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演进历程的总结与展望

我国科技人才政策演进历程的总结与展望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反映了中共中央的人才管理实践的发展过程。渐入佳境: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将“人”视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由此走向人性化,国家、科技、人才三者达到统一。因此,未来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是决策部门不能逃避的义务。

纵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演进历程可以概括为:奠基、曲折发展、恢复重建、局部调整、改革转型、人本化发展等阶段。我国科技人才政策的演进历程反映了中共中央的人才管理实践的发展过程。

科技人才的使用,从不信任→放手使用→合理使用→最大限度的使用;

科技人才的培养,从普遍培养→重点培养→终身教育

科技人才的评价,从看学历论资历的主观评价→数论文算成果的客观量化考核→评贡献讲影响力的社会化评价;

科技人才的流动,从限制流动→鼓励流动→自主流动;

科技人才的激励,从低层次的物质奖励→大范围的荣誉褒奖→高层次的制度激励;

管理实践变革的背后是管理理念和思想的进步。科技人才管理方式演变的每一个过程都对应着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建国开始算起的话,中共中央关于人才问题的认识经历了误入歧途、迷途知返、急功近利、回归正道、渐入佳境五个阶段。

误入歧途:建国初到“文革”结束这段时期,一切以政治为主。我国的科技人才管理完全政治化,人才培养以思想改造为主,人才使用以压制学术自由为主,人才评价以“非红即白”为主。科技人才被莫名其妙的与政治捆在一起,如此迫害人才,受伤的不只是人才本身,也伤了国家的元气。

迷途知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段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这以后,中共中央重新反思知识分子问题,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急功近利:改革开放初期,发展经济成了第一要务。我国的科技人才管理完全经济化,一切以经济为主:科技面向经济,经济依靠科技。科技人才,这群原本属于书本和实验室的人,在走出了政治的漩涡之后,却又掉入了经济的泥潭,被经济所俘虏。

回归正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段时期,中共中央认识到如此功利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人才和科技都难免后劲不足,国家创新乏力。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使我国科技和人才的管理步入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轨道。

渐入佳境: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将“人”视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由此走向人性化,国家、科技、人才三者达到统一。

以上分别从实践和思想两个层面上,总结了我国科技人才管理的演变历程。那么经历了6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还有哪些问题,未来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完善。

在思想层面上,经济发展、科技突破、个人兴趣,哪个应该作为政府科技资助和奖励的评判依据?改革开放之初,中共中央视经济发展为重中之重,科技立项、奖励称号都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来评选,甚至人才的流动和培养都要服从经济发展的大局。结果经济是搞上去了,创新能力却落后了。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强大的科学技术理论作支撑,只能是后劲不足。这当然不是提倡所谓的“为科学而科学”,而是建议政策制定部门在满足国家需要和个人好奇心之间找到平衡点,在科技人才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寻求利益的统一。

在实践层面上,政策评估一直是决策部门的难题。一项政策的效果不能仅凭数据来衡量,那些无形的影响,比如对人们观念的影响和行为的导向作用更加重要。比如科技人才的评价问题,目前科技人才的各类评价都是依据其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就是论文多少篇,著作多少部,专利多少项,项目多少个……质量就是论文发表的期刊级别,著做出版的级别,承担项目的级别……这种评价指标的优势就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可以量化,评价过程明白清楚,从而达到客观公正。但是,这种评价制度带来的后果却是政府始料未及的,大量的、毫无创造性的、毫无实际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垃圾成果”被科技人才们竞相制造出来。由此导致了科研兴趣丧失、科学精神丧失、学术道德丧失,最终导致科技创新能力丧失。可见,科研评价体制在促进科研硕果累累的同时,却把科技人才引向歧途。因此,未来我国的科技人才政策必须进行全面的评估,这是决策部门不能逃避的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