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高设计反馈的内部能力

提高设计反馈的内部能力

时间:2023-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者实施EPR产品设计反馈的内部能力是信息反馈、知识管理与战略合作能力的总和,集中表现为生产者将下游回收利用阶段的实施状况反馈到上游设计阶段,对产品链各环节的环境诉求和经济诉求进行知识集成,并通过知识创新来实现产品再设计的目标,平衡上下游的利益,耦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根据EPR责任模式的不同,产品设计反馈能力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别。

产品设计实质上是生产者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产品的创新。生产者实施EPR产品设计反馈的内部能力是信息反馈、知识管理与战略合作能力的总和,集中表现为生产者将下游回收利用阶段的实施状况反馈到上游设计阶段,对产品链各环节的环境诉求和经济诉求进行知识集成,并通过知识创新来实现产品再设计的目标,平衡上下游的利益,耦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这需要产品设计者作为整个产品链的信息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不仅处理来自回收利用阶段的信息,同时处理来自原料采集、零部件制造、产品生产等环节的信息,并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集成,在此基础上,通过包含产品创新与流程创新等考虑在内的知识创新,将下游环境责任的压力分散到整个产品链中,并尽可能保证经过整个产品链中相关主体的合作,环境责任的成本得以最小化。

根据EPR责任模式的不同,产品设计反馈能力的内涵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实体责任下,生产者直接从事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活动,此时信息的反馈来源于生产者的下游部门,知识管理也是在生产者自身的企业边界内展开,战略合作主要体现为生产者内部各部门间的合作。在经济责任下,生产者不负责废旧产品实际的回收利用,有关产品回收利用的信息反馈来自专业化的生产者责任组织,这时企业间的信息沟通、知识管理与战略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整个产品供应链中相关方在产品回收领域的信息共享、知识共通、交叉技术支持,能大幅度提高生产者进行产品设计的效率和有效性。例如,通过与生产者责任组织的沟通,掌握产品回收技术中的缺憾,从而设计出更加绿色环保、可回收易回收的产品,了解回收成本的相关信息,从而在产品设计阶段将回收成本考虑在内;通过与供应商的沟通,了解各类原材料的环境属性,以及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从而将环境绩效充分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与消费者的沟通,加强企业对客户需求的全面理解,并据此在产品设计阶段保留客户需要的主要产品功能,去除可有可无的辅助产品功能,并以此减少产品后消费阶段的环境影响。

5.2.2.1 提高信息沟通能力

在EPR目标下,一些信息在产品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共享是必须的,包括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构成及其各自的性能,材料加工工艺及其对材料环境属性的影响,零部件生产中添加的辅料及其性能,产品组装的方式及其可拆解性,还包括后生产过程中产品使用可能造成的环境属性改变,废旧产品通过有效渠道回收的比率,产品有效拆解的比率及其部件构成,产品部件在再制造再使用方面的潜力与绩效,以及废弃材料在再利用方面的潜力与绩效等。在信息反馈阶段,产品的可回收性、可拆解性、可再使用率、可再利用率都是产品的前期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运作方式的结果,因而也必然对这些上游环节形成改进要求,并通过前生产阶段的研发环节使这些要求合理地整合为改进的产品体系设计。基于信息反馈的产品设计反馈正是EPR的核心优势所在。虽然此时信息的提供者是回收利用阶段的各个主体,他们负责将有关环境目标实施过程与实现程度的信息贡献出来,一方面在下游主体间共享,一方面反馈于生产阶段的上游主体,但EPR生产者基于在产品价值链中的核心地位,在信息反馈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产者负责为整个沟通过程奠定基础设施,并在进程中对各主体起推动与促进作用。

5.2.2.2 提高知识管理能力

如果说信息沟通是对附属于业务流程中自然生成的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的话,知识管理则是对这些信息所包含的附加值的深度挖掘,是一个整合形成新的信息,并使之成为对业务流程的进展具有能动指导意义的知识的过程。

产品设计反馈是以价值链的知识管理为依托的。EPR是以材料维度的环境绩效改善为目标价值,而产品设计反馈作为其核心要素具有独特的工具价值。也就是说,EPR区别于产品责任延伸制的根本在于它是通过产品设计反馈来实现环境目标的制度。当价值链仅具备信息沟通能力,而不具备知识管理能力时,下游主体只能依据上游主体提供的相关信息被动地实施环境目标,而无法借助产品设计反馈这一特有工具来实现EPR的目标。信息沟通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在有效的信息分享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知识化积累与知识化创新,生产者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达成EPR所要求的产品设计反馈。

价值链内部的知识管理包含知识化积累与知识化创新这两个部分。知识化积累要求在即时性信息沟通的基础上,对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历史性数据的记录与汇总,并对上游环节与下游环节之间的信息进行整合,即实现信息的纵向与横向梳理。知识化创新要求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挖掘出下游环境绩效高低的系统原因,判断环境绩效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下游回收利用效率的提高,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上游生产活动与产品体系的改进,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上下游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基于这样的分析,知识的积累才能引导出如何通过对价值链产品系统的整合设计来提高下游环境绩效的创新知识,从而实现产品设计反馈。

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企业隐形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显性知识指可以用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完整表述的、清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存在于相关人员的经验与头脑意识中,却未能或无法通过编码用符号系统描述并传播的那部分知识。回收利用阶段所体现出来的问题需要个人以隐性知识的方式传递给他人,实现隐性知识的群体共享,再将隐性知识用符号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述出来,并反馈给上游,实现显性知识的传递;供应环节、生产环节、消费环节的各种需求也要通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继而显性知识的传递,被设计者所掌握;而设计者要将不同来源的知识联结化,并应用到产品设计的实践工作中,转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最终通过创新,实现知识的增值,并以产品设计方案的形式将知识创新的隐性成果显性化,成为上下游共享的产品设计方案。

相比较而言,显性知识能够凭借价值链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充分共享,而大量的隐性知识却因为复杂性与不可复制性的特点而无法借助通常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隐性知识又包含着深邃的智慧,往往具有显性知识难以企及的价值。因此,将这部分隐性知识充分提炼,服务于以环境为目标的产品体系整合,也是实现与促进EPR产品反馈性的必要环节。可行的办法包括戈德史密斯与埃格斯(2008)称之为“协同定位”的方法,使价值链不同环节的部分员工聚在一起进行经营活动,以面对面的互动式沟通来促进彼此间的信任,并为隐性知识的碰撞与释放创造有利条件;另外,通过“实践团体”(戈德史密斯,埃格斯,2008),将认同产品环境目标,具有相同使命感与情感的各种人群,以技术为维系,联结起来,也能够增进价值链上下的信任与理解,并最终作用于隐性知识的获取与创新。

5.2.2.3 提高战略合作能力

产品设计反馈是EPR实施中的战略目标,以此为目的的产品价值链上各主体的合作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这一阶段的战略合作主要表现为各主体为了实现产品再设计的目标,共同献计献策,从自身运营的角度为产品设计者提供设计的思路和视角。一方面,他们应充分表达各自环节的核心诉求;另一方面,则可自由阐述各自对新的产品设计的预期。这有助于产品设计者整合各方的意见,平衡产品链各环节的利益,不仅设计出符合下游责任要求的产品,更确保新的产品设计在整个链条上具有可操作性。这时,生产者要做的不仅是收集与整理信息,而是挖掘和整合产品链中直接作用于产品设计的各种战略要素。常规的信息平台建设已无法满足这一需要。生产者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的研讨活动,为各主体提供聚集一堂、畅所欲言的机会;不仅如此,产品设计者还应派专人到各主体中展开深度调查,赢得各主体的信任和配合,并主动掌握和产品设计相关的各种细节。

综上所述,通过提高生产者实施EPR的外在动力及其产品设计的内部能力,可以提高产品设计反馈性,使生产者得以借助产品再设计这一中间目标更好地实现产品的环境目标,从而使EPR成为相对生产者而言更具适用性的环境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