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成于胶卷,败于胶卷

成于胶卷,败于胶卷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柯达,曾经是一个令美国人倍感亲切和骄傲的名字;柯达公司,曾经是一个创造过许多辉煌的公司。由于对电影事业的卓越贡献,柯达公司赢得了9个奥斯卡小金人。1976年,日本富士公司推出第一款400度彩色胶卷,其感光速度快于柯达的任何产品。2012年,柯达公司在成立131年后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所有重大经营决策需经破产法庭批准,所有交易需向证券委员会提交报告。

柯达,曾经是一个令美国人倍感亲切和骄傲的名字;柯达公司,曾经是一个创造过许多辉煌的公司。柯达胶卷记录了美国无数家庭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也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时刻。例如,“二战”胜利后凯旋的战士在纽约时代广场上留下的“胜利之吻”,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第一个脚印,都是柯达胶卷留给人们的珍贵记忆。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1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以及服务供应商,这个拥有131年历史的公司创造过无数个第一:第一个发明胶卷,第一个研制出小型相机,第一个将相机送入太空,第一个研制出数码相机,等等。由于对电影事业的卓越贡献,柯达公司赢得了9个奥斯卡小金人。在全盛时期,柯达每天生产的胶卷长度可以从地球到月球打个来回,胶卷销量占美国市场的80%,在全球市场,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柯达胶卷的市场份额亦高达70%。柯达相机的销量也远在其他品牌之上。1966年,月球轨道探测器Ⅱ拍到了震惊世界的哥白尼陨石坑,拍摄此照的全部设备都是柯达公司所提供。这一年,公司销售额突破40亿美元,员工数量超过10万人。柯达公司员工最多时有14.5万名。作为罗彻斯特市最大的制造商,柯达提供了整个城市大约1/3的就业岗位。人们把一生中几十年的时光奉献给柯达,许多家庭两三代人都在柯达工作。在美国,曾经流行一种说法:如果你没有在柯达工作,那你就没有工作。

走下坡路都是从到达顶峰后开始的。公司的长期辉煌滋长了管理者的骄傲情绪,以至于公司决策者对外部环境变化熟视无睹。例如,1947年,美国宝丽来公司创建者、发明家埃德温·兰德研制出一种免除冲洗程序、即拍即现的快照技术,他原本打算把技术卖给柯达,没想到柯达拒绝了。当时的宝丽来是一家研制和生产太阳镜的企业。几年后,兰德将这一技术在自己的公司投产。不久,宝丽来立拍得相机上市,大获成功,让柯达公司大跌眼镜。1976年4月,柯达投资9000万美元推出了自己的立拍得相机,然而在仅仅6天后,就被宝丽来以数项专利侵权行为告上法庭。经过长达十年的庭审,柯达输了官司,于1990年支付宝丽来公司9.25亿美元赔偿金,立拍得项目数百万美元的胶卷生产线也被拆成一堆废铁。

柯达公司创始人伊士曼身后数十年,柯达的继任者们喜欢维持旧有的秩序,而缺乏创新精神。1972年被提升为总裁的沃尔特·法伦就曾说过:只要有条不紊地推出产品,我们就能高枕无忧。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日本影像业经过多年蛰伏,开始觊觎柯达的统治地位。1976年,日本富士公司推出第一款400度彩色胶卷,其感光速度快于柯达的任何产品。1981年,尽管销售额超过100亿美元,但柯达公司却输掉了洛杉矶奥运会指定胶卷赞助商的赞助权,被富士公司以700万美元获得。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无胶卷的电子相机,这让依靠胶卷发家的柯达公司感到痛苦和茫然。柯达人似乎终于认识到数字化才是影像业的发展趋势,于是抽出部分资金研制和开发数字化产品。其实,早在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数码相机,却没有投入大规模生产。此时,商业先机已经被日本公司占领。

恶运终于降临了。1985年第4季度,柯达公司净亏损值高达1.94亿美元。华尔街的观察家们认为柯达可能要被兼并或者破产。1986年,柯达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解雇了13000名员工。管理层“病急乱投医”,决定开展多元化经营,它开始涉足制药、办公自动化等多个领域。1988年,公司花费51亿美元兼并了斯泰林药业公司,为公司当年销售总额的22倍,这使柯达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背上了巨额债务。多元化经营使柯达公司的拳头产品受到严重冲击,柯达胶卷已经不再是世界上最好的产品了,典型的标志是,柯达人看到一张柏林墙倒塌的照片背面印的竟是富士胶卷,柯达在日本的专卖店里贴的也是富士胶卷的标志。

面对危机,柯达公司转而把裁员当作救命稻草。1991年8月,柯达公司出台了《资产重组和退休》计划,面向全公司所有员工,为自愿退休者提供5000美元的再培训津贴及过渡性补助费,还有全额奖金和一整年薪水。这是美国股份制合作公司有史以来最“慷慨”的一次裁员,原计划裁员3000名,最后却有8300名员工选择离开,公司为此付出了9亿美元的代价。更加糟糕的是,由于太多的员工离职,导致公司战略计划几乎难以实施。到1993年夏天,柯达公司背负了100亿美元债务,一切事务都陷入崩溃的边缘。

柯达也有过回光返照的时候。1994年11月,柯达一次性相机“法尔肯”投入日本市场,风光一时。1995年,公司开始扩大生产。1996年上半年起,公司开始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1997年2月,柯达创造了市值310亿美元的纪录。2003年10月,新上任的公司领导人丹尼尔·凯普和中国乐凯集团公司总经理杜昌焘签署了合资合作协议,此时他策划着柯达的未来:胶卷工业中心转移到中国基地,柯达全面转向以数码技术为导向的战略。

然而,这样的转向似乎太晚了。在数码技术风起云涌的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占其总销售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对手富士已经达到了60%。柯达适应新事物的脚步太过蹒跚,它再也没有找到翻身的机会。2003年,因为胶卷市场开始萎缩,柯达传统影像部门当年销售利润就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41.8亿美元,跌幅高达71%。自2005年以来,柯达仅有一年盈利,其他年份全部亏损。当年在胶卷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为后来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沉重包袱。

2009年6月22日,柯达宣布克罗姆胶卷停产,此时它的销售收入已经不足总销售收入的1%。2012年1月,柯达市值降至21亿美元。这样的落魄局面,与其当年的辉煌相比,令人扼腕。柯达对数码技术的投资倒没有白费,产生了一系列专利,2008~2011年间,柯达公司靠出售专利许可权和打赢官司收入19亿美元。然而,这不过是杯水车薪。

2012年,柯达公司在成立131年后提出了破产保护申请,所有重大经营决策需经破产法庭批准,所有交易需向证券委员会提交报告。在这样一个全民数码的时代,“黄色巨人”就此倒下,昔日的荣光只能留在过去的记忆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