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种思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两种思路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发展往往是针对某个特定产业而言的。它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

产业发展往往是针对某个特定产业而言的。从短期看,产业发展是指某一特定产业的总量增长和质量提升过程;从长期看,产业发展过程就是产业兴衰过程,这一过程遵循产品生命周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则是针对整个产业体系而言的。然而,没有哪个产业能够独立于其他产业单独发展,如果各产业保持平衡发展,产业结构就不会发生改变,也不会存在有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讨论。因此产业发展或产业升级就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需解决三大问题,即产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升级的幅度和产业升级中断风险的规避等。从国际经验来看,存在两种思路:一种主张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更替,一种主张按价值链路线促进产业升级。

5.1.1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更替

产业结构演变是一个有序的、高级化的过程,也就是新旧产业优势地位不断更替的过程。一般来说,新旧产业更替和转换序列主要有:①从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上看,存在着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再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演变的顺序;②从采纳新技术革命成果的能力上看,存在着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再向新兴与传统相结合产业转换的顺序;③从产业的价值变动看,存在着由低附加价值向高附加价值,再向更高附加价值演变的顺序,等等。

产业一般都会经历一个“兴起—扩张—减速—收缩”的过程。由于各产业生命周期的起点不同,因而在同一时点上各产业之间的增长速度就存在差异。以产业部门增长率为标准,可以判断出各产业在其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在前一时期也许大体接近平均增长率,而在后一时期却远远高出平均增长率的产业,称为发展产业;增长率在两个时期都超过平均增长率的产业,称为成长产业;在前一时期增长率高于平均增长率,而在后一时期增长率大体与平均增长率相等的产业,称为成熟产业;增长率在两个时期中与平均增长率不相上下,或都低于平均增长率的产业,称为衰退产业。从一个确定的时点看,这四种类型的产业部门都是同时存在的。但如果从时间序列上看,这四类产业部门又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原有的老的产业增长缓慢,被新的高增长的产业取代;在逆次的发展进程中,潜在的高增长产业又将跑到前面,代替原来高增长的产业。正是以上这种产业间优势地位的更迭,形成了产业结构的有序转换和高级化。

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就是所谓的主导产业。显然主导产业是本身成长性很高,具有很高的创新率,能迅速引入技术创新,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重大的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处于成长期的是主导产业;处于成熟期的是支柱产业;处于初创期的是先导产业。

长期以来,人们对主导产业提出了许多选择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产业关联基准

主导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引导带动作用,主要通过其关联效应表现出来。主导产业的关联效应有三种形式。一是前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持续发展,必然扩大对相关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等要素的需求,从而带动为其提供这些要素的产业的迅速发展。二是后向关联效应:主导产业关联性强,技术领先,发展快速,能够为其后续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技术,创造更好的条件,感应这些后续产业的发展。三是旁侧关联效应:主导产业的发展,还会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对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地区的市场繁荣、就业面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产业的形成和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

2.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是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表明产品的产品需求增长对收入增长的敏感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产品和行业,其增长速度将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小于1的产品和行业,增长速度将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将促进整个产业保持高增长率,有利于创造更多国民收入。收入弹性系数高的产品的产业部门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占有更大的比重。

3.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这是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后日本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参照了这一基准。它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之比,一般用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比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按生产率上升率基准选择主导产业,就是选择技术进步快、技术要素密集的产业,因此,也被称为比较技术进步率基准。这一基准反映了主导产业迅速有效地吸收技术进步成果的特征。优先发展全生产要素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有利于技术进步、提高创汇能力、改善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提高整个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

4.技术密集度基准

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不仅通过影响产业技术进步来影响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而且具有提高产业增加值率的作用(技术含量高使附加值高)。产业的生产率上升率与就业功能有一定的反向变动关系。综合生产率(TFP)指标,包括了劳动、资本、中间投入等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但劳动生产率毕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会相对减少就业量;而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带来的技术进步、生产率上升率和增加值率,不一定影响产业的就业功能。

5.就业基准

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功能相对较弱。但是,各个产业的实际就业功能及其差别,还取决于产业的发展水平、趋势和特点。从产业的相对就业密度看,一方面是每亿元产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另一方面,可以从产业的资本与劳动力比率来分析提供一个就业机会所需要的资本量。

6.可持续发展基准

制造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性,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物耗和能耗)低和环境污染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通过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来考察,因为物耗和能耗本身就是经济效益的部分内容,而环境污染的大小一般可以通过治理污染的成本反映出来。高污染产业有负的外部性,我们可以将这些产业排除在外。这里主要通过总资产贡献率和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两项指标来考察我国制造业中各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此外,还有比较优势基准、动态能力基准和国情基准,等等。

然而,主导部门的更迭序列不是任意的,而是具有技术的、经济的内在逻辑,呈现出有序的方向性。罗斯托把纺织工业说成是“起飞”阶段古典式的主导部门;钢铁电力、通用机械等是成熟阶段的主导部门;汽车制造业则是群众性高消费阶段的主导部门。主导部门这种有序演变实际上反映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本质上并不是指某些部门比例的上升或下降,而是指技术集约化。因此,只有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出现对其他部门增长有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主导部门的更迭,才能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集约化程度,促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因此,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性是由创新在某一产业内迅速、有效地积聚,并通过部门间的技术联系发生扩散效应来决定的。可见,以创新为核心的主导部门的更迭正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机制。

5.1.2 通过价值链路线促进产业升级

格里芬(Gereffi,1999)关于东亚服装产业的一系列研究,开始了价值链思路下的产业升级研究。这种思路下,一国(地区)的产业被视作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的一部分,产业升级可以看成该国(地区)的企业及产业整体在价值链上或者不同价值链间的攀越过程,其意义不仅仅是统计上的产业结构变迁,更重要的是增加价值获取,以及企业增加值、国家税赋、劳动者收入、企业与国家形象乃至自然环境等一系列条件的改善。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的产业升级,指的是价值链之中或尚未嵌入价值链的企业通过嵌入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动中。升级过程包括各个价值环节内在属性和外在组合两个方面的变动,这两方面都连接在同一链条之中或不同链条之间。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处的功能环节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获得的附加价值,因此要想改变在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必须进行升级。

全球价值链可以分为技术、生产和营销三大环节。在全球价值链下,产业升级的目的是获取技术进步或加强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其形式主要有四种,即工艺流程升级(process upgrading)、产品升级(product upgrading)、功能升级(functional upgrading)和链条升级(chain upgrading),各升级模式的实践形式如表5.1所示(Humphrey、Schmitz,2000)。对于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企业来说,产业升级一般都遵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最后到链条升级的顺序(Gereffi G.,1999)。但这一规律也不是不可改变的,例如,当出现技术创新性突破或政策扶持时,就可能实现非常规的升级轨迹。

表5.1 全球价值链升级模式的实践形式

资料来源:Humphrey,J and Schmitz,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R\].IDS Working Paper 120,Brighton:2000。

工艺流程升级通过整合生产系统或者引入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加工工艺,把投入更为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出,从而保持和强化对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比如传统制造业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就促进了流程升级。产品升级通过提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的效率达到超越竞争对手的目的,具体体现为从低附加值的低层次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中高附加值的更为复杂、精细的产品,比如从衬衫到西服的升级。功能升级是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企业从低附加值价值环节转向高附加值价值环节的生产,更多地把握战略性价值环节。比如,从制造环节到营销、设计等价值环节。通常把从委托加工到贴牌生产,再到自有品牌创造的转换看做是功能升级的基本路径。链条升级是从一条产业链条转换到另外一条产业链条的升级方式。企业利用在特定价值环节获取的竞争优势嵌入新的、更加有利可图的全球价值链。比如,从自行车价值链到摩托车价值链,再到汽车全球价值链的转变。对于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四种产业升级的方式,众多研究表明其内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到价值链条升级这一规律(如表5.2所示)。但应强调指出,产业升级轨迹并不是完全依照这一规律不可改变的,例如,当技术出现突破性创新时,升级轨迹可能突破常规方式。另外,产业升级过程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附加价值不断提升,参与价值链中实体经济活动的环节变得越来越稀少,产业空心化程度也将不断提升。

表5.2 全球价值链产业升级的一般轨迹

alt

资料来源:Kaplinsky R & Morris 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 \[M\].Prepared for the IDRC,2002。

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问题,需要有全球视野和方法。在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一国产业结构已经逐步融入到以国际分工合作为主线的国际产业结构体系之中,其产业结构调整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产业结构调整的延伸,而要以构建开放型的经济体系为导向,形成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整个产业结构重组应当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使生产结构适应国内、国际的市场需求结构及其变化,才能达到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良性循环。全球价值链方法更强调国家发展政策的制定不应仅立足于单一国家视角,而是要超越国界,从更开放、更全面的视角来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以实现国家的战略利益。其理论框架的核心是,通过识别价值链战略环节,根据自身已有条件和价值链的治理模式来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或价值环节,突破价值链升级的瓶颈,根据该价值链的增值路径来安排未来产业发展战略,以此为基础,制定实施反映产业升级规律、符合中国国情的产业促进政策。我国需要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产业升级的实现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这种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将极大地鼓励本国企业去进行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另外,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政府、产业与企业间的互动对于一国产业升级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制度、文化建设是产业实现升级的依托和内生要素。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全球价值链是连续动态变化的,因此,我国产业应不断挖掘自身内生因素,利用集群的自增强效应、积累效应,以主动的方式不断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组织,保持和强化集群在“战略性环节”的竞争优势,提高集群所在价值环节的进入壁垒,最终通过不断地调整嵌入价值链的方式,促进集群实现持续升级。总之,我国需要不断重新审视和调整企业战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以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位置,进一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