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大能源战略的前奏曲

甘肃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大能源战略的前奏曲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一)资源枯竭的现实与超级大国到处争夺能源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实施好跨越式发展战略及其大能源战略  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大小战争,都是为了权力、资源、财富、利益。把石油资源六元素理论应用于实际,就会发现导致油价大幅波动的深层次原因。而正常范围应在3倍之内。

  (一)资源枯竭的现实与超级大国到处争夺能源的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实施好跨越式发展战略及其大能源战略

  大家都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发生的大小战争,都是为了权力、资源、财富、利益。即使是仇恨之战,仇恨也基本上由是权力、资源、财富、利益等引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为了争夺财富与资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亦如此,……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千方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大能源资源,即寻找战略资源,寻找一切贵重资源,寻找一切稀有资源。特别是美国,把自己国土上甚至家门口上的稀有、贵重、战略资源,储存起来,采取不开采的政策。有些发达国家,把从国外弄到手的资源,储藏起来,以备后用。可是,这些国家的非常自私性、非常短视性,让人可笑。一旦世界能源发生问题,即使是自己国土上的资源也无济于事。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了,如果全世界按照现在的生存与发展方式继续下去,毁灭地球的的确确就指日可待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的确,世界历史上的大小战争,都是为了利益而展开的。当然,这些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随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的越来越减少,甚至枯竭,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发达国家,世界霸权主义者,帝国主义者,会轮番不停地掀起一轮又一轮争夺资源的战争。

  世界上的一些相关组织与机构,一些专家学者预测:地球上的资源,如按照目前开采、利用、浪费、破坏的速度计算,少则100年时间就会利用殆尽,多则200年的时间就会利用殆尽。所以48代人以后,怎么办?地球上的人怎么生存?假如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人类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当然我们的愿望是:以科学技术找到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办法,世界多国都在努力寻找“总开关”。一些国家对暗物质、暗能量、反物质等,已经进行探索、研究,但是,才研究的情况看,路程还很遥远。在没有找到解决人类问题的“总开关”之前,特别是美国人,在世界上到处发动战争,到处掠夺、搜刮资源与财富。很可能这种到处掠夺、搜刮资源与财富的行为,会越来越变得更加凶残与阴险。事实上,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掠夺、搜刮资源与财富,已经变换了许多花样:由过去赤裸裸的侵略战争,到各种借口的战争;由各种借口的战争,到各种隐蔽的战争;由各种隐蔽的战争,到金融与经济的战争;由金融与经济的战争,再继续到洋枪洋炮的大战争加上金融与经济的大战争;……

  远的不说,只是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21世纪初期,美国以各种借口,在世界许多地方,用洋枪洋炮发动了一系列充满硝烟的战争,世人历历在目。另外,就没有硝烟的金融战而言:199412月在墨西哥爆发的金融危机;1997年在东南亚爆发的金融危机;1998年爆发的俄罗斯金融危机;1999年爆发的巴西金融危机;2002年爆发的阿根廷金融危机;2007年爆发而至今蔓延于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有人说,欧盟是美国次贷危机制造者瞄准的目标之一。那么,再下一个目标又会是谁呢!?这一系列金融与经济危机,都与美国脱不了干系!

  有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从人类历史上来看,每一次战争过后,美国的经济都会有一次大的提升,美国的国际地位都会有一次飞跃;每一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过后,美国都变得更强大。这已经成了一种规律。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现代人类世界的核心利益构架,由现行的国际政治体制所支撑,而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是金融问题,金融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资源问题,资源问题的核心问题是能源问题,能源问题的核心问题,则历史性地选择了石油。并且,用石油来构建解决通道,已经是国家大战略的需要。因而有人进一步说,上述问题链条纽带一旦风险失控,人类付出的代价除了金钱,就是鲜血,特别是石油行业更是踩着尸骨走到今天。

  当前,强权者争霸世界的驱动力量,就是对石油的绝对控制。近年来,国际政治、军事以及外交博弈,从国家间的折冲樽俎、刀兵相见中梳,均理出一条石油主导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脉络。

  近年来,国际油价走势就像过山车一样,一路攀升屡创新高后骤然回落,之后又强力反弹。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以石油为代表的诸多资源价格如此这般的疯狂涨跌?《石油真相》一书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工具———“石油资源六元素理论”。石油资源六元素首先包括资源元素、生产加工元素和服务元素,构成了石油行业中传统的上游、中游、下游环节,其次还涵盖商贸、物流、金融三个元素。由于很多人将目光只投在前三个元素之上,并以为所有涉及到石油的问题都能从这三个环节找到答案,因此做出了对石油价格的片面解读和预测。而探究油价波动的真正原因,是离不开对后面三个元素的认识与分析的。把石油资源六元素理论应用于实际,就会发现导致油价大幅波动的深层次原因。

  在作者看来,资源元素是撬动世界的万源之本。应该看到的是,人类对于地球石油资源的认知程度还很低,虽然这种资源是有限的,但随着勘探能力、开采能力、炼油能力的提升,以及全球节能运动的兴起,石油在今后几百年甚至更远的未来中,满足人类需求应不成问题。此外,生产加工元素是石油价值实现的次基础环节,而基础环节是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服务元素是石油价值达到现金实现的保证,商贸元素是套利的冲动来源,物流元素是实现价值的通道。而金融元素则令石油超越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国际投机者通过博弈实现套利,可以说是皇冠上的宝石。

  金融套利在石油行业中是怎样发挥虚拟经济作用影响行业的呢?《石油真相》指出,金融套利选择了石油产品作为其套利介质,设计出各种形势的金融衍生工具作为套利手段。它是最厉害也是最刺激的博弈方式,其威力在于能够将任何理由变成套利的由头,给油价涨跌找到各种听起来很体面的说法及其理由。

  回顾整个油价增长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价格波动的因素就是金融套利因素。有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国际石油金融期货市场的虚拟交易量,要比实货交易量大出8倍至9倍。而正常范围应在3倍之内。金融套利己使价格规律脱离了原有的供给和库存关系。

  《石油真相》提出了“超级经济体系”这样一个概念。人们通常将美国称作超级大国(superpower),但“超级大国”的地位建立在“超级经济体系”(supereconomy)的基础之上。这个超级经济体系对于油价定价的支撑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国际金融信用体制;支付结算体制;计价计量体制;质量管理体制;国际法律保护下的文化导向机制。

  美国在这几个方面全都处于领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导致国际石油市场受美国利益驱使,并为美国利益服务。事实上,二战后美元在世界上确立起来的主导地位,特别是1973年美国和中东产油国就排他性地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交易达成协议,决定了美国在石油定价权上独一无二的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前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标准和一些硬性规则,逼迫没有主导权的群体或国家无奈屈从,但也很容易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和反对。隐藏更深、效果更好的则是席卷全球的美国文化。透过美国的消费文化,激发全球消费者参与到与石油相关的一切消费活动之中。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美国的汽车文化,比较隐蔽的,有诸如如纸尿裤和瓶装水等,迫使全世界离不开石油,也就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美元。由此看来,学会对美国消费文化说“不”,从根本上说其他国家对争取石油定价权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的张茉楠认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持续恶化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也经历了暴涨暴跌的涨落过程。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时候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主权货币后的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因此,我们必须从货币金融的视角去解释和解开石油价格危机背后的种种迷局。

  有关事实与数据显示,全球可开采原油储量约为57万亿桶,目前只开采了1万亿桶,不到总储量的18%,如果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全球的原油储量还可以开采近百年。另一方面,从供求平衡的角度看,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也显示,国际石油生产和消费量差距很小,仅为1%,基本保持在7600万桶—7700万桶之间,处于紧平衡状态。从中短期看,供给矛盾并不是造成石油价格飞涨的依据。石油峰值论和供求失衡论过分夸大了石油供求总量对油价的影响。

  那么,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操控?事实上,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已经实现了从商品属性向金融属性的转换。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从理论上讲,0PEC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OPEC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赚得盆满钵满。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万亿美元—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OPEC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支撑了美国金融资本主义的超常发展。

  纵观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演变,世界石油价格定价权机制经历了从西方垄断寡头石油公司定价,到OPEC定价,再到以石油期货价格作为定价基准的定价机制转变的过程。目前,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交易的北海Brent原油是全球最重要的定价基准之一,全球原油贸易的50%左右都参照Brent原油定价。事实上全球每年石油贸易量在130亿吨左右,通过现货市场的交易量只有20亿吨左右,大部分都没有进行实物交割。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巨幅涨落的背后是国际金融资本和投机资本获取的巨大套利空间。据相关统计,在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正如《石油战争》的作者恩道尔所言:“美国那些著名的投资银行在2008年这轮行情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色,高盛、花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是石油期货交易的四大玩家,正是他们在原油期货市场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油价涨落。”

  面对强大的价格冲击,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国内石油消耗量迅速放大,原油消费年均增加76%,远超过同期世界石油消费增长率的15%水平。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由于没有定价权,中国等亚洲国家与欧美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对我国GDP的损失达到008%—020%。

  如何打破国际石油金融失衡的格局,关键在于中国必须争取主动权,要形成与美国主导的石油金融体系抗衡的力量。其立足点就是以金融安全保障石油安全,构建中国“石油金融一体化”体系,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打造中国战略新优势。

  一方面,将庞大的外汇储备通过购买石油等能源资源或建立战略储备库的方式,转变成实物资源储备。当前我国21316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不仅面临美元贬值、汇兑损失的风险,还面临着由于购买美国国债造成的外储福利的流失。事实上,衡量外汇储备资产对一国的福利效应,不仅要看外汇储备资产本身的外币资产收益率,还要考虑外汇资产的机会成本,即投资于其他资产(包括能源、资源等)的收益。如果投资于其他资产的边际收益率大于将这些资本置换成外汇资产带来的收益率,就意味着外汇储备福利的损失。这一福利损失就是外汇储备积累过度下的机会成本。未来可以将外汇储备与能源储备结合起来考虑,把单纯的货币储备与更灵活的石油金融产品结合起来,即把石油金融合约如石油期货合约、石油债券合约等也视作一种新型的储备货币,既能使过多的外储向实物资源转化,更重要的是在金融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要加大人民币与石油贸易的结合程度,大力推动石油货币合约和石油人民币进程。目前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间都在寻求非美元化。而本币尚不能自由兑换的我国,则只能承受石油成本加大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当前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未来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多元化是必然趋势。中国必须建立石油交易的“中国市场价格”,确立我们自己合理的石油金融战略。国家应鼓励更多企业进入国际石油金融市场,积极尝试石油交易人民币结算,即“石油人民币”结算,逐步建立石油期货市场,以有效应对油价的波动。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这将是人民币主权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国际能源署(IEA>IEA)的最新调查研究成果认为,国际石油储备终有一天将会真正供不应求。研究结果并认为,2012年将会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的转折点。世界财经报道,由于新兴国家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全球能源生产能力受限,自从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已经上涨了超过6倍之多。国际能源署研究人员警告说,即使地底下有足够的石油储量—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国家石油公司与西方跨国公司未能向石油开采装备与输油管道建设,投入充足的资金,未来供应的困难问题仍将有可能浮现。因而国际能源署担心,石油产量余裕度可能在2012年极度窄缩。届时国际需求有望达到每天9500万桶,而备用产量可能只有每天100万桶,这将远远不足以应对诸如尼日利亚、伊拉克等不稳定产油国可能的突然供应中断。而伊拉克最新预测称,该国石油储量已经超过沙特阿拉伯,跃居世界第一位。

  国际能源署针对石油供需等问题,责成一个专门小组进行调查,以研究全球石油储量是否果真会有耗尽的一天,以及国际市场对于全球石油短缺的担忧是否真实存在。观察人士介绍说,国际能源署主要授权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进行调查。但是,国际能源署同时担心,国际石油供应或许将无法跟上诸如中国、印度等快速工业化国家拉动的需求增长步伐。

  这一调查的时机可以说极其敏感,正值国际社会对于日益飙涨的油价可能造成全球经济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甚至让全世界陷入衰退的担忧不断加大之际。国际油价格冲击到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新高纪录,迫使航空运营商不得不纷纷削减航班节省燃油,同时也造成全球人们生活成本的日趋增加。

  虽然目前国际石油尚能够满足需求,然而,尤其值得警惕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我们无法确定,诸如沙特阿拉伯等国的石油储量预测是否完全精确。并且大量的产油国家,都闭关自守,拒绝完全对外公开,因此要想精确查明可证明储量规模水平,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同样说明国际石油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战略资源—石油的日趋严峻性迫使我们必须实施好大能源战略

  时寒冰等许多专家学者及其一些智囊机构认为,目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之后,紧接着又会发生新一轮的通货膨胀,首当其冲的是石油与粮食价格的大涨。

  美国操纵石油价格、发动石油战争,是时空见惯的。美国发动的诸如伊拉克等一系列战争,都是为石油而战的典型的战争案例。人们不会忘记:2004年,国际石油价格每桶40多美元,2007年下半年国际石油价格接连突破70美元、80美元、90美元、100美元、110美元、120美元、130美元、140美元大关;国际黄金价格也是涨势空前,一举突破1000美元/盎司;同样,铁矿石的价格亦连续暴涨了近1倍;……2008711日,国际石油价格每桶终于暴涨到了14727美元!究其原因:关键点—美国是石油投机生意的直接受益者。据有关专家学者所言及其一些统计资料显示:国际石油价格暴涨过后,这种暴涨所产生的溢价大约有10%左右,这个10%,被石油输出国而获取,并且,其中的近90%收入到了美国人的囊中。尔后,由于受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又一路暴跌,2008年最低跌至每桶35美元左右。

  时寒冰指出:笔者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综合当时美国经济的承受能力,美国所能接受的最高石油价格为每桶120美元。如果超过了这一价格区间,美国就一定会采取措施,干涉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事实上,在国际石油价格达到这一区间时,美国国会就着手调查国际石油投机及其造成的价格上涨问题了。在2008623日这一天,美国国会公布了一项调查,其结果显示:在某些关键的国际石油期货交易方面,投机者参与的合同,竟然占到了70%。在2000年,这一份额仅为37%。的的确确有关国际石油投机生意,是推动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众议院监督调查委员会主席巴克·斯都帕克表示:国际原油价格的一半左右是投机行为导致的结果。由于石油投机行为使国际原油价格,每桶增加了65美元至70美元。这一数字,与时寒冰推算的结果一样。

  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主席丁格尔建议:美国国会应该积极考虑出台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国际石油市场的投机行为,包括对金融资本的投资抽取50%的利润,阻止退休基金参与石油期货的投资,禁止投资银行拥有能源资产的股票等等。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能源问题专家诺曼赞同本建议。并进而指出,美国国会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制止,否则,国际石油投机必将导致后患无穷的恶果。美国国会发话,要制定法律,限制和禁止国际石油市场的投机性行为。于是,在2008714日,当时还在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宣布解除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的行政禁令,并敦促国会采取类似措施,进而废除相关的法律禁令。其用意是及时应对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暴涨的态势。

  另据国际能源机构公布的资料显示:2007年俄罗斯日产石油1008万桶,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的产油量,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产油大国。美国人担心和害怕俄罗斯会借助石油价格暴涨而大财富,进而走上复兴之路。一旦俄罗斯这个大国民族主义再一次复活,会在各种问题上,同时特别是在北约东扩等问题上,坚持更加强硬的态度。石油收入自然是俄罗斯国运的支撑,决定点,与振新点。自然由于受全球性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影响,石油价格的起伏波动,会导致俄罗斯在短时间内无力恢复昔日的强盛。

  不论是在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层,还是国际的诸多组织,或者是在各国的领导人之间,至目前,基本上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在现代国际经济与政治中,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当今世界石油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世界石油问题,包括石油工业、石油组织,石油金融、石油市场、石油政策、石油安全、石油储备、国际石油合作、国际石油贸易等众多方面。世界石油工业历史、国际石油市场及政府组织、世界石油资源、世界石油市场及油价、世界石油贸易及运输、世界天然气工业、石油工业公司、国际石油协议与合同以及国际化经营等。由于石油属不可再生资源的这一特点,与有限性的资源分布格局及其不平衡的消费格局,使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未停止并日趋激烈,石油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时有发生。例如,美国为了抢占石油资源,不惜采用军事手段,发动战争,企图霸占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并且,不惜冒着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指责,而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可见石油资源及其重要性。

  在国际上,为了获得稳定的石油供给和需求安全,寻求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国际石油相关组织与合作应运而生。但是到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第三世界产油国为反对西方发达工业国家对石油的控制和掠夺,而开展的石油合作,才真正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石油合作。伴随着第二次和第三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国际石油合作机制在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的框架下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

  20世纪末,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趋势在1997-2000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油价发生剧烈波动,一方面使人们似乎感受到了新一轮石油危机的征兆,另一方面也推动全球性和地区性能源政治活动趋于活跃。9·11事件以后,国际社会展开了全球性大规模的反恐行动,在这种新的国际政治背景下,为确保全球和地区石油安全而进行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当前国际石油合作中,石油外交成为合作的重要方式,国际组织在石油合作机制中的作用日益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全球范围主要的石油现货市场有:西北欧市场、地中海市场、加勒比海市场、新加坡市场、美国市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石油期货市场:包括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以及近年来兴起的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世界石油市场的格局决定了其定价机制。期货市场价格,在国际石油定价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纽约、伦敦、新加坡3大石油市场,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价格是其他两个市场的风向标,OPEC的油价实际上也与WTI同向浮动。

  目前,美国炼油厂所生产的成品油在国内外市场的售价完全由市场决定。美国国内有两个有代表性的成品油现货市场墨西哥湾和得克萨斯州地区;东海岸的油品消费地区。这两个市场的油品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并随着国际市场油价的波动而波动。但是,成品油的最终价格都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其国内成品油的零售价格视地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美国政府还一直将维护石油安全作为国家战略,并通过发布消息、调动国际资本等手段控制WTI价格,从而使得国际能源价格按照美国希望的方向浮动。

  对于引起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及其因素,欧佩克成员国、石油需求国、国际能源机构(IEA)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等的代言人,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但是,有的专家学者和政府的观点认为:在相对的时间里,从总体上讲,国际石油市场需求稳定。主要表现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石油需求没有下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长,石油产量则逐年下降,石油进口量逐年上升。美国石油年消费量已达939亿吨,占全球石油年消费量的25%,石油年产量312亿吨,占全球的8%,石油年进口量达627亿吨,占全球的27%。在新一轮国际石油涨价过程中,美国的石油消费也没有下降趋势。近年来,欧盟国家因欧元升值,高价进口石油的压力减小;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因经济发展,对石油的需求也有所增加。由于石油能源可替代性小,石油需求具有刚性特质,石油需求大国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增强,加上石油需求大国担心减少石油需求,会带来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因此,为石油涨价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另外,有的观点认为:地缘政治对石油供给有重大的影响。全球石油供给能力,总体上与石油需求是平衡的,而且供给略大于需求。事实上全球石油供给也是比较稳定的。但是由于地缘政治对石油供给的影响,为石油涨价提供了条件和借口。目前,中东地区石油探明储量达到1012亿吨,约占全球探明储量的619%,每年向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石油达10亿吨。但是,由于伊拉克局势长期动荡不安等诸多因素,加上美国与伊朗的“核问题”冲突等,使中东国家石油出口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地缘政治对石油出口国的影响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政治冲突发展为军事冲突,石油出口被迫减少;但是,也有有利的一方面:具体在于不会被激烈的政治冲突而影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又不会影响石油生产和出口,石油出口国会获得更多的石油美元。

  并且,国际石油市场不确定因素影响石油交易价格。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际石油价格的决定,不仅取决于石油的供求关系,而且取决于由石油供求关系制约的经济均衡关系。因此,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会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由于石油是一种特殊商品,在国际石油交易中,在特定的经济环境条件下,很多因素就成为涨价因素。2008年至2009年,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如国际石油市场局部需求增长等。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土耳其与伊拉克冲突、美国石油商业库存减少、美元持续贬值、美国次级信贷危机、石油美元投入“非石油经济”、甚至未来经济预测等,都被人为炒作,一次一次地推动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或下跌。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上涨或下跌的主要动因,是国际石油期货市场或金融市场上的套利行为与目前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导致的结果。维斯塔斯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迪特列·英(DitlevEngel)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话语间充满了对能源问题的担忧。认为:未来能源问题将比金融危机更加可怕。早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尚未爆发之前,能源问题研究专家陈新华博士在其《能源改变命运———中国应对挑战之路》一书中就已指出: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并进而指出:我国在能源与环境方面正面临着世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为严峻的挑战。为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城镇化和机动车化的过程以及为13亿多人口提供充足、可靠、廉价、清洁、便利的能源供应,这在规模上比任何国家以往所经历的都要大得多。本土能源资源的短缺,快速增长的能源进口,高昂的国际油价,能源生产和使用造成的严重污染,国内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复杂性,国际能源地缘政治,还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得中国面临的挑战比任何其他国家所面临的、或者以往经历过的挑战都更为严峻。

  因而说,能源的有限性,即在经济快速增长下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能源的污染性,即由能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亦很严重。其实,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能源所带来的挑战,并不只在中国存在,全世界同样存在,只是程度比同而已。

  有人判断,21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必将发生一场异常的能源革命。21世纪的能源问题,已不是过去能源本身的问题。石油市场与金融资本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已经引发了诸多矛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是:石油市场完全置身于金融市场中。金融市场的融入,使金融衍生工具在石油贸易上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时至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经过巨大的震荡,一场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在美国暴发,并迅速波及全球。人们注意到,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其公布的经济振兴计划中,有一半以上涉及到能源产业。奥巴马新政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能源革命。

  奥巴马的能源革命被有关学者称为比10年前的IT革命意义更为重大、更为深远。这是继农业文明以来最伟大的革命。其革命的核心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要通过建立“清洁的能源结构”,以彻底改造美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金融危机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在经济快速增长与能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掀起一场规模空前的能源革命,不仅是奥巴马的选择,也是全世界不得不面对的共同选择。奥巴马政府能源部长朱棣文对这场革命阐释得更为清晰:推动兴建核电厂,开采本土石油及天然气资源,发展清洁煤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加强太阳能、风力发电业的大力发展,推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改变美国目前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能源政策。

  时至今日,所有国家政府的能源决策者,已经意识到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可以解决目前世界面临的所有能源问题。但是,各国政府,都在积极寻找各种可能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天然气市场,促进核能开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开发和应用清洁能源,特别是清洁煤炭技术以及诸多新能源的途径。……

  而我们中国崛起的能源背景,就决定了发展的模式和崛起道路,不同于英、美、日等发达工业化国家,必须是绿色发展之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之路。面对全球新能源问题,发展新能源,是应对能源危机和加强能源建设的最好方略。有人说,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正在牵动着全球的第一根神经。而中国的反应最为敏感。

  又有人评说:的确如此,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专家对奥巴马的新能源革命津津乐道的时候,中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早已启程,甚至走在世界的前列。

  来自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的数据称,截至2008年底,中国风电总装机规模已经达1217万千瓦,远远超过“十一五”初期预测的500万千瓦的目标,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四位;预计当到了2010年时,风电总装机容量有望突破3000万千瓦。国际风能理事会(GWEC)确认: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风电发业展最快的国家。

  在太阳能热利用领域,随着国家对太阳能热水器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其被纳入“家电下乡”的范畴之后,太阳能热水器快速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也由此成为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利用大国;同时,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政策支持和推动下,太阳能光伏发电也开始全面启动。

  而在核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中国已经走过将近30个年头,但是,由于观念和技术等原因,核电装机容量只有2500多万千瓦。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投资拉动的需要,特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我国已提出到2020年建成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的目标,中国核能开发和利用由此步入快车道……

  有人说,中国是全球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聚集点,也是创造世界能源新格局的大舞台。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能源危机一旦爆发将比金融危机更加可怕,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严峻的问题可能会变成发展的机遇。

  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球原油日消费量大概在8700万桶左右,而石油相关的金融产品日交易量却高达136亿桶,因此投行等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是推动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一对一的国家间领导人互访,还是国际组织之间的定期高峰会议,甚至是国际政治走向极端的地区性战争,绝大多数都与能源有关。石油在能源外交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其他文明加强融合的背景下,石油正在以自己特有的价值扮演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者的角色。伊朗核问题每一种可能背后都有一个因素在起着核心作用,这就是石油。没有石油,伊朗的声音就没有那么强硬;没有石油,伊朗就没有了国际政治博弈的筹码。伊朗核问题的表面是“核”,实质却是“油”。

  有关上述的分析,都必须仰赖一个条件,那就是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在如今高油价的国际背景下,伊朗的石油产量直接影响国际油价和石油供给,而国际油价和石油供给又直接影响世界经济。伊朗明白,打好石油牌,与国际社会博弈,可以规避被制裁和被军事打击的诸多风险,因为任何西方大国都不愿意看到油价飞涨,也不愿意看到石油供给出现紧张局面,进而影响到自身经济的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地缘政治冲突的直接导火索,无不与石油资源、其他稀有与贵重资源、战略资源有关。进入21世纪以来,能源外交是国际关系中最大的焦点与亮点之一。例如,无论是一对一的国家间领导人相互访问,还是国际组织之间的定期高峰会议,甚至是国际政治走向极端的地区性战争,绝大多数都与能源有关。石油在能源外交中扮演着核心的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指出:美国对委内瑞拉政府的不满,源于作为拉美石油大国的委内瑞拉对美国石油供给的不合作态度;美国对俄罗斯“能源帝国主义”的指责,源于俄罗斯以能源外交重振大国雄风的国际政治策略,俄乌“斗气”事件,就是俄罗斯能源外交的一个典型案例;伊朗核问题的剑拔弩张,依然源于美国中东石油霸权与伊朗摆脱美国打压争取其中东霸权之间的激烈矛盾;美国人大规模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完全彻底是为了石油;……

  有些专家学者还分析认为,在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今天,敢于和美国及其盟国叫板的国家基本上是手中握有“石油牌”的国家。朝鲜核问题虽然不像伊朗核问题背后有直接的石油因素,但有关朝鲜核问题的其他各方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石油瓜葛。

  综观五大洲,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洲际之间的区域交往,少有不把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问题摆在显著地位的。

  (三)21世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的冲突

  有人说: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关于“文明冲突”学说的提出,给国际关系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当今全球的国际冲突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总体来说各种文明趋于融合,文明的冲突在减少。但在动荡的中东,阿以冲突、美阿之间的矛盾依旧,甚至在不断加剧,伊朗核问题前途未卜,巴以和平遥遥无期……中东的局势揭示出的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冲突。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文明并不总是刀光剑影,特别是进入现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明与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国家为代表的伊斯兰教文明曾经有过长久的“蜜月期”,即使是现在,经历过了“9·11”事件以后的美沙关系,尽管有过坎坷,但彼此之间的盟国关系依然稳固。原因何在?石油的杠杆作用至关重要。石油的确成了平衡文明冲突的新杠杆。

  美国重点打击的“基地组织”分子,多数来自某些伊斯兰教国家,美国的石油血液也主要来自伊斯兰教国家。美国需要伊斯兰教国家成为其稳定的石油供给后方,但这里又是世界反对美国力量的中心;反过来,伊斯兰教国家需要美国对这一地区安全的维护和经济发展的援助,但又不希望美国掌控中东。长期以来,美阿关系既复杂又重要,既动摇又稳固,其稳定的调控者不是某个人,而恰恰是石油本身。

  基地组织对美国进行攻击的重要借口,就是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控制,而石油又是伊斯兰教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因而,石油成了美阿关系的重要矛盾源,也成为美阿关系加强与发展的突破口。

  因而有人得出结论:不论是结缘还是结怨,都是石油。在其他文明加强与融合的背景下,石油正在以其史无前例的地位,充当着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冲突的挡箭牌,充当融合的调控者,石油这一战略资源,在以自己特有的价值扮演着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者的角色。

  有关专家学者分析认为:伊拉克战争的硝烟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石油地缘政治背景。以"倒萨"为重要环节,正是美国加紧推行全球石油战略布局,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消费国,其占世界总数5%的人口却消耗着全球42%的能源,对海外石油依赖严重,因而美力求建立以其为主导的国际能源新秩序。“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强化美俄能源合作、加速里海油气开发、抢滩非洲石油等手段,加紧抢占石油地缘战略支点,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倒萨”之策则成为其全面推进全球石油战略布局的主要之策。分析美国石油战略的总体部署,纵观近来石油地缘政治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可以发现,未来国际石油战略格局可能呈现美国主导、供应方三分天下的局面。首先,产油国既要争夺市场份额,又要避免油价急剧动荡。石油供应格局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产油国为市场份额展开角逐,但同时,国际石油市场多年形成的运作机制和对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担心,也使各产油国避免进行恶性竞争。其次,石油进口国既有促进石油供应多元化、联合自保的共同需求,也有争夺石油进口来源的潜在矛盾。面对供应多元化形势,各石油进口国也加强了多方位合作,中东、俄罗斯、非洲、拉美产油国都与美、欧、日、中等石油消费国建立起不同层次的合作关系。同时,为降低市场风险,主要消费国也通过国际能源机构等多边组织加强了相互合作。在石油消费和进口增势迅猛的亚太地区,推动能源网络建设、建立区域能源储备也成为热门话题。但同时,能源消费国在能源进口渠道方面的竞争仍在继续,战后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必将成为新一轮角逐焦点。

  美国推动建立由其主导的多元石油供应格局,欲一石三鸟:保障自身石油安全;防止伊斯兰极端势力与“石油武器”结合危及美经济命脉;借“石油武器”推进美国全球战略。美国在世界石油格局中的地位上升,固然增加了其影响世界油价与影响其他国家经济的可能,但是,世界石油市场的经济规律和美维护“霸权秩序”的政治考虑使其不愿看到石油秩序的混乱。

  其实,美国发动的侵略伊拉克的现代战争,是彻头彻尾的石油战争,是彻头彻尾的21世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文明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的冲突的十分典型的战争案例。

  (四)关于我国石油依存度及其现状与石油安全体系问题的考察

  总之一句话,石油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前文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曾因石油危机发生过三次大的动荡,石油问题由此成为很多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争夺石油资源,国家与民族之间冲突与战争不断发生。不过,在20世纪,由于石油供给的相对充裕与价格的低廉,石油问题对经济安全等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对我们中国来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石油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剩余供出口,石油危机不仅未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石油涨价相对来说还有一定的好处。然而,21世纪的今天,开放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员,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点,我国的经济循环也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在石油价格不断创造历史新高,中国对石油需求快速增长,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攀升的情况下,石油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石油依存度的现状,深刻分析石油依存度的发展趋势,对研究和制定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战略至关重要。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美国能源部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分别高达50%和60%;而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的数字更高,分别为65%和76%。根据国内有关分析和预测,21世纪前半叶,中国油气特别是天然气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曾以《石油风云》力作闻名于世、现为美国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美国战略能源研究与开发特别研究组主席的丹尼尔·耶金也十分关注亚洲新的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态势。他说:“世界总体石油生产能力的增长必须满足来自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增长,这主要是由中国和印度主导的需求增长。”尽管国内外有关的预测数据有一定的出入,但对中国石油安全变化趋势的估计却是一致的:即国内原油自给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

  能源是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动力基础,涉及到战略资源、领土主权、国家安全、环境变化及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化的今天,能源己不单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带有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军事问题,它关系各国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大计,对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复杂且多重因素的作用,能源再次成为牵动人们神经的敏感问题,各国官方开展的能源外交活动和民间举办的能源研讨活动十分频繁。最为引人注目的能源外交,一是20067月普京总统在圣彼得堡召开的八国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全球能源安全议题,并推动八国首脑联合发表了关于全球能源安全问题的共同文件。二是2006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印、日、韩、美五国能源部长会议,与会五国为保障共同能源安全发表了联合声明,对六个领域里加强能源合作达成了共识。

  的的确确世界经济发展与全球能源安全息息相关。世界经济大发展标志着人类创造新产品的能力大大增强了,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向了新的高点。然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离不开资源,特别是能源资源。能源成为左右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

  世界经济发展轨迹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同全球能源消费大体保持同步。由于世界经济表现良好,自200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量以年均26%的速度增加,比过去10年的增速提高了一倍。同时,能源需求增加同能源价格上涨大体保持同步。油价与需求密切相关,市场需求增加,价格就会上涨。全球石油总需求己从2004年每天8200万桶增至2006年每天8450万桶,因而油价从2003年平均每桶2883美元,增至2004年每桶3827美元,2005年每桶53美元,而到2006年上升为每桶64美元。200811月飙升到了14727美元。新一波的油价持续“高烧”是“需求主导型”,即由世界经济发展引起的,而不是“供给中断型”,因而并未触发石油危机。但是,由地绿政治干扰和投机活动等非经济因素造成的油价上涨则是人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然而,石油资源将越来越少,而至今人们尚没有找到在性能上可以完全替石油的能源,石油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最为方便的能源,这是石油摆脱低价位的基础性因素。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能源安全,实际上是石油安全问题。当前,由于中东地区仍动荡不安,俄罗斯、中东和拉美等一些国家实行石油国有化,中印等国参与国际石油业的竞购,以及伊朗宣称一旦美国发动战争,伊朗将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增加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石油稳定供给的压力。石油安全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石油的稳定供应(消费者的安全);石油的合理价格(生产者的安全);石油运输通道的畅通(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共同安全)。不管是战争时期抑或和平时期,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石油安全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从目前和今后国际能源消费构成看,多数国家仍将以石油为主,然而,国际社会对石油供应走势众说纷纭,看法不一。国际能源机构发表的《能源技术前景:从现在至2050年方案和战略》的报告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图景,第一种图景:按目前的发展趋势,2003年至2030年,全球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增长71%和75%。到2050年,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将比现在增长25倍,不但将对世界能源供应构成巨大挑战,更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第二种图景:越来越多的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石油消费国采取节约能源,全面推广、开发和应用各种能源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50年全球对能能源的需求量可能只是目前的一半,因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并不存在全球能源危机问题。对能源需求的判断不同,进而对能源价格走向的预测也不尽相同。

  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估,到2030年前,为满足原油需求增长,全球每年将有2000亿美元的投资用于油气开发。

  人们的看法却不尽相同,有人则预测在2030年左右,由于替代能源届时仍无法完全替代石油所起的作用,石油产量下降,石油价格就会升高,因而使全球陷入能源危机。由于石油具有偏向性,即容易使供给处于垄断状态;具有有限性,即容易导致价格不断升高;具有战略性,即容易被政治因素所利用和左右。因此,石油产量越接近其产量峰值,世界各国对石油的争夺就会越激烈。全球能源资源是多样的、丰富的,仅己探明人的石油资源尚可使用40年至50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大油气田不断被发现。虽然一次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但人类有智慧、有能力、有技术开发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新能源将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突出重点,只有不断开发利用优质能源,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与发展。所谓优质能源,是指效率更高、更洁净和更安全、无污染的能源。目前世界性的环境问题与大量消耗煤、石油等化工原料息息相关。因此,面向21世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关键科技领域的攻关项目,愈益重视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注意保护自然界、动植物的多样性和自然生态,重视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再生循环。

  目前,世界排名前20家的大石油公司垄断了全球已探明优质石油储量的八成以上。这表明,全球可供勘探开采的油气资源有利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面临着与周边油气资源消费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近10余年来,亚太地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洲的新的能源消费中心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作为世界经济中的经济强国、大国或增长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石油消费大国和净进口国,其国内生产的石油和天然气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巨大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的自给能力很低,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目前,北美消费的石油约为每天2400万桶,亚太2000万桶。美国、日本进口石油占石油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和80%。其中中东原油占进口比重为:美国22%、日本98%、中国44%,其他亚太国家73%。这些国家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国家,日益成为亚太地区新的能源消费中心,其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以及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及其关系,将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美、日等传统消费大国之间,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

  2009106日,四川新闻网报道经济参考报的文章认为我国源消费将会居世界第一。未来1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届时,我国能源政策将面临巨大压力,国际上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减排义务的呼声将逐渐高涨。国内民众环保意识也将明显加强。两者将共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向清洁化转变,经济结构向低碳化转变。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力度加大,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自2004年的16逐渐回落,2008年降至044。如果这一系数能够维持,至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

  以石油为例,10年后原油价格将冲上200美元/桶,至少牢牢站稳在150美元/桶之上。

  总之,有关专家学者进一步指出:全球石油供求总量能够平衡是一回事,能否以在合理的价格波幅内实现连续充分的供给则又是一回事。在近年来,虽然发生石油危机的几率很小,但是因政治因素,特别是战争因素,会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出现波动,增大人们预测油价走势的难度,动摇石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进而扭曲世界石油市场格局,阻碍世界石油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世界石油价格的波动和上涨,不仅将对诸如航空和运输等对石油依赖程度较大的行业产生严重冲击,而且将使整个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受到重大影响。如果出现上述风险,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一些能源需求增长较快的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经济增长将受到极大的打击。

  由于石油不是一种普通商品,而是一种重要的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其全球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石油问题层出不穷。从1973年世界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3年美英等国再次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经历了多次暴涨和暴跌,其中几次石油价格的暴涨都是由政治事件引起的。20045月初,国际原油价格上升到每桶40美元,创下自199010月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其重要原因之一仍然是政治因素所致--以伊拉克为中心中东产油区的地缘政治风险在增大。一直到200811月,石油价格暴涨到了最高,而后回落……

  “中国石油威胁论”抬头,中国公平合理参与全球油气资源的竞争受到少数大国的误解。近年来,中国能源进口数量不断增加,这种增加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一致的,也是大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然而,某些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进口量和海外油气资源的拓展行为,表示“高度关注”和“忧虑”,甚至明里暗里挤压中国的海外油气拓展空间,应该说不是什么正常的现象。

  鉴于上述情况,中国必须采取实现石油安全的国际战略。中国石油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保障中国石油安全需从多方面研究并采取相应综合性对策。如在国内,可采取诸如进行石油储备立法和加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和有关海域油气资源勘探的力度、加强新能源的研发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这里主要从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国际环境因素的角度,来分析实施中国石油安全的基本国际战略。

  提高对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的认识,要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在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需求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初,中国地质科学院发表报告说,除了煤之外,后2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石油、天然气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总量的25倍。报告指出,中国的主要油田都已接近生产结束期,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500Mt原油和1000×108m3天然气,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70%和50%。

  我国有的专家学者分析认为:尽管我国能源安全目标的实现,从长远来看,有赖于能源品种的多元化,在煤、油气消费增长的同时,还必须要逐步增加水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等洁净高效能源的比重,但是在近20年左右,石油作为中国能源中需求增长最快而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的品种,它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瓶颈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能源安全之路,虽然不可能完全步欧美大量进口海外能源模式之后尘,但中国的能源安全绝不可能关起门来实现。欧美通过大量进口海外石油来确保国内能源安全的前提,是由于他们拥有强大的制海权。对于中国这样对外石油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能源缺乏有利与有力保障,尤其是缺乏海军对海上运输线安全的保障,其石油安全问题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在世界产油区,中国目前缺乏军事能力,特别是没有必要的海军能力和长距离空军能力。目前中国海军力量还不能够确保海上能源交通线的安全,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单一的海上运输线,使得中国的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风险也比较大。相对于海外能源进口的增长步伐来说,中国为维护这一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仍然严重滞后。从历史上看,15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史表明:军事,尤其是海上军事斗争,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进一步实施“走出去”的跨国石油经营战略,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新秩序的建立,中国石油企业采取“走出去”战略,进行石油勘探开发的跨国经营之路,是21世纪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即使未来国产石油大幅增加,中国也应该拥有足够的作为战略物资和优质能源的石油,以使石油供应在较长时期内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近些年来,尽管中国在26个国家开展了油气田合作项目,在7个国家获得了份额石油,例如,2002年整个中国石油企业拿到的海外份额油,但是,中国对全球石油资源的占有率尚不足4%。目前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和中国石化三大石油公司都在继续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争得更多的海外石油份额。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应加强沟通和协调,避免在海外寻找石油项目中“撞车”。为此,三方可以整合内部资源,形成合力,合作对外;或者与外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增强在国际石油领域的竞争力。同时,还必须制订适合中国国情和自身条件的“走出去”具体策略,比如采取“远近并举、难易并进,由小到大、以小博大,跨国收购,多元多向”等策略。

  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进一步分析认为:鉴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走势及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今后中国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参与度、影响度都将大大提高。中国不仅现在和未来是石油消费大国,而且必将成为世界石油生产大国,并将在国际石油贸易、石油金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绝不只是世界能源市场上一个纯粹而被动的消费大国或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企业也要像国际石油公司一样成为实力雄厚的大跨国公司。中国对自己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地位及作用作必须出准确判断。随着石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将在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石油供应、石油投资等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在建立国际石油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充当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修改者和执行者,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受益者和维护者。政府和企业都要努力为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由于海外石油开发与贸易竞争激烈,加之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丰富,因此,要提高中国石油企业进军海外石油市场的成功率,需要政府和企业双方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中国政府应为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外交、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的支持。“由于石油的特殊的战略及其价值,在当代社会,一国要想获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安全,不能没有充足、稳定、价格合理的石油供应。对于高度依赖国外石油资源的国家来说,必然别无选择地要卷入与石油有关的国际事务中去;对外依赖程度越高,对威胁的感觉就会越强烈,其对外战略中的石油味就会越重。

  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石油既是各国政治外交的争夺对象,又是达到政治外交目的的手段。因此,我们中国在开展国际政治活动和制定对外政策时,一定要考虑石油安全因素,要通过多边外交、首脑外交、周边外交、经济外交、区域外交和大国间外交等多种外交手段,为中国石油安全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于此同时,我国政府可以建立健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调整国家现行税收、信贷和外汇政策,设立海外油气风险勘探专项基金,鼓励石油企业进行国际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和油气市场竞争。另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与油气生产国、消费国和国际能源组织的沟通、协调,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创造宽松的国际环境。再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加强对海外有关油气田所在国的投资环境的研究,包括充分认识和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世界排位以及政治外交倾向,甚至寡头政治和黑恶社会势力,诸如如俄罗斯寡头政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等,切实达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多方应对。

  (五)大力推进石油多元化战略,从根本上确保我国能源安全

  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分析与研究成果表明:

  我国必须要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中东地区,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世界市场上石油的主要供应者。石油进出口国,特别是石油进出口大国,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必须同他们打交道。我们中国自然不能例外。目前有一半以上的石油从中东地区进口。但是,作为“世界油库”的中东地区,却是当今世界最为动荡的地区,其石油供应往往受到宗教、民族、边界争端和其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中东和平进程并未加快,而恐怖主义威胁有增无减,呈现出暴力与恐怖成恶性循环的态势。因此,石油进口来源过度集中在中东,有很大的风险。实施石油进口地域多元化战略,就是要从以进口中东石油为主转向逐步扩大进口非洲、拉美、中亚、俄罗斯及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石油,以便分散、和降低进口风险。

  我国必须要实施石油生产及其种类多元化战略。例如实施国内和国外生产相结合战略,可以加强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确定可调整的原油、成品油的进出口比率,可以稳定国内油市;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可以提高上游企业石油开采生产率,扩大石化及其相关产业部门生产规模,以利增强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必须实施石油战略结构多元化。该战略由生产、贸易、金融(即石油开发基金、增强中国石油公司国际融资和市场竞争力)及其国际合作、经营管理等各种要素单元组成。国际石油政治和经济发展史表明,多元化石油战略,是实现进口国石油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举措。对于中国来说,多元化石油战略势在必行。

  (六)真正确立合作型石油安全新理念,建立比较稳固的多边油气合作安全机制

  石油安全问题,不只是哪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几乎所有石油净进口国,不论是强国大国,如美国、日本、中国,还是中小国家,如以色列、韩国等国,都面临着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足够石油的问题。因此,石油安全是集体安全,而不是单个国家的安全。只不过,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更为紧迫。当今世界,石油安全问题不可能游离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之外而单独成为一个封闭的市场,它只能通过双边或多边的合作或竞争下的合作,在彼此相容、交融和整体平衡的利益中实现。

  石油安全问题实质上并不是总量严重不足的问题,而是世界石油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上个世纪世界国际石油格局的变化和调整,以及大国能源政策的演进的历史表明,“竞争下的合作”将是21世纪世界石油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海外能源竞争应该避免发生国际冲突,要与各国在石油领域共同合作或实现竞争下的合作。这样的合作乃是各方实现能源安全过程中“多赢”良策。目前,中国特别要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建立石油安全战略联盟;还应在上海五国合作组织的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中亚各国的油气合作开发及其能源经贸关系;也可以在中国、俄罗斯、日本和韩国、朝鲜等国之间“建立东亚能源共同体”等,以期共同承担风险和责任,使中东、中亚产油区避免成为东亚冲突的根源,而成为走向合作的桥梁。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甘肃省实施好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战略:大能源战略,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