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学者的整体解读

中国学者的整体解读

时间:2023-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传播到中国,他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书的中译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迈克尔·波特在分析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传播到中国,他的《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书的中译本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1988年,《竞争战略》的中译本就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发行。[69]但由于在那个年代,中国尚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人们对管理理论尤其是战略管理理论尚未产生普遍而强烈的需求,该中译本几乎只在学术圈内流传。直到1997年,华夏出版社同时出版发行《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中译本才在中国理论界和企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70]此后,华夏出版社又对这两本书多次重印发行。《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两本书的最新中译本是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71]1996年,迈克尔·波特的另一本经典著作《国家竞争优势》由台北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但该书繁体中译本只是赠送内地部分图书馆收藏,并未在内地市场销售。[72]2002年,华夏出版社重印简体中译本《国家竞争优势》。[73]2007年,中信出版社又重印该书简体中译本。[74]2012年,中信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第2版)。[75]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竞争战略理论的需求也日益普遍而强烈,在这种背景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受到关注、研讨和争论也就顺理成章了。由于《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以及《国家竞争优势》的巨大影响力,许多学者通过不同形式对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进行了介绍或解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项保华多年来一直从事战略管理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成为国内知名的战略管理学者。周三多和邹统钎在《战略管理思想史》一书中介绍了中国学者的战略管理研究,其中就包括项保华的研究成果。[76]项保华在为《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中译本(华夏出版社,2003年6月重印本)写的序言中,解读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即《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77]

从理论基础来看,项保华认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部曲”采取了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第一,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项保华进而认为,“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在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中,其对于战略所关注的造成不同企业最终业绩差异的深层原因的阐释,没有而且也不可能走出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框架”。

从理论逻辑来看,项保华认为,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秉承了哈佛大学商学院传统的匹配逻辑。具体而言,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体现的是SWOT分析框架的内外匹配思想,即战略制定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进行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从而寻求可行的战略方案。当然,迈克尔·波特在分析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如《竞争战略》涉及的有关企业外部的产业与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讨论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与成本驱动因素,《国家竞争优势》探讨的以国家、州(省)等地域为对象的“产业集群”与整体竞争力构建问题。

从理论应用来看,项保华认为,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为人们在不同层次上分析企业竞争的内外部环境提供了广泛的视角和经典的工具。例如,可以用价值链模型分析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活动,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分析行业结构,用钻石模型分析产业集群,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和工具往往重解构轻综合,它只解决战略的可能途径,而并不提供途径选择的准则。概言之,这类解构分析方法并没有提供解决战略实践问题的答案。例如,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作为行业结构分析的经典方法,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是,该方法并没有解决模型实际运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行业中五种力量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应对行业中众多企业在战略运作上的竞争趋同等。因此,这些方法和工具具有较大的应用局限。

总体上,项保华对迈克尔·波特“竞争三部曲”的解读意图是为了介绍和推广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但他在许多方面的解读既不准确也不公允。首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以产业组织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但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突破和超越。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企业、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现有的形式组织起来,这样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产业组织经济学不仅对企业行为、产业竞争及市场结构等进行描述和分析,而且要为政府的产业管制政策和有关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制定和实施竞争战略,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产业组织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解释性学科”,是对产业组织现状的解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则是“设计性学科”,是为企业未来参与市场竞争设计出一个能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取得经营成功的战略。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不仅自身成为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且也推动企业战略理论研究形成了一个新高潮。尽管迈克尔·波特本人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经济学家,只不过研究的是企业竞争战略问题,并创建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但是,很显然,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属于管理学范畴。《经济学家》杂志曾经这样称赞:“如果有人能把管理理论改变为令人尊敬的学院派原则,这个人就是迈克尔·波特。”[78]可以说,正是因为迈克尔·波特对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突破和超越才获得了如此高的赞誉。

其次,迈克尔·波特在建构竞争战略理论框架时用到了许多方法与大量数据,这些理论框架在实际应用时仍然需要用到许多方法与大量数据。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的“绪论”中也指出,“对一个产业及竞争者的综合分析需要大量数据。其中一些数据是重要的,并且很难获得。本书意在帮助读者确定何为关键性数据以及如何分析这些数据”。然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不应该因为需要运用许多方法和大量数据而受到批评和指责。本来,企业竞争战略制定和实施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不可谓不重要,正如中国古代孙子所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那么,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中方法之繁和数据之多就不应该成为受到批评和指责的原因。当然,管理理论和方法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这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共同的努力,而不应该苛求于迈克尔·波特。实际上,如果真正理解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恐怕就不会认为其竞争战略理论运用的方法和需要的数据“太过琐细”了,因为企业竞争战略制定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至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被批评为“重解构轻综合”,其实也不尽然。这是因为,在任何科学理论中,方法永远是用来分析的,而综合则需要人的创造性工作。我们不能把分析方法中存在的片面性问题归咎于创造和使用方法的人。这正是所谓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再次,迈克尔·波特采用的是他所独创的“框架—模型互动式分析方法”,而不是经济学中常见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抽象掉了时间。由于迈克尔·波特将产业组织经济学引入企业战略理论研究,他所创建的竞争战略理论常常被误认为是在一个特定的、结构化的行业中为企业进行战略定位,因而该理论自然也就被认为是采用了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其实并非如此。迈克尔·波特曾经专门介绍了所谓的“框架—模型互动式分析方法”。[79]迈克尔·波特认为,企业战略分析框架是企业战略理论构建的基础。波特强调指出,“我们更需要框架,而不是模型”[80]。迈克尔·波特对他的以“框架”为核心的分析方法充满了信心。迈克尔·波特这样描述:“我的框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逻辑关系。它们就像物理学的逻辑关系那么简单,比如,如果你想提高利润率,那就不得不提高价格或降低成本;产业竞争是由五种力量共同制约的;企业就是多种行为的综合体。这些框架就竞争的实质提出了一些基础性、根本性的,而且我认为也是无法改变的逻辑关系。”通过企业战略分析框架,可以派生出一系列基本模型用来抽象出企业竞争实践中的几个关键变量,以深入检验这些变量对企业竞争行为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企业战略分析框架能够简化并解释企业战略理论研究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而提高企业战略理论体系的应用价值。以分析行业结构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为例。迈克尔·波特认为,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一直是变化的,但由五种竞争力量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业结构则在相当长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这也说明了,迈克尔·波特并没有在行业结构分析过程中采用所谓的比较静态分析方法,他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是极具应用价值的。

最后,也是更重要的,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并不是遵循战略管理理论研究领域主导的“匹配逻辑”,而是强调根据行业结构特征进行战略定位,这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逻辑。苏勇在《当代西方管理学流派》中指出,企业战略理论的产业组织学派是一个跳跃,与“三安范式”并无逻辑上的联系。[81]20世纪60年代,安东尼、安索夫和安德鲁斯的研究成果共同奠定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被称为“三安范式”,其基本逻辑是,战略管理就是在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实现匹配。迈克尔·波特虽然也认为战略管理的本质就是要在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建立并非遵循“匹配逻辑”,而是遵循“定位逻辑”。第一,所谓的“定位”是创造出来的、无形的“相对竞争地位”,而不是寻找出来的、有形的“市场位置”;第二,所谓的“定位”是企业通过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价值来实现的,它需要企业在正确选择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经营活动精心设计为一个高效运作的价值创造系统来获得;第三,所谓的“定位”是“创造导向”,而非“问题导向”,即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在提出问题之后,却又置问题于不顾,一厢情愿地制定了企业的目标及其实施步骤,这使得企业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定位”则是为了解决“如何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或“如何应对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的问题,它使企业具备了经营成功的可靠基础;第四,所谓的“定位”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主要表现在,“定位”是以“不变”应“变”,而不是以“变”应“变”,这是“定位思想”最易受到攻击的地方,也是许多人不能理解和接受、更不能践行的地方。迈克尔·波特反对的正是以适应环境变化为名而进行的各种投机式经营行为或被动式反应行为,因而创建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框架,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获得成功提供指南。这一理论框架中所蕴含的管理思想与彼得·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也是一致的。彼得·德鲁克强调指出,“管理超越了被动的反应和适应。管理意味着有责任试图塑造经济环境,有责任在这个经济环境中计划、发动和实行变革,有责任不断打破经济状况对企业的行动自由所施加的限制”[82]

周三多和邹统钎的《战略管理思想史》也对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思想进行了解读。[83]该书是一本专门研究战略管理思想史的著作,书中提及了“定位”一词:“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家的任务是将企业定位在能够为企业提供针对竞争对手的最好的防卫的领域。”但是,该书并未将“战略定位”作为迈克尔·波特的核心思想,而是认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强调了行业结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决定作用,因而行业选择是企业战略的关键。这样的解读并未真正反映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贡献。第一,企业竞争战略形成的关键是行业结构,而不是行业选择。许多人认为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常常诱导企业盲目进入有吸引力的行业,这是对迈克尔·波特战略定位思想的极大误解。实际上,企业是否进入一个有吸引力的行业,取决于企业能否通过战略定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第二,迈克尔·波特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提出的战略定位思想。不妨再次引用迈克尔·波特的原话,“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使企业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定位,能帮助企业有效地抗击五种竞争力量,或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影响这五种竞争力量”[84]。然而,在实践中,企业动辄实行多元化经营,貌似在短期内促进了企业的业绩增长,其实从长期来看却是撒下了衰落的种子;而且,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普遍没有对行业和竞争对手进行深层次分析,所制定的战略几乎是企业的增长目标及其实施步骤的代名词。迈克尔·波特强调指出,“竞争战略是经理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它需要有对行业和竞争者的精细理解,然而战略领域却没有提供多少获得这种理解的分析技巧,有些虽已粗具雏形但尚缺乏广度和综合性”[85]。因此,迈克尔·波特围绕战略定位或竞争优势创建了企业竞争战略理论,这才是迈克尔·波特在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最大贡献。

唐震等人在《西方战略管理理论》中解读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86]唐震等人认为,从理论内容来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行业选择,但这种选择仅限于已经结构化的市场,即行业边界明确、游戏规则既定、市场发育成熟的市场。实际上,这样的认识也是错误的。这是因为,第一,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立足于企业“所在行业”的分析,而不是立足于企业将要进入的“目标行业”的分析,当然,该理论并不限于对所在行业的分析,也包括对目标行业的分析,但竞争战略目标并不是为了选择一个行业,而是为了在该行业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以便能持久地获得超常回报,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时的利润;第二,除了行业结构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作用之外,还有企业竞争地位对自身经营业绩的影响,这需要企业正确地进行战略定位;第三,即使“行业选择是企业战略的关键”这一结论成立,该结论也是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的推论,而不是其理论研究成果本身。作者在该书中还认为,“《竞争战略》一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总结了竞争对手分析的四要素:长远目标、现行战略、假设和能力”。其实,“五力模型”和“四要素”只是分析工具和分析内容而已,是为分析问题或提出问题服务的,不应该被认为是一个学派奠基之作的“最重要的贡献”。显然,这样的认识也是十分片面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战略》一书的“绪论”中指出,“许多正式的战略规划过程都把重点放在了有组织、有系统地提出问题,而没有放在解决问题上。那些通常由咨询公司提出来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要么仅仅分析某个多元化公司而没有从产业角度出发,要么仅仅考虑产业结构的某个方面(如成本),这些都不足以反映产业竞争的丰富与复杂。本书提供了分析技巧的综合框架,它有助于一个公司对产业进行总体分析、预测产业未来的演变、理解竞争对手以及自身地位,并根据具体企业情况将这种分析转化为竞争战略”[87]。这才是《竞争战略》一书的“最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