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用投资分析评价,助力企业决策支撑

利用投资分析评价,助力企业决策支撑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投资是指为了适应生产经营上的长远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并期望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实现预期收益而在现在进行的资源投入或支出。长期投资决策是指关于长期投资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西方国家又称之为资本性支出决策。投资项目批准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项目投资。

长期投资是指为了适应生产经营上的长远需要,扩大生产能力,并期望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实现预期收益而在现在进行的资源投入或支出。长期投资通常投资期在一年以上。从广义上看,长期投资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进行对外投资,如购买其他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债券,或对外直接以有形资产或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通过掌握股权或债权,对被投资公司进行控制或产生影响;二是对内直接投资兴办新企业或扩大原有企业规模。如在企业中固定资产的扩建、改建、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新产品的试制,老产品的改造等方面的支出都属于长期投资。管理会计中的长期投资通常是指后一种行为。

1.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概念

长期投资是指投资期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性支出。长期投资决策是指关于长期投资方案的评价和选择,西方国家又称之为资本性支出决策。在管理会计中,长期投资决策主要研究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问题,其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项:固定资产的购置、改建、扩建、更新改造、修理、自制或租赁等内容;产品开发决策,包括对现有产品的改造和发展新产品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决策及技术引进决策。如果拓展投资决策的领域,还应该包括企业收购等投资活动。

2.长期投资决策的程序

根据我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一般的长期投资决策程序包括以下内容:

(1)投资机会研究。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行业和地区发展规划的要求,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而进行的准备性的调查研究。通常在这一阶段,企业在分析投资环境的基础上,会对某类项目的背景、市场需求、资源条件、发展趋势以及需求的投入和可能的产出等方面进行准备性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其目的是要发现有价值的投资项目。投资机会研究的成果是投资机会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开展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的依据。

(2)提出项目投资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在投资机会研究的基础上,对项目方案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分析和社会、环境评价,对项目是否可行做出基本判断。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等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资项目建议书研究的成果是投资项目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通过投资方案和投资条件的分析比较论证,得出某一投资方案是否值得投资、方案是否合理、方案是否可行的研究结论,为投资项目最终决策提供依据。投资方案可行性研究的成果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需要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还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

按照发改委的要求,可行性分析报告应从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分析、项目建设方案研究、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分析(也称财务评价)、经济分析(也称国民经济评价)、经济影响分析、资源利用分析、土地利用及移民搬迁安置方案分析、社会评价、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及结论与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还要对政府关注的实际公共利益的有关问题如环境等有关问题进行论证。

项目申请报告是按照政府行政许可的要求,对适用于企业投资建设实行政府核准的项目(列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的项目),根据规划、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的要求进行相关分析论证,得到各相关部门的许可。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保障公共利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防止出现垄断以及行业准入标准等方面进行论证。政府投资项目和实行备案制的企业投资项目均不需要编制项目申请报告。企业投资项目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申请单位概况、拟建项目概况、建设用地与相关规划、资源利用和能源耗用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经济效果分析。报送企业投资项目申请报告还应附送以下文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意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以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提交的其他文件。

(4)投资项目的评价决策。

在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全面认真的审查、计算有关项目的建设周期,投产后收入,费用和经济效益,预测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核实数据的真实性,运用各种指标对各项投资进行排序;最终由企业决策层做出最后的决策。

(5)投资项目的执行。

投资项目批准后,要积极筹措资金,实施项目投资。大项目一般交由提出部门或由原设计人员等组成的专门小组,负责拟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要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和成本开支严加控制,以便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而又使支出不超过预算。

(6)投资项目的后评价。

在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或运营一定时间后,对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审批文件的主要内容,与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不断提高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根据需要,也可以针对项目建设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评价。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具体程序如图4-1所示。

图4-1 企业投资项目决策的程序

3.投资决策财务评价常用的方法

在长期投资决策中,投资方案的主要经济评价指标,按照是否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分类可分为动态评价指标及静态评价指标两大类。动态的评价指标是在对投资项目形成的现金流量按照货币时间价值进行折现计算评价投资方案是否可行的方法,也称为折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等。静态评价指标是不对投资项目形成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而是直接进行计算评价的方法,也称为非折现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投资收益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

(1)投资决策的动态评价方法。

由于长期投资项目涉及的时间长,现金流入和流出又分布在不同的期间,因此在评价投资方案时必须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影响,这就是动态的投资决策评价法,也称为折现或贴现现金流量分析法。动态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和内部报酬率法三种。

①净现值法。净现值(Net Present Value,NPV)是指将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折算为现值的合计,也可表述为项目投产后各年的净现金流量按照规定的折现率折算的现值合计与项目的初始投资额折算的现值合计之间的差额。如净现值为正数,即折现后现金流入大于折现后现金流出,该投资项目的报酬率大于预定的折现率。

②净现值率。净现值率(NPVR)是指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占原始投资额现值的比率,也可以理解为单位原始投资额的现值所创造的净现值。采用净现值率进行方案评价的决策标准是当NPVR≥0,方案可行。

③获利指数法。获利指数(Profitability Index,PI)又称现值指数(Present Value Index,PVI),是指投资方案投产后各年净现金流量按照要求的报酬率或资本成本折算的现值合计与初始投资额的现值合计之比。获利指数是一个折现的相对量评价指标,利用这一指标进行投资项目决策的标准是:若投资方案的PI≥1,则接受投资方案;若投资方案的PI<1,则拒绝投资方案;如果几个互斥方案的投资额都相同,且获利指数均大于1,那么获利指数越大,投资方案越好。

④内部报酬率法。内部报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又称内部收益率,是指一项长期投资方案在其寿命期内预期可达到的报酬率。内部报酬率的实质就是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初始投资的现值之和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如果一项投资方案的内部报酬率大于其要求的报酬率,则其产生的收益在扣除该方案的投资后,还有剩余收益,结果是增加了企业的价值;相反,如果投资方案的内部报酬率小于其要求的报酬率,则该方案产生的收益将使企业收不回投资,结果导致企业价值的减少。

⑤动态回收期法。动态回收期法也称为贴现回收期法。是指需要将投资项目引起的未来净现金流量进行贴现,以未来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原始投资现值时所经历的时间作为回收期。

(2)投资决策的静态评价方法。

长期投资决策财务评价的静态指标是指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直接按照项目投资所形成的现金流量进行计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投资利润率和静态投资回收期两种。

①静态投资回收期。回收期(Payback Period)亦称投资偿还期,是指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与原始投资额相等时所经历的时间,即原始投资额通过未来现金流量回收所需要的时间。在确定投资回收期时应以现金净流量即净收益加年折旧额作为偿还金额。投资者希望投入的资本能以某种方式尽快地收回来,如果回收的时间长,所担风险就越大。因而,投资方案回收期的长短是投资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评价方案优劣的标准之一。用回收期法评价方案时,回收期越短越好。回收期短,表示投资回收快,效果好,风险较小,因而对投资者较为有利;

回收期长,表示投资效果差,风险大,对投资者不利。因此,这种方法广泛用于小额资本支出的决策以及技术更新较快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决策。

②投资利润率。投资利润率又称投资报酬率(记作ROI),是指经营期正常年度的利润或年均利润占投资总额的百分比。投资收益率反映单位投资一年给企业所创造的全部收益。

4.长期投资决策应用实践案例

案例背景:

某公司原有设备一套,购置成本为150万元,预计使用10年,已使用5年,预计残值为原值的10%,该公司用直线法提取折旧,现该公司拟购买新设备替换原设备,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新设备购置成本为200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同样用直线法提取折旧,预计残值为购置成本的10%,使用新设备后公司每年的销售额可以从1 500万元上升到1 650万元,每年付现成本将从1 100万元上升到1 150万元,公司如购置新设备,旧设备出售可得收入100万元,该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33%,资本成本为10%。

要求:

通过计算说明该设备应否更新。

案例分析:

若继续使用旧设备:

旧设备年折旧额=150×(1-10%)÷10=13.5(万元)

旧设备账面净值=150-13.5×5=82.5(万元)

初始现金流量=-[100-(100-82.5)×33%]=-94.225(万元)-营业现金流量=1 500×(1-33%)-1 100×(1-33%)+13.5×33%=272.5(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150×10%=15(万元)

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净现值=272.5×PVIFA10%,5+15×PVIF10%,5-94.225=948.0815(万元)

(2)若选择更新设备:

新设备年折旧额=200×(1-10%)÷5=36(万元)

初始现金流量=-200(万元)

营业现金流量=1 650×(1-33%)-1 150×(1-33%)+36×33%=346.9(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200×10%=20(万元)

采用新设备的净现值=346.9×PVIFA10%,5+20×PVIF10%,5-200=1 127.446 5(万元)

通过以上计算,可以看出,购买新设备的净现值大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净现值,因此,应该选择更新设备。

公司对外投资分为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取得东道国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控制权而输出资金、技术、管理技能等不同形式的资产或要素的经济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主要有国外参股,收购与兼并,合资经营和战略联盟。并购中的财务协同效应是通过将收购企业的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收购企业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使兼并后的企业资金使用效益更为提高。世界500强,连续十一年进入中国企业十一强,连续九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是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吉利汽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早在2002年就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达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2008年1月18日,吉利汽车公司董事长李书福在底特律车展上正式表达了收购沃尔沃的意愿,到2010年3月28日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最终股权收购协议在哥德堡签署,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整个收购过程历经800天。直到2010年8月2日,李书福带领他的团队在英国伦敦与福特集团首席财务官路易斯·布斯举行了交割签约仪式,吉利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至此,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旷日持久的收购才算获得了阶段性胜利。

案例背景:

吉利汽车公司总部位于浙江,由李书福创建于1986年,并于1997年进入汽车领域,凭借灵活的经营方式和不断自主创新,多年来专注实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现资产总值超过1 100亿元,连续三年进入表4-6 2008—2013年吉利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2008年吉利汽车股价为0.8元人民币市值10.8亿美元,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吉利汽车股价跌到了0.2元人民币,市值缩水至3亿美元,还不到沃尔沃的十分之一。但是吉利有将沃尔沃收入囊中的决心,开始组建收购团队,按照分工:富尔德律师事务所负责收购项目的所有法律事务;德勤负责收购项目、财务咨询,包括成本节约计划和分离运营分析、信息技术、养老金、资金管理和汽车金融尽职调查;洛希尔银行负责项目对卖方的总体协调,并对沃尔沃资产进行估值分析。由于团队的努力让福特汽车被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认真和专业态度所打动。2009年3月,吉利获得了发改委的支持函。同年4月,福特首次开放数据库,吉利收购项目团队开始阅读6 473份文件,通过10多次专家会议,2次现场考察,3次管理层陈述,吉利收购团队开始真正了解沃尔沃状况。针对福特起草的2 000多页的合同,进行了1.5万处的修改标注。在收购谈判中,抓住重点,强调中国新兴的汽车市场的发展潜力,吉利有能力和强烈意愿发展好沃尔沃这个品牌,2009年9月29日,吉利在北京注册了“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为吉利的全资子公司,这是吉利为沃尔沃项目融资所迈出的第一步,随后又成立了吉利兆圆,及时完成了融资,取得了福特高层的认可。在整个收购最终的15亿美元中,有11亿美元来自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等融资平台,2亿美元来自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另有2亿美元为福特卖方融资。案例分析过程:

1.吉利收购沃尔沃SWOT分析

(1)吉利公司收购优势。

①吉利公司产品结构。吉利汽车2007年之前的市场定位是中低端轿车市场,在品牌认知以及生产技术上都缺乏沃尔沃这样的豪华汽车品牌,收购沃尔沃有利于吉利完善自身产品的结构,以满足市场需求,改善公司发展状况。

②吉利公司财务状况。自从1997年开始转行做汽车产业以来,吉利汽车于2005年在香港上市,2008年发行公司可转股债券,2006—2008年吉利汽车利润一直稳步快速增长,虽然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但良好的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利润率让投资者信心大增,为收购打好了融资基础。

③中国市场广阔。中国已经成为汽车消费大国,吉利在中国拥有较为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中国市场存在的巨大潜力使沃尔沃汽车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更全面地开拓市场。

④政府的鼎力支持。吉利汽车属于中国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和民族品牌,一直是政府所支持和倡导的,此次并购吉利汽车获得了发改委的批文支持,为收购成功提供了政府保障。

(2)吉利公司收购劣势。

①汽车制造技术劣势。我国的汽车行业制造技术大多引进国外现成技术进行生产,在生产自主性方面受人牵制,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后沃尔沃汽车技术后续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②管理经验不足。沃尔沃公司产品定位高端市场,且其主要消费市场在北欧乃至全球范围的高端市场。吉利公司并不熟悉全球化经营运作,经营团队需要从中国市场转换到全球市场,吉利公司需要一个管理团队,不仅需要熟悉全球化管理更需要熟悉国际交易法律等知识。这对吉利企业是个不小的挑战。

③市场占有率不足。吉利的主要市场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如河北、甘肃、贵州、青海、宁夏等,东部沿海省份的市场占有率平均不到1%。

(3)吉利公司收购机遇。

①有利于吉利公司进行战略转型。2007年之前,吉利公司的产品面向低端市场,采用价格领先战略,随着汽车零部件价格的上涨,利润空间压缩。收购沃尔沃能使吉利汽车拥有相关知识产权和沃尔沃汽车的全球销售渠道,有利于提升吉利企业的知名度。

②为吉利公司进军国际市场提供条件。长期以来吉利公司的市场局限于国内,由于企业知名度不高,国际认可程度低,因此进军国际市场屡屡受挫。收购沃尔沃使得吉利企业向国际化市场又迈进了一步,利于提升吉利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4)吉利收购的挑战。

①企业文化的冲击。吉利属于中国民族企业,自主品牌。沃尔沃是典型的北欧品牌。这两个企业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企业管理模式。在进行收购整合中难免有文化的障碍和冲突。

②沃尔沃品牌技术研发的可持续性。沃尔沃汽车的核心价值是品质、设计、环保和安全。沃尔沃汽车还拥有基础品牌支柱:直观的创新、安全性、环保性能和北欧设计。这些在吉利收购后是否还能持续发展并且拥有可持续盈利能力,目前来说仍是未知数。

2.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财务绩效评价

吉利和沃尔沃在财务上的整合。从2008年到2013年吉利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表4-6 2008—2013年吉利公司主要财务指标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吉利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毛利率等财务指标均有大幅度的增长,2009年并购期间,营业额增长达到200%,虽然2010年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仍保持着40%的增长势头,2011年增长速度降低为4%,但是2012年和2013年的增长速度平均为16.5%。净利润和毛利率水平一直处于增长趋势。

2009年和2010年收购前后主要财务指标业绩对比:

表4-7 2009—2010年吉利综合损益报表

表4-8 2009—2010年吉利资产负债报表

表4-9 2009—2010年吉利公司的股权结构

案例分析:

通过对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一案例分析,从企业背景、收购过程,再到从文化、技术、业务和财务上的整合角度分析并购对于吉利的绩效提升,得到以下结论:

(1)企业在进行并购时,需要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从各个方面补充自己的不足,从而达到收购条件。

(2)并购的财务绩效评价,通过对比吉利公司收购前和收购后的财务指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进行并购后吉利公司的财务各项指标有了大幅的提升。2010年的杠杆系数1.22高于并购前2009年的1.18,财务风险有所提高,资产负债率2009年是0.62,2010年是0.63。尽管差异不大,但都高于0.5,表明财务风险维持在高水平;从每股收益角度看,并购后每股收益从1.537变为1.583,表明收购决策行为合理。

(3)收购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在于收购结果的好坏,更在于后续企业的整合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技术上的融合发展。

就目前而言,吉利收购沃尔沃是完全成功的,但战略决策看中的是未来长期的发展整合,是否完全成功还需要看吉利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后续发展。单纯就这一收购项目来说,对吉利公司而言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其不仅获得了沃尔沃的大部分知识产权并且打响了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为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