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幸福是否是一种传说

幸福是否是一种传说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名词解释: GNH,即英文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缩写,也就是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数。该项研究认为应当对国民经济核算方式进行改革,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以主观幸福程度、生活质量及收入分配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  “幸福”是一个有极强主观成分在其中的概念。  哥斯达黎加给予自己公民享有幸福的工具。

名词解释: GNH,即英文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缩写,也就是国民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数。更通俗地来说,是考量人们是否“幸福”的指数。

  如果说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我们应该还需要一个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GNH应运而生。

  该指数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不丹国王提出。当时的不丹国王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基于此,不丹政府把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视为国家发展的四大支柱。

  到现在,“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已经逐渐得到国际认同。例如,2008年,法国总统萨科齐组建了一个专家组,成员包括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里茨和阿马蒂亚·森等在内的20多名世界知名专家,进行了一项名为“幸福与测度经济进步”(Happiness and Measuring Economic Progress)的研究。该项研究认为应当对国民经济核算方式进行改革,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经济表现的指标,以主观幸福程度、生活质量及收入分配等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

  世界银行主管南亚地区的副总裁、日本人西水美惠子曾经评价说,世界上存在着唯一一个以物质和精神的富有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之源,并取得成功的国家,就是不丹王国。这个提出“国民幸福感”的国家一直将GNH看得比GDP重要得多。这个人均GDP仅1 000多美元的国家,在世界幸福地图上排名第八。不丹在40年以前还处于没有货币的物物交换的经济状态之下。但是,它一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现在已经超过印度等其他国家,在南亚各国中是国民平均收入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去不丹旅游过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仿佛回到了自己心灵的故乡。

  “幸福”是一个有极强主观成分在其中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幸福感的理解和诠释不同,比如:

  市民张三说:“幸福就是工资再高一点,晚上少加班。”

  职业经理人李四认为:“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要把公司做成一个世界品牌。”

  而学者赵五认为:“幸福感可以理解为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幸福”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配的例句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幸福。”

  然而,对一个国家而言,以GDP为指标创造的经济财富,就能换来国民的幸福感吗?

  对个人而言,收入提高后,幸福就会来敲门吗?

  对企业而言,创利增加后员工就能感到快乐吗?如何实现全民幸福感的提升?

  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究竟生活在哪里才是最幸福的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2009年7月4日,英国非政府组织“新经济基金”进行了一次幸福星球指数调查,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不是国力雄厚的美国,不是富裕的西亚产油国,而是拉美国家。拉美地区的哥斯达黎加荣登世界幸福国家排行榜首位。

  这次调查依据平均人口预期寿命、生活满意度和人口对生态环境影响这三个主要指标给受评对象打分,统计包括了143个国家和地区。人口覆盖面积达到99%。拉美地区哥斯达黎加以总分76.1分而排在第一位,多米尼加排在第二位,牙买加排在第三位。与拉美小国抢眼的表现相反,欧美发达国家纷纷落马,排名落后许多。而中国只以57.1分排在第20位。

  哥斯达黎加给予自己公民享有幸福的工具。这个国家没有军队,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已经成为国家名片。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的是“纯粹的生活”。没有西方国家的暴力和社会不公平现象,也没有西方国家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而经济成就令全球瞩目的中国,幸福指数却没有能和GDP表现一样亮眼。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是3 566美元。1980年以来,中国的GDP以年均9.3%的高速度增长,被称为东亚新的经济奇迹。然而,根据荷兰伊拉兹马斯(Erasmus)大学的鲁特·维赫文(Ruut Veenhoven)教授对中国3次幸福指数的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以1~10区间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下降到6.60。

  中国GDP的快速增长确实显示出了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高速增长,但是GDP的单纯增长并不能带来国民幸福指数的提升,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经济的繁荣有时并不代表幸福感的提升。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GDP的增长的非同步性。这是因为幸福是一种相对的感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初期,老百姓只是感觉比过去吃得饱了,穿得暖了,与过去的生活水平相比,很容易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近10年,社会结构转型加速,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日益触及深层利益,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尤其是贫富差距愈加明显;在社会心理方面,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们需求层次日益提升,不再只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最基本的需求了;再者,由于资源相对短缺,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竞争加剧且现代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压力感大大增加,这一切都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所以GDP与GNH同样重要。生产总值是硬指标,幸福指数是软指标,如果一个社会能够将关怀居民生活幸福放到与经济发展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说明发展理论与发展实践上升了一个层次,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但这不是说我们要在GDP与GNH之间做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

  何谓人民幸福?无非是老百姓能安居,能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首先这一切不能脱离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是实现这一切的前提。

  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推出一套幸福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和谐社会指标评价体系中,将“幸福感”作为衡量中国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应当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以及社会和谐指数等新的统计内容,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目前政府也已经提出初步的规划,把衡量我国情况的指标从单纯的经济指标GDP,逐步扩展到环保指标、制造业指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标上。“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党政机关广为学习,当然,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思想落实于具体实践之中。

  政府要坚持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这一新的社会发展理念必将以人民的幸福程度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最终标准。为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建立起全面测量人民幸福感受程度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在制定发展规划时,不仅确定国民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同时也要确定国民幸福指数的预期目标。国民幸福指数将成为社会发展实践中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价值追求的重要内容,这是国民幸福指数深刻的理论内涵之所在。

  除了GNH这样的尝试以外,在国际社会中,也有其他衡量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例如“绿色GDP”、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标、英国的“国内发展指数”(MDP)、日本的更强调文化方面因素的“国民生活快乐指数”(Gross National Cool,GNC)、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心理学教授卡尔曼的“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等。这些指标的创设昭示着人类自身的新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