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收购·被收购

收购·被收购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收购·被收购_在北大听的12堂经济课 今天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切商业活动都不涉及国家安全,但商业能跟国家安全没有关系吗?但经过两个来月的激烈交锋,中海油最终于8月2日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甚至专门为此通过了新的能源法案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能源状况进行调研,待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


今天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认为,一切商业活动都不涉及国家安全,但商业能跟国家安全没有关系吗?别说汇源,比如说粮食、铁这些都与国家经济安全有关系。如果都没有关系,那么国家经济安全可以说是空的。虽然说果汁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处于相对边缘地带,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神经。如果中国的企业收购美国的可口可乐,行不行?应该说,今天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它所有上市公司的产值和市值都会被低估,而中国拥有20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我们如果收购美国的企业,美国能给吗?如果他们以国家安全为理由反对并购,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考虑自己的国家安全呢?

——韩德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

曾在北京大学演讲)


2013年2月26日,对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来说,绝对是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当天,历时7个月的中海油收购加拿大尼克森能源公司100%股权的交易圆满收官,这不仅是中海油发展历程上的重要一步,也是目前为止中国企业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收购尼克森也并非中海油的初出茅庐之举。近年来,中海油通过积极开展海外油气资产并购及合作开发,其油气资产已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亚、非洲、里海等海外地区,即使是在加拿大,这也不是头一次出手。2011年7月20日,中海油就曾收购在加拿大多伦多交易所上市的加拿大油砂开发商OPTI的全部股份,该交易总价约为21亿美元。对于能源日益匮乏但又必须依赖能源维持高速发展的中国来说,谁都知道这一系列并购的成功意味着什么。不过,在为中海油喝彩的同时,我们也难免回想起其7年前折戟美国优尼科收购的往事。

2005年6月,经过将近半年的准备,中海油正式向同业公司美国尤尼科发出收购要约,与另一家美国竞争对手雪佛龙展开竞争。但经过两个来月的激烈交锋,中海油最终于8月2日宣布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美国政府始终在从中搅局。

6月24日,也即中海油报价后的第一天,美国国会能源商业委员会便致信总统小布什,表示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非常担忧,称其对美国能源和安全构成了“明显威胁”,要求政府确保美国能源资产不出售给中国。当日,41名国会议员也向布什递交了公开信,要求政府对中海油的并购计划严格审查。而竞争对手雪佛龙公司的总裁则在《纽约时报》上宣称:我们与中海油的竞争不是商业竞争,而是在与中国政府竞争。之后,美国政客们又三番五次致信布什和财政部长斯诺,要求政府严格审查中国政府在这一收购案中扮演的角色,或要求审查中海油的贷款是否违背WTO规则。7月30日,美国参众两院甚至专门为此通过了新的能源法案条款,要求政府在120天内对中国能源状况进行调研,待报告出台21天后才能批准中海油对优尼科的收购。

最终,被“威胁美国国家安全”这条莫须有罪名搞得筋疲力尽的中海油选择了退出,尤尼科被收购价比中海油低10亿美元的雪佛龙成功收购。

一味地谴责美国政府毫无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我们反倒应该赞赏美国政府的行为——在世界实现真正的大同之前,如果有人大肆收购中国的企业,我们也会引起警觉。遗憾的是,类似的收购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发生着——确切地说根本就是大张旗鼓地收购,只是大多数人不太关注经济所以才觉得静悄悄而已。

这些年“静悄悄”地被收购的中国企业有哪些呢?请看下面的清单:


1.中华牙膏——被英国联合利华收购;

2.熊猫洗衣粉——被美国宝洁收购;

3.南孚电池——被美国吉列公司收购;

4.乐百氏——被法国达能收购;

5.西北轴承——被德国FAG公司收购;

6.徐工——被美国凯雷收购;

7.乐凯胶卷——被美国柯达收购;   

8.山工——被美国卡特彼勒收购;

9.华润涂料——被美国威士伯公司收购;

10.双汇火腿肠——被美国高盛集团收购;

11.苏泊尔——被法国FAG收购;

12.小护士——被法国欧莱雅收购;

13.索贝数码——被日本索尼收购;

14.大连电机厂——被新加坡威斯特公司收购;

15.雪津啤酒——被比利时英博集团收购;

16.大宝——被美国强生收购;

17.舒蕾——被德国拜尔斯多尔夫公司收购;

18.白加黑——被德国拜耳收购:

19.正大福瑞达——被美国博士伦收购;

20.天津劝业超市——被法国家乐福收购;

……


这份名单我们还可以拉得更长些,但仅凭上述数据也足以说明,外资及其操控的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界可谓无孔不入,从食品到化妆品、从能源到机械、从生活用品到药品,但凡你能想象到的品牌,尤其是那些曾经在我们记忆中无比清晰如今却早已不见踪迹的民族品牌,多半都是被外资收购走了。毫无疑问,这将对中国经济的竞争力造成极大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每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企业被收购了,你不得不被裁掉;民族品牌不见了,你不得不花高价购买所谓的进口货,却还不知道它不过是换了个洋名字而已!

按理说,企业只要上市,就意味着它有被收购的风险,我们应该合理地看待这一现象,这正如同我们在美国政府阻挠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感到气愤的道理一样,但事实却是,诸如前述南孚、西北轴承等企业在内的很多中国企业,其之所以被收购,往往并不是因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困境,而是一些掌握着话语权的官员以及一些有着侵吞国有资产野心的公司高管,为了个人利益,借着招商引资的幌子,“正大光明”地把一些国有品牌拱手献于外资面前。这样的现象怎不令人扼腕?

表面看来,上述内容有些双重标准的味道——为什么我们在批评美国限制中石油并购优尼科的同时,也不愿意看到外资收购国内企业呢?其实我们从来都不反对收购,我们只反对恶意收购。如果每一家准备入股中国企业的外资企业都能像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吉利收购沃尔沃一样温和,我相信这对相应的中国企业来说必定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这种乐观的情况。现状是,很多中国企业被外资控股后,最终结局都是死路一条。

应该看到,近些年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日益壮大且风景这边独好的很多中国企业开始像中海油一样,走出国门,放眼世界,在他们力所能及的任何地方投资且投资风格越来越主动,以至于西方媒体夸张地说:“中国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或许不必理会类似的言论究竟是羡慕嫉妒恨,还是居心叵测的捧杀,但我们绝对有必要冷静且持续地关注中国与世界的收购互动,毕竟收购成功风险犹存,而且包括中钢、中信富泰等国内豪门在国际市场上都跌了大跟头,所以打赢收购战对中国企业家们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