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速增长的环渤海经济圈

加速增长的环渤海经济圈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简单地说,环渤海经济圈即环绕渤海沿岸的经济增生带。此次会议标志着环渤海经济圈正式诞生。环渤海经济圈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27.5%,出口额占全国的18.7%,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的45.3%,珠江三角洲的90%。政策利好与产业北上,令环渤海经济圈迎来了又一次崛起的战略机遇。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扶持下,凸显凝聚力量的环渤海经济圈未来发展前途光明。

简单地说,环渤海经济圈即环绕渤海沿岸的经济增生带。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规划,直到长三角与珠三角相继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发建设才显得紧迫起来。2001年10月,由清华大学两院院士吴良镛主持,100多名专家参与论证的《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得通过,“规划”提出以京津为两核、唐山保定为两翼、廊坊为腹地、涉及环渤海部分地区一体化的规划设想,这就是环渤海经济圈最早的雏形。

此后,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2月12至13日,召集京津冀发改委在廊坊达成了加强京津冀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廊坊共识》;三个月后的5月21日,又在北京召开的由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山东环渤海七省市区领导同志参加的“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并达成三点共识:一是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二是召开五省二市副省级会议,正式建立环渤海合作机制;三是鉴于河北廊坊的区位优势,将合作机构的日常工作班子设在廊坊。

作为落实“5·21”北京共识的一项重要举措,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牵头召开了环渤海地区五省二市政府副省级领导及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商务厅、研究室负责人等参加的环渤海七省市区会议。重点围绕建立环渤海地区合作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磋商,并达成了《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此次会议标志着环渤海经济圈正式诞生。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一般认为,环渤海经济圈包括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秦皇岛、唐山、廊坊、北京、天津、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共18个城市。也有观点认为,环渤海经济圈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也就是三省两市的“3+2”经济区域。

此外,按照泛环渤海经济圈来计算,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三省二市,同时可辐射到山西省及内蒙古中部和东部盟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的12%。共有157个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总人口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以京津两个直辖市为中心,大连、营口、秦皇岛、唐山、东营、烟台等沿海开放城市为扇面,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为区域支点,构成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经济、文化、国际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密集的城市群落。虽然关于环渤海经济区域“外延”的看法不一,但都认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总体来说,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密集的骨干城市群优势,这些优势同时集中地表现为环渤海地区加强东北亚地区国际开发合作的独特区位优势。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与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中国经济第三极,被业界认为10年内“最后机会之地”的黄金地段。

2010年,环渤海经济圈GDP为8.7万亿元,经济增长率达13.86%,中小企业户数300万以上(全国1023万户)。环渤海经济圈社会消费品总额占全国的27.5%,出口额占全国的18.7%,其经济总量相当于长江三角洲的45.3%,珠江三角洲的90%。如果按泛环渤海经济圈来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2.07万亿元,年均增长16%,在总经济总量上超过珠三角经济圈名列三大经济圈第二位。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已定位为打造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航运中心、金融试验区、国际物流中心、高新技术中心、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等七大区域功能中心。此外,国家相关部委、环渤海地区当地政府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与措施优惠改善投资环境,一是允许在该区进行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循环经济发展等方面先试先行;二是在基础建设、科教文化、智力引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扩及环渤海经济区所有省区,并从财政收入中拨出巨额资金兴建包括交通、水电、通讯等方面基础设施;三是国家给投资渤海经济区的企业较大税收优惠,如“三免一减”税政等。

政策利好与产业北上,令环渤海经济圈迎来了又一次崛起的战略机遇。特别是2008年以后,外向型经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国内的投资已开始向内地转移,环渤海经济圈成为产业转移的受益地区,整体经济形势一直处于增长状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框架下对环渤海地区的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圈、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沿海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为环渤海地区进一步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扶持下,凸显凝聚力量的环渤海经济圈未来发展前途光明。伴随着中国投资走向和经济重心北上的趋势,整个环渤海地区在“十二五”期间,甚至未来十年间,将进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接续长三角与珠三角南部巨龙的腾飞,北部财富走廊正在形成!

[延伸阅读]两湾合作论坛简介

两湾合作论坛(英文:Two-Gulfs Cooperation Forum,缩写TGCF),为非盈利性、定期定址的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合作会议;由中国环渤海湾地区和海湾国家地区共同参与,每年拟定于5月28日至30日举办年会。会议将通过《联合公报》《指导原则》等文件,为政府、企业及专家学者等提供一个共商经济、贸易、社会、环境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

两湾合作论坛首先起始于中国与海湾六国之间的国际会议,其次再提升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有关伊斯兰国家工商界、企业界和学术界知名人士,就区域经济合作,推进相互之间友好往来和经济发展为目标的高层次对话平台。

两湾合作论坛作为一个非政府、非盈利、开放性的国际会议,是以平等、互惠、合作和共赢为主旨,立足中国环渤海湾和阿拉伯海湾,推动各国间的经济交流、协调与合作;同时又面向世界,增强中国、阿拉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话与经济联系。

两湾合作论坛在双方协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要在海湾六国区域内安排建立对等的总部大厦和举办相应的论坛,这样既可以加大双方往来的密度和友谊,也有利于加强双方务实合作的节奏和效益。

论坛目标任务:

第一,为政府要员、商业领袖、企业精英和经济知名学者提供非官方色彩的高层对话平台,以增进各方了解,着力合作,减少摩擦,扩大和深化贸易和投资联系。

第二,推动中国与海合会各国建立中阿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州,扩大和深化各方伙伴关系。

第三,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合作增添实质内容,并大力推动双方的务实合作项目。

第四,为中国与海湾地区企业寻找合作机会提供交流平台。

第五,为中国与海合会各国的经贸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咨询等多项服务,并引导企业在符合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的轨道上开展对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

第六,通过宣言研究报告等形式,向有关国家政府和社会就发展中阿经贸建言,引导形成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

论坛运营构想:

第一,经常性地举办各种会议,如论坛大会,展览活动、研讨会、座谈会和讲座,讨论贸易、投资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大问题。

第二,安排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地方政府、商业团体的交流活动,协助、推动建立伙伴关系。

第三,为有意向企业安排单个或组团考察访问,开辟商业机会

第四,独立或合作开展有助于实现论坛宗旨的各类研究活动,通过公开发布信息和客户专用报告等形式为发展两湾地区经贸提供指导咨询。

第五,开展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近期重点是在中国举办阿拉伯语培训,并探索向海湾国家输出汉语培训师资和服务,以及为企业管理人员开办相关培训班;中长期目标是成为中国和海湾国家大学生、商学院学员等的实习培训中心,为中国与海湾地区企业界选拔培养人才服务。

第六,投资开发建设两湾合作论坛总部——“两湾明珠大厦”,作为论坛永久会址,以及中国与海湾国家之间的开展经贸活动及商贸服务的中心。

注:海湾(又称阿拉伯湾或波斯湾),位于亚洲西南部,是介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之间的一片狭长的海面,全长1040公里,约有25.9万平方公里。海湾地区总面积约为48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18亿,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绝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海湾地区包括8个国家,即海湾合作委员会(GCC)6个成员国(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巴林和卡塔尔)和伊朗、伊拉克。

(引自:两湾论坛http://www.catgcf.com/gylt/ltjs/index.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