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用客户的攀比心理促进成交

利用客户的攀比心理促进成交

时间:2023-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众成交法,即销售人员巧妙地对客户的从众心理加以利用,以促使客户立即购买产品。社会规范的要求,团体生活方式的压力以及人们普遍存在的相互攀比现象是激发客户攀比心理成交法的一种核心所在。否则,不仅不能顺利的促成交易,反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从而给企业的整个销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从众成交法,即销售人员巧妙地对客户的从众心理加以利用,以促使客户立即购买产品。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固有的长期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规范的要求,团体生活方式的压力以及人们普遍存在的相互攀比现象是激发客户攀比心理成交法的一种核心所在。销售人员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强调××也买了,××用的就是这个型号,利用客户的攀比心理可以迅速达成交易。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成绩,朋友之间攀比义气,企业之间攀比效益。所以,巧妙地利用客户的攀比心,是激发客户购买欲望的好方法之一。

在一般情况下,销售人员可以将用户的资料归类,并装订成册,最好是按行业整理成册。这样到客户那里洽谈的时候,有时只需要将装订成册的资料给用户看,并送上一句话:“老板,您看,您与他们一样,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智慧的头脑。他们这样选择了,我想您也一定不甘落后吧?”

只要客户细心并认真地翻看你递给他的小册子,就一定会受到强烈的刺激,并有所心动,接下来,便是如何洽谈签单的关键了。

何洋是一名汽车销售人员,他有自己的一套销售方法,就是在公司的销售记录中,搜寻一些有影响力的客户,把他们购买的车型一一记下来,并且每天都把这份名单随身携带着。

一天,一个多月前来过的贸易公司的蒋总又来了。何洋高兴极了,他清楚记得蒋总中意的是一款尼桑车,之所以没买,是因为嫌价格太高。

蒋总边环顾四周边说:“我上回看中的那辆尼桑,还停在那里,没有谁付下订金吧?”

“哦,那个车啊,客户来了都要看上几眼,好车嘛,但一般人哪买得起,这不,它正等着蒋总您呢。”何洋微笑着说道。

何洋忙取来钥匙,打开车门,说:“蒋总,这样好的车,您应该亲自驾驶一次,只有这样您才能感受到好车带给您的稳重和飘逸感。”

试车后,蒋总对这辆车更加满意,只是仍然觉得价格太高。

蒋总说:“这车确实不错,你看价格上能否再优惠些,或者我是否有必要换一辆价位低一点儿的?”

何洋知道,换车只是蒋总讨价还价的借口。

何洋马上说道:“价格是高了一点儿,但物有所值,它确实不同一般。蒋总您可是做大生意的人,开上它,多做成两笔生意,不就成了嘛。”

何洋接着又说:“哦,对了,蒋总,××贸易公司的林总裁您认识吗?半年前他也在这儿买了一辆跟您一模一样的车,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哦,林总,他买的真是这种车?”

“是真的。林总挑的是黑色的,蒋总您看要哪种颜色?”

“就这个红色吧,看上去很有活力。”蒋总拍了拍车,就这样决定了。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攀比心理,特别是在购买行为中,大多不希望自己表现得比同等地位或者是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差。对于那些知道产品优势和利益,而以各种借口拖延的客户,销售人员可以用客户熟知的人的购买事例来引起他的兴趣,从而激起客户的购买欲望。

一次,原一平把目标锁定在一个性格孤傲的客户身上。他拜访了这位客户三次,客户还是对他不理不睬。

最终,原一平沉不住气了,对客户说:“您真是个傻瓜!”

客户一听急了,生气地说:“什么,你敢骂我?”

原一平立刻笑着对客户说:“别生气,我只是和您开个玩笑而已,您千万别当真。只是,我觉得很奇怪,您比××先生更有钱,可是他的身价却比您高,他购买了100万元的人寿保险。”

这位客户被原一平的话给激醒了,很快便决定购买200万元的人寿保险。

以上案例中,原一平利用攀比的心理将了客户的军,而客户却一反常态地答应了推销员,这就是因为原一平能对客户心理进行精准把握与预测。

“李老板,您附近的鸿发商店刚进了两箱货就卖完了,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拿货了。”

条件许可的话,能给客户看竞争对手的订货单或送货单,则更能打动客户的心。

“不会吧?”李老板半信半疑。

“李老板,我骗您有什么好处呢。”销售人员微笑地看着李老板,说:“您看,这是鸿发的送货单,另外几张订单是其他商铺的。您的店铺比鸿发要大,如果早拿货的话,应该比鸿发商店的生意好很多。”

李老板有些动心,开始犹豫了。

“这样吧,您是刚开始试销这种产品,拿一箱先试试,好销了,再多拿几箱。”

“好吧,就先拿一箱……”

“从众”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者是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社会认可作用的一种表现。而应用到销售中,它又是销售人员影响潜在客户购买的一个诀窍。利用人们对榜样和名人的从众心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销售人员所举事件应该是真实的,数据必须准确,切忌凭空捏造,欺骗消费者。否则,不仅不能顺利的促成交易,反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从而给企业的整个销售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