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作为父母要“慈”

作为父母要“慈”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种身份是父亲或母亲,其关键字是“慈”。何谓“心在儿女身上”,每个人的思考都不同。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儿女,不要把儿女作为实现其价值的一个工具。同时,对儿女要严格要求,否则会滑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溺爱子女。

第四种身份是父亲或母亲,其关键字是“慈”。现在有些父母不尊重儿女,把儿女作为实现其价值的一个工具。父母希望儿女考这考那,逼得他(她)没办法,这是不尊重子女的表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溺爱子女。如果把“慈”拆开看,上面是“兹”,意为“在此”;下面是“心”,即心在儿女身上。何谓“心在儿女身上”,每个人的思考都不同。我自己体会就是两条:一是尊重儿女,二是不要溺爱。

梁晓声在题为“当下我们如何作父母”的讲座中,对父母不尊重儿女作了生动的描写:“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很像成功心切的教练,似乎将儿女当作明天的体育明星苗子来培养。又简直像是拳击教练训练拳手,巴不得儿女有朝一日横扫拳台,终成一代拳王,最好还能长久独领风骚。”梁晓声特别强调:“对作为城市平民的父母,对儿女们的期望非常强烈。他们过上好生活的诉求是自然的、合理的,但是再凭自己的余生改变现实已经相当难了,也许连自己也知道已经是不可能了,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内心既怀有期望,有些时候一顺嘴就说出来了,通常差不多是这样‘儿子,爸妈就指望你过上好日子了’,‘女儿,咱们家将来就全靠你了’,即使不明说,也会旁敲侧击,暗示地说。”梁晓声认为:“这类话以不说为好。若能做到永远不说,才是明智的,才是好父母应该做到的。因为这些话,与其说是鞭策,不如说是残酷。那是一些很可怕的话。试想,在升学竞争、就业竞争、职场晋升竞争如此剧烈的今天,把改变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重担,过早地作为一种使命,叮嘱给成长中的儿女,而且还是我们唯一的儿女,这难道不是残酷的吗?在他那么小的时候,你跟他说,都靠他了,这很可怕。”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尊重儿女,不要把儿女作为实现其价值的一个工具。同时,对儿女要严格要求,否则会滑向另外一个极端,即溺爱子女。

关于不要溺爱孩子,来自印度尼西亚的李慧霞的描写引人深思:“我来中国已经九个月了,近四个月来我认识了一家中国人,家里有三口人,一对夫妇和一个女孩儿。女孩儿现在上小学五年级,已经跟妈妈一样高了。……令我奇怪的是这个孩子对她父母的态度。如果她不同意或不愿意做什么,她就对父母大叫大嚷表示抗议。她父亲实在太溺爱她了。有时她父亲买回菜,如果女儿不喜欢这个菜,她就对父亲说:‘讨厌!’怎么这么没有礼貌呢?真让我吃惊!”李慧霞说:“我听说很多中国夫妇溺爱他们的孩子,因为在中国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这是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父母把爱都给了这个孩子。”李慧霞认为:“父母当然应该爱他们的孩子,可是如果孩子从小不爱他们,对他们不好,长大以后怎么办呢?人年纪大了,不能再工作了,需要由他们的孩子来照顾,孩子不愿意照顾怎么办,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要!应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辛苦,让孩子明白当父母是不容易的。对孩子的要求不要百依百顺,不能孩子要什么就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尤其是那些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满足。要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不要什么都靠父母,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孩子爱别人。”李慧霞呼吁:“作为父母要充满爱心地扶养孩子,但一定不能溺爱。爱得过分只会害了孩子。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李慧霞的呼吁十分中肯,为此,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做法。美国的父母从孩子幼年时起,就培养其劳动意识。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己挣!”德国的父母对孩子的事情从不包办,法律规定孩子到了14岁就须承担家里的某些义务,如替全家人擦皮鞋、洗衣服等。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