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是我国吸引外贸的主力军

工业是我国吸引外贸的主力军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说来,工业化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利用社会资源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设备,将原材料改变为消费品和新的投资品,逐渐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并日益扩大这个差距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演变过程。以下分别论述这两种战略及其有关的其他问题。

一般说来,工业化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利用社会资源和不断更新的生产设备,将原材料改变为消费品和新的投资品,逐渐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使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总产值,并日益扩大这个差距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演变过程。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工业化看作减轻对进口的依赖和扩大及多样化出口基础以赚取更多的外汇的手段。增加的外汇可用来扩大生产,进一步减轻对进口的依赖;但同时也会增加本国不宜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的进口。

从历史上看,工业化的推进是经历几个过程的,各个阶段由制造业的特殊形态表现出来。在最初阶段倾向于生产食品和纺织品,因为低收入的消费者把大部分收入花在生活必需品上。这个阶段大小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差别不大。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于是许多新工业开始涌现出来(如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等)。产品或直接利用本国原料,或用进口原料制成。这时,政府的政策对新工业的成长关系极为重大,假如不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它们就很难同进口的商品竞争,甚至会被挤垮。

当人们的收入再进一步增加时,对高档耐用品(如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小汽车等)的需求将随之产生。耐用品的生产,初期是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生产成本较高,亦须由政府的高关税政策来保护。

上述发展阶段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事实上也不一定按照这个顺序,特别是采取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往往会改变这种进程。以下分别论述这两种战略及其有关的其他问题。

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战略,就是有计划地在国内建立各类工厂,生产原来进口的制成品(主要是轻工业品),同时以关税壁垒和进口限额来限制这些商品的进口。这个战略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运用。它实行以后有两个方面的好处:第一,由于国际市场上价格不合理、初级产品的价格低,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高、造成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出现外汇短缺(石油国家除外)。采取这一战略,可以减轻对制成品进口的依赖,消灭或缩小对外贸易逆差。第二,由于新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既能增加就业,又能增加国民收入,从而起到改善人民生活,扩大市场和促进经济全面发展的作用。

进口替代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假设某国在基年国内需要棉布10万匹,完全靠进口供应。若棉布需要量每年增加6%,那就意味着第20年的需要量将增加到32万匹。设政府实行棉布进口替代战略,伴以保护关税政策,则棉布生产的增长率在第20年以前一直高于6%。如用坐标图表示,可以看出其中有些年份的增长率高达30%以上。棉纺织工业就这样成长壮大起来,到第20年时产量达到32万匹,完全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需要,以后的增长率即为6%。

上面所说的是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有利方面。但从长期看,这种战略将会带来某些消极影响,因为保护关税会产生以下几种不良结果:第一,它不利于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国内市场好像是由少数制造商协议垄断,对改进技术漠不关心,导致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价格高;第二,出口工业被迫购买高价的投入产品进行生产,不利于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从而伤害了出口业;第三,由于竞争能力弱,造成出口不振,不能提供较多的外汇收入来促进整个工业的发展;第四,消费品价格高,削弱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

克服进口替代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实施过程中政府加强管理,限制大企业操纵市场,制订一套奖励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并以租税制度和金融政策为辅助手段,同时有选择地只把那些在生产投入中使用较多的国内资源(包括劳动)的企业纳入进口替代的经营活动,那么,这种战略也可能是成功的。

出口导向工业化,包括以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的出口替代政策,但也不排斥初级产品的出口。在早期,这种战略往往不轻易采用,因为它会造成过分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何况许多工业先进国家采取关税、进口限额等方法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进口。例如,美国就利用“自动限额”来限制纺织品和鞋子的进口;利用“卫生规章”来限制罐头食品和海产品的进口。

尽管这种战略遇到种种障碍,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成品出口的增长仍然是比较迅速的。例如,远东地区的新加坡韩国,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巴西等就是如此。从一个整体看,发展中国家总的出口价值从1965年的375亿美元增加到1985年的4448亿美元。

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Lewis)认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基本问题,不是缺乏比较利益,而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扩大出口,需要一种开明的、全面发展出口的政策和措施。例如,韩国实行开明政策后,它的制成品出口从1960年的3300万美元,上升到1989年的620亿美元。在此期间它的出口增长率平均为30%,远远超过世界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的确,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合理,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政策和办法来促进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下列十项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一,建立特殊的出口信用机构以提供出口需要的流动资本。在运输商品和收取远期货款的间隔期间,给出口企业以融通资金的便利,这可以使出口商对进口商延长信贷,招徕买者。

第二,设立专门的国际经济情报信息机构,适时对出口业的预测工作提供资料和建议,以利于了解产销的反馈作用。

第三,建立出口信贷保险制度,包括对来自商业上和政治上的风险给予保险。

第四,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贸易展览会,借此宣传本国产品,调查国外市场竞争情况,了解潜在的购买者对产品质量、式样和花色品种的要求。

第五,严格训练派到大使馆的商务参赞,使能尽快向本国传递经济、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一定要挑选高水平的国际贸易专家来担任这个职务。

第六,实行出口奖励政策,如出口补贴,降低关税,减收外汇收入所得税,给予结汇优待等。

第七,调整高价值的外汇率,实行对外货币贬值,使本国产品对国外进口商更有吸引力,因按进口国价值较高的外币计算,本国商品相对便宜。

第八,有选择地开展对等贸易,以对抗发达国家的歧视性的关税和限制政策。

第九,积极培养精通外贸业务的从业人员,他们必须了解世界某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详细情况;必须懂得会计、外语、各国货币、关税、市场、汇率、陆海空运输商品的性能,贸易清算和进出口规章制度等知识。

第十,尽量简化出口手续的繁文缛节,以免拖延时间,贻误良机;节省一些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出口成本。

实行出口导向的战略必须具备一些必要的条件:准备发展出口的工业制成品或初级产品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本国大部分工业产品基本上已能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降低关税不致给本国工业的发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出口导向的战略一般视为进口替代战略取得成效后所采取的战略,但是也有一些国家采取这种战略只以赚取外汇、积累工业化资金为目的,甚至主要出口半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不管哪种情况,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时,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鼓励出口与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之间在关税政策上的矛盾,因前者要求低关税,后者要求高关税。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一种成功的工业化战略,不论进口替代工业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都面临着若干需要克服的障碍。在人力方面,一般都缺乏具有科学管理水平的企业家,缺乏熟练技能的劳动者。这就反映教育事业包括职工培训工作的落后性。在能源和交通方面,一般是电力供应不能满足扩大生产的需要;铁路运输网和现代化港口均未建成。这两方面必须由政府投资和鼓励私人投资来解决,而且应走在生产投资的前面。

金融市场和信贷机构的缺乏,是另一个重要问题。投资必须有等量的储蓄和它相对称,后者或来自经济体系内部,或来自体系外部,储蓄转化为投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主要借助于证券市场,但它们的证券市场几乎都处于初期阶段,并且有时存在,有时不存在,使企业很难通过股票或债券发行来聚集资金。多由于信贷机构缺乏,也使资金来源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应由政府通过国家银行和协助商业银行有计划地加以解决。经济繁荣起来,证券市场也就会趋于正常化。

另一个主要障碍,是市场的扩大受到消费水平较低的限制。发展中的非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贫富悬殊,一般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极低,以致不能较大地发挥消费促进生产的反作用。从全面发展经济和加速工业化的角度考虑,这些国家应注意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和再分配问题。具体地说,它们应该采取立法手段,规定比较合理的最低工资等级;还应采取有力措施使一部分国民收入通过再分配从富人手里转移到穷人身上,以利于扩大对轻工业产品的有效需求。因为穷人的消费倾向大于富人,扩大他们的有效需求,这对刺激生产和扩大就业都有好处。

还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农业重视不够,以致阻碍了轻工业发展。应该认识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必须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此外,在工业化过程中,外汇储备不足,往往会阻碍生产流程,如果农业上去了,通过食品进口替代和增加食品出口,则外汇的节约与供应将有助于缓和外汇紧张状态。总之,单独发展工业,忽视农业,是会大大影响工业化的进程的。在这个问题上,有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限于把封建地主所有制改变为小农私有制),对发展农业曾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

前面谈过,在开放经济情况下,利用外资是必要的,因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需要较大的储蓄量和外汇量,也需要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是严重不足的。利用外资,如方式较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缺陷。

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几乎都遭受过国际垄断资本的掠夺和剥削,这个惨痛的教训,人们记忆犹新。因此,对于利用外资问题,常常在发展中国家引起争论。反对吸收外资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认为接受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投资,消极破坏作用很大,因为它们垄断了某些商品市场,扼杀了所在国的工业;赚得的大量利润汇回本国,又会减少所在国的外汇收入。

而更多的人认为,外国私人资本投资,特别是合资经营方式,对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是可以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它可以弥补本国建设资金不足,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它能扩大劳动就业,增加生产和有效地利用资源,它能通过合资经营的产品出口,创造外汇;它在传播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方面也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不会形成国家债务,因为不需要支付外汇。当然双方利益一致是不可能的,只有尽可能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或限制它的消极作用。比如,所在国可以制定严格管理外国投资的法律,多联系一些国家协商谈判,从中选择条件最好的合资经营者,而且利用外资还可以限于举办某些不致冲击国内市场的项目或者禁止某些合资企业的产品在国内销售。所以,它的破坏作用不是不可避免的。

合资经营方式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这种方式一般由外国合营者投资工业产权、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所在国提供土地、厂房、劳动力和劳务,双方不按股分红,只规定分成的比例。其特点是:共同组织企业、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承担风险、共同负责盈亏。这种经营方式经过一些国家实行以来,曾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也着重采取这种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