供给曲线的图形差异[1]

二、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宏观经济学的特点是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与趋势的基本理论,而微观经济学在性质上是关于单个厂商、消费者个人或家庭基于利益最优化追求下经济行为的研究。二者是总体与个别之间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个体的经济变量简单加总为总体经济变量,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认为宏观经济学的变量就是微观经济学变量的总和,否则就会产生研究或认识上的偏差。例如,个人或家庭勤俭持家、节约开支,会使家庭的收入增加。但当全社会家庭都这么做时,却不会增加全社会的储蓄和收入,只会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因为全社会都增加储蓄就意味着全社会都减少了投资和消费,当社会总需求量下降时,生产也会由于销售的困难而缩减,价格也会因此下降,最终社会的总收入就会减少。当社会总收入减少的时候,储蓄当然也会随之减少。这就是宏观经济学所说的“储蓄的悖论”。

因此,宏观经济学在很多方面和微观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中,我们可以明了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1)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2]“微观”研究的是某个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家庭)或企业在经济社会基于最优化追求下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对经济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而“宏观”则是研究经济社会的总体经济如何运作,并找出办法,使总体经济运行得更加稳定、发展得更快。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受厂商、家庭和政府决策影响,因此,宏观经济学必须借助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决策必须考虑微观个体的决策,宏观经济理论必须与微观个体行为相一致。比如每个消费者决定消费多少、消费什么是微观经济问题,但所有消费者消费支出的加总便构成总消费,这就是宏观经济问题。宏观经济行为影响着微观经济行为,如通货膨胀的上升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单个厂商便可能改变其微观经济决策,削减产量。微观经济行为构成宏观经济行为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自下而上地考察经济,宏观经济学是自上而下地考察经济。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互为前提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因此,既要对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配置,又要对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资源的最优配置是微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则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两者是相互补充的。比如,宏观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的周期波动时,必须考察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而微观经济学在研究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时,必须把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作为研究的前提。

(3)两者都采用了实证分析法。许多西方经济学者认为: 经济学的科学化也就是经济学的实证化,努力使所研究的问题摆脱价值判断,只分析经济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律,即解决宏观经济现象“是什么”的问题,是宏、微观经济学的共同目的。[3]经济学家在考察分析、描述经济现象时,离不开定义、假设、假说、检验这几大实证方法的基本环节,概念定义、确定假设、形成假说、检验假说的过程,也就是理论形成的过程。

(4)两者都以市场经济制度为背景,都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研究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运行规律与调控。所以,两者的理论分析只适用于市场经济,不适用于计划经济,也不完全适用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转型经济。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个人(家庭)、厂商等的行为选择。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社会总体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运行规律。正如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微观主体最优行为的选择,要解决的是稀缺资源最优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最优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研究方法的不同源于研究对象的不同。

(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它更关注各个市场的不同,而不关注经济整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与波动;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它更关注经济整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与波动,而不关注各个市场的不同。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4]、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能自动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国民收入、价格水平、汇率水平被视为给定。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在解释国民收入决定与波动时需要借助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决策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如表1-1所示。

表1-1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

实证分析是指对宏观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一种客观的、科学的考察和描述性的说明。其实质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而不涉及对这些因果关系进行“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的评价。实证分析方法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就如同小孩通过搭积木等实物玩具来认识周围世界一样。例如,就通货膨胀问题来说,实证分析首先要揭示的是当前通货膨胀的程度如何,这就需要选择相关指标来进行具体的衡量,就要以此为基础建立函数关系或相关关系; 其次要分析的是通货膨胀是怎样产生的,即寻找导致通胀的原因; 然后需要研究通货膨胀对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但这种方法并不涉及通货膨胀究竟是好还是坏的价值判断。

规范分析法是对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进行主观价值判断的考察,它要说明对于某种经济现象或经济行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其经济结果是好是坏,是否应该采取某种做法等。一般来说,规范分析回答“好不好”、“对不对”、“应不应该”的问题。例如,当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发生时,规范分析法将指出这种通货膨胀的结果究竟好不好,要不要对其采取措施,怎样做才会达到最为理想的结果。

实证分析法和规范分析法在经济分析中都是必要的,但在西方经济学中,主要分析方法为实证分析法。就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而言,它假设社会制度不变,撇开价值判断问题,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深入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不是截然对立的,规范分析往往以实证分析为基础,而实证分析的概念界定、假设条件选择等也无法完全回避价值判断问题。

(二)以总量分析法为主

宏观经济学在强调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以总量分析方法为主。总量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问题时,把一些具体的、分散的经济变量合理地综合、抽象成一些能反映总体经济运行状况的变量。这种经济总量有两类: 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如国民收入、总投资、总消费等。另一类是平均量,如价格水平、就业水平等。用总量分析法分析问题时,着重于经济趋势和动向以及整体经济的反映和效果,而不必过分关注具体的、个别的问题或经济变量的解决。[5]要注意总体并不总是等于局部之和,注意防止合成谬误与分解谬误。

(三)以均衡分析方法为主

经济学中的均衡(equilibrium)及其均衡分析法的概念在微观经济学中已有介绍。目前宏观经济学所采用的基本方法是均衡分析法。比如分析中需要假定经济社会中的产出等于计划的支出——产品市场均衡,假定实际货币的需求等于实际货币的供给——货币市场均衡,假定一国的国际收支差额为零——国际市场均衡。这些我们在本教材的相关章节中会有深刻感受。非均衡分析方法则认为经济现象及其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用有关变量之间的均衡与不均衡来加以解释,而主张以历史的、制度的、社会的因素作为分析的基本方法。即便是量的分析,非均衡分析也不是强调各种力量相等时的均衡状态,而是强调各种力量不相等时的非均衡状态。

宏观经济学既大量运用了均衡分析方法,也运用了微观经济学中所不常见的非均衡分析法。一方面,宏观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法并非微观中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而是更多地运用了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也运用了非均衡分析方法。这既包括了所谓的“非瓦尔拉斯均衡”,也包含了一般意义上的失衡,如失业的长期状态。宏观经济学就是要对这两类经济状况展开研究,并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当然,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不可将两种方法截然对立起来。

(四)存量分析方法与流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流量是时期数,就像从喷头正流向浴池中的水; 存量是时点数,就像浴池中存留下来的水; 流量来自存量又归入存量。存量求和无意义,一般不能相加; 流量求和有意义,一般可以相加。存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点上已存在的有关经济总量的数值及其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如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历史性分析和比较中涉及的年度总量值,某一特定时点上的货币总量等。流量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有关的经济总量的产出、投入(或收入、支出)的变动及其对其他有关经济总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如某月、某季度的总产量、工资总量等。

一定时期内的总收入、总投资、总消费、总储蓄的变动及其影响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但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在进行总量分析时也在不断地加强存量分析。例如,在研究经济周期波动和经济增长时,不仅要分析一定时期的投资和消费,而且还要分析一定时点上的资本存量和消费品存量; 在研究一国经济发展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时,不仅要分析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而且还要分析国民财富及其增长率。宏观经济学越来越强调采用存量分析方法,使之与流量分析方法并重,并且着手用统计学来解决存量统计中的问题。这是当前宏观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趋势。

(五)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变量分析相结合

对一个经济变量,可以从事后变量和事前变量这两个角度来把握。事后变量亦称实际量、统计量,是指经济变量的实际取值。事前变量亦称计划量、意愿量,指经济变量在决策时的取值。例如,对储蓄和投资就可以从事前、事后这两个角度进行观察。从事后变量的意义上看,储蓄和投资永远相等,这种恒等只不过反映了对一国总产出的统计,只要遵循统计规则,则无论从总支出的角度还是从总收入的角度统计,所得到的结果总是一致的。但是,从事前变量的意义上看,储蓄与投资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二者不相等,表示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总产出水平倾向于变动; 二者相等,表示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总产出倾向于维持原有水平。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和预测,因此,宏观经济学主要通过对事前经济变量的分析,揭示宏观经济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

(六)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三种方法相结合

宏观经济学中,静态宏观分析是指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总量,如总供给、总需求、总就业、货币供给总量等达到均衡状态时所需具备的条件,只注意均衡的位置,而不考虑基本条件的变化。比较静态宏观经济分析是指分析在已知条件发生变化以后,宏观经济现象均衡状态的相应变化,以及有关经济总量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的相应变化,它主要是对宏观经济现象和有关经济总量的一次变动(而不是连续变动)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无论是静态分析还是比较静态分析,都不涉及从原有宏观经济现象均衡状态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动态宏观经济分析则对这一实际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考察有关经济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及其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以及在每一时点上的变动速率。由于动态宏观经济分析把“时间”作为有关连续变量,所以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时间序列分析”。

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和研究中,上述三种方法都会遇到。例如,当我们分析当前宏观经济状况时,首先会涉及静态分析的方法,由它说明当前经济的性质、特征,发现存在的不协调或者失衡。但是,当我们把以前的经济状况与当前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时,就会涉及比较静态分析的方法。如果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当前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由以前的状况一步一步发展和变化的时候,就会涉及动态分析的方法。

(七)即期分析和跨期分析的方法相结合

在宏观经济学中,有时我们分析的对象和因素会集中在同一个当前时期内,这种分析是即期分析。有时我们分析的对象和因素则分布在不同的时期内,因而我们的分析会涉及两个或者更多的时期,这种分析就是跨期分析。

宏观经济学同时运用了即期分析和跨期分析。如对某些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对投资效果的分析等,都不会仅限于一个时期之内,这就需要进行跨期分析。但是,这种跨期分析是以即期分析为基础的,没有即期分析,就无法很好地进行跨期分析。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工具

宏观经济学更多地运用模型工具——符号、公式等来仿真经济世界中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变量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两种。经济模型的目的是解释经济系统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由于一个模型不可能回答所有的经济问题,经济学家采用不同的模型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如果模型中的价格具有灵活性,则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长期经济运行; 如果模型中的价格具有黏性,则该模型主要用于解释短期经济运行。

[1] 也有学者将研究时间假定为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时间段,定义中期为生产能力既定并确定产量,相对于该供给水平的需求波动确定价格和通货膨胀。参见多恩布什等著: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2]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一直是激烈争论的问题。

[3] 当然,也有学者对这一观点有不同看法。

[4] 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在出清的市场上,没有定量配给、资源闲置,也没有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5] 当然,一些规律在个体或微观成立,不能因此断定在整体或宏观同样成立,否则会出现合成推理的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