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起于创新,止于创新

起于创新,止于创新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索尼公司成立于1947年,是在二战后的日本废墟上创建起来的,当时的资金仅有19.5万元。这些产品大获成功,使索尼公司的信誉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致公认。在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世界500强”排名中,索尼的位次大幅下滑。由于索尼具有的巨大影响力,索尼的衰落也被称为“索尼震荡”。归根结蒂,主要原因还在于索尼停止了创新的脚步。

索尼公司成立于1947年,是在二战后的日本废墟上创建起来的,当时的资金仅有19.5万元。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曾经这样说过,尽管我们缺乏资金,但是我们拥有比资金更重要的头脑,我们可以做能够发挥自己技术专长的工作。在井深大的主导下,索尼公司顺应当时技术发展以及日本战后经济转型的时代潮流,树立了“研制面向大众的产品”、发展科学技术振兴日本工业的信念,选择了研制和生产具有很高不确定性、但能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的电子产品。于是,索尼公司开始了它的电子消费品创新之路。

索尼先是一举实现了磁带录音机国产化的目标,继而经过艰苦的研发努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开发生产企业,而后又在磁带录像机、单枪三束彩色电视机,以及8毫米便携式摄像机等产品创新上拔得头筹。接着,索尼创造出风靡世界的随身听产品。索尼还不断扩大音像设备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开拓计算机通讯和零部件业务领域,以及提供高端的游戏机产品,等等。索尼在持续不断的创新中,与同行企业共同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空间无限的电子消费品市场。随着战后的恢复与发展,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产品出口国。

在这个过程中,索尼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有效的创新机制。因为“创新性行动和市场演化是与较广泛的信念和制度背景相适应的,这些信念和制度决定了创新的速率和方向”。从这一角度看,索尼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过程,它所代表的创新精神及其拥有的创新机制,堪称战后初期日本经济成功转型的动力所在。经过多年的发展,“索尼”品牌已经成为全球高端品牌,是高质量产品的保证。索尼旗下产品,从Walkman、CD、MP3、笔记本、微单、手机、摄像机,无一不是风靡全球的产品,体现了索尼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这些产品大获成功,使索尼公司的信誉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致公认。索尼公司也因此而被称为“创新的索尼”,在20世纪就被赞誉为“21世纪的公司”。

然而,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快速发展,成长为世界顶尖的高科技公司后,索尼公司却似乎进入了衰落的轨道,曾经让索尼人引以为傲、令其他公司羡慕不已的创新机制似乎也失去了往日的魔力,企业竞争力连同它以往成为金字招牌的“索尼”品牌价值急剧下降。在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世界500强”排名中,索尼的位次大幅下滑。如在2004年的综合企业排名中,它还以营业收入663.657亿美元位列第65位;在2013年的排名中,索尼下滑至第94位;2015年更是跌落到了116位。相应地,“索尼”所具有的世界品牌价值也一路下滑,由2001年的第20位,分别下降到2006年的第26位和2011年的第35位。2015年,在品牌价值排行中,“索尼”品牌价值为105亿美元,比2004年的131.5亿美元贬值了20%,由20名滑落到28名。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历发展中的波峰与波谷,是常有的现象,但作为日本企业创新的先锋、全球电子产品领域的企业巨头,索尼成长轨迹中呈现出这种巨大反差,依然令人震惊。由于索尼具有的巨大影响力,索尼的衰落也被称为“索尼震荡”。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21世纪,索尼又被称为“20世纪的公司”。曾经风光无限、即使在跨国公司中也属于“优等生”的索尼何以落到今天的不堪地步?归根结蒂,主要原因还在于索尼停止了创新的脚步。

以索尼电视机产品为例。CRT(阴极摄像管)电视机产品的辉煌,使索尼迟迟不能转型进入平板电视产品线。CRT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好像专门为索尼的特丽珑技术而生的一样。从1968年推出第一代使用特丽珑技术的CRT电视机以来,特丽珑就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个传奇。特丽珑伴随着CRT一直走过了30多年的美好时光,但是,随着电视机技术的快速发展,CRT电视机产品的优异市场表现慢慢变成了新一代产品创新的阻碍:市场上采用液晶或等离子技术的平板电视机份额越来越高,而索尼的CRT电视机产品由于在显示方面依然具有很显著的优势,于是技术创新不得不向销量提升做出了让步,使得索尼错过了平板电视机发展的最好时机,成为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所谓的“颠覆性技术”的又一个牺牲品。

也许是由于CRT电视机产品的最终被淘汰深深刺痛了索尼公司的领导人,他们把CRT电视机产品失败的惨痛教训做了过度解读,直接采用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参加到越野长跑的运动中来。可惜的是,在OLED技术上的孤军深入,使索尼陷入了市场的“死地”。如果说索尼在技术创新方面缺乏努力,那么,这对于索尼一定是不公平的。毕竟,索尼从1994年就开始在OLED技术创新上开始持续大规模投入,并在2004年已经可以量产小尺寸的OLED面板。但是,只有实现“市场化”的创新才是真正成功的创新。而当时OLED电视机上市时的价格,大约是同尺寸LCD电视机价格的10倍,这让消费者几乎很难接受。结果,OLED宣告失败,巨额的研发投入使得索尼从那个时候开始就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泥潭。

尽管索尼对新技术的执著以及对未来科技生活的关注值得肯定,但是,过去的辉煌成功似乎给予了索尼足够的傲慢资本:索尼仍然埋头于所谓的创新,而无视消费者的体验。2010年10月,索尼和谷歌联合发布首款谷歌电视,似乎给了全世界一个非常美妙的憧憬:搭载谷歌电视平台,涵盖了安卓系统、酷容浏览器、搜索、谷歌地图等多项应用;硬件则内置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为互联网和电视内容的搜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好。为了实现这些追求,索尼再次进行了巨大的创新投入,但与巨额投入不相称的是回报。一方面,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是惨淡的销售业绩,另一方面,从市场上反馈回来的是消费者对谷歌电视的质疑:产品使用上的体验暂且不谈,单是一只满是按键、异常复杂的遥控器,就已经成为业界的笑柄。时至今日,虽然在索尼以后还有一些厂商继续投入到谷歌电视的开发中,但谷歌正在将谷歌电视更名为安卓电视,也在某种意义上承认了谷歌电视的失败。

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索尼拥有最好的显示技术,却没有自己的液晶面板生产厂。换言之,在CRT时代大杀四方的索尼显示技术,现在不得不基于别人的面板来展示自己优秀的显示技术,这从研发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巨大浪费,索尼主动放弃了本可以获得的范围经济。从成本角度来看,由于没有自身的液晶面板生产厂,索尼无法以最经济的成本组合来获取电视最核心的面板部件,导致电视整机价格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但是,令人绝望的是,索尼已经根本没有勇气与能力去投资液晶面板生产厂,因为运营液晶面板生产厂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对于孱弱的索尼资金流而言,似乎是一座横亘在前、难以翻越的山峰。现在的索尼公司,似乎已经陷入了“向左是龙潭,向右是虎穴”的两难选择困境。

电视机产品领域的困顿只是索尼公司的一个缩影。由于陷入巨额亏损,在过去几年中,索尼集团不得不靠“卖”度日:卖楼、卖地、卖产业、卖股票。2013年1月,出售曾经给索尼带来无限荣光的纽约总部大楼;2014年2月,出售曾经给公司带来无限辉煌的笔记本电脑业务;2014年7月,分拆曾经作为公司王牌业务的电视机业务;等等。据统计,索尼的亏损额累计已达1.1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00亿元)。更要命的是,在采取了换帅、裁员、缩小经营规模、缩减经营范围等措施后,索尼似乎仍然看不到复苏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