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远古时期的吉林

远古时期的吉林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吉林的历史十分悠久。20世纪以来,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陆续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古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已出现在吉林大地上。吉林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据考古学家分析,“榆树人”和“安图人”为代表的吉林先民生活环境是相当严酷的。西团山文化是从西周初到秦、汉之际的文化,这说明吉林地区在三千年前,已由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

吉林的历史十分悠久。繁衍、生息于吉林大地的先民们,很早就活动在这片肥沃丰腴的土地上。吉林省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在现在的吉林省境内陆续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人类、古动物化石,这标志着从旧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曙光已出现在吉林大地上。吉林先民们经由旧石器时代发展进入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原始文化。吉林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旧石器时代的吉林人 在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旧石器时代。在吉林省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迹、遗物,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

1990年,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哈拉毛都乡王府屯西北沟,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的石制工具,这是迄今为止在吉林省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代先民活动遗迹。20世纪以来,在吉林省境内陆续发现了一些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古人类、古动物化石。例如榆树市周家油坊、安图县明月镇、前郭县查干泡、桦甸寿山仙人洞、吉林九站西山、辉南邵家店、镇赉丹岱大坎子等遗址。这些遗址的发现,标志着吉林先民早在旧石器晚期就已活跃在白山松水间。

吉林省境内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经初步研究,已发现并被命名的古人类化石有约三万年前的“榆树人”、两三万年前的“安图人”,还有具体年代未定,但初步认定早于“榆树人”的“青山头人”。这些古人类生活的时代,大体上相当于华北地区的“河套人”(四万年以前)至“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以前)的时代。

以“榆树人”和“安图人”为代表的吉林先民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体质大体与现代人的体质相近,。

据考古学家分析,“榆树人”和“安图人”为代表的吉林先民生活环境是相当严酷的。当时在今天的周家油坊、安图县明月镇及其相邻的地区,主要生长的树木是松树,并夹有云杉、冷杉等乔木。同时还有一些榆树、柳树等阔叶树木,树林里生长着水龙骨科和卷柏等。在平原、山间平地及河谷两岸,生长着茂密的蒿属、菊科、藜科等比较耐寒的植物。剑齿虎、猛犸象、披毛犀、野马、野牛和鹿在茂密的森林草原间穿梭觅食。

原始的榆树人、安图人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采集和狩猎活动,生活完全依赖对自然物的索取。茂密的植物和种类繁多的动物为他们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来源。他们在夏季主要从事采集活动,植物的果实、根、叶都是他们的食物;到了冬季,万物萧条,植物性食物缺乏,他们就更多地从事狩猎活动。从榆树周家油坊发现的制作细小精致的石器和工具,以及用兽骨、兽角制作的生产生活用具来看,以榆树人、安图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具有比早期智人更为发达的大脑和较高的生产能力。

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经常为获取食物而迁徙游动。这时的吉林先民已经逐渐摆脱了对天然洞穴居址的完全依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更宜于获取生活资料、靠近水源的地方,自己动手建造简陋的居址或房屋在里面生活。

与同时代的“河套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榆树人”和“安图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人们战胜自然的力量十分有限,只能靠集体来进行生产劳动。由于妇女在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年长的老祖母成为氏族的领导者,出现了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这时,吉林省境内的古代居民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

新石器时代的吉林人 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人类社会从打制石器进入磨制石器时代,被考古学称之为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是陶器和磨制石器的普遍使用,它显示出吉林先民生活和生产能力比旧石器时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据专家对各地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的测定,约在七千年到四千年之间,吉林的先民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标志——陶器的出现和它的工艺发展,是人类早期生活发生的重要变化。

新石器时代,吉林境内的每一条较大的河流流域,都留下了人类活动的遗迹。经过考古工作者对已发现的2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这些考古遗址在文化内涵上既有共性和联系又各具特性。从吉林省的西部、中部、东部发现的各种类型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可以看出,在新石器时代,虽然仍然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但主要还是制造和使用磨制石器。从制造和使用多种多样的石器可知,新石器时代,渔猎仍占主要地位,渔猎和采集是当时的主要经济生活来源。但这时已开始有了原始农业,这是在生产领域中的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反映着人类从采集、渔猎向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活和生产过渡。

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房址和陶器可以推知,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开始过着定居生活,新石器时代的吉林人已经有了固定的居所——半地穴式或泥草房子。

新石器时代,吉林古人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氏族部落组织的结合愈来愈加紧密,人类从事社会和生产活动的能力大大增强,强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较为迅速的发展。

青铜器时代的吉林人 当古代原始居民知道制造和使用青铜器时,人类已开始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元前2000年以后,吉林省已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即已进入原始社会的后期阶段。

东北青铜器文化的发展,从时间上跨越了近两千年,从地域上是向北逐渐传播发展。吉林省内青铜器时代遗址约有600余处,其时代约在西周初到秦、汉之际。由于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上的差异,各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征、自成序列的青铜文化。西团山文化和大安汉书文化就是吉林青铜文化中两个最典型的类型。

西团山文化最早因发现于吉林市郊西团山而定名。它主要分布在吉林市松花江两岸的山麓台地上。西团山文化是从西周初到秦、汉之际的文化,这说明吉林地区在三千年前,已由新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时代,标志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它为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制过渡到父系氏族制乃至奴隶制奠定了基础。

大安汉书文化是以吉林省大安县汉书屯汉书遗址而命名的,分布在吉林省西北部的松嫩平原,考古学家将汉书文化分为两期。汉书一期文化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代,出土的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有鬲、罐、壶、钵、碗等,为泥制红褐色,上饰复合篦纹图案。尤其出土了一枚腹面带着横梁的圆形铜扣及一对圆形铜片,均为范铸的青铜制品,由此可知大安汉书一期文化进入了青铜文明时代。

吉林省的青铜文明不仅仅是使用青铜器和陶器,石器加工、制陶、纺织也同时得到了发展,有了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出现了彩陶、麻布、毛织巾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