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

新常态下的货币政策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我国经济转轨阶段,结构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仍将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方式展开深度调整,货币政策有必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创新工具,发挥其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未能发挥的结构性调控功能。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

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既不同于过去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要求我们在过去借鉴西方经济理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调控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和方式的转变和创新

一是由总量调控向总量与结构调控相结合转变。货币政策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主要发挥总量调控作用,这是由于这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在长期有效运行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已经达到较为合理的状态。然而,我国经济转轨阶段,结构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仍将以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方式展开深度调整,货币政策有必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创新工具,发挥其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未能发挥的结构性调控功能。为此,要继续运用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创新的流动性管理工具,实施定向调控,发挥调节货币信贷总量与调整货币信贷结构的双重功能。同时,应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搭配使用总量型和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既避免过去总量调控的货币政策加剧结构矛盾的问题,又防止单纯使用结构型工具力度不足、效应不显著、引导预期不力等问题。

专栏7-2 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功能说明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多项货币政策创新工具,旨在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 SLO):2013年1月,立足现有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并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这一工具属于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功能是调节市场短期资金供给,熨平突发性、临时性因素导致的市场资金供求大幅波动,在银行体系流动性出现临时性波动时相机使用。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 201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借鉴国际经验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这一工具是央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1-3个月)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要求以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作为抵押品。

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中期借贷便利。这一工具是央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预期产生影响,引导其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实体经济部门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要求金融机构以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质押品。

抵押补充贷款(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PSL):2014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向国家开发银行发放1万亿元抵押补充贷款,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额度。抵押补充贷款是再贷款的一种,与一般再贷款的区别是要求抵押,主要功能是直接为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引导信贷资金投入政策支持的领域,并能够降低这些领域融资成本。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相关信息整理。

二是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数量型与价格型调控有效配合转变。相对于数量型工具,价格型工具传导链条更短,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更直接,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配置中的作用。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等改革的逐步推进,有必要加快完善价格型调控机制,形成顺畅的利率、汇率传导渠道,使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调控工具成为货币政策的常规手段。同时,逐步理顺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债券市场等不同类型市场间的利率关系,形成有效的联动,使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实现协调和配合,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内部研究报告,2013年。

2.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十三五”时期供给需求结构调整与供给需求管理政策研究》,内部研究报告,2014年。

3.李伟:《深刻理解新常态,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六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主旨演讲,2015年1月。

4.刘伟、苏剑:《“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经济科学》2014年第4期。

5.骆振心:《新常态下宏观政策转型的逻辑》,经济观察网2015年1月23日。

6.马骏:《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模式》,《中国金融》2014年15期。

7.宋立:《积极探索建立转型开发宏观调控体系》,内部研究报告,2009年。

8.宋立:《实施结构优先和双稳取向的宏观调控》,《经济参考报》2012年1月6日。

9.王元:《让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并重》,《中国外汇》2014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