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境遇中的科学技术

现代境遇中的科学技术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现代境遇中的科学技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当代的新科技革命基本上属于技术革命,按照时间和历史的发展顺序应该是第四次技术革命。

第二节 现代境遇中的科学技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之后,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具有根本性变革的新学科、新理论。所以说,第三次科学革命起始于20世纪初,突出于20世纪中叶。这次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科技革命的历史延续,又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进展与崭新的性质。现代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日益一体化,越来越有力地参与和改造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不仅导致人类社会新的产业革命,也引起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变化,给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这迫使人们去考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

与这次科学革命相伴随的是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的第三次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以一战前后时期相继建立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电子学等一系列新学科为理论基础,以原有的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化工技术、材料和能源技术取得的进步为条件,再加上二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及“冷战”的刺激而发生的。它首发于美国,以后逐步向苏联、日本、西欧和其他国家扩展,60年代达到高潮。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这次科技革命的核心,革命的内容还涉及电子、宇航、合成材料、原子能等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和领域。

在这次技术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因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这次科技革命的标志。计算机在20世纪的发明,不同于以往人类发明的轮子、杠杆、热机、机床以及电话、电视等,以往的这些发明和创造是对人的四肢和感官功能的延长,而计算机则是对人脑功能的延长,是人工智能的一大突破。它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核心,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成为现实。这标志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在这个时代,生产自动化和机器人将替代越来越多的人类体力劳动,使人可以从体力劳动中完全或接近完全地解放出来。此外,智能电脑和各种“专家系统”、“知识工程”则将大大减轻人的脑力劳动,使人类的脑力劳动获得大大的解放。当然,最高明的电脑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大脑,但它毕竟可以分担人脑的相当大的一部分职能。

到了20世纪7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新制造(加工)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技术群落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被称为当代新科技革命。当代新科技革命是20世纪自然科学革命发展的产物,也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继续与发展。当代的新科技革命基本上属于技术革命,按照时间和历史的发展顺序应该是第四次技术革命。我们将这次技术革命的时间定位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因为较前几次技术革命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而言,这次技术革命是进一步的信息化。1971年大规模集成电路作芯片的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普及奠定了基础,从而为实现信息化创造了条件。这次技术革命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几次技术革命相比,内容更为深刻、丰富,反响更为广泛、强烈。

正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发生了更为深刻的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当前人类面临“第三次浪潮”的冲击,即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现代科学技术带来产业结构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以农业为主,包括林业、渔业的第一产业和以制造业为主,包括采矿业、建筑业的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及就业人数相对下降,而通讯、运输、贸易、金融、教育、科研、咨询等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发展迅速。据统计,到70年代后期,美国、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人数的总和。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急剧发展,呈现出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工农业生产被新技术所武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资料得到有效利用,原材料和能源得到节约,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生产的专业化,使分工协作不断发展。除此之外,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50%—80%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和熟练劳动力。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给产业结构带来的变化还有: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传统工业在新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得到改造;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等等。所以说,当代的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起点,是19世纪末X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些发现,打开了原子结构的大门,突破了原子基石论,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问题,拉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帷幕。强烈冲击着原子作为宇宙基石的传统观念,揭开了人类对于原子内部世界研究的序幕,开辟了现代科学发展的道路。

现代物理学革命的基本内容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1905年,爱因斯坦以自然科学大革新家的精神,提出了根本不同于牛顿的空间、时间理论,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0年以后,他又把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推广到非惯性系,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相对论的产生,是自然科学领域中关于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的根本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就不仅深刻地认识了宏观物体运动现象,而且得以进一步去研究微观高速过程。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1905年,爱因斯坦用量子概念解释了经典理论无能为力的光电效应,创立了光量子论,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使物理学界逐步认识到量子现象的客观存在。1923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提出物质波理论。1926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把德布罗依物质波思想加以发展,建立起波动力学。与薛定谔差不多同时,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从另一方面开拓了原子结构理论的新局面,建立了矩阵力学。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人们通称它们为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客体的基本运动规律,使人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只承认连续性和机械决定论的经典观念,论证了连续与间断统一的自然观,揭示了物质世界中统计决定论的因果观。除物理学革命外,20世纪以来,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各领域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基础科学一系列新突破的基础上,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开始了一次新的世界性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到达高潮,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并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主要标志是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的发现和利用,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理论成果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193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重核裂变链式反应,从实验上证明了原子能利用的实际可能性。194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原子能最初用于军事部门,50年代开始和平利用。原子能是人类过去所不知道的一种全新能源。它的发现和利用,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人类征服自然力的又一次伟大的动力革命。如果受控热核聚变技术能够突破,则人类将获取几乎永不枯竭的新能源。

人类的探空活动,大致经历了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几个阶段。1957年,苏联成功地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空,标志着空间时代的到来。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将两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空间技术的兴起,使几千年来人类邀游太空的幻想变成现实,开拓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途径,进而影响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它不仅对人类征服地球外空间,而且对人类遥远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20世纪最伟大的技术创造是电子计算机。它从1946年问世到今天,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等五次换代更新。现代电子计算机不仅具有计算精度高、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具有一些逻辑思维功能,并向高度模拟人脑思维活动的方向发展,是人类认识和开发自己大脑内部的一场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发展规模之大,发生作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现代科学的发展明显地出现了这样的趋势: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学科的门类越来越多。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的情况越来越复杂,涌现了大批所谓边缘学科,这些边缘学科往往成为最活跃的生长点。与此同时,不仅出现了许多综合性的学科,所综合的范围越来越大,即所谓科学整体化的趋向越来越明显,而且产生了一些横断学科,它们的应用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知识领域,即所谓科学的横向整体化。另外,大量的数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科学的数学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应当认为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的知识领域更加宽阔、更加深入的表现,是对客观世界认识能力提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反映。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一批高新技术的产生。新科技革命具体表现为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三大学科为前沿,其中,最富时代性、象征性、先导性和重要性的高新技术有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工程。它们构成了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

信息技术主要指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技术。它在新技术革命中处于核心和先导地位。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微电子技术是微小型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制、生产以及实现电子系统功能的技术体系。目前,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诸如现代通信、计算机技术、医疗卫生、环境工程、能源、交通、自动化生产等各个方面。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是当代电子技术的重大突破,引起了电子技术领域的革命。

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核心,可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工业控制、情报检索、企业管理、商业管理、交通管理等领域。通信技术包括数字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内容。数字通信可以高速完成复杂而大规模的信息传输任务;光纤通信可以传递电话、传真、彩色电视和计算机数据;卫星通信广泛用于国内、国际通信,包括军用通信、海事通信和电视、广播的中继等方面;移动通信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人员流动性强的需要。网络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电脑、通信和媒体的大联合,互联网为世界各国网络群所联成的一种网络,该网络不为任何一个国家或公司所独有,而是全人类共享的信息资源,在人类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工程是应用现代生物科学及某些工程原理,将生物本身的某些功能应用于其他技术领域,生产供人类利用的产品的技术体系。生物工程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内容。

基因工程是一种在分子水平上直接改造遗传物质的新方法,其原理是:将所需的某种生物的基因,即目的基因,转移到需要改造的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使目的基因在那里复制和表达,从而达到改造生物或创造生物新种类的目的。

细胞工程是指通过细胞或原生命体融合技术,或染色体重组,或个别染色体添加、置换或拼接等技术,以获得能用于生产的新物种或新品种,以及通过细胞与组织培养进行生产的一切技术体系。包括细胞融合(细胞杂交)、细胞拆分、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以及基因导入等。它突破了只有同种生物才能实现杂交的限制,为改良生物品种或创造新品种开创了广阔前景。

酶工程主要是利用生物酶或细胞、细胞器所具有的某些特异催化化学反应的功能,通过现代工艺手段和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产品的技术。包括酶类的开发生产、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酶分子的化学修饰技术、固定化酶反应器的研究和设计、酶的分离提纯技术等。

发酵工程也叫微生物工程,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通过现代工程技术手段生产有用物质,或者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技术。发酵技术的应用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利用菌体细胞;二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

材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新材料主要包括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光电子材料和纳米材料。重要的新型金属材料有铝、镁、钛合金以及稀有金属等。高分子材料可分为合成橡胶、塑料化学纤维。由于高分子在化学组成和结构上的不同,因而具有多种性能,用途十分广泛,已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钢材、木材、棉花等天然材料。复合材料是有机高分子、无机非金属和金属材料复合而成的一种多相材料,它不仅能保持其原组分的部分特性,而且还具有原组分所不具有的性能。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有工业陶瓷、光导纤维和半导体材料。光电子信息材料包括光源和信息获取材料、信息传递材料、信息存储以及信息处理和运算材料等。纳米材料,“纳米”是长度单位,科学家发现,当物质的结构单元小到纳米量级的时候,其性质会发生重大变化,不仅可以大大改善材料性能,甚至会有新性能或效应,而利用这些纳米结构材料制成器件或制品会引起诸多工业、农业、医疗等方面的重大变革。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出现能源短缺问题,世界各国普遍加强对新能源的研究与开发,从多方面探寻发展新能源的途径,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其中,以核能、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的利用最引人注目。核能(原子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太阳能是一种巨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氢能是不久的将来作为替代石化类二次能源中汽油、柴油的一种最有希望的能源。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一种天然能源,地球本身是个大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热能的利用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地热能发电和地热能采暖。此外,对生物能、风能、海洋能也在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也是高度综合的现代科学技术。它主要包括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航天等内容。人造卫星是指人工制造的被加速到超过8千米∕秒后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的无人飞行器。人造卫星种类很多,总的可分为科学试验卫星和应用卫星两大类。宇宙飞船即载人飞船,它是能保障宇航员在外层空间生活和工作以执行航天任务并返回地面的航天器。它可以独立进行航天活动,也可以作为往返地面和航天站之间的“渡船”,还能与航天站或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联合飞行。

空间站又称航天站、太空站或轨道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员巡访,长期工作和居住,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的载人航天器。它可作为科学观察和实验的基地,并可用来给别的航天器加燃料或从上面发射卫星和导弹。航天飞机是可重复使用的、往返于太空与地面的载人飞行器。它综合了火箭、飞船和飞机三者的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航空航天飞行器。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在太空从事各种探测、试验、研究和生产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系统由载人航天器、运载器、航天器发射场和回收设施、航天测控网等组成。

海洋工程包括进行海洋调查和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空间利用,涉及许多学科和技术领域,它主要表现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源发电技术等方面。为了开发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必须克服水体的障碍,具备与陆地不同的技术,即具备不同于陆地石油开发技术的海底石油和天然气技术,包括平台技术、钻井和完井技术、输送技术。

建立在现代海洋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海洋养殖业已成为一大产业,其蕴涵的潜力完全使人相信海洋即将成为人工生产蛋白质的重要基地。现代海洋水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首先是开发海洋“牧场”,积极发展“栽培渔业”,使各种人类需求的海洋动植物资源生产人工化,达到稳产高产。其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发现、开辟新的海洋渔业资源、改造和发展传统的捕捞业。

海水淡化是解决地球缺水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海水淡化是新技术革命的内容之一。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有: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冷冻法。海洋能源发电技术是指利用海洋中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和盐差等蕴藏的丰富能量发电的技术。潮汐发电是利用海水涨落潮差的能量,通过水库控制海水的落差推动水轮机,进而带动发电机。

总之,新的科学技术从基础理论科学到应用技术科学都发生了一系列革命,规模大、波及面宽、速度快、影响广,触及到社会各个方面,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这次汹涌的大潮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表现为综合化趋势,一方面,科学与技术各学科不断分化,另一方面其相互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这就在专业化高度分化的同时呈现出综合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科学技术是这样,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科学技术更加如此。这种综合化趋势越发增强,并且导致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体系的形成。科学技术的幼年期,各学科是分立的,界限清晰而且彼此的联系比较少,但到了这种“综合的时代”,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界限则越来越模糊不清,而与综合化趋势相应的问题就是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计划化”问题。科学技术综合化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大规模化,就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对科学技术进行有目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计划目标。由于在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及其研究规模的大型化和计划化的驱使下,所谓“大科学”与“高技术”就诞生了。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在各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新要求,并且为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科学的进步,迅速转变为强大的技术力量,并形成直接的生产力,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说古代科学基本上与技术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经验性的,近代早期科学大体上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与技术大体平行发展,那么现代科学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经常走在技术的前头,据统计,由于采用科学技术成果而实现生产力的增加,20世纪初为5%—20%,到70年代,80年代已达到60%—80%,有的产业部门则为100%。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与技术,基础与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哲学与数学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技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成同一整体。从科学理论的提出到技术方法上的突破再到生产实践上的应用,往往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个转化序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向社会各个方面全面渗透,科学技术通过不同方式进入生产过程,其作用将越来越大,其步伐将越来越快,社会将更加科学技术化。与此同时,正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联系,它本身的发展就需要有多方面支持,并与社会生产的状况息息相关。当代科学技术不再是以个体劳动形式为其研究特点,而往往是有组织的社会化集体劳动,政府的支持,基金资助,科学技术也更加社会化,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

二、持续创新:科学与技术的耦合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基础上,科学开始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整体,出现了科学整体化的趋势;科学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日益扩大,科学已经形成一个重要而又庞大的社会建制,出现了科学事业社会化的趋势;科学与技术更加密切地结合和技术科学的兴起,使科学通过技术越来越迅速地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也使技术对科学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现代出现的主要新技术,基本上都是科学的自觉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彻底突破了以分析为主的传统,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所提供的整体性、综合性新方法,正获得广泛应用。

总体上看,当代科学技术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学科分化越来越细,许多学科有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交叉,往往在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的关节点上生长出更新的、更具有优势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学科群。当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形成标志着科学技术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辩证统一,当代科学技术就是在这两种矛盾过程中不断进化发展。在整个过程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尤其是当代工业技术的出现,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不断创新基础上的,技术体系的加速发展带动了其他体系的转变,例如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变化。

众所周知,科学和技术既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又有差异性,各自按照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科学的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有所发现,从而增加人类的知识财富。技术的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有所发明,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科学和技术的成果在形式上是不同的。科学成果一般表现为概念、定律、论文等形式,而技术成果则以工艺流程、设计图、操作方法等形式出现。科学产品一般不具商业性,而技术成果可以商品化。科学是认知层面上的,技术是实践层面上的。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使用技术是运用相关的科学原理对世界加以改造。技术有较强的目的性、社会性、多元性。技术都有一个具体的实际的目标,即要取得一个具体的成果,或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对普遍规律的科学阐述。以往技术发明的一大部分不是依据科学知识,而是根据直觉和实际经验取得的。技术中包含着科学,虽然技术的实用目的往往使人忘记技术中的科学依据。技术的需要往往成为科学研究的目的,而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古代,技术主要是一种实践技艺的集合体,缺乏自觉的理论依据,因而这种在人们对知识的归纳、论证尚未形成一种科学系统时,正是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的发展成为可能。但是到了近代以后,从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史来看,科学的新发现孕育和带动技术的创新,科学革命往往也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动力和先导,而技术的演化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系统化、越来越受到有意识的控制,换句话说,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起到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作用。科学与技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已成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特点之一。显而易见,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边界在今天已经日益模糊了。

与以往相比,近现代以来的重大技术进步都是以科学为主导的,是经验累积所不能达到的。20世纪出现的一些高新技术,如核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等,都是在科学发现、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取得的。反过来,技术进步也加速了科学的发展,新型材料、电子设备和仪表的问世提高了科研工作的速度和可靠性,计算机技术更已经居于科学活动进程的核心地位。具体而言,在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生产经验起到了先导的作用,科学原理是后来被引用进来只起到辅助的作用;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理论起到了先导作用,但科学和技术之间分工比较分明,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要求助于经验;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技术是在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较为密切,但仅仅限于某些领域的联系,尚未全面展开;而在当代的这次技术革命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与以往有了大大的不同,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化,主要是指科学加快了向技术的转化,科学研究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支持;二是技术科学化,主要是指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来兴起的高新技术群落,都是建筑在现代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此外,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中,需要不断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技术才能够继续向前推进。另外,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原子能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等“称谓”。而在最近的科学技术探索中,例如探索地外生命的“惠更斯”号探测器,于2005年1月14日登陆土卫六,这就不单是技术层面的,从根本上更多地可以说是科学探索层面上的,是科学与技术两个层面上的结合。因而从这些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看,我们把目前正在进行中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也称为当代新科技革命。

今天的现代技术在参与现实世界构建中,对任何事物的构造都是从技术生产出发的,而其他的构造视野则逐渐被技术进步消除,技术成为技术科学。在这种单纯的技术构造视野中,以往的一切正经历着一种物质化、齐一化和功能化的变迁过程。在这个构造过程中,技术通过物质化、齐一化、功能化的方式正展现出这样的世界图景:任何存在者,包括人本身,都被看成是只具有单一技术功能和意义的、无个性的单纯材料和物质。现代技术,尤其是当代的工业技术的不断持续革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一。为此,海德格尔指出,现代技术内在隐藏着一种力量,它决定了人与存在着的东西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认识的中介和手段,而且其本身已经深切地参与到自然、现实和世界的构建之中。

总的来看,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和技术的密切关系成为当代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甚至改变着科学发现自身的条件。现在,科学发现转化为技术革新的时间跟以前相比大大缩短,例如,电话应用是花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电视是12年,晶体管是5年。这就说明在经济—科学—技术之间出现了新型关系,经济上的需要成为推动科技革新的重要力量。过去,一项发明需要等到技术、经济以及社会等很多条件成熟以后才能被实际应用。然后,随着技术发明的应用,革新才能随之而产生,但是今天却是革新的需要促进发明。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指出,在经济需求的作用下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革新的转化时间的不断缩短,就促使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日趋耦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