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市场行情现状分析

国际市场行情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陷入了经济危机,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2.6%,略高于2013年2.5%的增长。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有国民产出水平、工资水平、通货膨胀率和其他因素。奥肯定律描述了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与失业率间的关系。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

2008年的美国的次贷危机使得全球陷入了经济危机,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2.6%,略高于2013年2.5%的增长。增长步伐存在明显的国别差异,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结构调整仍然没有结束,拖累着全球增长。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最新发表的《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显示,2014年世界经济继续缓慢增长,预计2015年和2016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3.1%和3.3%。

一、失业率就业率分析[3]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就业率为用于测量可工作年龄的人口(15岁至64岁)中雇员的比率,即就业人数与人口的比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当一个人在最近的一周内,如果在“可收获的”岗位上工作了一小时以上,即为被雇用。就业率可衡量一个经济体创作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通常与失业率共同用于评估劳动力雇用市场的状况。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被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

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ur M. Okun)在1962年提出奥肯法则:失业率每高于/低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增长率将低于/高于潜在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这种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失业率变动百分比=-1/2×(GDP变动百分比-3%)。奥肯定律在提出后的某些时期的确能应验无误,但时至今日奥肯定律的数字已经无法准确预测失业率与GDP的关系,不过奥肯定律所反映的经济增长率越高,而失业率就越低的反比关系依然有参考意义。

新西兰统计学家威廉·菲利普斯(Alban William Phillips)于1968年根据英国百余年(1867—1957)的宏观经济数据,画出了一条表现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关系的曲线,数据以名义工资的增长率与失业率的不能兼容的关系进而推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关系,得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负关系。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交替关系,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影响就业率的因素有国民产出水平、工资水平、通货膨胀率和其他因素。在经济繁荣时期,失业率低,就业率水平高;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国民产出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会直接影响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奥肯定律描述了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与失业率间的关系。工资可以对劳动力供求的变化作出反映,但其调整过程是非常缓慢的,正是调整的缓慢才导致失业的上升和下降,也影响就业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率也影响着就业,菲利普斯曲线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短期内,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向关系,即低水平的失业率伴随着高水平的通货膨胀率。虽然在长期内,长期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它们不存在替代关系,但总体上说,通货膨胀率对就业率的影响是存在的。另外,政府政策、劳动者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等都影响着就业率。

因此,一国的就业率与失业率反映着一国的经济状况。1929年的经济危机下,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 000多万,美国失业人口1 7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2008年的经济危机下,世界许多国家的失业率更是创了历史新高。国际劳工组织在日内瓦发布全球工作报告《修复经济与社会架构》称,全球失业人数2015年将增至2.08亿。报告指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就业率2015年将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而发达经济体则需要到2018年才能回到危机前的水平。

二、金融市场波动和通货膨胀分析

国际经济发展中,资本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市场对各国经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一)金融市场波动分析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影响金融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实体经济因素、货币供应因素、资本流动因素。经济是金融赖以存在的基础,金融市场是为经济运行服务的,实体经济基本可用GDP增长率、工业增加值、进出口贸易额、失业率、消费指数等多个指标来衡量。经济的快速增长往往会带来金融投资收益的增加,不同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关联的程度不同,决定了各市场之间相关性的差异。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应通常是通过预期来实现的,另外,产业、贸易、财政等政策也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明显的影响,某些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的波动溢出。

在一个理想的市场环境下,资金可以随时流向收益风险比最高的金融产品,获得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在现实环境中,各个国家、各个市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资本流动受到若干因素的制约,这就影响了金融市场波动相关的程度[4]

货币供求关系可以决定利率、通胀率等一系列重要经济指标,进而对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如利率下调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盈利,促使股票市场价格上涨;低利率促使资金由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转移,股票价格被推高,债券价格下降;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利率平价机制使利率和汇率建立了密切的联动关系,利率下降会引起即期汇率下降和远期汇率上升。

(二)通货膨胀分析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当前,包括欧元区、日本、中国等多个经济体在内的通货膨胀率持续下行,低通胀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并可能进一步带来通缩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数据,在1990—2013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2014年该数值预计为3.9%;其中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1990—2013年年均通胀率为2.3%,2014年仅为1.7%。而2014年11月最新数据显示,美国CPI和PPI分别同比增长1.3%和1.0%,两项指标均已连续6个月持续下降;欧元区更不乐观,分别为0.3%和-1.3%,PPI已连续17个月负增长;中国CPI和PPI分别为1.44%和-2.77%,PPI已连续33个月负增长,出现工业通缩的风险概率大大上升。目前来看,全球多家国际机构已发布警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最新版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此视为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大威胁。在全球总体流动性资本总体比较充裕、多国继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全球通缩风险却持续增强,这背后既包括世界经济增长迟缓、总需求不足等原因,更突显出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因素:全球经济仍难以摆脱深度调整压力,全球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结构调整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低于预期,产出缺口依然保持高位,一些国家仍然在消化包括高负债、高失业率在内的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同时,由于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导致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和价格总水平下降。

三、国际贸易指标与国际收支分析

企业在进行全球化发展和国际市场调查时,国际贸易指标和国际收支除了战略上具有指导作用,它还涉及企业的经济、政治,影响着企业经营方向的决策,甚至关系到一个大企业的命脉。

(一)国际贸易指标分析

国际贸易的统计指标有:国际贸易额、对外贸易额、国际贸易量、国际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差额。

国际贸易额是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是以货币表示的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由于美元是国际贸易中使用最广泛的计价与结算货币,国际贸易额都以美元表示。对外贸易额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进口和出口的总值,是以货币(本币或美元)表示的一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指标,它包括进口贸易额与出口贸易额。国际贸易量是以商品的计量单位表示的国际贸易规模的指标,计算国际贸易量的原因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额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不能准确反映贸易的实际规模。国际贸易依存度是指国际贸易额占其同期世界总产值的比重,是反映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指标。“二战”后,由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总值的增长速度,因此国际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指标。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提高既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提高,又可以表明其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在提高,受外部经济冲击的风险在加大。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当前的经济状况。

(二)国际收支分析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国际收支危机是指一国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国际收支发生巨额逆差。国际收支危机是一种信用危机,表现为银行或金融机构流动性资金严重不足而发生挤提和倒闭,或者投资者对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丧失信心而导致资金停止流入或大量流出,以及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收支经常处于顺差或逆差的不平衡状态中。当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两项收支相抵后出现巨额的支大于收的差额时,则对外负有巨额的到期债务,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要激增,而国家银行又没有足量的外国货币来满足市场需要,被迫出售黄金或向外国借款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如果各国政府出现国际收支巨额逆差时,不及时采取各种调节政策和调节措施,就会对其经济和政治产生严重影响。

调节国际收支危机的政策和措施主要有:贴现政策、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对本国货币的对外汇率进行法定贬值或促使下浮、鼓励劳务输出、平衡国际收支以及实行外汇管制。

贴现政策是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现在已是扩及对商业银行各种信用支持的利率。一国中央银行以提高或降低贴现率的办法以紧缩或扩充货币投放于信贷规模,吸收或排斥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出入,以达到调节经济与国际收支的目的。外汇平准基金一般由外汇、黄金和本国货币等构成,当某一时期外汇汇率持续上升、本币汇率持续下跌时,就通过平准基金在外汇市场上卖出外汇,买进本币;反之则卖出本币,买入外汇,以此稳定汇率。由于外汇平准基金也并非取之不尽,因此,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或长期性失衡,并使汇率持续升跌时,对平准基金的运用必须谨慎进行。外汇管制是指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政府能通过一定的外汇管制措施来实现本国国际收支平衡、汇率稳定、奖出限入和稳定国内物价等政策目标。

四、国际组织分析

国际组织是具有国际性行为特征的组织,可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各项事务。国际组织可分为两种主要形态:政府间国际组织,成员都是主权国家或其他成员不必为主权国家的国际组织(像欧盟和世界贸易组织);非政府间国际组织(NGOs),任何国际组织凡未经政府间协议而建立,均被视为是为这种安排而成立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包括独立组织、民间组织、第三部门、志愿协会

国际组织在功能上、成员以及成员的标准上有区别。某些国际组织(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是允许所有国家加入的,这样的组织有联合国以及它的下属机构、世界贸易组织等。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是接受世界上某一地区或大陆的成员加入的,像欧盟、非洲联盟、东盟、上海合作组织等。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5]

全球性的国际组织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万国邮政联盟、伊斯兰会议组织、国际刑警组织、国际君主立宪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会、国际民主选举基金会、国际航道测量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几个: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万国邮政联盟以及国际货币基金会。这些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它在促进世界和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为各国提供了对话平台。

世界贸易组织是负责监督成员经济体之间各种贸易协议得到执行的一个国际组织,前身是1948年起实施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秘书处,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截至2013年3月2日,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59个成员。世界贸易组织扮演着许多角色,它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充当着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也是贸易进行谈判和解决争端的场所。它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之一,其成员间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绝大多数,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万国邮政联盟是协调成员国之间的邮务政策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也就是世界邮政的国际组织。每个成员国均同意并接受在相同的条件下处理国际间的邮务职责。万国邮政联盟确立寄信至世界任何地方应有近似一致的一律邮资费率;邮政当局应给予外国与国内邮件相同的待遇;各国应保留国际邮资收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以下三项主要职能来达到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①监督: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和成员国的政策,并跟踪各地的经济和金融情况,在必要时提出警告;②贷款:援助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贷款;③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成员国发展健全的制度和经济政策工具。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6]

区域性国际组织是以区域为依据而建立的组织,如欧洲地区:欧盟、欧洲议会、欧洲自由贸易协会、欧洲空间局、欧洲专利组织;亚洲地区:亚洲合作对话、东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东亚峰会、国际专业管理亚太年会;欧亚地区:独联体、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中亚合作组织、古阿姆集团、黑海经济合作组织;非洲地区:非洲联盟、协约理事会、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非)、南部非洲发展组织(南非)、政府间发展管理局(东非)、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北非);西半球:美洲国家组织、南美洲国家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国家共同体、加勒比国家联盟、东加勒比国家组织、中美洲议会、里约集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大西洋地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太平洋地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太平洋岛国论坛、太平洋共同体;印度洋地区: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北冰洋地区:北极理事会。如图5-2所示。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几个: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区域性组织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力量,从而维护区域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

图5-2 区域性国际组织

1.欧盟

欧洲联盟(欧盟)是根据1993年生效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政治经济联盟,现拥有28个成员国。欧洲联盟目前是欧洲地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观,加强国际合作。欧洲联盟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带动了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利益集团,可以更好地维护成员国的利益。

2.东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是集合东南亚区域国家的一个政府性国际组织。东盟成立初期,基于冷战背景,主要任务之一是防止区域内共产主义势力扩张,合作侧重军事安全与政治中立。冷战结束后各国政、经情势趋稳,并接纳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等加入。

3.非洲联盟

非洲联盟是一个包含了54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是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身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洲联盟于未来有计划统一使用货币、联合防御力量以及成立跨国家的机关,这包括一个管理非洲联盟的内阁政府。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发展及稳固非洲的民主、人权以及能永续发展的经济,除此之外亦希望减少非洲内部的武装战乱及创造一个有效的共同市场,最终目标是建立“非洲合众国”。

4.北美自由贸易协议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是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在1992年8月12日签署的关于三国间全面贸易的协议。与欧盟性质不一样,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是凌驾于国家政府和国家法律上的一项协议。它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并同时宣告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5.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

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成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始设于1989年,现有21个成员经济体。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是经济合作的论坛平台,其运作是通过非约束性的承诺与成员的自愿,强调开放对话及平等尊重各成员意见,不同于其他经由条约确立的政府间组织。

(三)其他国际组织

其他国际组织主要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英联邦、法语国家组织、葡语国家共同体、拉丁语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不结盟运动、伊比利亚-美洲合作组织、伊斯兰会议组织、国际联谊城市、加勒比国家联盟、八国集团首脑会议。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全球34个市场经济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为:帮助各成员国家的政府实现可持续性经济增长和就业,提升成员国生活水准,同时保持金融稳定,从而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其组建公约中提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应致力于为其成员国及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稳固经济扩展提供帮助,并在多边性和非歧视性的基础上为世界贸易增长作出贡献。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设立是出于世界主要石油生产国为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和维护石油收入。1960年9月10日,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商议成立一个协调机构,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它成立的目的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石油政策和价格,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并借机撇除有害和不必要的波动,策划出不同的方法来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价格的稳定;给予产油国适度的尊重和必不可少而稳定的收入;给予石油消费国有效、经济而稳定的供应;并给予石油工业投资者公平的回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