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倾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独特地位

消费倾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独特地位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凯恩斯用这个心理规律解释消费需求不足这种致命病象,他用自己的词汇,实际上承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在流通领域内,“收入增长大于消费(市场)增长”这一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趋势。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他高度重视消费倾向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地强调它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关键。

凯恩斯用这个心理规律解释消费需求不足这种致命病象,他用自己的词汇,实际上承认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在流通领域内,“收入(生产或就业)增长大于消费(市场)增长”这一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趋势。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会消费不足呢?他归咎于“人类天性”——人们天生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收入增加,就倾向于把更多的钱储蓄起来,从而在整个收入中用于消费的份额就会递减。凯恩斯有关“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的几段论断如下:

就业量增加时,总实际所得也增加。但社会心理往往如此:总实际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增加,但不如所得增加之大。

无论从先验的人性看,或从经验中之具体事实看,有一个基本心理规律,我们可以深信不疑。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大。(1)

设我们所研究者为短时期……上述规律尤为适用。

还有一点也很明显:一般而论,所得之绝对量愈大,则所得与消费间之差距亦愈大……故一般而论,设实际所得增加,则储蓄在所得中所占的比例增加。(2)

从上面各段引述中,可以把消费倾向规律简要地概括为下列各点:

第一,就业总量增加时,总实际收入也增加。人们的消费最主要地取决于其收入量。他的“收入”概念,一来是以工资单位去计算,二来是以“绝对量”而言,即消费者本人的收入量。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加不如收入增加那么多。这是基于先验的人性或经验中的具体事实。他特别强调“人性”,把它定名为“消费倾向基本心理规律”。因消费变动同收入变动保持着函数关系,又叫做消费函数。

第二,储蓄是消费的反面。他明确指出,当实际收入增加时,储蓄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增加。这就是说,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例是递减的。这样,收入与消费之间就出现一个差距,社会愈富裕,收入愈增大,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就愈大,这就需要用愈来愈大的投资去弥补这个差距。

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两点:其一,凯恩斯完全局限于宏观的总量分析:总消费量同总收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对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极端不均、贫富悬殊,收入与消费两者的阶级差别,完全不予正视,他在《就业通论》中论述这一规律时,把资本家同工人、其他劳动人民混为一谈。他完全不作任何阶级分析,称他们为“人们”、“公众”,就充分表明了这个观点。其二,他归结到“人类天性”——人类生来就有爱好储蓄的心理倾向,似乎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它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其他任何社会,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仅适用于资产阶级,也适用于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因此,它是一个统一的、超阶级性的、超历史性的、适用于任何社会全体消费居民的唯心主义规律。它的要害性错误在于完全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居民贫富悬殊的阶级结构和各类居民消费习性的阶级差别。

他一方面把有效需求不足划分为消费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不足两个组成部分,但另一方面也把有效需求不足归根到底归源于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最终不过是由于消费需求不足引导出来的派生现象。因此,在他的理论体系中,消费需求不足确实具有一种独特的重要性

为什么呢?虽然他把消费和投资两方面的有效需求并列,但首先却特别强调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之最终的制约作用。他说:(3)

一切生产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消费者。

消费乃是一切经济活动之唯一目的,唯一对象。就业机会必须受总需求量之限制,总需求只有两种来源:(1)现在消费;(2)现在准备未来消费……已经准备好了的未来消费愈大,则愈难寻找更多的未来消费来预先准备,而我们依赖现在消费以作需求之源的程度愈深。不幸所得愈大,则所得与消费之差距愈大。

由此可见,总需求来源于现在消费和为准备未来消费而进行的现在生产。因此,生产方面的有效需求,最终都来自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准备未来消费”的需求最终受“现在消费”需求的制约。这就意味着,有效需求的不足归根到底归源于“现在消费”的不足,投资(准备未来消费)需求的不足,最终不过是由于“现在消费”不足而引导出来的派生现象。这样,他把消费品的需求和投资品的需求二者联系起来,直接地或间接地都最终归结到“消费需求”。这就对消费倾向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特别加以强调。他高度重视消费倾向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地强调它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关键

同时他又说:

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不仅消费需求将减少,资本需求亦将减少。(4)

由此可见,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最终来自消费需求。如果根本没有消费需求,则归根到底,最终将会使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完全化为乌有。此中道理甚为明显。例如,如果根本没有电冰箱这种耐用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则有关这一消费品的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不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都将完全陷于停顿。关于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这种最终的制约作用,就单个消费品而言是如此,就全体消费品而言也是如此。

因此,凯恩斯在《就业通论》中论述消费理论时,对消费需求不足这种病象特别重视。对解释这一病象之根源的这个规律更是赋予一种独特的重要地位。他明确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心理规律上。”(5)归根结底,由于这个心理规律而使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他用它去否定和代替萨伊定律:“总供给价格≡总需求价格”或“供给会创造它自身的需求”这个传统教义(6),用它去解释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荒唐现象:社会愈富裕,则收入(生产)同消费之间的差距程度愈大,需要用投资去弥补的数额愈大;同时,每次用增加投资的办法去弥补这种差距,取得今天的均衡,就会使明天达到均衡更加困难。(7)

正因为凯恩斯本人对消费倾向这个心理规律这样突出地重视,他的追随者也极力加以赞扬,如美国老牌凯恩斯主义者A.H.汉森说:“这是对经济分析工具的划时代的一个贡献,它与马歇尔对需求函数的发现可相媲美,甚至更为重要。”(8)他又说:“我重复说一遍,这是凯恩斯最大的贡献。”(9)又如美国另一个凯恩斯主义者S.E.哈里斯说:“它是凯恩斯理论结构的一个基石。”(10)由此可见这个心理规律在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

与此同时,凯恩斯还用消费倾向这个心理规律去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如下的一系列致命病象:

第一,用它解释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严重,大量商品充斥市场,找不着销路,就业严重不足,即他所谓“非自愿失业”严重。从这条基本心理规律,他自以为找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

第二,用它解释富裕中的贫困。(11)因此规律的作用,就业量愈大,则Z(该产量的供给价格)与D1(雇主们可以预期从消费者身上收回的价款)的差距愈大。设消费倾向不变,则除非D2(投资支出)逐渐增加,以弥补ZD1间之差距逐渐增大,就业量势将不能增大。这样,投资的作用在于弥补消费增长小于收入增长两者间的差距。更进而承认,社会愈富裕,实际生产量与潜在生产力之间的差距也愈大,用以弥补这个差距所需的投资量也得愈来愈大。凯恩斯对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资本主义经济前程抱有相当浓厚的悲观情调,根据即在于此。

第三,庸俗经济学家把是否会有生产过剩的问题,归结为:供求是否相等的问题。他们把经济运行是否会产生生产过剩,并进一步归结为:人们花不花钱的问题。传统庸俗经济学家(如A.C.庇古)认为:人总要花钱,只是花钱的途径不同而已,因而否定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12)而凯恩斯的消费倾向规律则说:就业增加,所得增加,货币收入增加,因而消费支出增加较少。一部分新增加的收入没有消费掉,而又不用去投资,把这部分收入用货币的形态储藏起来。这就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这就是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严重这种灾祸的根源,也就是凯恩斯戒律中的原始罪愆。

第四,他用“边际”概念添加在这个心理规律上,形成“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把它同“倍数原理联系起来,去计量投资对就业的增长作用之大小,到头来,又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之大小。这样,用它来解释:社会愈富裕,消费倾向愈小,潜在生产力与实际生产量二者间的差距愈大,就业愈感不足,失业问题愈严重,经济制度的缺陷愈明显而令人气愤”。(13)

综括上述,凯恩斯对于消费不足导致经济危机和失业严重以及资本主义发展前程的障碍这种弊端,确实赋予了一种十分独特的重要地位。至少在《就业通论》的前面部分论述消费倾向规律时,他确实坚持这种论断。至于他在《就业通论》的随后部分论述投资理论时却把重点转向投资需求方面,我们将在后面另行介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