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外文化差异与涉外礼仪

中外文化差异与涉外礼仪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涉外接待中,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二)饮食礼仪差异谈及中外文化的差异,就必然会谈到饮食。男女双方均可主动邀约,通常男性较主动。但在中国男女约会一般是男士买单借此显示男士的大方气度。

在涉外接待中,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中外文化差异表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历史、地域、风俗习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国人与英美人往往对同一事物的思维、理解和看法不尽相同。而这些差异则必然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国家礼仪。

当今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进程在逐步加快,涉外接待人员要想成功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从文化层面理解和认识不同的国际礼仪,做到充分尊重别国的文化和生活,及时调整自己的礼仪行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最终顺利出色地完成涉外接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不仅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一)时间观念差异

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差异反映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心理倾向和文化沉淀。如何对待时间,如何利用时间、使用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中西方文化之间进行跨文化交流。通过比较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可以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实效性。

1.在中国,人们对待时间一般比较随意,比较灵活,事情的完成不必受日程的强制限制。中国人善于同时完成多件事,注重审时度势,行动的每一步都依周围环境随机改变。而西方人的时间观念尤其强烈,他们做任何事都有非常严格的日程安排,时时刻刻都保持着异常紧张的时间观念,事件本身已经深深地制约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只要你跟对方关系不错,不论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打搅对方,在任何时段都可以联系对方,这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看来也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在西方晚上九点之后到第二天七点之前,这个时间段除非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一般不得随意打搅别人,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不得体的。

2.在国际交流中,尤其是商务活动中,中国人一般不重视预约,我们随时都有亲朋好友来访或是随时拜访别人。有时候即使预约也很有可能不遵守预约时间。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预约,并且会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安排活动。在拜访前仍应事先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免自己的“随时”而造成别人的不便。

3.在一些商务谈判中,中国人一般比较注重感情投资,在进入主题之前先宴请或者赠送礼物,在酒桌上达成协议,商务活动一般进行的比较慢,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喜欢开门见山,且在谈判中不喜欢停顿或者保持沉默,习惯于速战速决。

4.在西方,若接到请柬上印有“R.S.V.P.”的正式邀约,不管自己去与不去都要电话通知对方;如果请柬上只印有“Regretsonly”,此时只有不参加时才须通知。接到邀请,要回柬致谢;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把握能够赴约,不要轻易应允;若不能应邀要及时说明理由,并致歉意;若临时不能赴约,务必要电话通知,绝不可让人久等。

(二)饮食礼仪差异

谈及中外文化的差异,就必然会谈到饮食。饮食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在涉外接待中,宴请接待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却造就了不同的饮食风格和饮食习惯,所以我们有必要仔细了解这些差异,并将这些差异灵活应用到涉外接待中。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文化的深层次原因,更能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中国人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在追求营养价值的同时也非常注重饮食的口味感,因此,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器俱佳”。然而,西方人是一种理性的、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饮食追求科学搭配,营养均衡,菜肴的“色、香、味”是次等要求。他们喜欢清淡少油、原料新鲜的食物,只是将饮食当作一种摄取营养的手段,吃得比较简单,不会过分地追求口味。

2.在中国餐桌上,热食占相当大的比重,基本上除了正菜前的小菜是冷食外,全都是热食。在中国人看来,趁热吃才能吃出菜的味道,菜凉了就会少了很多味道。而西方人比较偏爱冷食、凉菜,冷菜拼盘、色拉、冷饮等都是餐桌上的“宠儿”。西方人还比较喜欢生吃蔬菜,除西红柿、黄瓜外,洋葱、绿菜花也同样会生吃。

3.在烹饪技艺上,中国强调烹调是一种艺术,中国烹调方法奇多,溜、焖、烧、蒸、炸、烩、炒、炖等无所不有。而西方的厨师工作是一项非常机械的工作,烹饪的全过程都要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进行,只要营养足够,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4.中西方的餐具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西方人习惯用刀叉,一般会分吃,而中国人惯用筷子,习惯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

5.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喜欢很多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有说有笑,共同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

6.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现在国际惯例是以右为尊,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男女要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而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宾客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宾客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

7.请客吃饭也是各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男女交往在西方是比较开放,约会看电影吃饭也是非常普遍。男女双方均可主动邀约,通常男性较主动。可以各自付账也可一方请客。但在中国男女约会一般是男士买单借此显示男士的大方气度。

8.吃西餐的时候,西方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而在中国,酒是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喝。

9.在商务活动中,中方喜欢安排圆桌筵席,美味佳肴置于中心,与宾客相互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形式上形成一种团结、礼貌的气氛。西方的宴会则讲究优雅温馨,富有情趣和礼仪,气氛自在而随和,像是在自己家里吃饭一样。通过与邻座宾客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10.在西方,上门做客不可早到,如果早于约定时间到主人家,主人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接待你,你的早到使得主人忙乱不堪,反而失礼。可以迟到5~10分钟给主人留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而在中国,宾客一般会提前几个小时到主人家,女士会帮一帮女主人准备饭菜,男士们则在一起聊天、看电视。饭后可能还要聊聊天、拉拉家常。在外国,上门做客时最好带一些小礼物,可以给小孩子带一些小礼物,给女主人准备一束鲜花,也可以带一瓶酒等,但一般不会是昂贵的礼物。做客时也不宜久留。

11.在用餐过程中我们一般喜欢劝宾客多进餐,替宾客夹菜劝酒,而宾客按习惯会推辞一番才接受主人的盛情。西方人很直白,在西方人家里做客,当主人问你是否要喝茶、咖啡或酒时,你若是需要,就说:“Yes,Please.”如不想要,就说:“No,thanks.”不可一味客气地百般推辞,要真是这样,就别指望主人会给你斟酒了。

(三)言语文化差异

各国不同的发展历史造就了不同的言语文化,而不同的言语文化差异又会造成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1.中国一向讲究谦虚、卑恭,所以中国讲究贬己尊人,即将自己贬低,以显示对他人的尊敬。如称对方为“您”,称自己的家为寒舍等,在别人夸奖自己时,自己也要表现得很谦虚,一般会用“谢谢夸奖”“哪里哪里”“还不够好”“您夸奖了”等词语来回应,而在外国,尤其是美国,一般会对夸奖积极回应,常说“Thank you”。在英语环境中,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分多长、地位多高,you(你)就是you,I(我)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对外接待中,中国人惯用的谦虚对外国人来说是非常不适用的。

2.日常人们打招呼也是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中外差异,在中国,熟人见面一般会说:“吃了没?”“这是要去哪儿啊?”这些都是在中国最平常的打招呼的方式,但是如果用这些话来问候外国人则是大错特错。外国人听到这些话之后,第一反应不是你在向他们打招呼,他们会感到非常奇怪,甚至会产生误会。在西方人看来,这些话是你问他们的正式的问题,需要他们的正式回答,而不是简单的问候语。在西方国家不太熟悉的人碰面打声招呼,只需说:Hi,Hello或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即可;初次见面打招呼用“How doy ou do?”(你好吗?)而不说“How are you?”(你怎么样?)如在路上遇到了熟悉的朋友,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等,但不谈论涉及私人的事情。

3.如果中国人问外国朋友:“Have you had your meal?”(你吃过饭了吗?)西方人会认为你这样问是想邀请他一起用餐呢!而正当他等你邀请他时,你却谈起另外的事,这样往往使对方莫名其妙。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呢?如果你问外国朋友:“Where are you going?”(你要去哪儿?)西方人可能会误解和反感,认为你干涉他人私事。

4.另外,还要注意中外交谈礼仪差异,在我国,人们在一起聊天一般会聊一些家长里短,多半会谈到婚姻、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这些话题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人有亲切感。而在西方人看来家庭婚姻经济收入等话题这些都是私人问题。还有在和西方人交谈时我们要注意,不随便问对方的年龄。所以在涉外接待中要尤其注意这些言辞差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准确接待、正确接待。

5.中国比较注重亲疏远近以及长幼卑尊,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亲近。所以在称呼上要尤其注意,中国人称呼他人时,为了表示亲近,一般会在称呼前加上“老”“小”,比如称“小赵”“老徐”等等,而在外国人看来,他们会认为这是你对他们的歧视。西方人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西方人忌讳别人说自己“老”,在称呼时一般会直呼其名。

6.其他言语差异。

(1)回答对方的感谢时,要尤其注意。服务人员为外宾做了什么事,外宾说“Thank you”后怎么回答呢?有人会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如果把这句话直译为“It's my duty”,就会含有下列意思:服务员本人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们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委婉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适当的回答是“I'm glad to be of help”或“It's a pleasure”表示“我很乐意(为您效劳)”。

(2)去探望病人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吃点水果”“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是在指手画脚。他们一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3)“Please”慎用。一般场合,我们汉语中的“请”会直接翻译成“Please”,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是这样。所以在某些场合我们要慎用“Please”。在餐桌上请别人吃饭吃菜时,一般会用“Help yourself(to something)”,而不用“Please”。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

(4)有人打了个喷嚏,旁边的人有时会说点什么。中国人可能会说“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或开玩笑地说“谁在骂你”;而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5)“Thank you”中外有区分。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不管什么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6)俗言俗语谨慎用。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一般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累极了”是“dog-tired”。虽然在中国,狗也很受欢迎,但是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案例导引

在接待外宾时,小张为了显示对外宾的尊重,特意将自己打扮一番,身上穿着一件漂亮的服装。外宾看到之后,对她说:这件衣服真好看,颜色美极了。此时小张很是高兴,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国习惯回答说:“哪里哪里,这也是我随便搭的。”外宾听到这句话后,面露难色,很尴尬地走开了。小张此时一脸雾水……

案例剖析

在这个例子中,简简单单的一件小事,结果却弄得外宾这么不高兴。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个例子很鲜明地讲述了中国与外国言语文化的差异。听到别人赞扬时,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在中国我们面对别人的夸奖一般都会很谦虚地说声“您过奖了”,这样既显示自己的谦虚,也显示对别人的尊敬。但是在外国,这些就完全不适用了。外国人一般会比较耿直,有什么说什么,在面对别人的夸奖时也会很开心地说声“谢谢”。所以,在这个案例中,小张的话会被外宾认为是在说他不识货,对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惊小怪,可见美国女性鉴赏能力有问题。明明是有褒扬意图的话,在外国人听起来却是在说对方鉴别能力差,由此足以看出说话人的意图和所传达的信息之间有很大差距。

(四)姿势动作差异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种不同的身体信号,这些不同的身体信号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在与外国宾客的交往中,难免会有身体语言的接触。这些身体语言包括人的目光与面部表情、姿势与身体运动等。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身体语言的存在,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这些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也有所不同。仔细地了解中西方姿势动作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涉外接待工作。下面我们将日常工作中比较容易碰到的一些姿势动作差异列举出来,以便于我们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首先是手势差异,简简单单的手,表现出来的意思却可以大相径庭。

(1)竖起拇指这个动作,在中国表示“好”,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伸出小指在中国表示“差”或“坏”,在美国则将拇指朝下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

(2)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另外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导致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

(3)手指放在喉咙上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

(4)挥手,在大多数的国家表示再见,挥手告别;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

(5)在中国和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表示“OK”(可以)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表示深恶痛绝。

2.还有一方面是动作差异,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时而明显、时而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强调随意与自由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

案例导引

在接待外宾用餐时,外宾一不小心将一个精致的碟子打碎了,我们中国接待认为这没什么就冲对方笑了笑,想让外宾不要担心,“不用放在心上”。而外国人看到在场的中国人发出了笑声,觉得更加不是滋味,又生气,又反感。又一个本不该发生的误会发生了,后来经仔细向外宾解释后,这场误会才得以解除。

案例剖析

“笑”——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有着深层的含义。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不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却与外国人的笑含义完全不同,甚至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

上面的这个案例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各国文化都不尽相同,难免会有误会。正如案例中讲的那样,我们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的笑一般是表示“别当一回事儿”,“一笑了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而不是嘲笑当事人,也不是幸灾乐祸。但是对这些文化差异不了解的人,这样一笑会使他们感到不愉快,而且会对发笑的人产生反感。所以,我们在接待外宾时要尤其注意自己的姿势与动作,不要让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产生。

(五)身体接触差异

身体接触在与他人交往时是在所难免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呢?我们应该与对方保持多远的距离呢?各个国家在身体接触方面有何差异呢?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揭晓答案。

中国与外国人由于历史发展以及社会等各种因素,形成了不同的交往礼仪。身体接触在这些礼仪中也是差异比较明显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距离、何时应该接触何时不应该接触,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

1.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在谈话时会习惯性地站得近些,而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向后退。阿拉伯人、法国人、俄罗斯人以及地中海的一些国家中,两个男人也会习惯性地热烈拥抱、亲吻双颊以示欢迎,但是在东亚和说英语的国家,两个男人之间一般很少拥抱,只是握握手。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缺少拥抱,缺少肌肤之亲。在西方文化里,父母和儿女、兄弟姐妹之间、好友之间,从小到大没有间断过拥抱和亲吻。

2.在英语国家里,人们在交谈时,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人,也要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触摸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Oh,I'm sorry”或“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3.在中国,看到小孩一般都喜欢摸摸小孩,或者抱抱他们,这样自己高兴,孩子家长也高兴;但是西方人却不这么认为,西方女性不喜欢别人抚弄她们的婴儿和很小的孩子。不论是摸摸、拍拍、接接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当遇到携带小孩的外宾时,要千万注意不可随意亲吻小孩或者将小孩抱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