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

经济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在经济上采取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学说可谓是自由贸易主义的典范。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叉出现的历史。当初各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普遍采用的是重商主义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

长期以来,在经济上采取自由主义还是保护主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中争论不休的问题。本节以贸易和金融这两个具体领域探讨一下经济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虽然当我们谈到金融时一般讨论的是金融的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但这里我们仍把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一节中叙述。

一、贸易的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

1.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涵义和理论渊源。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涉、限制或保护,允许商品自由输出输入,实行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是许多国家对外贸易的一种基本形式,它是指主权国家为了达到保护本国工商业、抵制外国商品倾销等目的而采取的限制进口措施,以及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各种优惠待遇与津贴,以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学说可谓是自由贸易主义的典范。早在17世纪末,达德利·诺思就在他的《贸易论》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我们可以费力筑篱去围杜鹃鸟,但这是徒劳的,因为从来也没有一个人是靠政策致富的;而和平、勤劳和自由却能促进贸易和财富,此外别无其他途径。”半个世纪后,魁奈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必须维持商业的完全自由。因为最完全、最确实、对于国民和国家最有利的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政策在于保持竞争的完全自由。”古典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则非常强调经济自由,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认为高关税比低关税危害大,出口税进口税危害大。此后,在李嘉图、穆勒、马歇尔、陶西格、赫克歇尔、俄林和萨缪尔森的发展之下,自由贸易理论不断地得到完善,并且逐渐地深入人心。

贸易保护主义起源于重商主义,该理论认为金银货币是社会财富的惟一形态,而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尤其是要通过奖出限入的国际贸易来增加国家金银货币量。所以重商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的思想,要求以国家立法和行政力量调控贸易活动和国际收支。作为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的汉密尔顿是这样理解贸易保护的:贸易保护就是为了能在国内迅速建立大工业,并使国内工业通过贸易保护得以避免外国的竞争而顺利发展。他认为当时美国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不可能与先进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贸易,如果在美国工业尚未建立起来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其结果将使美国的产业被限制在农业范畴,而使制造业受到极大损失。为了防止外来竞争,加速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必须对处在萌芽阶段或新建的幼稚工业给予特别保护和奖励,以扶助年幼工业的成长。而李斯特的论述则更为精辟,“必须牺牲眼前利益,使将来的利益获得保障……的确,保护关税在初行时会使工业品价格提高;但是同样正确的,而且也为流行经济学派认可的是,经过相当时期,国家建成了自己的充分发展的工业以后,这些商品由于在国内生产成本较低,价格是会低落到国外进口价格以下的。因此,保护关税如果使价值有所牺牲的话,它却使生产力有了增长,足以抵偿损失有余,由此使国家不但在物质财富的量上获得无限增进,而且一旦发生战争,可以保存工业的独立地位。工业独立以及由此而来的国内发展,使国家获得了力量,可以顺利进行国外贸易,可以扩张航运事业,由此文化可以提高,国内制度可以改进,对外力量可以加强。”

2.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历史实践。国际贸易的发展历史就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叉出现的历史。当初各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时,普遍采用的是重商主义奖出限入的保护贸易政策。这类政策促进了国内工业的建立和发展,成为近代保护贸易的历史先驱。

此后英国完成了产业革命,逐渐从保护贸易向自由贸易转变。当时的英国是19世纪最强大的工业国家,1850年其工业产量占世界的30%,同时它又是最大的殖民帝国,版图占地球陆地面积1/4,殖民地面积超过本土100倍。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使它成为世界工厂,商品销往全世界,原料、食品也购自世界各地,这就决定了英国必须冲破国内外保护贸易的限制,推行各种自由贸易政策。在这一时期它采用的主要措施有:①废除谷物条例。谷物条例是英国大地主阶级为了提高自己的土地收入,防止外国农产品的竞争而通过的政府实行的农业保护政策。早在1773年,英国国会就通过一次谷物条例,规定只有当每夸特小麦价格超过48先令时方准小麦进口。1791年颁布的谷物条例规定每夸特小麦价格低于50先令时,如需进口即应课以寓禁性的高额关税。以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战争期间,随着小麦价格的上涨,又几次准许将小麦进口的价格界限提高。英法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粮食大量涌进英国市场。地主阶级又在1815年通过国会颁布谷物条例,规定只有在小麦价格超过每夸特80先令时,方准进口谷物。这个条例人为地抬高粮价,使工厂企业主难以压低工资,同时,也直接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在19世纪上半期,工业资产阶级和其他阶层人民同地主贵族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终于在1846年废除了此条例。工业资产阶级从中获得降低粮价、降低工资的利益,这一行为被看作是英国自由贸易的最大胜利。②改革关税制度。1842年英国进口税目共有1052个,1859年减至419个,1860年减至48个,以后又减至43个。并且把极复杂的关税税则加以简化,基本上废除出口税。③签订自由通商条约。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以及后来的英意、英荷、英德等通商条约要求签署条约的各方相互提供最惠国待遇,放弃贸易歧视,这意味着英国自由贸易政策在国际上的胜利。④取消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解散特权公司,开放殖民地市场,把殖民地贸易纳入自由贸易体系。

在英国最初推行自由贸易的时候,其他工业后进国家尚处在产业革命过程中,为了阻止英国廉价商品的入侵,它们曾采取以提高进口关税为主要内容的保护贸易政策。当它们本国的经济得到发展,足以与英国进行一定程度的抗衡后其对外贸易政策也发生了转变。法国作为当时的第二个工业强国,从19世纪中叶起也逐渐倾向于自由贸易。1853—1855年期间,它曾降低煤、铁、钢材、羊毛、棉花进口税;1860年全部取消禁止进口令,接着又废除出口奖励金,降低原料进口税,并同一些国家签订旨在推行自由通商的商约。而工业落后的德国则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逐渐放松以关税为主要工具的保护政策。1865年德国修改了它的关税法,1867年又修改了关税同盟条约,以后又废除了出口税及部分进口税,降低了其余进口税的税率,关税壁垒显著削弱。

1860—1880年可谓是自由贸易的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情况有点特殊。在南北战争前,美国的贸易政策具有自由色彩,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出口农产品换回低价工业品的要求。1861年南北战争中北方的胜利削弱了南方种植园主的自由贸易势力,为了保护幼弱的国内新兴工业,美国转向了贸易保护,不断地提高工业品的进口关税,1861年进口商品平均税率为35%,1869年提高至47%。由于在美国的自由贸易时期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所以就工业品而言,美国从未出现过自由贸易时代。

1880年以后国际贸易的形势又发生了逆转。由于英、法、德的产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为主要内容,因此形成了这些国家产业同质化倾向,导致竞争加剧。加之此时的美国和日本等国仍处于产业革命过程中无力与已经发展了的工业化国家竞争,所以除英国外,其他国家都逐渐放弃了自由贸易。1870年普法战争德国取得胜利后,加强了对原有工业、新建工业的保护,以对抗英、法先进工业的竞争。这一点集中表现在1879年俾斯麦的关税改革上。改革大幅度地提高了生铁、铁制品、毛织品、棉织品、玻璃制品等的进口关税。美国则继续它的贸易保护:1890年颁布的“麦肯莱关税法”对许多幼稚工业产品大幅度提高关税,有些税率甚至是禁止进口性的。其他国家如法国、日本、俄国、澳大利亚等也都加强了关税措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从19世纪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保护贸易的现象并没有发生改观。但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们不是保护幼稚工业,而是保护发达的垄断工业;不是培育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国内外市场的垄断;不是防御性的保护,而是进攻性的保护;不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关税为主而是采用进口数量限制和人为扩大出口的措施。前者包括进口配额,进口许可制等;后者包括倾销、津贴、各种国际卡特尔等。所有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甚至有自由贸易传统的英国在内都卷入了这一次保护贸易的浪潮。这一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市场、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成为它们侵略、干涉、控制、掠夺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工具;成为它们转嫁经济危机的工具。它为各国的发展带来了恶劣的后果,使国际贸易空前萎缩,整个世界经济陷入混乱与衰退中。

战后,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的美国开始倡导自由贸易的回归。它主张降低关税,取消数量限制,实行无差别待遇的优惠原则。在美国的影响下,建立起了以“关税贸易总协定”为中心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经过40多年的矛盾和冲突,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关税壁垒大为削弱,贸易的数量限制也有所放宽,贸易自由化取得了新的进展。但同时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却大大加强,新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也是有增无减,自由贸易还未能取代保护贸易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3.如何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1)自由贸易的利益。只要看一下英国当年日不落帝国的辉煌,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自由贸易的确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说明自由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好处。比如通过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得到了这样一个模拟结果: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贸易自由化会给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和世界带来实质性好处,它将使亚太经合组织地区的实际生产和贸易分别提高0.4%和2.97%,使整个世界的实际生产和贸易提高0.2%和1.8%。

总结起来讲,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主要是以下三种效应:①资源再配置效应。自由化导致资源的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在部门间的流动将依据比较优势原则转向效率较高的部门,从而改善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了一国的整体福利水平。②竞争效应。当国内市场逐步开放时,国内厂商面临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而竞争促使厂商不断改善经营和生产效率,竞争也引起了技术进步。③外部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又来源于研究和开发活动。在封闭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国内的研究和开发活动;而在开放条件下,由于知识的共享性和其他一些通过贸易实现的外部经济性,一国经济可以从世界获得更多的增长源泉,达到更高的增长率。

(2)保护贸易的好处。同样,我们也可以举出不少例子说明一国通过保护贸易获得了经济的发展。如果当初德国不是如此坚定不移地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也许它早就被英国打垮了。还有美国以及一些别的国家都是从保护贸易起步才得到了它们今天的地位。

贸易保护不但在一国发展之初为它的幼稚工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使本国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且看一下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所实行的保护“先进”的贸易政策,且不说它对别国和世界经济会产生怎样的恶劣影响,它肯定会使本国的垄断企业获益匪浅。

(3)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相互关系及对两者的评价。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各种各样的保护贸易理论无一是主张闭关锁国的,它们都提倡积极主动的对外贸易,要求政府限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同时鼓励出口。而且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在很多情况下并无优劣之分。各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采用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都是出于一定环境下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所以针对不同的环境各有相适应的政策,而脱离了具体环境的政策比较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

进一步讲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保护贸易理论是对自由贸易理论的补充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存在完全的自由贸易。因为支持自由贸易的各种理论都有严格的假定条件,而这些条件实际上是很难满足的,所以就产生了形形色色保护贸易理论。

具体分析如下,先来看一下自由贸易理论的种种假定前提:①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从静态出发,要求各国生产要素在本质上保持不变,即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则根本不可流动,这就保证了各国初始的要素禀赋条件不会发生变化。②技术水平固定不变,并且可以自由获取,在国际市场上消费者主权占主导地位。③规模报酬不变,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存在不确定性。④政府在外贸中不起作用,因此国际贸易是在相互竞争的小生产者之间展开的。⑤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贸易总是平衡的,因而各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对等的利益。⑥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保持不变。

很显然这些条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能都满足的,而一个完美而又完全的自由贸易必须要求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当某种条件得不到满足时,就需要政府的力量出面干预,采用保护贸易的形式发展一国的经济,完善达到自由贸易的各种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种保护贸易理论的论述中看到。①保护幼稚产业论——是对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假定的补充。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千差万别,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其国内的工业水平很低,如果放弃对落后幼稚工业的保护无异于把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拱手送给他人而使自己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而一旦本国工业成长起来,其发展水平足以和先进国家相抗衡之后,就必须转向自由贸易,以获得本国经济的更大发展。李斯特的历史发展阶段论就很好地阐述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应该采取不同的外贸政策,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实施保护贸易可以迅速发展起本国的民族工业,但在民族工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之后,就必须果断地放弃保护。②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说——是对各国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得对等利益假定的补充。李嘉图比较利益说认为,对于每一个贸易产品的绝对利益都低于别的国家来说,它可以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来换回本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双方都能从贸易中获利。但是这一理论未能区分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在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出口上享有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只是相对于它们极弱的工业制造能力而言的,所以很多国家生产这类产品的国别价值高于国际价值,而在国际市场上它们只能以国际价值出售,这就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国际交换。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处于不等价交换中,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它们应该从国际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大量地被发达国家所剥夺,这时就有必要进行政府干预,通过保护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③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是对各国处于贸易平衡状态假定的补充。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候正是西方各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率增加和经济衰退严重时期。凯恩斯认为这种现象是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所以要采用各种政策措施刺激需求。他又认为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可以刺激经济发展;而进口则是总需求的漏出,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收缩,因此他强调要维持贸易顺差。这就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干预国际贸易,大力推动出口,抑制进口。④最优干预政策理论——是对市场完美无缺假定的补充。现实经济中市场并非完美无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它的一大特点就是存在大量的市场缺陷。这种市场缺陷可能是因为国内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国外因素造成的。当市场扭曲是由国外因素引起时,采取保护贸易的形式被认为是最优的政策选择。⑤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是对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假定的补充。有很多产业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对这类产业而言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一旦规模扩大后它的生产成本就会大幅下降,由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就使企业有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单个企业的投资往往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所要求的投资量,这时就要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本国有发展前途的这类企业进行补贴,从而使外国竞争对手推迟甚至停止投资与生产,使本国公司得以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占领国内市场甚至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获得超额利润。当这部分超额利润大大超过本国政府的补贴时,贸易保护政策就取得了它应有的效果。⑥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理论——是对技术固定不变和把技术作为外生变量假定的补充。技术有很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一项先进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比如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假定技术固定不变而忽视它的这种外溢效应就有可能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引向错误的方向,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尽量降低技术发展的负面影响。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技术创新的大幅度进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二是对科研投资的鼓励。第一方面属于国家的政策法规,自然需要政府出面制定;对于第二方面则政府的干预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⑦国际竞争优势论——是对比较优势论的补充。古典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一国应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各国的比较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比如说一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它在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于是它应该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但是这一理论忽略了一点,潜在的比较优势并不等于一国实际的竞争优势。一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只能证明该国具有劳动力方面的潜在优势,这时就需要靠政府的力量把这种潜在的优势变成真实的国际竞争优势。

(4)新的保护贸易理论。这里我们把保护贸易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像上面所论述的,是用来弥补自由贸易的不足之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给本国参与自由贸易创造必须的条件。这类保护贸易是暂时性的,一旦自由贸易的条件得到满足后,本国就会放弃保护而转向自由贸易,这能给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好处。比如发展中国家对幼稚工业的保护。而另一类则纯粹是为了保护而保护,只能给一国带来短期利益,长期内必将因为逆世界经济潮流而受到惩罚。比如战前发达国家采用各种措施保护本国的垄断企业。

根据上述分类,我们将对战后出现的各种新的保护贸易理论进行论述。

克鲁格曼的战略贸易理论。在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经济递增的情况下,要提高本国的产业或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首先必须扩大生产规模。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仅依靠企业的自我积累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更是如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政府选择有发展前途的产业进行保护,使之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能力。等这些产业成熟到可以与外国的同类产业相抗衡后,政府再撤去保护。更进一步讲,具有规模经济递增特点的产业大多是高科技产业,这类产业有极强的溢出效应,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投入,它们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素质起重大作用,但是它们的成本却不能通过市场得到完全的补偿。从这一点上来说就更加需要政府的保护。很明显这一保护贸易理论属于我们讲的第一类保护贸易。

米德的超保护贸易学说。他反对一般的保护贸易,认为可以找到如用税收调节国民收入等更为恰当的方法来刺激幼稚工业的发展,而不必求助于妨碍自由竞争、降低经济效率的贸易保护主义。而且穷国尤其不应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因为这样会招致其他国家仿效穷国的做法,结果使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各国的壁垒措施相互抵消,而穷国多得实惠的愿望落空。他所提倡的解决方法是缔结一项国际协定,允许穷国实行有节制的温和的保护措施,富国实行自由贸易;或者,各国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但富国应该向穷国提供一些优惠援助或无偿捐赠。但是要注意的是,他所讲的富国的自由贸易并不是无条件的完全的自由贸易,而是一种有监督的或者称之为修正的自由贸易。这种打着自由贸易幌子的理论其目的就是为发达国家出于寻求短期利益而进行保护贸易寻找借口。

近年来新贸易保护理论逐渐流行。该理论反对自由贸易,主张为了保护环境应该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各国产业应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国家经济的多样化;其后才需要考察周围地区的供求状况,调剂余缺;最后当这些方法都使用完之后仍有部分的需求无法满足时才有必要选择世界贸易。这一理论一般包括地区经济主义新贸易保护论、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新贸易保护论、环境优先新贸易保护论等。地区经济主义论认为应该以地区经济优先发展为核心,实现贸易平衡并且强化贸易规则:只有当一国国内分工和贸易被充分利用后才可以过渡到与邻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和贸易,而加强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是实现经济公平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应优先于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贸易平衡是商品国际公平交换的条件,如果一国与他国的贸易中存在大额顺差就是对他人利益的损害,最轻的情况是使他人失业,而最坏的情况则是剥削他人,所以一国政府应该实行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并且使这些限制措施和高标准的健康、安全、环境相联系;要求制定新的贸易规则,这种规则的目的并不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壁垒,而是促使世界经济活动为环境和人类提供最大程度的保护。国际劳动力价格均等化论认为根据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各国通过贸易可以达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所以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实行限制,将会使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向低收入国家工人的工资水平看齐,从而导致发达国家生活水平下降,从这一点出发,发达国家应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进行限制,以避免出现本国工资水平下降的局面。环境优先论认为自由的国际贸易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到人类生存,各国应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比如鼓励和发展环保产品;为了保护本国的环境和居民健康,可以用关税或非关税措施控制甚至禁止污染环境的产品进出口;在产品的价格计算中应将环境和资源成本计算入内。应该说这一理论有它不少的合理之处,它对于环境保护的强调尤其值得赞赏,但是总体上来说它还是属于我们所讲的第二种类型的保护贸易,支持对发展中国家新的不平等和歧视。

二、金融的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

1.金融自由主义和金融压制的理论渊源。一般来说我们把金融的自由主义和金融深化等同看待。最早比较全面地论述金融深化和金融压制的是爱德华·肖和麦金农。他们在对一些国家金融状况的研究中发现这类国家存在严重的金融压制现象,政府人为压制利率和汇率,使金融对经济的正面影响难以发挥,反而成为一种制约因素,于是他们重申了金融对经济的重要性,要求这类国家采取金融深化政策,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弃对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从而使金融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不太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过多的行政干预,这种干预在金融领域中就表现为强制规定和控制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和汇率,使其低于市场的均衡水平,这种状况就称之为金融压制。金融压制给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①金融压制鼓励了政府行为,抑制了私营机构和市场的发展。金融压制为政府充分利用各种金融机构和工具提供了足够的机会,比如对银行系统规定持有政府债券的比率,对公营部门进行低息贷款等。而对较难行使行政命令的私营机构和市场则通过交易税、印花税、专项资本收益所得税和各种法律条文的方法加以限制,制止了来自私营部门的竞争,于是管制使国内资源流向公营部门。②通货膨胀恶化。通过金融压制,一国建立起它的名义利率上限,由于利率水平较低则当通货膨胀加剧时就会引起大量的资金投向有形资产,这无疑将加大通货膨胀压力。结果就是金融压制不仅制造了固定的低名义利率而且同时又使通货膨胀恶化。③外汇短缺。政府的管制使汇率无法反映外汇的真实供求状况。一般来说官方汇率通常是低估外币高估本币的,这样就造成了过度的外汇需求,只有享受特权的机构和阶层才能以官方价格购买外汇,外汇供给的短缺使黑市活动频繁,由此导致的腐败和寻租层出不穷。④国际收支恶化。汇率偏低使出口业受到不利影响,国际贸易逆差扩大,国际收支出现不平衡。一般情况当国际收支由于贸易逆差而出现不平衡时会通过资本的流入予以弥补,但金融管制的国家一般限制资本的流入,于是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得不到改善,出现国际收支持续恶化的恶果。

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政策选择就是放弃管制,使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政府的严格管制下解放出来,使金融市场能够全面地建立起来和健康地发展。这就需要倡导金融深化,采取金融自由主义的政策。金融自由主义政策是指放弃对利率和汇率的控制,使利率和汇率正确反映资金和外汇的供求情况,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发展各种类型的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水平,从而实现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金融深化有诸多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刺激储蓄,提高投资的收益率。从一般西方经济学的投资函数中我们看到投资和利率成反比关系,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倡导金融深化,它不是会使利率上升,这样投资就会受到抑制。麦金农用渠道效应解释了这一点。由于投资项目的不可分性,并且由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欠发育,投资主要是依靠内源形融资,即自筹资金,因而投资者在达到所需的资本数额之前必须以存款形式积累他们的资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平均现金余额的持有量同投资倾向正相关,货币与实际资本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一定的互补关系。所以存款的实际利率越上升,投资者越愿意进行这一积累过程,投资活动也就更为活跃。

2.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实践。虽然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的金融自由化具体措施由于各自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是仍可以归纳出一些主要内容,包括:①放松或取消利率控制,让利率反映资金的真实成本,把资金从非组织性的金融市场(如黑市)吸引到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来,并通过利率上升来刺激社会储蓄水平的提高。②取消对银行贷款的限制,特别是取消各种信贷限额、有选择的再贴现政策和通过行政手段分配贷款的其他各种形式。③大幅度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以增加银行对外贷款的能力。④对一些国有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允许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如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也准许私人银行、合资银行的建立。⑤放松对外金融管制,包括实行灵活的汇率政策,准许资本自由流动,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限制等。如一向采取资本当地化政策的印度尼西亚,自80年代中期后也开始放松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到1991年底,共建立外资银行29家,其分支机构达53家。⑥培育和整建资本市场。据世界银行专家1989年估计,在40多个发展中国家已经建立和发展了股票市场。

那么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效果如何呢?似乎并不理想,而且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许多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走上了歧途,也有人认为对于金融力量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根本无法承担金融自由化带来的冲击,所以不应该采取金融自由化政策。那么问题真的出在自由化本身吗?其实自由化是一国金融发展的方向,造成暂时挫折的原因是对于金融自由化的认识不够以及改革未曾全面展开,其表现如下:①很多发展中国家进行改革时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利率自由化改革上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货币金融改革。金融深化理论着重强调的是利率自由化,那是因为对于他们所研究的国家而言最严重的问题是政府严格管制的低利率。一旦进入实践中,各国就必须注意到除利率外金融还有很多其他的组成部分,如果改革只关注于一点则很可能因为协调发生困难而效果不佳。②过于强调货币金融改革的储蓄供给效应,忽视了对投资需求的调控。通过利率自由化的改革的确使储蓄增加,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储蓄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但是由于对投资需求管理的放松,使很多储蓄资源被用于非生产性项目或是高风险的生产项目。所以资本形成数量提高的同时质量却非常低。③高估了金融自由化改革对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意义,对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程度的金融管制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上毕竟是处于弱势,所以金融自由化不能够一蹴而就,必须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循序渐进,在这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金融管制是必不可少的。近来就有不少学者强调发展中国家不宜过早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

基本概念

债务危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件性 贝克尔计划 布雷迪计划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狭义货币 广义货币 准货币 信用货币 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 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克鲁格曼的战略贸易理论 米德的超保护贸易学说 保护幼稚产业论 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说 最优干预政策理论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技术外溢和技术创新理论 国际竞争优势论 金融压制

思考题

1.简述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

2.简述债务危机的经济影响。

3.请写出M1、M2、M3和M4所表示的内容。

4.试述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5.简述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6.为什么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防止通货膨胀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7.为什么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国输出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8.试述通货紧缩的成因及其经济影响。

9.如何看待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10.简述金融压制对一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11.简述新贸易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2.简述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对金融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作一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