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

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 实现慈善由“输血”向“造血”到“养血”转变——以吴忠为例浅谈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赵永清慈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等7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

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 实现慈善由“输血”向“造血”到“养血”转变

——以吴忠为例浅谈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

赵永清

慈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后,如何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依托沿黄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黄河善谷,以慈善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并要求吴忠市大胆实践,先行一步,为全区作出示范。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吴忠市将慈善与产业有机融合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此过程中,笔者作为吴忠慈善产业规划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就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认真思考,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传统“输血型”慈善的作用和不足

慈善在我国古已有之。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墨子的“兼爱”,道家的“积德”,佛家的“慈悲”、“怜悯”、“布施”等,都体现了慈善的利他价值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慈善逐步由个人的乐善好施向事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慈善事业进入了全面发展提升的新阶段,有关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形成,慈善组织日益增多,慈善活动和志愿服务日趋活跃,参与慈善捐赠的公民和法人不断增加,受益人范围不断扩大。慈善事业为扶贫、救灾、教育、医疗、环保等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对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以及其他社会公共事业和福利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分析慈善事业所承担的功能,仍然主要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贫济困、扶弱助残,是一种传统的救助型慈善。在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同时,又显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

一是慈善机构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比较弱,还没有真正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慈善资金劝募方式单一、数量少,救助面窄,慈善事业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据中华慈善总会统计,目前每年收到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一份慈善公益组织的专项调查显示,全国上千万家企业里,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慈善捐赠。我国人均捐款一度仅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志愿服务参与率仅为全国人口的3%,慈善事业在普及性上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行政色彩太浓。我国慈善领域的垄断,已成为行善的障碍。目前只有中华慈善总会等7家慈善机构是捐赠全额免税的慈善组织。此外,我国的慈善机构都有政府机关为其主管部门,慈善机构的理事会由政府机关推荐、任免。这就导致慈善机构具有“准政府”性质,难以实现慈善事业的专业化,难以成为真正的慈善活动主体。

三是法律政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尚无规范慈善组织的实体内容的法律法规,包括对慈善组织的性质定位、慈善事业运行的政策规范、监督机制及机构组成等方面,即使已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往往也因缺乏具体可操作的配套政策而难以真正落实。

四是慈善捐助公信力不高。有的单位经常组织被动性捐款,引起公众反感;有些慈善机构在管理上存在不少漏洞,对于善款的分配和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信息查询系统,善款的来源、运用和去向等信息不透明,导致社会公众对慈善机构和捐助活动不信任。特别是“郭美美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造成了恶劣影响。

五是公众慈善意识不强。对慈善工作的公益宣传、政策引导还不到位,慈善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群众对慈善工作的了解不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不高。

二、发展“造血型”慈善产业的创新意义与实现途径

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依托黄河金岸、打造黄河善谷的基本要求,就是要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慈善组织互动等措施,打造发展慈善事业的政策洼地、道德高地、投资福地,引进一批慈善企业,建设若干个慈善产业园,培育几个慈善城市,沿黄河形成一个慈善走廊、慈善谷地、慈善产业带,以全新的慈善事业助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是对新时期慈善事业的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大胆创新,其内涵就是将产业经济引入公益慈善事业,使产业与慈善相结合、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融合,变传统的救助型、输血式慈善为现代的产业型、造血式慈善,是慈善事业的一次重大升级。这种创新并不是抛弃了传统意义的慈善事业,而是在坚持慈善精神的前提下,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对公益慈善事业进行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创新发展。

回顾吴忠市一年来发展慈善产业的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发展“造血型”慈善事业必须选择好实现路径。

(一)创新理念是前提

打造黄河善谷、发展慈善产业既是现代慈善的宁夏模式,也是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的模式,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吴忠以打造黄河善谷为契机,掀起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举办慈善产业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全市干部群众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打造黄河善谷符合慈善事业由救助型、补助型、输血型向产业型、发展型、造血型转变的规律,它不仅是关于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而且是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把政治使命、民生情怀、发展理念、慈善事业、社会管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统筹谋划的一项重大决策,必须用创新的理念去落实、去推进。统一思想的过程,就是提高认识、凝聚人心、聚集力量的过程。思想统一的程度,决定着工作推进的力度和速度。没有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就不可能有思想上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就不可能有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发展慈善产业也是如此,只有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才能促进落实。

(二)搭建平台是基础

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发展慈善产业,如果没有园区做载体和平台,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不会形成规模,不会形成气候,更谈不上形成一个产业。基于此,吴忠市将园区建设摆在发展慈善产业的突出位置,结合实际制定了慈善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园区发展规划,重点规划建设了黄河善谷“弘德”和“立德”两个慈善工业园区。弘德工业园以“福利设施、产业项目、技能培训”为主,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立德工业园以创意研发、教育培训、康复服务等功能为主,重点布局文化创意企业。园区供水、供电、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全部由政府负责建设,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慈善产业项目落地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三)政策创新是关键

慈善产业项目能不能落地,不仅要有平台,还要靠政策来吸引。吴忠市创新出台了《吴忠市慈善工业园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征用、税收减免、财政扶持、资源配置、基础配套、慈善企业认定等各个方面,对落户慈善园区的企业进行扶持,用最优惠的政策为慈善产业发展打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和吸引慈善家和企业家入园投资兴业、扶困济贫。同时,推进政策配套,充分利用好国家、自治区关于支持慈善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并坚定不移地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四)招善引资是重点

慈善是招牌,园区是载体,项目是关键。没有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慈善产业发展就无从谈起。发展慈善产业要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扬慈善之名、聚慈善之力、引慈善之资、做慈善产业、促经济发展。慈善产业的招商引资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投资方会把利益作为投资取向的主要条件,但更会强调社会责任感,看重荣誉感。“政府牵头,企业出力”、“招善引资、招善引善、招善引智”,黄河善谷开创了一个多赢的公益和投资模式,随着更多企业进入慈善园区,“招善引资、招善引智”在一个点上的投入,会带来一个全面立体的效果。这种效果体现在综合效益上,不仅能直接增加就业岗位和地方经济收入,还能直接加速行业深化发展,为当地群众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辐射拉动整个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让黄河善谷变成真正意义上兼具公益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黄金善谷”。吴忠作为打造黄河善谷的主战场,把招商引资、招善引企、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加大推介力度,积极对接项目,弘德园区已引进投资项目13个,协议总投资达92.1亿元,立德园区已入园企业28家,总产值达18亿元,新近又引进6家企业,投资总额近7亿元。

(五)组织服务是保证

成立慈善组织并对慈善组织进行必要监督、管理和服务,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大社会责任,也是发展慈善产业的重要保证。吴忠市成立了由书记、市长挂帅的慈善产业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了吴忠慈善基金会,制定了慈善基金会章程,从体制机制上加强了对慈善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依托已启动建设的“宁夏黄河善谷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宁夏)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开展为企业“定向定岗”的订单式培训,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解决企业劳动力短缺问题。

(六)舆论引导是动力

一项“新生事物”的开展与推广,正确的舆论导向必不可少。发展慈善产业需要社会氛围,需要公民慈善意识的增强和社会慈善价值观的形成。吴忠市通过举办多层次的慈善基金募集活动、慈善产业投资环境推介会、慈善产业主题晚会、黄河善谷慈善产业发展研讨会以及评选“吴忠首善”、“慈善之星”、“慈善人物”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公众关注慈善、支持慈善、参与慈善。特别是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在弘德工业园现场录制,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打造“养血型”慈善,从源头上丰富和提升慈善事业的发展内涵

慈善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产物,社会发展无止境,慈善事业发展也无止境。从吴忠市的实践来看,发展慈善产业解决了慈善事业“有保障”的问题,开创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但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更高层次上认真思考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笔者认为还须走“养血型”的慈善之路。

所谓养血型慈善,也可以称作“源头型”慈善,是一种建立在“造血型”慈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至少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具有先进发达的社会管理,能够从源头上减少残障和困难群体。二是具有强大的社会企业群体,能够充分吸纳身障和贫困人口就业,并为慈善事业发展提供稳定充裕、持续增长的资金来源。三是具有完备的慈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慈善资金的规范、透明、高效管理和使用。四是具有全社会普遍关心和参与慈善事业的慈善文化氛围。

发展“养血型”慈善,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科学执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实践活动。如何走好“养血型”慈善之路,实现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有四点思考和建议。

(一)全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残障和困难群体

深入分析残障和困难群体产生的原因和根源,固然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但从社会管理的角度看,低水平生育、环境污染、交通和安全生产事故、重大疾病、暴力侵害、教育落后、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低等,都是产生残障和困难群体的重要原因。发展慈善,目的是让残障和困难群体同正常人一样尊严、幸福地生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目的也是要让包括残障和困难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安定、和谐、体面、幸福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残障和困难群众的产生,就是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最近,吴忠市委、市政府专门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并配套制定了11个管理办法,涵盖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防控、食品药品监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社会矛盾预防化解调处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同时,还编制实施了“十二五”时期生态建设、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科技教育发展等专项规划。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和创新对整个社会的系统化管理,从根本上减少残障和困难人群的产生,保障现有残障和困难人群的生存权、生活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而在源头上减轻慈善事业的承载压力,促进慈善事业更好更高水平地向前发展。

(二)发展慈善产业,培育社会企业群体

吴忠市发展慈善产业的探索实践,为促进慈善与产业的融合创造了典范。通过这种模式,把企业发展与企业责任合二为一,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参与慈善的过程中转化为社会企业,是慈善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伟大创举。目前,这种模式刚刚起步。从未来发展的要求看,关键在于定好标准。

首先是慈善产业的标准。慈善产业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包含了现实的和潜在的所有产业。但在实践中,则要把慈善产业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优势特色产业与慈善的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向慈善产业转化,从而壮大慈善产业规模,提升慈善产业的内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其次是社会企业的标准。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社会企业,并不仅仅在于它吸纳了多少身障和贫困人口就业,还在于它是不是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是不是长期坚持从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慈善事业。因此,要把认定慈善企业、社会企业的标准定好,用这个标准来引导广大企业向社会企业转化。当然,社会企业并不是慈善资金的唯一来源主体,或者说慈善并不单单是富人的事情,但它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可以通过大量社会企业带动社会公众参与慈善事业,形成社会企业与社会公众相辅相成、合力聚集的慈善资金来源渠道。

再次是慈善组织投资的标准。慈善组织的根本职责是管好用好慈善资金,但不应完全局限于此。慈善组织也可以投资兴办社会企业,在欧洲、美国,到处都有红十字会办的企业。在我国这样的模式探索才刚刚起步,应该从政策扶持、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慈善组织投资资本市场和实体产业,实现慈善资金保值增值。这里应注意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定好标准,规范其投资行为。

(三)建立完备的慈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慈善资金规范、透明、高效的管理和使用

首先,要突破慈善组织发展模式瓶颈。调整政府在慈善事业中扮演的角色,改革慈善组织注册登记制度,大力发展企业基金会、个人基金会等非公募慈善组织,逐步构建民间慈善组织占主导的格局。

其次,要突破法规政策瓶颈。加快慈善立法步伐,进一步明确慈善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责任,捐赠人和受赠人的权利、义务,规范慈善捐赠行为。建立政府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媒体、公众监督与评估三位一体的机制,规范慈善组织建立、评估、监督等行为。出台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简化慈善捐款减免税收的相关手续,激发企业和个人向慈善事业投入的积极性。

再次,要突破慈善组织管理瓶颈。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实行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捐赠者和社会公开经费收支情况,让捐赠者明明白白知道每一分捐款的去向。建立慈善组织绩效评估制度,加强慈善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培训和知识更新,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提高办事效率。

(四)加强慈善文化建设,营造全民支持、参与慈善的社会氛围

慈善文化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价值观。弘扬慈善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使社会呈现一种稳定和谐的状态。它包含了平等互助、依法行善、企业公民、慈善无界、开拓创新等一些先进的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加强慈善文化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一要倡导慈善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宣传慈善意识,提升企业品牌的“公益价值”,在开发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引导和帮助企业成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二要积极拓展慈善工作的社会网络。强化慈善事业的社会化观念,建立广泛的社会协作关系,充分利用专业化的社会力量和义工队伍,开发和整合社会资源,不断拓展慈善机构的社会活动领域。三要精心策划组织慈善文化活动。做慈善工作,不仅是物质的救济,更多的是弘扬慈善的观念,塑造人人乐善好施的社会环境。要通过策划举办义演、义拍、义卖、义诊等各种形式的慈善活动,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影响。要通过评选“慈善之星”、“慈善人物”、“慈善大使”,举办“慈善活动周”、“慈善音乐会”、“慈善一日”征文,表彰优秀义工、“慈善大使”、“慈善家”等,倡导慈愿、善行、慈心义举,促进道德文明建设。四要加强慈善事业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新闻媒体、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报道,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慈善宣传成为媒体的“热门板块”和“焦点话题”,形成慈善公益的舆论氛围。要积极开展慈善事业的理论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办好慈善机构的宣传刊物,积极探索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把慈善文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系中共吴忠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