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类的历史上,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就说明,机器生产是科学技术能够成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针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正是科学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劳动资料的重大变革,引起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

在人类的历史上,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近代以后,科学技术才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关于这点,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明确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这就说明,机器生产是科学技术能够成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其原因就在于,在机器大工业替代手工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生产的性质、生产的技术基础以及劳动者上得到说明。

一般来讲,手工生产是劳动者用自己的手操作工具进行的生产,它的基本特点是工具的使用完全取决于人手的运动。人的体能是工具运动的基本原动力,工具运动的动力是通过人手传到工具上的。生产所需的动力源自人类的抽象劳动,也就是人在体力和脑力上的消耗。而生产能力取决于手工业者操纵他们的小工具的那种发达的肌肉、敏锐的视力和灵巧的手,取决于个人的力量和个人的技巧才能。当机器代替手工进入生产过程时,生产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造器物延伸了人的肢体、放大了体能,从而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体的劳动力。这样就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实现了人自身的劳动功能向外部自然力的转移。

另外,当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了改变。手工劳动时,技术往往作为个体的技能或技艺与劳动者本人相联系。而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后,技术不仅和劳动者本人联系起来,而且也同生产的物质手段结合在一起,使劳动者与自身的技能相分离。因为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人手使用手工工具的技巧以及人手的操作功能就被机器所替代,这样劳动者的技术就经过自己的创造活动转移到机器上了,技术就成为生产的物质手段。

当物质生产活动处于手工生产阶段,人体是全部劳动功能承担者,产品的制造不需要劳动者懂得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如力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等方面的知识。所以,早期的技术更多体现为一种经验性的技艺。但是机器大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要求提高,人们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制造和使用机器,才能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加强,特别是近代工业革命后就更加显著。尽管19世纪以后,科学技术已经开始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但是从范围上看并不很大,紧密性也不很强,可是这个过程中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却显现出来。所以,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针对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学技术为什么能够成为生产力呢?对此的解答,就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存在方式,因为生产力形态的科学技术,或者说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是其直接表达方式。

在人类的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有时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有时又表现为一种存在于物质生产力中的智力因素。而从技术自身发展的历史逻辑看,有时被理解为实用的经验性技能,有时被认为是一种物质手段,有时被视为是应用科学的同一概念,或者被说成是技艺的知识化和条理化,是对技艺的科学探讨。就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而言,尤其是今天,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已密不可分,技术是大科学的一个不能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与科学之间不断相互渗透,技术的目标要求是科学研究的重大任务,技术科学也不断向基础科学拓展,科学技术被作为一个整体应用。简单讲,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两种基本的存在形式:知识体系和生产力形态,两种存在方式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存在形态。

在当今的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技术性要素,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基本要素之中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在现实生产活动中发挥着运筹、协调功能作用;二是以观念形态表现出物质生产力的运作规则或程序,是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实际操作中所使用的具体操作方式方法;三是科学技术一旦被劳动者所掌握,就具体化为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思维方式。所以,科学技术上的发明革新能够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作为科学技术物化形式的劳动资料上,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正是科学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劳动资料的重大变革,引起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导致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革。金属工具代替石器,导致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消亡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兴起,推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铁器的发明和使用,导致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崩溃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建立,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机器的发明和普遍使用,促进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交通运输、机器制造业的飞跃发展,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导致大工业中的生产制度、劳动组织、生产方式彻底代替了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得了统治地位。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一、现当代科学技术的新特点

当代科学技术新发展也就是新科技革命的特点,它们首先表现为科学与技术空前一体化。在历史上,科学与技术是相对独立地分别发展起来的,它们追求的目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因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自然科学是反映客观自然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作为知识形态存在的自然科学,具有客观性、系统性、普遍性、精确性、预见性和探索性等特征。技术是实现社会和经济目标的一种手段,它是针对经济和社会的特定需要,用于控制社会各个生产要素以生产产品和提供社会服务的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手段。科学与技术有密切的联系,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所追求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对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科学的社会目标是发现客观规律,对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和过程做出描述、解释和预见。它只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而技术所追求的目的是提供某种技能和手段以满足社会的某种特定需要。它回答的是“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

在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和技术是在两条轨道上各自前行的。从历史的角度看,科学和技术的文化传统各具特色,都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所以它们在互不相干状态下,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社会功能。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状况看,两者之间没有紧密关联,可以说是相互脱节的。传统技艺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是技术能够得以进步的主要原动力,所以说,工业革命以前技术的革新更多是依靠实际经验的积累。而科学的发展也不能完全脱离开实践经验,它会对人们生产技术活动所积累的经验材料进行总结与概括,并使其上升为理论。基础科学刚出现时,科学和技术发明之间的联系常常是异常微弱的。但是从19世纪30年代起,科学慢慢地使技术发明革命化了。科学的发现给技术发明指出了方向并提供了理论依据。因而现代的技术发明越来越依靠科学,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已密不可分。现代的技术完全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而现代科学也装备了复杂的技术设施。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今天,基础自然科学研究的技术装备是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依赖于很多技术上的突破。同时,现代技术上的很多重要发明和技术进展都直接来源于科学研究的成果。

现代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一系列技术科学的蓬勃发展上。技术科学是以探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用自然科学知识的途径为目标的,研究业已发现的自然科学规律在技术设施中如何发挥作用。今天,科学与技术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一系列的技术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是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为技术进步不断开辟新方向。技术科学的发展已成为生产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源泉。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将导致生产发展途径的多样化,技术科学通过探索在社会生产中应用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途径,为今后以生产为目的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变为技术,主要是通过技术科学实现的。当今,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基础领域与技术科学基础研究日益紧密融合。越是比较新的科学技术领域,这种融合就越明显。在高科技领域,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与技术科学已融为一体。

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还表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今天,从形成一种新的科学知识到把这种知识运用于生产工艺和产品里的时间飞速缩短。基本上是从几个月时间到几年,但用几年时间进行转化的越来越少。在一定意义上,科学逐渐变为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的科学知识含量越来越高。高技术就是包含着高密集科学知识的技术。当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分界线日趋模糊不清,当代技术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最新成果。

当代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已经形成了科学技术的统一体系,这是一个包括人认识和利用自然物和自然力的统一过程。在这个统一体中,基础自然科学的意义和作用正在不断增长,它的成果不仅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可以开辟技术进步的新方向,引发新的技术革命,它成了对生产起革命化影响的基本环节。科学的发展总是走在技术进步的前面,成为不断产生新技术的源泉。当代技术又保证了科学能够起到领先作用,新技术不断以新的研究手段装备科学,使人们有可能借助极为复杂的技术装备洞察自然界的最深奥秘和作出改变关于世界的旧观念的发现。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大大加快了科学发现的实际应用,使科学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空前的一体化,使得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它是现代国家兴盛的基础。

其次,当代科学技术宣告了智能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新科技革命实质上是智能化革命。这是新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的根本标志。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微电子技术的革命或者说是计算机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主要不是减轻或替代人的体力,而是替代或延伸人脑的部分职能,是一场智能革命,是人脑的一次解放。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新科技革命的最突出成就。现在我们通常讲的高技术,主要是指知识密集型的智能技术,而人工智能则是高技术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新科技革命的最重要成果,是对人的潜力特别是对人的智能的开发。

新科技革命是在科学技术成为社会生产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发生的,它突出了智力和知识的重要性。据统计,在机械化初级阶段,体力劳动与智力劳动消耗的比例是体力劳动占九成;到中等机械化阶段,两者比例是体力劳动占六成;而完全自动化时,脑力劳动在两者的比例上从占一成发展为占九成。总体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产业知识化的比例逐年加增,管理知识化的程度也不断相应提高,出现了高学历化和智力劳动比例不断提高的趋势。智力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它决定着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智力和知识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技术水平。

智能化革命的根本标志是大量运用和普遍应用智能工具,使机器能够承担大部分体力和部分智力劳动。随着微电子、微机械、光电子、生物电子等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工具可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模拟人类复杂的智力行为。智能化革命的核心在于使智能机器不仅具有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具有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目前的电脑及其控制的机器,仅能模拟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某些简单的非逻辑思维能力,例如,语音识别,将来电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使电脑能够模拟人的非逻辑思维能力,研制所谓智能化的计算机。

与新科技革命的智能化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数字化,数字化是人类生存实践方式的革命,也有人称之为第五次技术革命。“数字化”是用0和1两个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础。

另外,当代新科技的发展是科学与技术之间呈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的发展趋势。当代新科技革命内在变革的基本路径,就是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程中,科学的先导作用越来越明显,因而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科学的发现和指导,其发展必然呈现科学化的趋势。而与此同时,科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组织和技术手段来完成,没有这些技术、组织和制度的支撑,科学本身的发展将无法完成,这就使得科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技术化。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有些研究者作了初步总结:科学加快了向技术的转化,科学研究愈来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科学技术化了。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来兴起的高新技术群落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开发技术、海洋开发技术,都是建基于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这些高新技术的知识含量或科学含量非常高。此外,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不断会遇到“是什么”、“为什么”之类的科学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技术才能成熟、技术才能发展、技术才能向生产力转化。正是从这两个意义上,我们说技术科学化了。在某些领域,科学和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原子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称谓”。在这些领域,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现象。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倾向日益增强,人类全部知识综合为统一科学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趋势不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各个不同学科之间或社会科学的各个不同学科之间,而且突出地表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上,科学结构方面的革命——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走向统一。

在这两大科学门类之间产生了许多新的科学生长点,正如一位法国哲学家说的,当代最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正是出现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一个趋势,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经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现在的各门科学由于划分过细,缺乏横向联系,已无法综合解决现代社会经济的种种问题。

当代社会历史的客观进程、当代任何具有重要意义的科技问题、经济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同程度表现出高度综合性特征。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仅靠单一的某一学科就能够完成,而是需要采用多学科相互交叉的方法,运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不同的学科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综合体。为此,不同学科之间,如技术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关部门就应进行宽泛的、行之有效的合作。当代技术、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的相互结合的发展态势,表现出科学在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高度综合性问题时,自身发展的新特质、新趋势。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的两大主干门类。虽然这两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许多重大的原则区别,并且在自产生以来的漫长时期里,几乎处于严重的相互隔离、互不理解的割裂状态,但进入现代以后却呈现出日益强烈的相互交融、高度综合的一体化趋势。应该明确的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并不是说两者可以直接等同和差别消失,更不是说各门自然与社会科学都向某一门具体科学看齐、靠拢乃至归并,而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整体系统性的增强、互通整合性的递进和协调有序性的提高,在其实质上是一种丰富差异性的协同和复杂多样化的统一。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体化,是物质运动规律、社会发展需要和科学研究能力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它发生发展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基础和本体论前提,就在于现实的多样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所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一为自然界、一为人类社会,它们作为一种精神形态的知识体系,不过是对自然与社会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确切反映。自然与社会虽然在结构、功能、机制、层级、复杂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差异,但这种差异非但不能成为它们相互割裂的原因,而正是它们能够相互补充和统一的条件。

从上世纪中叶尤其是6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需求的推动,专门知识的大量积累和学者兴趣的变迁,各门不同学科之间开始了大规模的相互跨越、交叉与融合,出现了大量的新兴交叉科学。学科交叉已处于科学发展的主导地位。其交叉的结果和标志是产生了大量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及比较学科。众所周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众多学科领域的庞大的多级分类体系,其中仅自然科学的元学科就达1251门,社会科学的元学科也有931门之多。所有这些不同的元学科之间都具有相互交叉的理论上的可能性和实践上的价值性,而目前实用的交叉学科数只占应有的交叉学科数量的很少一部分。由此也可以确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学科的相互交叉,将成为科学新知识的主要生长点和科学发展的主导模式,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初将是一个交叉科学时代。

当代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从而对社会影响空前深刻而广泛。如果说,大机器生产使物质生产过程成为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那么,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的身影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在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整体结构里,还是在这一系统的外部环境之中都渗透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日渐和生产力系统融为一体。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和源泉是科学技术,其原因在于科技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确定生产力发展的方向、道路和水平等。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述。当代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具体地表现为生产方式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上信息化;信息网络在全球的逐渐建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同时,大大加快了各项活动的运行节奏;多媒体技术把人们带入缤纷多彩的世界。

科学技术是物质功能和文化功能的统一,这是科技革命发展的一个趋势,在新科技革命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当代科学技术正潜移默化地演变为一种文化形态,冲击着人类积淀的传统。新技术革命思潮的文化蕴涵反映了新时代科技综合的新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新科技革命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综合的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综合,社会科学各门类的大综合,以及文化危机与文化选择的大综合。新科技文化思潮力图避免从经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价值等单方面来说明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适应这种综合时代的要求,着眼于综合分析,在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新观念和新方法。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主张寻找那些将震撼我们生活变化的细流,揭示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这不仅仅是因为涓涓细流本身固有的重要意义,而是因为这些变化的细流可以形成更浩大、更深邃、更湍急的大河山川,这些大河山川又会汇成气势雄伟的第三次浪潮。

新科学技术革命思潮作为文化现象也反映了文化综合的必然性,各个文化理论和研究方法可以相互借鉴和互补、交叉。全球科技文化理论涉及许多领域,如技术的前景、生态的控制、经济管理与人的参与、全球伦理学的创建、世界新秩序的确立、生活质量的评价、经济增长的后果、民族传统与全球意识的整合、反文化现象及未来的景观,等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需要以文化科学为主导的多学科的方法加以阐释,从而找到解决当代复杂的社会问题的方案。而传统的、单维的方法在研究复杂的文化现象面前是乏力的,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基辛所说,传统的社会理论若不能解决这种转变则只能算是没有特别意义的知识游戏。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就是数字化时代和纳米时代的到来。也有人称之为比特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它预示着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出现,这对于人类的意义丝毫不亚于火的发明。

数字化是人类生存实践方式的革命,也有人称之为第五次技术革命,它不同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经验,是一种人性化的科技形式与力量。这一时代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去身体化。我们利用电脑超越了现实世界,使自己的生活沉浸于虚拟世界之中,肉体对我们而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其次是去中心,即个体性。在网络空间个人好像变成真正独立自主的、个性化的个体存在的。另外,使我们获得多重身份。数字时代使人类可以面对无限的可能性,这就意味着人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数字化成为新时代构造、运行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根本特征。数字化生存也称为虚拟生存,成为数字化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在数字化时代,一些还没有成为现实性的可能性可以通过虚拟的方法成为虚拟现实。所谓的虚拟实在、虚拟世界指的就是虚拟现实,它以计算机软件硬件及传感器作为支持,对那些只有运用人类五官才能感应到的真实信息,通过人机对话而让其成为现实,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换句话而言,虚拟技术可以使人类不用借助自身的感觉器官,而通过机器与人对话就能为人直接创造出一个很难与真实世界相区别的幻觉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信息间的关系被虚拟技术以一种全新的基本方式改变。举个例子讲,如果一款电子游戏能让一位游戏爱好者全身心投入,那么此时的他就有可能体验到现实生活里不存在的东西,比如,对于死而复生经验的无数次亲身经历等。

像所有的技术革命一样,数字化革命也分为若干浪潮。20世纪90年代爆发的第一次浪潮改变了人们通信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关于此,比尔·盖茨曾有过这样的经典论述:几乎是一夜之间,企业和个人借助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享受到即时交换电子邮件、数据乃至思想的便利。而第二次浪潮所产生的影响将更加深远。个人电脑以及不断发展的智能设备通过更迅速、更低价、更可靠的网络相互结合,将展现给我们诸如图书、电影以及商业计费系统等更多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21世纪的头十年,已成为数字化的十年。

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兴的纳米科技是一个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电子学和生物学高度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基本涵义是指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制造新的物质。作为21世纪科技产业革命重要内容的纳米科技是一个融前沿科学和高技术于一身的完整体系,它不仅包含以观测、分析和研究为主线的基础学科,同时还有以纳米工程与加工学为主线的技术科学。所以有人预言,纳米科技是21世纪高新科技的核心和前沿,它将促使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出现,这将冲击社会的政治、经济、国防、医疗等领域,这种影响将超过以往的科技革命。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即纳米科技时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纳米科技被广泛使用,它将引发一场比20世纪末达到鼎盛的微电子装置更加引人注目的大规模行业变革。在不久的将来,光子计算机、分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量子计算机会随着纳米科技的新发展而陆续出现。有人预计后PC时代正在到来。这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的核心,它把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各种日常器具之中,同时使得它具有联网功能和高度智能化,这一趋势将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个人计算机为中心的地位,扭转计算机性能的总体格局。

二、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就应该具有生产力功能。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表现为生产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在它的推动之下不断智能化、高级化。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技的生产力功能,我们就要研究一下科技的生产力属性。从科技和生产力的复杂关系看,研究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属性就需要采用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方法。

如果从科学技术的知识形态来看,它是属于一种间接的、潜在的精神生产力,能够给我们改造、控制自然提供理论基础。因为作为人们认识活动直接成果的科学技术,尤其是技术知识内秉着改造世界的功能和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今天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它在生产力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既是当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环节和条件,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重要资源之一。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与直接的生产力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状况直接制约着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及速度;二是间接的、潜在的生产力,需要通过转化才能成为直接生产力。因为在一个社会里,劳动者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越丰富、越先进,那么科研能力就越强,社会的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就越快。

属于物质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指被运用于物质生产手段中的科学技术,表现着科技的物质生产力属性。在实际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当科学技术知识被应用于改变物质本身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以及被使用方式时,它们就不再是以知识形态而存在,是被融进生产力基本要素之中,以生产力要素的形式而存在。正是借助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为此马克思说,为了发掘和增加社会财富,就得把开源和节约结合起来。因此,就要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新的使用价值……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在这里马克思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要想发现和赋予原有物体新的使用价值新的属性等,是不能依靠这些物体本身,也包括机器本身来完成,而是依靠劳动者的力量,依据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去创造出具有新的使用价值,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换句话来讲,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介入,这些新的使用价值、新的属性是难以形成的。今天,我们衡量一种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先进程度以及价值的大小,往往是看它们的科技含量。

另外,从科学技术的本质来看,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属于社会生产力而不是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同自然生产力的主要区分在于,它们有没有经过人类改造。科学技术,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属于社会生产力而不属于自然生产力,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还是物质生产力中的科学技术,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与其生产力属性是内在一致的,主要表现为对生产力系统的实体性要素,即劳动力的结构、劳动工具以及劳动对象的变革上。

在劳动力的结构方面,借助科学技术的作用呈现出智能化和非体力化的发展趋势。自古以来,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在各种工具设备的介入下进行的,简单的手工工具延长了人类的肢体,而复杂的机器放大了人的体能。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生产过程自动化的程度,劳动力结构的智能化和非体力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以生产自动化为例,由于电脑、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被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工人的大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被机器所替代,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数量逐年减少。在这个过程中,对劳动力体力消耗强度的要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前比大大减少,但对劳动力的智力要求却大大提高。

科学技术的不断持续革新以及不断向劳动者身上渗透,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水平。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决定着生产力的水平。劳动者的素质包括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提高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科学技术对劳动者体力的提高,在表现形式上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他们的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等途径来实现的。科学技术对劳动者智力的提高,在表现形式上是直接的,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受教育,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就会极大提高其智力,从生产的角度看,可以说劳动者的智力就是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由于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讲,主要取决于智力,而人的智力提高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因此,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现代化的生产对劳动者的智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随着知识产业的兴起及其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的日益扩大。劳动能否有效地进行主要是有赖于劳动者对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脑力劳动的作用不断加强,这不仅使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而且也使脑力劳动者在劳动者队伍构成中比重不断加大。这就导致发展和使用科学技术的人更加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决定要素,更加突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劳动工具趋向多功能、高效能方向发展。人类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如何,主要取决于生产工具的数量与质量;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因为人类要进行生产活动,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生产工具。在本质上,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就是对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延伸和放大。从人类社会生产历史看,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总是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机械化的设备没出现之前,人类是使用简单的手工工具依靠自身的体能进行生产,由于工具的效能差,功能比较单一,人类的体力又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社会生产力也相对低下。而在生产过程中机器的出现不仅使人类的体力得到了解放,而且使生产工具的功能日趋丰富,效能不断扩大。对此,马克思说,任何一种机械的本来任务,始终只是改变由动力产生的初始运动,把它分成与一定的生产目的和传给工作机的运动相符合的另一种形式。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必然就要求以自然力代替人力。机器大工业化后,在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革新的推动下形成的机器体系日益高级、日益复杂。正如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院士所言,智能控制机的产生和应用使机器系统的所有构成因素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材料、工艺、原理、动力、控制都出现了飞跃,机器性能大幅度提高,品种大幅度增多,从而为生产力发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而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类应用科学知识的结果,是人们通过技术发明的途径来实现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产工具,这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科学技术愈发展,先进的生产工具就会更多地被创造出来。如果说过去的手工工具还只是经验形态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物化,那么在机器大生产的近现代生产方式产生以后,生产工具已经成了科学技术的自觉运用。可以说,现代生产工具的变革完全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生产工具其功能和效率又是空前的,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是以前生产工具远远不可比拟的。正如马克思所讲的,这种机械装置所代替的不是某种特殊的工具,而是人的手;过去是活的工人的活动,现在成了机器的活动。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功能还表现在对劳动对象的改变上。劳动对象是人们为生产物质财富所加工的一切对象。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里,人们的劳动对象只能是一些简单的自然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性质从天然的自然物迈向了人工合成物。今天我们的社会所能利用的劳动对象无论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都是以前社会所不能比拟的。在人类历史上,劳动对象的范围从最初的几种天然物,如石料、木材、棉花等到今天的几百万种人工合成物,而且是不断扩大的态势,且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例如,到20世纪80年代,人类使用的合成染料占全部染料的99%,全部药品中76%以上是合成药品,橡胶行业中,合成橡胶占全部橡胶的70%以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就开始了新型复合材料的研究,并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基础材料以及超导材料等各种复合材料的涌现,劳动对象的人工化发展进入一个崭新阶段。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既使人类有可能发现和开发新的劳动对象,把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变成可以改造和利用的资源;也可使人们创造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材料,形成新的劳动对象,使进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越来越摆脱其天然存在的形态;还可使人们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高劳动对象的效率。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人类更充分、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扩大劳动对象,也就能使劳动对象更好、更科学地发挥生产力要素的职能,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科学技术在生产管理上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科学技术构成生产过程的组合因素,它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各构成要素的进步,也取决于整个生产力系统的优化组合。一切生产系统都具有把投入变为产出的功能结构。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资金、资源等投入,构成所谓生产要素。这些生产要素如何组合影响着在生产系统中进行的生产过程的效益、影响着产出的效益。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受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所制约。生产以什么样的科学技术为基础,决定生产采取什么样的配置和结合方式,决定生产系统和生产过程以什么样的方式形成和进行。科学技术起着一种把各种生产要素以某种比例和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整合作用,构成生产过程的一种整合因素。同时,要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生产系统、生产过程,以提高效益,就需要科学管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化,更加促进了生产的社会化,庞大的社会化生产的管理日益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说,其生产规模宏大,因素复杂,离开了科学管理,就难以使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发挥最佳效益。而科学管理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就是根据科学的基本知识,按照技术设备的运行规律,适应工艺流程的严格要求,协调人、机、物、财整体系统的运动,取得最优化的效果。现代科学技术不仅为科学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学等知识都是科学管理所必需的,还提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如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使用电子计算机,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中间层次的管理人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