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前的战略危机和挑战呼唤重读战略经典

当前的战略危机和挑战呼唤重读战略经典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企业家或管理者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战略,如何制定和实施战略,仍然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目前,企业战略理论研究领域像极了当年“管理理论丛林”时期的学术界。显然,承担研究重任的学术界难辞其咎。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企业家或管理者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一直是管理理论研究的主题,然而,正像有人调侃的那样,现在到处都是管理书籍,破产的企业却越来越多。[1]自企业战略理论诞生以来,战略就一直被视为对企业兴衰存亡至关重要的因素。过去,战略被认为是曲高和寡,出版商甚至反对彼得·德鲁克将他的关于战略的书冠以战略的名头;现在,战略已经成为管理活动的“百搭”,如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运营战略、供应链战略、产品战略、市场战略等。尽管战略到处“出镜”,似乎风光无限,然而,战略却又被视为管理崩溃的源头。[2]许多公司甚至在内部规定,禁止员工谈论战略。学术界的情形似乎也好不到哪里去:表面繁荣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混乱。早在20世纪90年代,亨利·明茨伯格等人将战略学派众多、研究方法多样的理论研究状况称为“盲人摸象”。[3]现在的情况似乎并没有改观: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80年代、90年代几次的研究高潮之后,甚至于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们也仍然可以经常看到以“什么是战略”为题的论著问世,例如,理查德·惠廷顿的《战略是什么》[4],杰克·特劳特的《什么是战略》[5],项保华的“战略到底是什么”[6],等等。从这些标题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关于企业战略研究,学术界任重道远。也难怪《经济学家》杂志曾经这样调侃:人人都在谈论战略,却没有人知道战略究竟是什么。[7]从这些标题我们还可以看出学者们在研究战略时的些许焦躁,那么,企业界的莫衷一是、不知所措也就不足为奇了。

也许,情况还不至于那么悲观。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短暂的企业战略理论发展历程,就可以发现一个越来越明显却又令人费解的现象:人们对战略爱恨交加,似乎战略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自企业战略理论诞生以来,对战略的称颂不绝于耳,献给战略的赞语可谓五花八门。即使在今天,人们仍然可以听到形容战略的新词,如应对复杂新世界的导航仪。[8]当然,在竞争全球化的时代,企业战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何理解和把握战略,如何制定和实施战略,仍然属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尤其在战略理论层出不穷、战略观点如满天繁星的今天,我们不得不说,在某种意义上,战略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令人困惑的词了。目前,企业战略理论研究领域像极了当年“管理理论丛林”时期的学术界。哈罗德·孔茨在研究“管理理论丛林”时,总结了管理学派在不同思路之间产生混淆和“丛林战”的原因:一是使用不同的术语及术语含义的不同造成了“语义上的丛林”,二是这些术语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因而难以把管理界定为一个知识体系,三是未能真正理解管理原理,当某种原理在实践中遭遇反例,就否定整个管理原理的框架;四是不同学科专业术语的障碍造成了“管理学家无法或不愿彼此理解”,这种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个人或专业团体希望保护个人思想或小集团利益的想法。[9]这些原因和造成企业战略学派众多的原因何其相似!显然,承担研究重任的学术界难辞其咎。美国《管理学会学报》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而且,目前还看不到这种鸿沟缩小的迹象。因此,有学者呼吁,学术界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致力于重新连接商业世界。[10]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选择多种可行的途径,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是重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当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陷入迷茫之时,重读经典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正本清源,并找到前行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