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粮食定价权提升的政策建议

中国粮食定价权提升的政策建议

时间:2022-07-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为一体的大环境下,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而产业链竞争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在国际大市场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中国是许多大宗粮食商品的集散地,具备良好的现货市场基础,中国的期货市场理应发展成为粮食产品的国内定价中心并力争成为全球粮食交易中心。

经济全球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融为一体的大环境下,产业链竞争日趋激烈,而产业链竞争的最终目的在于获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在国际大市场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中国要想在大宗商品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价格的形成,让国际社会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粮食作为一种特殊的大宗商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内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更促使跨国粮食资本大举进入中国,侵蚀了大部分粮食产业链的利润,价格控制权落入外资手中,严重影响了产业链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已经对国家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中国不能再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要掌握粮食产业链的主动权,这必须采取有效的防范策略,并主动参与到国际价格的制定中去,尽快建立中国的国际粮食定价中心。

期货市场有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的基本职能,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市场开放度高、参与者众多,各类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商品价格和市场变动信息,单个市场参与者估计偏差并不会影响整体估计的准确性。目前几乎所有粮食品种都存在一个国际市场定价中心,如大豆小麦价格形成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米的国际定价中心在泰国等。中国期货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晚、品种少、规模小,而且规则乱、开放度低,直接造成利用其进行套期保值的市场参与者少,无法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上的基础性功能,不能起到促进国际市场定价中心形成的作用。中国是许多大宗粮食商品的集散地,具备良好的现货市场基础,中国的期货市场理应发展成为粮食产品的国内定价中心并力争成为全球粮食交易中心。因此,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利用其定价机制实现中国主导定价,是中长期内应对粮食定价权缺失风险的必然选择。具体措施包括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建设、增加粮食期货品种、扩大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程度、加强期现货市场的紧密联系和培育多元化的交易主体等方面。

(一)培育成熟有效的期货市场,创造全球粮食定价权的有利条件

高效的期货市场可以使其所具有的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和信息集散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成熟的期货市场是保证期货市场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尽管大连商品交易所已经成为世界上非转基因大豆的定价中心,但中国的期货市场仍尚未发育成熟。与国外拥有较成熟期货交易市场的国家(如美国拥有CBOT等多个国际性大宗商品期货交易所)相比,包括粮食在内的中国大宗商品的市场化水平明显偏低。现阶段中国粮食仍处于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承担国际粮价波动带来的各种不利后果的境地,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打破国内粮食市场受跨国垄断资本摆布的不利局面,进而促进粮食流通和贸易的自由化,鼓励本国粮食企业积极进入期货市场,主动参与国际粮食价格的形成,才能改变现状并使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在市场放开的前提下,还要制定严格的期货市场交易规范,在品种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技术、合约设计、服务及风险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完善政府部门对期货市场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防范和化解国际市场风险的前提下逐渐获得全球粮食定价权。

(二)增加期货品种,增强在国际粮食基准价格形成中的影响力

2004年开始中国相继推出了玉米、大豆2号等粮食期货品种,其中随着市场参与者的扩展及交易量的不断上升,大豆价格已成为国内的权威价格并开始对国际市场价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玉米期货作为中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的第一个上市粮食期货品种,对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及国际期货市场的先导性价格都将产生影响。当今的全球粮食定价机制告诉我们,中国要赢得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权,必须通过期货市场来完成。针对目前国内粮食期货品种少及由此导致的价格发现功能弱这一突出问题,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必须继续研究开发新的粮食期货品种,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健全期货市场体系,提高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可以而且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期货交易所在期货品种发展方面的经验,不仅要增加粮食期货的交易品种,更要做好相应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新品种融入现有的交易体系,同时要积极努力对新品种进行推广,提高国际知名度,从而在国际粮食基准价格的形成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扩大在国际期货中心的参与度,获取粮食的国际期货定价权

期货对市场变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为交易者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这也使得全球的期货交易市场都在向国际化方面迅速发展。世界上主要的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的交易场所,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的期货市场都是对外开放的,这也决定了期货市场必须走规范、自由的国际化道路,开放和国际化是世界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由于中国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内参与者在国际期货中心的参与程度很低。在国内尚未形成国际性期货交易中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相关企业或机构的国际期货市场参与度促进国内期货市场的完善。具体措施如积极培养专业的国际期货交易人才,简化参与国际期货交易的国内审批和限制条件,深入研究国际期货市场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粮食期货产品的国际交易,熟悉国际市场中各种期货品种的交易规则和实质内容,增强政府和企业的国际风险意识。积极扶持国内期货公司做强,鼓励有实力、有竞争潜力的期货机构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国内期货市场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各大期货交易所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引进先进的期货交易模式和交易手段,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和人员到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等业务。

(四)加强期现货市场的紧密合作,提升对粮食产业链的指导作用

“粮食产业链战争”的最终目的在于争夺全球粮食定价权,全球粮食定价权的获取则建立在成熟完善的粮食产业链基础之上,而粮食产业链的完善有赖于期货市场的大力支撑。由于期货市场的发展完善与现货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有必要创造各项条件加强期货市场为现货流通服务的工作,增强期货市场价格在指导现货市场价格方面的权威性。打破形形色色的行业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粮食商品的流通,建立竞争性的粮食市场结构,形成统一开放的现货市场体系。现有研究已经表明,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存在紧密的价格联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运作效率的提高为中国粮食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完善的现货市场为期货市场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发挥提供了依据。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立需要完善的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加强期现货市场的合作是提升市场功能、促进市场融合的必要条件,也为粮食定价要的获取提供了基础平台。

(五)培育多元化的交易主体,促进期货市场的发育

中国众多的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受资金和经验等方面的约束,不擅长利用期货、期权等现代化的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同时对国际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缺乏认识,在国际粮食市场的博弈中处于劣势,而当国际市场发生较大波动,加上国际垄断资本的炒作,中国粮食企业的劣势尤为明显,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从而遭受了利益损失。因此,要培育期货市场交易的企业主体,加强在期货市场功能、国际交易规则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价格风险和参与国际期货竞争的能力。目前引入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内期货投资不失为一个有效、稳妥的方式。在推动港资、澳资参股内地期货投资机构的基础上,制定相关措施引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进行期货投资,也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国内企业参与境外期货交易(唐衍伟,2006)。另外,要积极为广大的种粮农民以个人身份参与期货市场提供支持。研究表明,期货市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利用期货市场指导粮食生产和销售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农业体系的常规做法,而在中国,由于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存在,农民进入或者借助期货市场时还存在诸多障碍,期货市场在指导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上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目前中国在短期内通过政策引导改变农民在学历等方面的自身条件并不现实,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农民在期货市场基本知识方面的培训,通过期货订单试点等方式提高农民在期货市场的参与程度。

从整体上看,中国在某些大宗产品上是国际大买家,但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多是中小型企业。而长期以来,中国粮食企业没能统一和联合起来,主要原因是经营过于分散和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从而不能形成较强的国际价格谈判能力,并最终导致粮食国际定价权的缺失。应该适当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强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若干个集研发、加工和贸易于一体的、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粮食企业及企业集团。应通过行业自律和政府引导来约束企业的市场行为,建立竞争性较强的国内粮食统一大市场。建立一套有效的“价格卡特尔”体系,同样是规避国际市场价格风险、获取并提高全球粮食定价权、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价格卡特尔”体系的建立能促进行业内各企业统一协调和自律,有助于实行联合议价,从而打破各企业在国际市场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避免由于相互竞争而提高价格,最终规避粮食贸易中的价格波动风险。中国作为粮食需求和消费大国,更需要尽快成立粮食产业联盟,共同对抗国外企业的垄断行为,增加中国粮食国际采购谈判的筹码,抢夺国际定价权。应通过行业协调、企业自律来实现“价格卡特尔”形式的联盟,避免行政力量的介入,更不能与国内外的反垄断法等法规相冲突。政府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应在WTO规则下,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强对粮食产品的进出口管理,规范经营秩序,改善贸易环境。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发挥其在整个行业中的协调和监督功能,利用行业协会来规范市场和贸易秩序,促使国内粮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形成统一的企业联盟,共同对抗国际市场风险,提升中国粮食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定价能力,尽早建立中国的全球粮食定价中心。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获取粮食定价权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如美国、日本等成立了农产品价格干预基金,在提高粮食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可以借鉴其做法,尝试建立价格干预基金,借以弥补中国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的缺失。中国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获得国际粮食市场的定价权极为必要。价格干预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平抑大宗商品价格的过快上涨,避免高价格对中国粮食产业和经济的冲击。再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备的大宗商品战略储备制度,在削弱国际价格波动对其国内企业和经济的影响上发挥了作用,这是发达国家增加贸易谈判筹码和调节其国内供求的常用手段。中国可以立足国情,建设多层次、多品种的战略储备体系,完善国内大宗商品的战略储备体系,根据国内需求采购短缺粮食商品,从而保证粮食价格和国内供给的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