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资本观的经济哲学意蕴

马克思资本观的经济哲学意蕴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林南认为要正确理解社会资本,就必须首先理解资本,只要社会资本还是资本,社会资本就一定具有资本的一般本质属性。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说,所谓的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绝对不是商品自身的

林南认为要正确理解社会资本,就必须首先理解资本,只要社会资本还是资本,社会资本就一定具有资本的一般本质属性。〔78〕我们接受林南在认识社会资本本质的问题所提出的方法论问题。而我们对社会资本的本质理解正是从对资本的本质理解开始的。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本观,是马克思的资本观即马克思的资本逻辑概念。

马克思认为所谓的资本逻辑是一种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逻辑。何为资本逻辑,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韦伯认为资本逻辑是一种基督教理性神学逻辑,起源于新教伦理精神;斯密认为资本逻辑是一种客观自然界的物质逻辑,根源于物质生产活动。马克思一方面否定韦伯的资本理性神学逻辑,另一方面也否定了斯密的资本拜物教逻辑,揭示出了资本的社会生产关系逻辑。但是,资本逻辑又不是生产一般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关系逻辑,而是生产控制和支配一般使用价值的剩余(交换)价值的社会生产关系逻辑。资本逻辑起源于(自发)劳动分工即异化劳动逻辑,生成于资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逻辑。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既不是抽象精神实体的神学逻辑,也不是客观自然实体的物质逻辑,而是属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的社会生产关系逻辑。其中,货币是价值的一般形式,商品是价值的特殊形式。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尽管可以表现为货币逻辑和商品逻辑,但是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异化劳动私有制逻辑。

从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逻辑本质揭示表明,马克思是从实践本体论角度出发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不仅是物,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生产实践关系。但是,资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实践关系,而是一种狭义意义上的特殊的社会生产实践关系——一种物化的抽象的价值关系(物化的社会劳动时间)。用马克思的语言来说,所谓的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我们认为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社会生产实践关系是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巨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核心范畴,也是我们理解社会资本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之所以能够从被古典经济学家所迷惑的物质资本即资本拜物教之中,把资本的自然物质属性和社会关系属性科学的区别开来,这首先应该归功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创立。没有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也就没有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也就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的真正本质,把资本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关系——一种物化生产关系。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社会的本体,实践不但生成普遍的一般社会生产关系,而且也生成资本这样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一种物化的抽象价值关系。

一、劳动二重性

马克思对资本科学的理解是从劳动二重性学说开始的。人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只不过是人的实践的一个别名。在关于资本的本质问题上,我们的一个结论就是:由于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的创立,使得马克思不再像古典经济学家那样站在旧唯物主义抽象物质本体论立场把资本仅仅看作一种自然存在物,把资本的本质仅仅理解成一种物质生产资料;也更不会像庸俗经济学从唯心主义精神本体论立场认为资本只不过是人主观生理、心理、欲望和需要的产物,其本质是一种精神资本。马克思对上述两种资产阶级的资本观都给予了批判和回击。马克思认为资本在其本质上是一种在物的掩盖下的社会生产关系,并且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才存在的物化的社会生产实践关系。马克思这一科学资本观的得出首先得益于马克思在实践本体论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使得马克思对资本的本质理解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往古典经济学家之所以在资本问题上只是满足于资本物化的变相形式,不能破除资本拜物教的迷雾,这是因为古典经济学家既没有以马克思的实践本体为指导,也没有科学的完备的劳动价值。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着重大的历史缺陷,他们不能从商品二因素之中发现劳动二重性,不能察觉“劳动的价值”这个概念的谬误所在,从而不能理解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等一系列关于劳动价值论相关的关键问题。而对于庸俗经济学家来说,由于他们出于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目的的需要,总是不改阶级本性,总是不断地修正、篡改、反对和否定劳动价值论,直至最后完全抛弃劳动价值论,试图从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来重新解读资本的本质,把资本的本质庸俗化和主观唯心主义化。在庸俗经济学家那里与其说他们发展对资本的理解,不如说他们在取消对资本本质的理解。他们只能用一些似是而非和虚假的所谓的“科学事实”来模糊资本和劳动的本质区别,从而达到混淆视听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目的。

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货币和资本都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而不是一个自然范畴。从历史上看,商品是劳动产品,但是劳动产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因为要使人的劳动产品成为商品,而只有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才是可能的。这个历史条件就是:只有在人类的社会劳动即人的实践活动分裂为作为私人的劳动即私人劳动和作为社会的社会劳动之间分离和对立之后,人类的劳动产品才会成为商品。由于人类总体劳动分裂为各个对立私人劳动,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分裂和对立使得人类劳动产品成为了一种私有财产即私有产品。只有在这个时候,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不同需要,人类的劳动产品才可能大量交换,使得人类的私人劳动产品通过社会交换成为社会商品。毫无疑问,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本质在于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而交换价值只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二重性绝对不是“价值”概念自我分化和自我演绎,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反映,是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二重性的反映。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表现为一种二重性。对于同一的人类劳动来说,人类劳动一方面表现多样的有质的区别有用的具体劳动,与此同时,这同样的人类劳动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同质不同量的抽象劳动。而商品价值的二因素就是人类劳动本身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上的两个方面的体现。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劳动的二重性只是因为同一劳动过程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的物化劳动凝结成为商品的价值。所以,马克思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绝对不是商品自身的物品对人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的抽象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作为一种物化抽象的人类劳动时间的凝结,是看不见的,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之间的交换才能表现其自身价值属性,也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从量上说,就是一定物化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货币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内在矛盾外化形式,货币的本质就是体现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它是一般社会劳动的化身,它既是特殊更是一般。

二、货币的“羽化”——资本

如果说理解商品是理解资本的逻辑起点的话,那么理解货币和劳动力则成为理解资本的中介和关键。马克思在对货币的本质做出科学认识之后,才谈到资本。马克思认为货币天然不是资本,资本天然是货币。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货币不天然就是资本即现实资本,但资本天然以可能资本即货币形式存在着,而作为可能资本的货币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会成为——现实的资本即生产资本。这个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正确地指出货币在没有购买到劳动力商品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意义上资本,而不是现实的资本;而货币要从可能意义上的资本变成现实的资本,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马克思认为这种特殊商品不是别的只能就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因此,“劳动的价值”这个困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确实是一个伪概念。如果说价值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时间的话,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劳动是价值的价值,正像我们不能说重量本身是重量的重量一样,这无疑是同一反复。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但是,要想劳动力成为商品即劳动力具有价值,这绝对又不是一个自然的产物,它应该是一个历史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这是以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为历史前提,这也就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前提,也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说:“货币所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这里所说的自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79〕在这里,马克思正确地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科学含义,认为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劳动没有价值,这是一个伪命题。而工资真正代表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劳动只是劳动力使用价值,是创造新的价值的唯一活的源泉;而生产资料物的旧价值是转移到创造新的商品价值中,其本身并没有创造新的价值。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只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一种自我增殖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在于积累起来的物化劳动成为活劳动的劳动条件,充当雇佣工人劳动的生产手段,而是在于活的劳动成为积累起来的物化劳动保存自己并使自己价值增殖的手段和工具。

三、价值——物化社会生产关系

至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从生产关系和劳动价值论的角度阐明了资本的本质,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特定生产关系,并且把资本的自然物质属性和资本的社会关系属性截然的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有统治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80〕因此,资本不仅仅是物,更不仅仅是物对人的效用,资本在本质只能是体现为资本家对工人的阶级剥削生产关系,但是资本又不能离开物而独立的单纯的存在,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的性质进行了科学论证和正确阐述。因此,马克思在对资本的理解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把资本的自然物质属性和资本的社会关系属性正确的区分开了,并且正确而深刻地阐述了资本的自然物质属性和社会关系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破除了资本拜物教,把资本理解为在物的掩盖下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及其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生产关系,科学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81〕因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包含资本所体现的一定的物质生产资料,物质产品即物化的劳动,同时更体现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才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所以,马克思才指出:“资本不仅包括生活资料、劳动工具和原料,不仅包括物质产品,而且还包括交换价值。资本所包括的一切产品都是商品。所以,资本不仅是若干物质产品的总和,并且也是若干商品或若干交换价值或若干社会定量的总和。”〔82〕

总之,我们认为,马克思在实践本体论之上,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出发,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商品的二因素之中提炼出劳动的二重性,不但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正确的区别开来,进而能够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给予商品的价值科学的定位。与此同时,马克思同样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把劳动和劳动力正确的区别开来,从而也就破除了让古典经济学迷惑不解的伪命题“劳动的价值说”,认为只有一无所有的自由的雇佣工人把自己的劳动力当成一定特殊的商品与货币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相互交换的时候,货币才能从可能资本转化为现实资本,为解开资本历史起源之谜提供一把正确的钥匙,把资本看作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马克思说:“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着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83〕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资本存在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说明资本存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科学地指出了资本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决不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永恒绝对形式,而是一种过渡的历史形式。这样,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产关系说既破除了古典经济学家的资本物品说,破除了资本拜物教,从劳动和资本这被商品化的物物交换的关系中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阶级生产剥削关系,同时也有力地回击了庸俗经济学家们对古典经济学家的修正和歪曲,否定了庸俗经济学家们对资本所做出的历史唯心主义解释,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句话,我们的结论是:资本的本质既不仅仅是古典经济学站在物质本体论立场所理解的物质生产资料,更不是庸俗经济学家站在唯心主义立场所认为的一种物对人的主观心理效用,而是建立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在我们厘清资本的本质内涵之后,我们同样站在马克思实践本体论立场上,同时根据马克思对资本科学内涵理解,在实践本体论视域之中,来理解社会资本的本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