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种趋势,但库兹涅茨、钱纳里等的研究也发现,服务业与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服务业发展速度随人均收入的变化而发生起伏。根据库兹涅茨在1971年对57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数据统计分析,人均GDP从70美元上升至150美元时服务业提高得最多,为5.9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50美元上升至300美元时,服务业比重提高了3.7个百分点。而人均GDP从300美元上升到500美元和从500美元上升到1000美元时,服务业比重却分别降低了0.2和0.5个百分点。[22]可见服务业产出比重并非随人均GDP的增长持续上升,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快速增长使服务业比重相对下降了。其中人均GDP为500美元时,工业比重开始超过服务业,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工业比重超过服务业近10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在库兹涅茨的统计中将运输与通讯业划归工业,而这两项服务业恰恰是在工业化过程中迅速发展的两个行业,所以库兹涅茨的实证分析有待进一步证实。
钱纳里也对工业化时期服务业与工业产出增长速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工业化期间,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先是低于工业增长速度,后期则超过工业增长速度。钱纳里把整个工业化时期分成六个阶段。前四个阶段,服务业的增长率均保持上升态势,由5.17%增加到6.00%,再增加到6.44%,第四阶段当人均GDP为1120-2100美元时服务业增长率达6.49%,但前四个阶段服务业增长率都比工业增长率低,工业增长速度分别比服务业高0.41、0.65、0.98和0.80个百分点。而到第五阶段,即人均GDP为2100-3360美元时,服务业增长率达6.58%,比工业增长率高0.45个百分点。第六阶段服务业增长率虽然降到了6.04%,但比工业高1.17个百分点。[23]
此外,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还与艾尔金顿(Elkington)、西姆斯(Sims)和赛尔奎因(Syrquin)合作,分别就人均GDP的变化对服务业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郭克莎选取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即分别是库兹涅茨模式,钱纳里、艾尔金顿、西姆纳斯模式(1970年)和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1989年)。总的来看,三种模式有以下共同之处:
在工业化之前即人均GOP在300美元(1980年美元)以下的时候,农业比重最高接近50%,工业比重最低,在21%以下,服务业比重则在31%以上。表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开始前,市场化程度就达到一定高度,以商业为主的服务业相对发达;工业化过程中,即人均GDP为300—4000美元(1980年美元)的时候,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农业比重持续大幅度下降,工业比重迅速上升,服务业比重也有一定提高,但升幅远不如工业高。在大部分国家的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都保持相对稳定。
库兹涅茨等学者的研究表明,服务业基本上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即便在工业化阶段,服务业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服务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在工业化早期,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到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开始提速,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开始逐步过渡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