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发生了什么变化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对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与中国相同,都是采用均值化后的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三)什么原因促使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发生改变?印度的经济增长效率自其经济改革以后提高迅速,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经济实现追赶式增长。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促使印度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升,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水平提升。

与中国相似,印度的全要素生产率是通过回归模型来计算,其测算过程同样需要通过LM检验、White检验来不断修正模型。为更准确地说明模型,本书在计算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之前先介绍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的过程。

(一)印度全要素生产率是多少?

本书根据印度的数据对方程

进行回归,得到结果:

Adjusted R-squared=0.993412;F-statistic=2564.335

经过测算,印度时间T的t值不显著,因此在计算时不予考量时间因素。

继续对方程 (4.22)进行回归:

Adjusted R-squared=0.993239 Durbin-Watson stat=0.770269 F=4996.054

由于不确定方程(4.30)中是否存在着异方差,因此进行进一步的White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在5%的水平上接受不存在异方差的假设。同时进行序列相关的Q统计量检验发现,一阶的自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都超出了虚线,说明存在一阶序列相关,且Q统计量的前三阶的P值都小于5%,因此拒绝原假设,残差存在序列相关。因此在5%的水平上接受存在序列相关采用AR(1)模型修正:

进一步回归,得出结果:

Adjusted R-squared=0.997751  Durbin-Watson stat=1.461833 F-statistic=7320.723

之后再进行LM检验,通过检验发现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经过修正后的回归方程其残差序列并无序列相关。因此,该回归方程转化为:

其中α的值为0.784169。

进而通过测算出印度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1978年以来,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是多少?

本书对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与中国相同,都是采用均值化后的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在计算过程中,笔者同样对印度数据进行了中心化处理,之后用协方差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测算后发现中心化方法也会导致印度部分计算出的指标指数与实际理论、实际经验的偏离,因此,本书仅通过均值法来无量纲化计算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包括效率指数、公平与稳定指数以及可持续指数,运用SPSS19.0进行基于协方差的主成分分析,首先通过软件计算得到印度各方面指标的指标系数,之后同样通过用主成分系数除以相应的特征根(方差)开根后所得的单位特征向量作为各指标的权重,再乘以每个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测算印度各方面指数的指数值。经主成分分析以后发现,方差贡献率、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各方面指数以及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都可以综合反映出印度原始数据的信息,再一次说明本书建立的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各基础指标系数、方面指标系数不再一一列出。经过主成分分析计算后,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及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结果如表4.2所示:

表4.2 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

表4.2中分别列出了1978年至201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中效率指数、公平与稳定指数、可持续指数以及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指数值,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年份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水平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本书将在后文中具体分析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变化的情况及可能的原因。

(三)什么原因促使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发生改变?

根据表4.2所计算出的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可以明显地看出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各维度的变化情况,具体而言:

1. 什么原因造成了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效率维度的变化?

上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效率指数,1978年至2012年间印度效率指数变化情况如图4.5所示。从总体上来看,印度未进行经济改革以前,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指数增长缓慢,在1978年印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率指数仅为0.851,1991年印度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率指数为1.059,而到201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效率指数就上升到2.284,2010年经济增长质量效率指数增长的增长率更达到7.8%,效率水平提高。与中国相同,1992年印度进行经济改革以后,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指数呈上升趋势,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指数提升速度明显加快,虽然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水平有小幅影响,但并未改变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效率水平的提升。

图4.5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效率维度的变化情况

由于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等因素的束缚,印度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软件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有“世界办公室”之称,而这些产业在后危机时代被许多学者与政府当作印度经济增长的驱动产业。印度的经济增长效率自其经济改革以后提高迅速,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取得成效,经济实现追赶式增长。许多研究都验证了政府的政策、战略等对一国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有效的政府调节有助于减小经济异常波动,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快经济增长;反之,则会导致产生经济危机,甚至造成社会动荡。印度进行了经济自由化改革,大量私企进入各行各业,企业间竞争激烈,促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另外,1978年印度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仅为1810万美元,1992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为27700万美元,之后印度制定了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外商直接投资额大幅增长,2002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为56.3亿美元,2012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则达到24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正面效应促使印度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劳动生产率上升,经济增长质量中的效率水平提升。

第二,研发投入增多。1996年印度国内研发支出为91.5亿美元,2007年印度国内研发支出上涨为228.8亿美元。研发人员的投入也随之增多。印度,尤其是印度的企业,重视对研发的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对产品品牌的建设。印度趋向于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引领产业发展,扩大出口,发展经济。近年来,印度的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生物制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生物制药产业,印度相比于中国而言更加注重对药物配方的研究与开发,而中国则更加注重对配方药的生产与传统中药的研发与利用,这使得诸多学者与专家认为印度制药产业的发展超过了中国的制药产业。印度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也由1992年的6.15亿美元上涨至2011年的129亿美元,这些与印度重视研发、增加研发投入密不可分,研发的增加提升了印度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增长的效率也随之上升。

第三,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在获取技术、进行国际经济合作方面更具有语言优势。印度曾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导致现在印度的官方语言为英语。这虽不利于印度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但却促进了印度的国际经济交流合作、科学技术创新合作,使得印度在获取先进技术、管理方式、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时没有母语非英语国家一般所面临的语言障碍。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已成为促进现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式。欧盟近年来尤其注重欧盟成员国的科技合作,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进行科技一体化,可以预见,在具有某一科研目标的前提下,各个国家与地区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进行创新合作分工,既避免了重复研究,又提高了研发效率。而印度在科技创新合作中具有语言优势,促进了印度参与到国际科研创新合作中,提升印度的科技水平,促进了其经济增长的效率水平的提升。

2. 什么原因造成了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公平与稳定维度的变化?

印度经济的公平与稳定性一直处于变化中,但整体上波动性较小。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与1987年经济危机导致印度政府考虑进行的汇率管制而使实际汇率变动极小等因素都可能是造成印度1986年、1987年公平与稳定指数极高而后又快速下降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政府对经济的公平与稳定性有着重大影响,一国政府对一国经济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手段有助于在短期内稳定经济体的经济波动。1992年印度经济改革以后将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公平与稳定性波动情况变化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与影响深度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发现,印度经济的公平与稳定性受国际因素影响加深。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公平与稳定指数在1998年为0.163, 2007年为-0.042, 2010年为-0.624,分别对应了东亚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印度经济的公平与稳定指数变化与中国一样受国际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因两国主导产业不同导致印度受危机传染的影响时间与影响深度与中国有所差异,在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后这一现象尤为明显,这说明印度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公平与稳定情况随国际市场的变动而发生波动。

图4.6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公平与稳定维度的变化情况

对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公平与稳定指数的波动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高度相关的主要原因同样是经济全球化与印度的经济改革。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推进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全球生产链逐步生成,印度在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化,获得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是经济一体化这把双刃剑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股市波动、实际汇率波动、失业率变化、经济增长率的波动等波动;另一方面则是印度所进行的经济改革。印度是一个异质性极强的国家,地区发展不均衡,经济具有明显的二元性,贫困人口众多,由于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印度的温饱问题、发展本国经济、提升科学技术水平、缓解印度社会矛盾等,印度进行了私有化等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印度受冲击较小是因为印度改革开放的程度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都还比较有限,因而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公平与稳定指数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中波动较小。印度的私有化、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废除管制价格、放宽对进出口商品的限制等都推动了印度融入国际市场,促进了印度对外经济交流合作,促进了近年来印度经济数量上的快速增长。印度与中国一样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外资、增加就业,而打开市场的必然结果之一就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加深,汇率、失业率、通货膨胀股指等随国际市场的波动而波动,而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

3. 什么原因造成了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可持续维度变化?

与中国的可持续指数的趋势不同,从总体来看,印度可持续指数明显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的可持续指数从1978年的2.588下降到2012年的0.848,下降幅度较大,且速度较快。1992年印度可持续指数为1.641,从图4.7中可以看出,印度改革开放前可持续指数下降速度要快于改革开放后,在1992年以后可持续指数下降速度有所放缓,尤其是2009年以后可持续指数下降速度更加有所减慢。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在1995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为1.0,低于1995年中低等收入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1.1的水平;而2010年印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为1.7,2010年中低等收入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公吨数)仅为1.6。

图4.7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中可持续维度变化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皮尔斯认为可持续发展应该是未来的实际收入不应因今天的使用而有所减少。可持续发展早已成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正视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然而,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印度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但印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有限。可能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印度的人口快速上升,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满足人口的迅速增长,能源消耗量也在快速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78年印度的人口为6.67亿,人口增长率为2.34%;1992年印度的人口为9.037亿,人口增长率为1.94%;2012年印度的人口为12.37亿,人口增长率为1.26%;2013年印度的人口为12.52亿,人口增长率为1.24%;到2014年印度的总人口达到12.67亿。从1978年到2014年印度人口增长了6亿,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增长速度较快。由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印度也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因而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从1978年2.34%下降到2013年1.24%的水平,人口增长速度有减慢的趋势。与中国、俄罗斯人口老龄化不同,印度的人口更趋向于年轻化,有研究预测认为印度到2050年的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能源消耗量的上升,加之人类的生产生活必然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现代化生产作业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印度贫困问题严重,数亿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温饱问题尚待解决,印度形成了贫困→环境恶化→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印度属于中低等收入国家,201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877美元,印度人均国民收入为1570美元,而2013年中低等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则为2074美元,高于印度的人均国民收入。1994年印度贫困人口比例(按国家贫困线衡量的贫困人口占人口的百分比)为45.3%,2005年印度贫困人口比例为37.2%,2010年印度贫困人口比例为29.8%,2012年印度贫困人口比例为21.9 %,加之印度庞大人口基数,现今印度有数亿的人口在贫困线以下,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失业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相对于环境问题,印度的贫困人口更加注重生存问题,环境的破坏使得地区愈加贫困,形成恶性循环,地区差异增大,经济的可持续性减弱。

第三,印度的财政赤字。印度实行联邦制,财政分为联邦政府财政和邦政府财政两级。财政收入也分为联邦财政收入、邦政府收入以及联邦和邦共同财政收入。联邦制政府以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控制地方经济,保证印度的统一。沈开艳(2011)认为印度政府长期采用赤字财政的方法来获取经济发展的必要资金,印度1990-1991年度总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为7.8%,2008-2009年度总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为6.0%,2009-2010年度总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为6.5%,2010-2011年度总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为4.9%[7] 。在新兴国家中,印度财政赤字占GDP的百分比较高,且远高于中国。因缺乏充足的资金用于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加之对可再生能源的研发与使用不足,从而导致印度经济可持续水平的下降。面对着有限且稀有的资源,如果印度不出台有效措施改变这一趋势,可以预见,印度的能源、环境问题迟早会引发印度的能源环境危机。

4. 改革后,印度经济增长质量真的有所提高了吗?

图4.8中描述了 1978年至2012年加权平均法所计算的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印度与中国一样,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在总体上也呈现波动态势。主成分分析法所测算的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波动程度要大于加权平均法计算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波动程度。在分析中,本书采用加权平均法所计算的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来分析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变化情况。

1978年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为0.968,1991年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则仅为0.648,到201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为0.82,比1991年进行经济改革前略有上升,比1978年有所减少。印度的对外开放政策与经济全球化同样促使了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随世界经济波动而波动,从1991年到2012年指数值略有上升,仅上升了0.172。

图4.8 印度经济增长质量变化情况(加权)

在经济平稳运行阶段,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也比较平稳,变化幅度较小;在1978-2012年发生国际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期间,印度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变动较大。总体来说,印度在危机期间的一般变化情况是经济增长质量指标值先减少,而后再恢复到原来水平上。印度经济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上述变化可能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

第一,印度1991年以来进行的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印度的经济也实现了追赶式增长,成为全球生产链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国际市场地位上升;第二,印度对研发的投入增多,尤其是企业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增多;第三,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在经济交流、技术研发合作等方面具有语言优势;第四,印度的人口快速增长,经济增长并不能满足人口的迅速增长,能源消耗水平也在快速上升;第五,印度的贫困问题严重,数亿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基础教育水平亟待提高,人口红利未得到充分利用;第六,印度面临财政赤字与债务问题等,印度政府的政策、战略相对于中国来说执行力弱;第七,印度走的是从农业到服务业再到制造业的道路,服务业发达,金融体系稳定。

与中国相似,虽然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质量却未显著提高,财政赤字、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种族歧视、种姓歧视等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