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十三五”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十三五”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五”时期,顺应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顺应时代潮流,我国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全面合作、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进一步为中国经济创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一个“成熟、负责任、有吸引力”的超级大国形象。

“十三五”时期,顺应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现实,顺应时代潮流,我国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面开放、全面参与、全面合作、全面提升”的新阶段,进一步为中国经济创造对外开放的“升级版”,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建设,打造一个“成熟、负责任、有吸引力”的超级大国形象。

(一)以 “一带一路”战略为统领,推动向沿线国家扩大开放

1.落实 “一带一路” 战略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需要; 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顶层设计,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体现。“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桥,覆盖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的65个国家及地区,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世界比重约为47. 4%,GDP约为世界总量的27% 。应密切跟踪研究 “一带一路”各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战略调整和规划倡议,深入研究对方的合作意愿和利益诉求,有针对性地实行 “一对一”或 “一对多”差别化策略,推动沿线国家与我国相向而行。对蒙古、缅甸、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土耳其等周边及沿线节点国家和具有较强地区影响力的国家要重点施策,着力推进 “一带一路”战略的平稳启动和全面铺开,从而推动我国与沿线重点国家的政治、经贸、文化、安全等全方位合作。

精彩论述

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中央的思路和部署,按照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扩大开放方面的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扩大对外开放要同实施“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紧密衔接起来,同国内改革发展衔接起来,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一定能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实现更大发展,向着现代化目标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新华社评论员

2. 推进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合作,实现互联互通。应加大我国对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我国轨道交通、信息通信、建筑工程、能源电力等产业 “走出去”的步伐,优先建设国际大通道中的通路、通信、通航和通商等 “主干道”。全面制定和规划 “全球高铁战略”,将我国高铁打造成当代新 “丝绸之路”的重要标识。要重点规划和优先实施欧亚高铁建设,将我国同中亚和欧洲主要城市连接起来,包括建设 “北京—莫斯科”新的国际快速大通道,把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亚太地区与世界最发达经济体欧盟连接起来,实现亚欧大陆更高层面的互联互通,为拓展亚欧经济一体化,构建亚欧大市场奠定基础,开创空间。与此同时,还要加快落实建设中老、中泰、中缅、中巴、中吉乌等铁路,改造中塔公路、中哈公路,形成东亚、西亚和南亚经济区,为建成周边命运共同体创造条件。在能源通道方面,重点建设中俄、中亚天然气管道和管理好中缅油气管道,建立国际能源、资源产业合作基地,在我国周边形成能源、资源陆上通道。在通信设施建设方面,应加快中缅、中塔、中巴等尚未建成的跨境通信干线建设,加快东南亚方向尚未完成的海底光缆项目建设等。

(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位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正经历着爆发式的增长,必将对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动力。

一是要放宽对外投资的各种限制,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在投资审批、外汇管理、金融服务、货物进出口、人员出入境等方面实施便利化政策。鼓励和允许对外开展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等,推动我国对外投资迈上新台阶。

二是增强“走出去”主体实力。扩大对外投资,重点培育跨国龙头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国际化。未来应进一步健全对外投资促进体系,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投资世界。进一步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各类优质资源,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有能力主导国际分工的全球企业。要利用我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的技术竞争优势,支持和引导企业从单纯产品输出向资本、技术、品牌、标准输出转变,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携手到国际市场寻求并获取资源、技术和市场,推动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境外推广应用。鼓励科技型企业与国际知名高校、研究实验室、跨国公司等机构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拓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全球化发展空间。推动我国大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型、创新型制造企业转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世界跨国公司。

三是结合“一带一路”等对外经济战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统筹和引导,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布局,继续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注重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外交效益。鼓励国内过剩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短缺的现状,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三)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十三五”期间应积极推动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等高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抓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矿产资源、石油等产品进口,加快建立国家大宗商品储备和交易体系。

第一,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现代服务业领域,鼓励外资向中西部投资。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参与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和混合所有制。采取“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将禁止或限制的外资进入的领域列入清单,未列入的领域外资均可进入,内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为外商企业创造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于国际资源的进口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资源需求。提升中国出口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提升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产品出口规模和国际竞争力。适应全球产业结构继续服务业化以及互联网普及和应用对服务贸易的推动,大力推动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服务贸易占总体贸易的比重。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国家竞争力。完善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削减关税水平。对最不发达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实行全面的零关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开放、最大的进口市场,为世界提供更巨大、更开放的中国市场。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把握有利时机,加快开放步伐。在世界经济低迷、新一轮国际产业重组暗潮涌动中,在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更精准地发挥政府作用,因势利导,给中外企业家营造更加宽松、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家以敏锐的才智去捕捉机遇、扬长避短、引领发展,发挥我国在国际产业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赢得新一轮国际竞争。

专家观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邢厚媛

第三,继续营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改革投资审批体制,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和可预期,逐步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环境。由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引资,转变为靠市场机制、开放环境吸引外资。同时,要加大反垄断调查与执法机制化、制度化建设,提高透明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正面引导舆论,防止对我国反垄断调查及相关行动的误判误解。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四)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主多元”,“一主”就是指美元,而“多元”是指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该体系中,尽管美元不是“一元独霸”,但依然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是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这样的多元化体系既能够与当前的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相适应,同时也符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多元的储备货币格局,还能够有效预防美国利用其地位,过度举债后以打开印钞机的方式来还债务的问题。因此,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的中国,在构建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人民币的话语权

1.有序放开资本项目

我国的汇率尚未完成市场化改革,资本账户还没有完全放开,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实现人民币全面可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资本账户没有放开导致人民币投资渠道不畅,这直接制约了境外居民持有人民币的积极性,只有人民币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达到一个和谐的统一,才能进一步促进其在境外的流通量。

2.完善人民币的“走出去”与“流回来”机制

一方面,建立稳定贸易逆差机制,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人民币要国际化,必须要走出去,即要形成稳定的逆差安排。一是港澳台地区作为内地的重要贸易对象,人民币在这些地区接受程度高,应加大人民币在这些地区的使用;二是东盟、上合组织成员、韩国、巴基斯坦等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也较高,还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国,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互换协议,提高其持有人民币的意愿。

另一方面,完善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一是拓展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渠道。例如,我国已经允许国内的金融机构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二是逐步放开人民币FDI渠道;三是拓展人民币QFII渠道。在我国尚未完全放开资本管制的阶段,允许境外主体将合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通过QFII渠道进入国内资本市场。同时,2014年已经开通的“沪港通”有利于人民币的回流。

3.做大做强离岸市场

依靠离岸市场来推动货币国际化,这是我们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因为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的,只能通过离岸市场来兑换。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滞后制约人民币国际化。虽然香港目前是我国人民币境外交易的一个最重要的集散地,大量的境外投资者聚集在香港进行人民币交易,大量人民币因此流向香港,但是从香港流入内地机制还不太完善,而且离岸市场的数量太少,从而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不利影响。

(五)2016年G20峰会: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药方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治理成果已经证明,G20是各国在面对共同问题时分享智慧、达成方案的有效机制。当G20从危机应对机制转型成为全球治理平台,就需要解决如何进行全球治理合作的常态化机制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复苏步伐一直缓慢,其“病灶”在于:上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动能已近尾声;发展不平衡问题远未解决,现有经济治理机制的缺陷逐渐显现。而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却保持了较高增速,并使得实体经济“底子”不断“加深加厚”。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成效及可持续的增长潜力,表明中国拥有促进发展的独到经验。而中国主办G20峰会,将意味着世界有机会分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药方”。

1.安塔利亚G20峰会体现的中国主张

在土耳其安塔利亚G20峰会上,中国声音、中国看法、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备受关注。这种备受关注,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被G20峰会大幅度采纳。G20安塔利亚峰会通过的《20国集团安塔利亚峰会公报》中,呼吁加强经济复苏和提升潜力、合作实施稳健宏观经济政策、确保包容性增长、推动贸易和投资。G20提出的全球经济包容和稳健增长政策框架,与中国“十三五”规划有着三方面的一致性,即理念一致、措施一致、周期一致。

2. 2016年中国G20主题: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第一,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距金融危机爆发已过去7年,但其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动力不足,量化宽松政策只能为经济复苏带来“虚热”,世界经济还处在深度调整期。寻找新的消费增长点,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已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难题。提到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不得不提的就是由中国倡导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与既有的世界银行、IMF等国际组织相比,亚投行是全球经济金融改革中的一项制度创新。这个“新”体现在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建设性;体现在其强调合作共赢,而非对抗;体现在中国通过亚投行更多地承担大国责任。

第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全球治理机制的升级关键在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目前,世界各国处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经济发展的诉求也不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可以有效对接不同国家的供给和需求,实现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面临城镇化、工业化的需求,但受限于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火车头,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中端装备性价比高、综合配套和工程建设能力强、外汇储备充裕的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产能实现对接。

第三,推动包容、联动式发展。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打独斗,要让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同全球的增长形成联动效应,以实现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切实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治理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为此,G20要以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为指导,带动各经济体共同参与到世界经济治理中,使发展红利为各国人民共享;要号召各经济体树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建立新型全球伙伴关系,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联动来应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其他全球性问题,实现各国的互联互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更要完善G20体系,建设和平、有效、包容的机制。

2016年中国G20主题,即“创新、活力、联动、包容”,抓住了当前国际社会对于世界经济治理的最关键问题,指明了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可持续增长的道路。如果二十国集团能够形成互利互惠、相得益彰的共赢局面,将极大提振全球经济信心。

(高惺惟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