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的若干认识

对上海郊区农业发展的若干认识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郊区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三是对郊区农业组织化的客观要求将会进一步增加。本地农产品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扩大品牌范围、加大培育力度,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实现本地农产品的品牌化。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十分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郊区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何充分认识这些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和趋势,对于更好地推动上海郊区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也许会有所裨益。

一、对郊区农业发展外部环境的认识

应该看到,郊区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除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外部环境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上海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其中最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一个目标,五个结构”。一个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且到2020年形成基本框架。五个结构,一是产业结构,要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要得到大提升;二是资本结构,要形成国资、外资、民资齐头并进的态势,三种资本相辅相成和互为补充;三是城镇结构,要形成中心城区和中等城市(郊区5个100万人口的新城以及其他新城)为框架的城镇体系和城镇布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四是交通结构,主要特征是构建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城乡交通网络体系,城乡之间的时间距离进一步缩短;五是人口结构,主要特点是外来人口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而本地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这些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对郊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提供了一些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对郊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各种挑战,也增强了郊区农业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紧迫性。因此,从全市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充分认识郊区的农业发展问题,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需的。

二、对郊区农业发展内部环境的认识

郊区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而郊区农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同样也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从郊区农业发展内部环境的角度来看,郊区农业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这些基本趋势,可以从郊区“三农”问题的三个视角进行一些剖析。从农民角度来看,郊区面临着“三多三少”的趋势:一是外来农民逐渐增多,本地农民逐步减少;二是职业农民逐渐增多,兼业农民逐步减少;三是新型农民逐渐增多,传统农民逐步减少。从农业角度来看,郊区面临着“三增三降”的趋势:一是二、三产业元素逐渐增加,农业自身元素逐步下降;二是社会资本比重逐渐增加,农业自有资本比重逐步下降;三是新型经营模式逐渐增加,传统经营方式逐步下降。从农村角度来看,郊区面临着“三增三高”的趋势:一是外来人口流入逐渐增加,农村社区多元化程度逐步提高;二是农村青年流出逐渐增加,农村社区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三是城镇化元素逐渐增加,农村社区管理难度逐步提高。

这些内部环境的基本趋势,必然会对郊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十分深刻的影响。应该充分认识到,有一些影响,对郊区农业发展应该是有利的;还有不少的影响,对郊区农业发展则可能是不利的。因此,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郊区农业发展必然会面临着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机遇、新瓶颈以及新任务。

三、对郊区农业发展基本判断的认识

通过对郊区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尤其对郊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不可逆转的基本趋势的认识,我们能够对郊区农业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些基本判断,从而对郊区农业发展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应该看到,对郊区农业发展的基本判断可以罗列很多,但从农产品供求关系来看,有三个基本判断是十分重要的。这三个基本判断,归纳起来就是“三个增加”。一是全市对外来农产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随着全市常住人口的不断攀升,流动人口的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消费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这使得外来农产品的消费比重有可能进一步提高,而本地农产品的消费比重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二是本地传统农产品的竞争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基于郊区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相对于外地农产品来讲,本地传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会逐渐下降,传统农产品的盈利空间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三是对郊区农业组织化的客观要求将会进一步增加。基于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农产品经济效益提高的客观需要,本地农产品生产唯有不断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才能够进一步提高郊区农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四、对郊区农业发展基本方向的认识

从对郊区农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和农业发展基本判断的认识中,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郊区农业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仍然应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此,郊区农业发展主要应该体现出“五个化”。

一是农产品的“精品化”。本地农产品应该走精品化、高附加值的道路,一些低端的农产品市场可以让位于外地农产品,一部分本地农产品应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瞄准中高档市场。二是农产品的“品牌化”。本地农产品要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扩大品牌范围、加大培育力度,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快实现本地农产品的品牌化。三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从2010年来看,尽管郊区农业组织化水平达到了61.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有402家,经工商登记设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有2577个,分别占郊区农户和农田面积的42.9%和41.4%,但农业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空间还很大。四是农业产业的“融合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化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已经越来越成为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提高产业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郊区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就是明证。例如,农业与旅游业一对接就产生了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而郊区农业旅游“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节庆”就起到了如此的作用;又如,农产品零售、批发与信息技术一结合就出现了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网购。这说明,只要具有产业融合的意识,选准产业融合的路径,加上一些创意的元素,再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就有可能推动郊区农业的新发展。五是农业发展的“平台化”。平台经济是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形式,所谓平台,就是枢纽,就是节点,也就是说,郊区农业应该发展成为全国农业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要素整合、农产品交易、商业模式创新的中心平台。

(原文刊于《上海农村经济》,2012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