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收入决定消费

收入决定消费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也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之所以说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是因为个人对于收入只有两种处理方式:消费,或者存起来。而农民纯收入,则是指农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

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我国也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统称非税支付)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发布机构: 中国国家统计局

发布网站: http://www.stats.gov.cn。

发布频率: 每季度发布一次。

发布时间: 季后13日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用以衡量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通俗地讲,个人收入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薪资、奖金、补贴、存款利息、股票债权的投资收益、租金收入等,以及独生子女补贴、少数民族补贴、低保、帮困补贴、失业救助金等(这块属于“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然后,减去个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法定的失业、医疗等保险基金,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

  之所以说个人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是因为个人对于收入只有两种处理方式:消费,或者存起来。消费倾向(就是指每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高,消费带动的经济活动就越旺盛。比如,100元人民币为可支配收入,90元都用于消费,这90元就称为“消费支出”,10元存入银行,就称为“储蓄”。

  当居民的消费倾向高的时候,通常是件好事,能够带动社会零售品销售总额的增长,通过消费刺激生产的效用来拉动经济活动。但是归根到底,消费的前提在于手里有“可支配的收入”,没钱哪里能消费。我国目前千方百计要拉动内需提高消费,而提高消费的最直接办法就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

  在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被分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两部分。从指标的含义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它是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而农民纯收入,则是指农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这个指标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而农民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

  从可支配的内容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留作追加的生产基金,用于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从两者所反映的实际收入的角度看,农民纯收入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因此,在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进行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全面正确地加以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我国坚持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实际增长7.8%。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非常明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倍之多。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体却只有很低的可支配收入,因此农村消费常年上不去,即使“送家电下乡”之类的刺激措施效果也很有限,我国应有的消费潜力也就无法释放出来。

  这就又牵扯到收入分配的问题了。收入分配是社会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了阐述,明确了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路线图”和重点。兼顾公平与效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要大力提高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