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形成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人类发明了蒸汽机。这时英国号称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是别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又恰逢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似乎英国理所当然应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

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概述

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人类发明了蒸汽机。使用蒸汽机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摆脱了使用风力、水力的不足之外,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可普遍大规模使用的动力,于是机器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建立了机器大工业。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蒸汽机的缺点逐渐暴露。它的体积过于庞大;只能进行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不能把其他形式的能转换成机械能;而且,在转换的过程中,由于效率的低下,有90%以上的热能被白白消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一种新的动力,于是出现了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

电力与蒸汽力相比,有更多优势:比如它可以集中生产,分散使用;转化能力很强,可以转化成热能、光能、机械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这些优势使它取代了蒸汽动力,成为新的能源。早在19世纪上半期,基础理论科学电学就有了很大的突破。此后,一批专业学者制造出了发电机、电动机,甚至还制造出了电动机车的雏形,但是,电能的广泛应用却是在19世纪末。因为,只有到那时,电能才成为一种可以廉价大量供应的能源,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保证电动机持续工作。而且,从直流电的使用到交流电的使用解决了远距离高压送电的问题,于是电动机得以大规模广泛运用于生产。电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首先,它改变了人们的通讯能力,有线电报、电话的发明一直到无线电通讯的出现,使人能看千里之远、听万里之遥。其次,依靠电,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利用电解的作用,人们发现了许多新的元素。最后,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灯、留声机、电影、无线电广播的发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光明和多姿多彩。

除了电动机应用于生产外,蒸汽机也不断地得到改进,发明了内燃机。内燃机体积小、轻便,功效大,它的发明对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使用蒸汽机的年代,农业使用机器多还用畜力驱动,直到内燃机的发明,才使农业开始使用蒸汽动力,出现了拖拉机,为以后农业大规模机械化创造了条件。随后,出现了汽车这一使用汽油通过内燃机驱动的自动车。汽车的发明、使用和推广使人们看到了公路交通方式的前景,同时又创造了一个新的工业部门——汽车工业部门。而且,内燃机的发明使蒸汽动力的应用得到推广,扩大了对石油的需求,促进了石油部门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同时还是钢铁的时代和化学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期,世界钢的产量增加极快,在1870年时还只有52万吨,到1900年增加到2830万吨,从1870—1913年的43年间世界钢产量增加了146倍。钢材很快排挤了其他材料,成为工业大生产不可替代的原料,世界工业生产也从“棉织时代”进入“钢铁时代”,重工业在工业中开始占主导地位。随着新元素的不断发现,人们开始使用人工方法合成材料,发明了合金钢和人造丝、塑料等多种人工合成材料。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了惊人的成就。世界工业生产量在1850—1870年的20年中增长了一倍,而在1870—1900年的30年中增长了2.2倍,到20世纪初的13年中又增长了66%。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世界生产力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比之第一次科技革命显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

首先,这次科技革命从重工业开始,为落后国家提供了一次新的机遇。第一次科技革命虽然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是到19世纪中期第二次科技革命前,除英国以外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是农业占优势,而且在这些国家的工业中,轻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重工业相对而言显得薄弱。这时英国号称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是别的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拥有如此雄厚的实力,又恰逢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似乎英国理所当然应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但是由于它坐守前人的创造成果,思想上趋于保守、定型而丧失了先发优势,反使后起的国家德国、美国成为这次科技革命的主导。

其次,基础理论的先导作用日益明显。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技术上的突破先于科学理论,进行发明创造的也大多数是直接从事生产的技术工人,这就使当时发明的机器具有高度的实用性,但也正是这一点局限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当时间进入19世纪时,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虽然这时仍存在技术突破领先于理论突破的例子,比如当爱迪生在纽约建成第一个发电站时,虽说电磁振荡论已经存在了,但这位天才的发明家并不知道欧姆定律等电路理论知识。但是基础理论起先导作用,新技术的发明为新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手段,这种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已日益明显。在19世纪初,就有许多的专业学者致力于电学的研究。从富兰克林、伏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在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人类终于揭开了电的秘密。此后贝尔、爱迪生等人又把电引进了通讯领域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无穷的创新能力,在这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内都不断地产生各种发明创造。

三、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出现。此时,不但交换国际化,经济生活的其他领域如资本、货币也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在这种国际化的趋势中,我们看到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

首先,科技革命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变革。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铁制轮船最终代替了木制帆船,世界船舶总吨位,在1870—1910年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汽船吨位所占的比重从16%增至76%。铁路建筑的进展则更为迅速,1870—1913年间,世界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1870年时,94%以上铁路线分布在欧美两洲,而到20世纪初,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掠夺的加强,在这些地区也兴筑了相当规模的铁路网。随着内燃机的发明,出现了汽车这一新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出现了空运的发端。虽然这时还未出现以后这样大型、完善的飞机,但是这代表一种新的、更为快捷安全的运输方式,为以后运输业的革命奏响了序曲。

其次,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和运输的日益便捷使得国际分工体系和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同时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次科技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而那时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还占主导地位,即使在工业中占优势的也还是轻工业部门,更不用说落后的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类开始应用电力,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推动了电化学、电热学的进展和一系列新产品、新部门的出现,而且也带动了重工业部门如钢铁、采煤等的技术革命。工业的迅速扩张使工业产量很快就超过了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于是一批资本主义国家紧随英国之后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从原先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即使是处于受剥削地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这时国内的民族工业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萌芽和发展。在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生产规模无法扩大使国际交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只有进入工业经济社会,经过科技革命,在技术的发明和进步的推动下,使生产力空前提高,这时物质生产的发达才会使国际间的交换更加频繁。工业发达国家急于输出其大量的廉价工业品,而其他的国家也需以一定的物资与其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各国都试图依靠自己的有利条件从事专长的生产,以便在与别国的交换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从19世纪中叶起英国就全面发展制造业,以其大量生产的工业品与国外的农产品进行交换。这种类型的国家在19世纪下半期逐渐多了起来。另一方面,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除输出粮食与原料外,也开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一些本国拥有有利条件的工业。所以,生产的发展势必导致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各国都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之中。但是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又有其特色。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导致商品数量大增,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规模不断扩大的资本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于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带来了工业组织的重大变化:垄断开始出现并逐渐代替自由竞争;并且工业资本进一步与银行资本融合,形成金融资本,出现了金融寡头,其势力足以左右一国的内外政策。资本输出开始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经济特征之一,这样,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结果,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和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垂直分工的国际分工体系,其特点是:由于美洲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技术领先,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发生转移,从而分工的中心也从英国变为一系列国家,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以不同经济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工业国家进一步加强对亚、非、拉殖民地的掠夺,使其形成附属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畸形的单一经济模式,并加深了它们对工业发达国家的依赖性;而且生产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这一切都急剧地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和规模,终于将世界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融合起来而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在这一时期,美、德、日由于科技革命的完成而迅速崛起,逐步代替英国,从而导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这无疑又为各国国内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可见,世界市场的形成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方式发生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在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找到了它们所需要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但是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各工业国对投资场所的需求不断上升,它们向外扩张的方式也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对外投资的数量大增。其实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经有资本输出,但只有到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形成金融资本,产生大量的过剩资本后,资本输出才迅速增长。所谓的“过剩”资本并不意味着国内投资已达饱和,资本绝对过剩,而是由于资本大量的积累和集中使在国内借贷的利率和投资的利润率变得很低,资本在逐利动机的推动下向外流动,流向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当时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因资本缺乏,需求迫切,所以利润率极高;同时新兴的民族工业和铁道事业等亟待发展,投资的利润非常优厚,所以资本由发达的工业国流向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必然的。而且,这时工业国大量的商品输出受到了阻碍。商品输出在发达工业国家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到19世纪末期虽然资本输出量大增,但商品输出并未停滞,也在加紧进行。商品输入国大多是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只能以原料、粮食或其他初级产品来交换工业制成品,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并且国内的新兴工业也会遭到输入的廉价工业品的打击。所以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保护新兴的工业和国内市场,19世纪70年代起各国盛行保护关税政策,使商品输出举步维艰。相比之下,资本的输出却不会受到此类限制。于是,各工业国的资本纷纷跨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觅最佳的投资场所,从单个国家的资本变为世界资本。当时国际资本的主要流向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欠发达国家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既作为自己主要的销售市场,又是主要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来源地,而且很多情况下这双重角色由同一个国家扮演。于是它们变间接投资为直接投资,在这些国家设厂生产,就近销售,以获取更丰厚的利润。资本在向外投资逐渐国际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投资形式。

最后,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发展和资本输出的日益增多,促进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必须以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并且要求这一媒介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能摆脱货币的各种地方形式。这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一般等价物就是世界货币,在初期其自然形态是黄金和白银。第一次科技革命后就出现了世界货币。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各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才形成以世界货币为基础的世界货币体系。世界货币体系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强国支配,这些国家以黄金或白银为基础,发行流通的货币,此类货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不同程度地发挥着和金银相同的储备功能。1816年英国依靠其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获得的经济优势首先从金、银复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以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完成了这一过渡,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金本位制。此时,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变化,推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深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世界货币体系和国际资本,世界经济才真正得以形成。

综观世界经济的形成过程,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地理大发现推动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促使生产力提高。商品数量的增加使交换更为频繁,贸易开始跨越国界。随国际交换的扩大,形成了区域性的国际商品市场。在贸易的推动下,产生了资本主义早期国际分工体系的萌芽。这时,生产的发展已为世界经济的萌芽做好了准备。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发生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从封建主义进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世界市场和世界货币,并使交换国际化,世界经济开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了以电气工业为代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形成。经济生活的各方面都展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在世界货币的基础上形成国际货币体系,世界经济最终形成。在世界经济的准备、萌芽和最终形成阶段中,都是依靠科技革命的力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完成了转折,所以世界经济的形成离不开科技发展的作用。

基本概念

世界经济 科学革命 技术革命 科技革命 产业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思考题

1.简述第一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2.试述第一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萌芽出现的作用。

3.简述第二次科技革命及其特点。

4.试述第二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最终形成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